步道‧志工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除非是拓荒,前進山林,你一定需要一條路。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動,步道誕生之後,也開始了它的生老病死。當步道損壞了,只能等政府來修路嗎?

高聳的中央山脈阻隔了台灣東西橫向的交通,遠從清代至日治時期,為了軍事和經濟的因素,沿著山脈開闢了許多步道。這些步道中有先民的智慧和足跡,還保有珍貴的自然生態。不過地形多山,氣候多雨,再加上人為影響,步道的維護並不容易。

來到在清代原本是保甲路的基隆十分古道,這條路是當時台北和宜蘭居民運送貨物的重要通路,不過在淡蘭古道闢建之後沒落,反而成了支線。隨著鐵路和公路的開通,十分古道變身為民眾尋幽訪勝的去處,但是多年前的整修工程,將古道鋪上水泥與花崗岩,古味盡失,也對環境產生了傷害。



相形之下,和十分古道銜接的暖暖古道就比較幸運了。早年,暖暖是淡蘭古道的中點,因為基隆河的航運,成為貨運集散地,平溪鄉的農產品,就經由這段路來運到暖暖。

長約一公里的暖暖古道承載著這段過去,歷史隱身在草木與石塊之中。去年環保團體得知基隆市政府將要進行整修,為了避免步上十分古道的後塵,他們發出了反對聲浪。經過多次的溝通,基隆市政府表示會將工程減量,只在必要的地方進行工程,例如納莉颱風造成的崩塌,施工單位就使用木板和植生包來進行整修,希望古道能盡量維持自然。

鋪設花崗岩,在步道定線上和管理上比較簡單,但是暖暖古道的整建方式,政府在後續維護上,就必須多費心。大型的工程必須仰賴政府,如果步道的小損壞,能不能就近請民眾來幫忙呢?其實在日治時期,暖暖古道是由民間力量維護的,當時每戶人家要負責200公尺左右的路段,便當和工具都要自備,稱為『作公工』。

光復之後,這樣的制度也跟著漸漸消失了。

不過,在遙遠的美國東部,有一條長達2100英哩的阿帕拉契山徑,由民間力量常態維護,七十多年來,建立了完善的志工組織,並且幫政府省下大筆的維護經費。徐銘謙將這樣的觀念帶回國內,與林務局合作,將生態工作假期和步道簡易施工相結合,爲台灣的步道,注入一股新的能量。

位在台北縣烏來山區的桶后越嶺,曾經是泰雅族人通往宜蘭的山徑,也曾是伐木時期的運材通道,現在是許多單車好手和登山健行者的野地天堂。步道沿溪而行,下過雨後,常有坍方和沖蝕溝產生。這回,有18位熱情的朋友,自願付費上山作工,在專家的帶領下,利用簡單的工具,來修復其中的一小段。所需要的建材,也盡量就地取材。

路旁的南勢溪中,有著珍貴的好材料,伍玉龍老師架設了省力的拖吊系統,讓志工從溪谷中將這些包含泥沙與小石頭的「級配」,拉上步道。遠道而來的阿帕拉契山徑協會步道志工領隊Christine,也熱情地將她的經驗分享給台灣的志工。

為了避免大型機具對環境的破壞,這次施工完全使用人力,但是專家們的巧思,依然提高了施工後的道路穩定度。

經過兩天的努力,長長的沖蝕溝被填平了,還建置了良好的排水道;坍方的路基架起了半邊橋,也砌好了穩固的地基。這次的工程,雖然施工項目簡單,但是,勞力與金錢的付出,對志工而言,都是一項深刻的體驗。

步道引領人們探訪蠻荒,它身處自然,也應該順應自然。當步道受損了,學習用自然的方式去修護,就是人們回饋山林最好的方式。

側記

利用自己的假期,花錢上山去做工修路,在台灣,有多少人會願意?步道志工的理念才剛剛起步,但是如果能引發風潮,對山林、對志工都有很正面的效應。來台分享經驗的領隊Christine Hoyer,那明快、開朗的領袖風範,就來自步道志工經驗的粹煉。

集數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