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裡的神秘巨獸_ 巨口鯊

整理|林燕如
攝影|于立平

2005年 花蓮漁民捕獲的巨口鯊,學術單位買下準備製成標本

海洋裡有一種巨大而神秘的生物,牠跟鯨鯊一樣,屬於大型軟骨魚類。因為有著大大的嘴巴,因此有了巨口鯊的名稱,名字很嚇人,但牠卻是溫柔的巨獸,不會主動捕捉獵物,總是張開大嘴透過海水濾食的方式來進食。通常棲息在深海,只有夜間會在特定海域游到較淺的水域,但由於族群量少,樣本取得不易,我們對牠的了解並不多。 (來看看日本2020年拍攝到巨口鯊的海中影像)

 

巨口鯊標本(攝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海保署新聞稿/提供


根據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莊守正教授的研究報告,在大型鯊魚當中,巨口鯊算是最為稀少的種類,2019年12月為止,全球累計約200筆捕獲紀錄,其中台灣花東外海就超過60%的捕獲紀錄,顯示台灣是巨口鯊主要的利用國家,因此我們對巨口鯊的永續是責無旁貸的。

2013年我國開始實施巨口鯊混獲的通報制度,累計至今已有136隻的記錄,海大莊守正研究團隊在2019年接受海保署委託,從資料初步分析,巨口鯊都在花蓮沿近海的流刺網船所捕獲,資料中可明顯看出雌魚多過雄魚,而從胃內容物來看食性分析,牠們主食水母與磷蝦。

莊守正的研究報告也指出軟骨魚由於種類、棲地、習性多樣,會在生態系中進食不同營養位階的餌料生物,因此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這類生物通常成長緩慢、產子數相對較少,族群量如果突然大量下降,首當其衝的將會直接影響生態系的平衡。

長期關心動物保育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自2011年起就關注大型軟骨魚的處境,在鯨鯊已被列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後,他們下個關注目標就鎖定了巨口鯊。光是今年就記錄到8起被流刺網捕到的巨口鯊。這更讓他們心急,在網路上大聲疾呼別讓巨口鯊滅絕,希望海洋委員會、漁業署盡速公告禁捕巨口鯊。

數據資料來源:漁業署        想看更詳細的數據資料按這裡

 

動物社會研究會認為巨口鯊並非是台灣漁業或是民生魚食所必須仰賴的經濟魚種,而且以過去漁業署所累積的捕獲熱點和漁船軌跡,早已足夠讓海委會海保署把巨口鯊列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將捕捉熱點劃設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農委會漁業署也能依照漁業法,公告每年的四至八月為巨口鯊的禁捕期和劃設禁捕區,讓珍貴物種得以生養繁衍。

海保署發布新聞稿回應,目前建議農委會能夠實施總捕獲量管制,在累積科學調查及生態資料後,再評估是否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從2019年起已委託學者進行巨口鯊研究調查,今年(2020年)更進一步與漁民洽談電子標識調查的合作計畫,主要希望能夠確認巨口鯊棲地範圍和移動路徑,作為評估保育策略的依據。並以鯨鯊為例,當初從提案到正式列入保育類名錄,就費時一年。
 

2012.04.24 研究人員在宜蘭朝陽漁港進行鯨鯊標識放流

 

莊守正認為鯨鯊的總量管制是軟骨魚管理的最佳實例,鯨鯊從每年的80尾下降到30尾,逐步在2008年全面禁捕。建議巨口鯊未來應以近年捕獲的數量做為參考,訂出限制數量的捕撈,以及在混獲季節進行漁期或漁區的限制。配合科學採樣與研究同時進行,增加漁民對巨口鯊捕獲或目擊的通報意願,才能擬定對巨口鯊更完善的保育管理策略。

由於台灣的捕獲量,占了全世界的六成以上,牽動著巨口鯊的族群未來,動物社會研究會呼籲政府應加快速度,建議由政府補助漁民,與科學界合作,共同進行標記野放,以更了解珍稀的巨口鯊,別讓台灣成為巨口鯊的墳場,讓牠們有機會繼續在地球上生活下去。

 

▼延伸閱讀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詳細報告 
海洋保育署新聞稿
海洋保育署臉書
108 年度台灣巨口鯊混獲資料庫建立及生物學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莊守正 
花蓮漁民捕獲罕見巨口鯊 重量逾6百公斤(2019年5月6日)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