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蚵貝二三事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長約三層樓高的台西蚵貝壁畫,據說是台灣最高最大的一幅蚵貝創作,從美國回來的許秀雲想要透過壁畫,來替偏遠地區的鄉民發聲,於是找來了藝術家蔡英傑,和台西國中的小朋友們一同發想,找出台西的代表元素,再利用台西鄉盛產的牡蠣殼以及文蛤殼來創作一幅屬於台西的風貌。

說起台灣的小吃,腦海裡總是離不開蚵仔煎跟蚵仔麵線,但是妳知道嗎?全台灣的蚵仔苗有三分之二都是來自雲林縣台西鄉,這裡所養殖的蚵仔還有文蛤,是供應全台灣漁產的重要來源之一。

走進台西鄉,你可以看到在沿海的鄉鎮都有這樣的景觀,在道路兩旁,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的廢棄蚵殼,伴隨著漫天飛舞的蒼蠅,讓人不免擔心這背後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尤其是炎炎夏日更會有惡臭味道的產生。

或許你會問這些廢棄的蚵殼為什麼就這樣放置在路旁,這是漁民循環利用蚵殼的一種 方式,因為蚵苗需要有附著物才能著生在上面,因此廢棄的蚵殼就被拿來重複使用。在蚵殼的其他運用上,很早之前就被大量使用在雞鴨所吃的飼料裡面,碾碎的蚵殼粉,是家禽補充鈣質的最佳來源﹔除此之外,蚵殼還被利用做成涼亭,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景風貌等等。

台西藝術協會也利用蚵貝殼,設計各式的青蛙造型,讓遊客可以自行DIY創作,除了解決廢棄貝殼的問題,也能促進觀光產業的發展。即使如此,廢棄的蚵殼數量還是相當可觀,於是許多人仍然持續的替蚵殼找尋新的出路,像是成功大學的黃煌煇教授,就正在研究未來是否能夠以蚵殼來取代水泥消波塊,一併解決兩者的問題。

剛從舊金山回到台灣的許秀雲,則認為壁畫不僅僅是藝術創作而已,還可以是一種社區媒介,透過壁畫來凝聚當地居民的共識,不同於其他的管道,壁畫所呈現的是一種寧靜的訴求,而為了更能呈現在地的精神,許秀雲找來曾經在嘉義東石農會做過大型蚵畫的蔡英傑老師協助,使用當地的素材來製作台西壁畫。在與當地居民的討論之後,幾個重要的元素慢慢浮現出來,像是台西鄉引以為傲的養殖漁業,以及漁民賴以維生的竹筏、辛勤的採蚵婦女、和居民糾葛不休的六輕,都被放入了壁畫之中。

隨著近海養殖協會的丁宗銘大哥,來到一處暴斃文蛤遭到丟棄的現場,慘白的文蛤殼述說著棄置歲月的久遠,文蛤的成長期很長,需要十個月到一年才能收成,又對水質很敏感,如果水質不好,很有可能一年的心血就付之一炬,因此不難想像丟棄這些暴斃文蛤的漁民心中的無奈與辛酸。

養殖業的風險讓台西從事漁業的人口數逐年下降,丁宗銘認為在環境改變下,台西漁民必須重新思考養殖業的未來經營方式。社區的永續發展,是現在許多偏遠鄉鎮所要面對到的難題,地方產業如果沒落,當地發展也就無法繼續,而產生人口外移的情況,因此為了社區的永續,他們必須要找出不同的道路。

黃昏到來,蚵貝壁畫浴滿金黃色的光輝,許多圖案漸漸清楚地顯現出來,台西的未來該怎樣去走,這一群人正在努力的為台西勾勒出一個未來藍圖。

側記

討海的人臉上總是有種堅毅的神色,看著大海的眼神既溫柔又嚴肅,對於海洋這塊餵養他們的母親,抱持著親近又崇敬的態度,或許是習慣看著汪洋的關係,總他們的眼神總是看得很遠。六輕在台西已經有十幾年了,台西人也習慣了六輕的存在,雖然這樣的習慣有點無奈,但是他們總是以堅毅的態度來面對,在抗爭之外,也替自己的家鄉找尋另一股重新出發的力量,希望透過藝術創作或是觀光產業,來提醒大家台西的存在,並努力的突破,我想這個就是討海人的精神吧!

集數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