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古道

採訪 陳佳珣
攝影 陳錦彪 張國樑,剪輯 陳錦彪

古道,是過去先民走出來的路,每條古道都訴說著一段過往的歷史,現在的人也不斷的傳遞­著一條條古道的故事。現在,古道除了是了解往日先民生活的途徑,也賦予更多教育、文化­與休閒的功能。然而,最近坪頂古道的古道整建工程,卻將原本的古道面貌大幅改變。

水是生命的起源,這條與水緊密連結的步道叫做平等古圳步道,它靜靜地訴說著過去先民篳路藍縷的開墾史─圳水穿山越嶺,百年來,灌溉這片田地,養育了土地上的子民,古道則負起交通運輸的功能,讓居民得以貨物往返,在此地安居樂業。

沿著步道走,會經過平等古圳、平等新圳、登峰圳三條水圳,水圳與古道成就了過去平等里的風華時代,隨著柑橘光芒的消逝,古道運輸的功能也漸漸轉換成為今日陽明山的步道系統之一,除了運動休閒的功能以外,也是生態環境教育的園地,更有深沈的文化與歷史的意涵。

然而,2001年,台北市建設局開始進行平等古圳步道的整建工程,將原本的安山岩全面挖除,改鋪花崗岩,這樣的做法讓許多人質疑,古道維護的原則是什麼?在得不到建設局善意的回應下,許多生態文史團體發起「刷青苔、救步道」的行動,抗議建設局以粗暴的方式整建。

這些就地取材的安山岩,每一塊都有先民打鑿的痕跡,多少人在這裡流血流汗,才能成就這條步道!平等古圳步道全面整建的爭議還持續著,而工程的破壞卻已經發生。在全國各地有不同負責單位在整建步道,步道整建的方式與標準也都各自為政,同樣是古道整建,也位在國家公園範圍內,魚路古道與平等古圳步道卻是天南地北的差異。

步道是全民的資產,也是我們走回自然的途徑;步道,有新有舊,有長有短,有在深山,有在淺山;步道維護反映著人們的思考,也反映著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

地點
集數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