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總量管制」關鍵字
丹大林道之結|觀光?保育?部落生計?能不能找出共存之道
2023-09-04
過去封山近十年的丹大林道,到2019年開放山友徒步入山,2022年開放動力兩輪入山,2023年則全面開放,不再做人車的管制;意味著只要有申請入山證者,你可以用你想要的方式進入到丹大林道。
【零碳經濟3】碳權如何產生?碳權怎麼交易與認證?一起來認識臺灣第一間碳權交易所!|ft.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 劉哲良|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3-12-09
《氣候變遷因應法》於今年通過後,碳費成為其中一項治理的工具,並將於2025年開始分階段進行碳費徵收。第一階段僅規範大排放源,氣候法中「自願減量」機制則是將小排放源納入管制。
《週三來聽島》七彩湖與六順山|記者所見所聞《丹大林道結與解》|feat.記者 賴冠丞|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3-10-06
丹大林道是通往七彩湖的重要通路,吸引很多民眾騎車開車前往。但因為經常嚴重坍塌,因此一再發生人車墜谷的事故意外。
深海裡的神秘巨獸_ 巨口鯊
2020-06-24
海洋裡有一種巨大而神秘的生物,牠跟鯨鯊一樣,屬於大型軟骨魚類。因為有著大大的嘴巴,因此有了巨口鯊的名稱,名字很嚇人,但牠卻是溫柔的巨獸,不會主動捕捉獵物,總是張開大嘴透過海水濾食的方式來進食。通常棲息在深海,只有夜間會在特定海域游到較淺的水域,但由於族群量少,樣本取得不易,我們對牠的了解並不多。 (來看看日本2020年拍攝到巨口鯊的海中影像) 巨口鯊標本(攝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排碳者付費」時代|讓產業克盡減碳責任
2020-03-02
2015年,世界各國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希望在本世紀末之前,將全球增溫控制在2度C以內。巴黎協定通過後,各國紛紛提出自主減碳承諾,但是全球碳排放還是快速增加,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隨著碳排放增加,極端氣候也在各地釀災。
重返魚湧之海 鯖魚找生路
2017-09-04
黑潮為台灣東部帶來豐富漁業資源,南方澳獨特的天然地形,讓這裡成為鯖魚的故鄉。發展近百年的鯖魚產業,讓漁民得以溫飽,讓消費者能享用便宜又營養的魚。當鯖魚開始發出生存警訊,該怎麼幫牠們找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