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的植物博士

編導 李介明
攝影 陳添寶 張國樑

台灣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台灣有許多縱橫交錯的古道,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縱橫­交錯的古道上,古道走不盡,故事聽不完,不過在走古道聽故事之前, 先認識一下這個人......一個走古道說故事的博士。

一個走古道說故事的植物博士李瑞宗,卻鍾情於古道的研究,他走遍千山、涉過萬水,甘冒粉身碎骨之險,只為踏查深藏山林的斷徑殘途,他尋盡遺老、訪視耆宿,搜羅典章傳奇之史,傳承貫通古今的文化血脈,專精植物,專情古道,不過研究古道和研究植物畢竟是兩門不同的學問,半路出家的他,是怎麼踏出第一步的呢?

畢業以後,李瑞宗曾經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工作過,對植物人文很有興趣,看著國家公園的地圖時,就去尋訪未曾去過的地方。1991年,新聞報導出一條金山到士林的古道,國家公園即委託他進行魚路調查,因而讓他和台灣的古道結下了不解之緣。

魚路古道只是一個起點,從魚路開始,合歡古道、錐鹿古道、北坑溪古道等等許多台灣知名的古道,李瑞宗都留下足跡,參與了調查與復舊的工作,一個植物博士,竟然就這麼成了古道研究的專家。

從魚路古道前住民賴在與挑魚人柳登文的記憶中,回溯了魚路古道的起點是台北縣金山鄉的磺港漁港,挑魚的人差不多在黃昏時買了魚,晚上七、八點開始出發,沿途經過開漳聖王廟,順著磺嘴山的山腳,慢慢爬上第一個台地──焿子坪,走到了三重橋八煙,路開始陡升,漸漸地爬到海拔八百公尺的擎天崗,接著就向台北慢慢地下坡走。

魚路不是因魚而成路,而是有魚才成名,但是魚路上走的絕不只是挑魚的漢子,以往擔茶的挑夫、運有送無的貨商、往來兩地的客旅、捍疆衛土的士卒、走馬看花的遊人,還有今天不務正業的博士。古道對於李瑞宗來說,是旅行的過程,由完全不認識這條路,漸漸地投入,了解而熟悉,受到景物與居民的感動,才能明白如何審慎地修築復舊。

集數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