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利嘉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蝶影翩翩、鳥語婉轉,森林底層還躲藏著許多生命。多年來,台東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在環境優先的理念下,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

全長大約40公里的利嘉林道,早期為了伐木而開闢,在林業轉型、停止伐木之後,歷經歲月的洗禮,周圍逐漸恢復成次生林,成為野生動物的快樂天堂。這裡是全台灣橙腹樹蛙數量最多的地方,另外還有許多森林中的生物,構成完整的生態系。豐富的生命力,讓利嘉林道成為非常適合生態旅遊的熱門地區。

這次林務局針對大巴六九山步道的開發計畫暫緩施行,但是居民的關懷行動並沒有停止。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的許瑞明,帶領一群關心土地的人,循著林務局當時規劃的開發路線重走一回,希望能收集更完整的資料,提供給林務局做參考。有人帶著相機,有人帶著紙筆,順著林務局用紅色噴漆做的記號,沿途紀錄有哪些生態資源。

走在既有的步道上,像是走進自然寶庫,不知不覺,已經來到當初林務局現勘所迴避的路段。穿越密林,有些路段,寬度不到30公分,可以明顯感覺到這裡恢復原始的程度,也印證這裡不能算是既有道路。

資源調查當然不能漏了夜間生命。螢火蟲在林道兩旁散發點點微光。森林深處,迴盪著橙腹樹蛙清脆的叫聲。一個人類眼中的小工程,對這裡的生命來說,就像翻天覆地。任何的開發都必須謹慎評估。

其實,現有的利嘉林道已經是一個優質的生態旅遊場域。

近年來,利嘉林道發展協會陸續透過生態工作假期,引入新觀念和志工人力,打造尊重自然的活動領域,與在地的社區發展,形成一股交互影響的力量。

從2004年開始,來自各地的志工犧牲假期來幫忙建置生態池,到梅子園幫忙採果,到有機釋迦園幫忙除草,趕在梅雨季前到竹林裡搶救獨角仙寶寶。一次一次的工作假期,讓參與的志工能深入了解這塊土地,也改變了農民的視野。於是,梅園主人用心守護八色鳥、筍農變成獨角仙達人,當農民的生計得到保障,他們也能成為保護環境的力量。

協會對林道的關注,從一開始的關懷土地,逐漸推廣到努力建構生態教育場域、輔導農民。緊接著,協會爭取部落閱讀空間,建構課輔平台,幫助部落小朋友提升競爭力,也讓保育的理念向下延續。

一方面輔導農民,讓產業與生態結合,走出一條生路。一方面繼續生態資源調查與環境教育,善用每一份資源,把現有的林道經營成最好的自然教室。

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多年來的努力,證明不必砸錢再開發步道,就已經能好好認識森林。在守護環境的前提下,透過適當的規劃與活動設計,建立優質的生態旅遊機制,土地的未來才能真的永續。

側記

一條一公尺寬的步道,是讓人打開理解自然的竅門,還是運動健身、快速通過而已?林務局的自然步道系統,希望先把路弄好,把人帶進來,再慢慢改變他們的思維。這樣做,把素質參差不齊的人帶進森林,環境往往就在這樣的過度期被犧牲。台灣小小的,已經開發的地方很多,不用再多做開發,從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的努力,我們看見環境教育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落實,硬體的建置不一定是必要的前提。

集數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