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十年代,政府大力推動開發海埔新生地,「有土斯有財」、「地盡其利」的觀念,也從傳統的農漁使用轉換為工業區的利用,民國六十八年彰化縣最大規模的填海造陸計劃正式開工,佔地約三千六百多公頃的彰濱工業區,也佔據了彰化大部分的海岸線,但是這塊土地的厄運並沒有結束,民國78年大肚溪北岸設立台中火力發電廠,趕走了棲息在河口的大杓鷸,之後南岸又設置一個垃圾場的基地,最後連非法棄置的垃圾與事業廢棄物也來了。
然而彰化海岸的命運卻只是台灣西海岸的縮影,從北到南密密麻麻數不清的開發案,顯示我們對待海岸的態度。
工業區、外加水泥堤岸、消波塊,還有每六公里就有一座的港口,台灣本島一千一百公里的天然海岸,已經有三分之二已經被人工結構物所取代, 如今在「人定勝天」的背後,海岸的危機也漸漸浮現、海岸侵蝕、地層下陷等問題,讓許多土地又再度回到大海的懷抱。
從彰化海岸的歷史變遷,我們看到環境的轉變,也看到同樣的土地,因為不同的利用方式,而有了不一樣的未來,在大自然一來一回的循環定理中,或許生態敏感脆弱的海島台灣,也該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重新尋找對待海洋國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