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變遷】 漂移的國土|如何留住沙?

今年水利署編列三千萬左右的預算,預計從八月份開始在外傘頂洲進行「定沙計劃」,外傘頂洲是台灣西海岸最大的一座沙洲,根據資料顯示,在1984年時面積有2.05平方公里,十九年後的今天卻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經由水工試驗後也發現,外傘頂洲有逐漸向內陸退縮,往東南方向旋轉的趨勢,甚至未來有可能沒入水中變成淺灘,而天然屏障外傘頂洲的消失,對於地層下陷、海岸侵蝕嚴重的南部海岸而言,無疑的是雪上加霜。

留住外傘頂洲的沙源

為了找回消失的國土,海岸工程人員建議在外傘頂洲沙嘴的部分築起四座凸堤,以就地取材的沙子為主要的材質,並搭配植栽的方式來定沙,但是生態保育界卻認為,我們不應該再次以人為的方式干擾自然界的平衡,這樣治標不治本。生態與工程的論戰卻止不住外傘頂洲的消失,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方式留住沙子?而沙子是否又會按照人們所期望的方向漂移,或許該從源頭追溯起…

外傘頂洲的沙源,主要來自濁水溪,經由水流的推動,土石從河川上游慢慢沖刷到河口,再藉由海流的力量,逐漸漂移堆積形成外傘頂洲,如今外傘頂洲每年輸沙量的損失有十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千輛十噸重的砂石車,而濁水溪上游大量開採砂石、興建集集攔河堰是導致輸砂量減少的主因,而濁水溪出海口南岸的台塑六輕廠,大規模抽砂,加上突出海岸的堤防攔截了砂源,則是加速外傘頂洲消失最大的幫凶。

民國八十三年,六輕計劃正式開跑,為了填出這片相當於台北盆地,十分之一大小的土地,工人從濁水溪出海口的南岸,抽取大量的海砂,如果把這些砂填在中山高速公路,可以從基隆到高雄填滿八個車道,而且鋪滿兩層樓高,六輕計劃這項號稱全世界最大的填海造陸工程,更以平均每天造陸二公頃的驚人速度,創下全世界的新紀錄,然而就當我們沉溺在創造新世界的夢想時,也意味著原有的美麗世界即將消失…….

側記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自然界就是這樣,我們多向老天爺要了一塊地,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外傘頂洲的故事只不過是台灣海岸線的縮影,從北到南這樣的例子出處處可見。像是因為嘉義布袋港擴建而侵蝕的好美寮保護區、因為高雄左營軍港興建而嚴重侵蝕的蚵仔寮漁村等等…。原本西部海岸淤積的先天特性,可以讓我們國土向西往台灣海峽延伸,但是因為河川整治、水庫興建、海岸開發等後天失調的現象,導致台灣本島愈來愈瘦,初步估計因為海浪侵蝕而流失的海岸國土,已經超過半個台北市。除了桃園地區,台灣的海岸已全數淪陷,然而諷刺的是,我們面對海岸國土流失的問題,卻是再一次的「人定勝天」!

多年來我們企圖用水泥堤岸、消波塊築起海陸之間的高牆,以為這樣可以保衛國土,卻沒想到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反而導致我們的國土消失的更快。其實「海洋」才是孕育我們國土的最大力量,而「流動」與「漂移」」則是海洋的天性,人們是無法操控的,或許我們該以更謙卑寬廣的態度,來看待漂移的國土,因為我們不知道,沙子最後會在哪裡停泊。

集數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