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葉館的秘密|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台北植物園裡,有棟將近一百歲的老房子-腊葉館,你可能不知道,它是台灣植物的寶庫。百年來在台灣山林、濕地、海濱,曾經怒放的野花、茂盛的枝葉,都曾被靜靜珍藏在這裡。五十萬份的植物標本,一件件層層疊疊,埋藏多少台灣自然環境的密碼?又見證多少偉大探險家傳奇的人生?

花開花謝,本來是自然的循環,但有些花朵、樹葉在凋落前,被植物學家巧手採集,經過烘乾、冷凍、消毒等程序,做成標本,從此時間凝結,成為土地的另一種記憶。在所有植物標本中最為珍貴的,是這份1911年在阿里山所採集的台灣杉標本。 

台灣杉是全世界唯一以台灣為屬名的植物,是冰河時期遺留下的古老樹種,全世界第一份模式標本,就在腊葉館,可說是鎮館之寶。而台灣杉的發表命名者也不簡單,他是早期台灣植物探險中最重要的植物學家-早田文藏。台灣四千多種植物中,由早田文藏發表命名的就有1700多種,幾乎占了三分之一,被譽為台灣植物學之父。

除了早田文藏,早期台灣植物探險歷史中,還有位奇人,來自法國的神父-佛里。想像在一百多年前,交通極不便利的時代,一位神父為了採集植物標本,穿著破舊衣物、揹著籃子走遍台灣。直到今天,他的家書在法國家鄉還被保留著,記錄他採集的歷程。佛里神父採集過一萬多種植物,高達六萬多份標本,這樣拼了命的到處採集,除了對植物的狂熱,也是為了替教會募款。

佛里當年採集到許多台灣的植物,像是野牡丹、穗花棋盤腳等,送到日本帝大鑑定,台灣有許多原生植物是用他的姓氏來命名。1915年,佛里神父最後一次到花蓮採集後生病過世,早田文藏發起募款,在植物園樹立佛里銅像。1934年早田文藏過世,後人為紀念他,也在腊葉館前,一個形狀像胚珠的水池旁,樹立他的雕像。而他一生研究的心血,就收藏在對面這座美麗的腊葉館裡。

1905年,日本政府為了更了解殖民地資源,開始進行台灣的「有用植物調查」,調查範圍遍及台灣離島與高山。為了建立屬於台灣的植物資料庫,保存數量龐大標本,1924年台灣第一座也是最大的標本館落成,就是現在植物園內這座腊葉館。腊葉館興建時還沒有空調,為了調節室內的溫濕度,讓標本可以長久保存,建築本身有特殊的通風設計。

國民政府時代,腊葉館持續收藏研究者採集回來的標本,直到2000年,才搬到林試所的研究大樓,享有恆溫、恆濕的典藏環境。而腊葉館則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從2016年起著手修復。

2017年9月腊葉館重新開幕,肩負自然生態教育的功能。標本館對大部分民眾的生活似乎很遙遠,但它其實奠定了百年來台灣生態研究,甚至產業發展的基礎。

光復後,早田與佛里的雕像就消失無蹤,隨著腊葉館重新開幕,林試所按照當年的雕像重新塑造,還找到早田文藏與佛里神父家族的後代,參與雕像揭幕儀式。

歷經一百多年,每份標本都記錄著採集地點、時間,形成龐大的資料庫。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因為環境的破壞,我們周遭已經失去了多少植物。透過標本館的大數據分析,我們也可以知道,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下,植物分布變化,甚至是開花狀況有什麼改變。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植物分類研究是根本工作。不只是早田文藏或佛里神父,直到現在還有許多研究者付出青春,甚至一輩子的歲月,在台灣山林做著最寂寞卻最重要的調查工作。站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我們才能了解島嶼的過去、知道現在,並且走向未來。

集數
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