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1960年代台灣工業快速發展,為了因應大幅增加的用電量,政府陸續興建火力發電廠,1973年10月爆發石油危機,因燃料高度仰賴進口,為確保電力穩定供應,政府改採能源多元化政策,開始發展核能發電,將核一廠列入十大建設,核二、核三廠也接著被列入十二大建設計畫。在三座核電廠陸續完工之後,1980年代是核能發電的高峰期,1985年台灣核能的發電占比曾一度高達52.4%,隨著大型火力發電廠興建、完工,1990年代之後,火力一直是發電主力,核電占比降至30%左右,2001年起核電占比已降到20%以下。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核災,全球反思核電的發展,台灣也不例外。2016年政府以「非核、減煤、增氣、展綠」為新能源政策,不再興建新的核能發電廠,近年來,現有的三座核電廠的六座機組,陸續達四十年的運轉期限,接連停機進入除役,2024年核電占比僅剩4.7%,2025年1月到3月,核電占比更是來到3.4%,2025年,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屆期,核電歸零。

在核電即將歸零前夕,2025年5月1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由在野黨所提出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的第六條條文修正草案,將現行「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有效期間最長為40年」,變更為未來核電在運轉執照期限屆滿前,經營者可向主管機關申請換發執照,最長可再繼續運轉20年,為日後核電延役和重啟放寬限制。(延伸閱讀:島在現場》核管法修法優勢通過| 立院進入朝野協商)

核一廠(除役中)基本資料


台灣首座核電廠位於新北市石門區,1978年起開始商轉,屆期後預期要花25年來除役。拍攝日期 1994年

  商轉日期 屆期日 裝置容量(萬瓩) 用過燃料池
一號機組 1978.12.5 2018.12.5 63.6 (已貯)3074束
(可貯)3083束
二號機組 1979.07.15 2019.07.15 63.6

(已貯)3076束
(可貯)3083束

資料來源/113核安會核電延役簡報

位於新北市石門區乾華里小坑12號的第一核能發電廠,占地248.5公頃,俗稱核一廠,1971年底開始施工,廠內有兩部裝置容量63.6萬瓩的機組,總裝置容量127.2萬瓩,累積發電量約3380億度。一號機組在2018年12月5日、二號機組則是在2019年7月15日,分別屆滿四十年的使用期限。

台電提出的除役計畫在2017年6月28日通過原能會(2023年改制為核安會)審查,2019年5月15日通過環評審查後,取得原能會核發的除役許可,在2019年7月16日正式展開除役作業,這也是台灣首座核電廠除役。除役作業分為四個階段進行,包含除役過渡階段(約8年)、除役拆廠階段(約12年)、廠址最終狀態偵測階段(約3年)、廠址復原階段(約2年)共計25年時間。

核一廠內燃料池有6000多束用過燃料棒,將送至室外乾式貯存場存放。2008年台電開始興建第一期室外乾貯場,2013年建置完成,因遭到環團及民眾質疑安全性,第二期改為室內乾貯場,預計2029年完工

延伸閱讀》核燃料的進退兩難|核一廠的棘手難題

第一期室外乾貯場在新北市核發室外乾式貯存的水保證明後,台電在2024年12月18日完成核一廠室外乾貯存設施熱測試,2025年4月29日核安會同意核發核一廠用過核燃料乾式設施運轉執照,陸續將反應爐中的燃料移出,未來室內乾貯場完成之後,會將第一期存放用過燃料棒的混凝土護箱一併遷移至二期室內貯存場置放。

根據台電早期初估,核一廠兩部機組的除役費用,包括規劃、除污、拆除、廢棄物處理等,大約為新台幣182億450萬元。台電規劃核一廠除役後,廠區除了保留區(含放射性廢棄物貯存設施)之外,其餘土地將朝電力事業用途規劃。

核二廠(除役中)基本資料


核二廠控制室一景。

  商轉日期 屆期日 裝置容量(萬瓩) 用過燃料池
一號機組 1981.12.27 2021.12.27 98.5 (已貯)4808束
(可貯)4838束
二號機組 1983.03.14 2023.03.14 98.5

(已貯)4812束
(可貯)4828束

資料來源/113核安會核電延役簡報

1974年開始施工的核能第二發電廠,位於新北市萬里區野柳里八斗60號,占地220公頃。廠內設置兩部985MW機組,總裝置容量197萬瓩,每部機組年發電量約75億度。

由於核一、核二廠一開始燃料池的設計,只能存放二十年的用過燃料棒,核二廠一號機組因為用過燃料池爆滿,提早在2021年7月停機;二號機組則是2023年3月14日屆期停機,兩座機組停止運轉後,核二廠也開始進入除役階段。原能會(2023年改制為核安會)在2020年10月20日審查通過核二廠除役計畫,2022年8月10日通過環評審查,待取得原能會核發的除役許可,就可正式展開除役作業。台電之前初步估算,兩部機組除役費用約為新台幣345.9億元。(延伸閱讀:核燃料的未知旅程|核一核二用過燃料棒何去何從?)

除役之後,按照台電規劃,原本三、四號機組預定地的空地,作為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庫及減容中心用地區域,劃設為輻射設施保留區域;其餘區域將朝電力事業用途來做規劃。

核三廠基本資料


2025年5月17日的這一天是核三廠運轉的最後一日,下午起台電就開始降載核電機組。

  商轉日期 屆期日 裝置容量(萬瓩) 用過燃料池
一號機組 1984.07.26 2024.07.26 95.1

(已貯)1722束

(可貯)2160束

二號機組 1985.05.17 2025.05.17 95.1

(已貯)1729束

(可貯)2160束

資料來源/113核安會核電延役簡報

位於南台灣的屏東縣恆春鎮南灣里387號,占地約337公頃,廠內設置2部機組,每部951 MW,總裝置容量1,902 MW。一號機組已在2024年7月27日屆期,而二號機組則在今年(2025)5月17日屆期,這也是全台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機組。根據台電先前的估算,核三廠的除役費用預估大約為新台幣251億元。

5月17日晚間12點,核三廠二號機的運轉執照到期,二號機需依法停機,並在5月30日前,將反應爐內的核燃料全部移出至用過燃料池內暫存,未來會存放在室內乾式貯存設施。台電在2021年7月26日將核三廠除役計畫送至原能會(2023年改制為核安會),2023年4月24日核安會審查通過核三廠除役計畫,目前在環境部正在進行二階環評審查,其中室內乾貯設施興建計畫也併入核三廠除役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內。待通過環評之後,台電預計在2025年12月取得除役許可。台電規劃核三廠除役後將轉型為太陽光電廠,但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核管法》第六條的條文修正草案後,核三廠的未來仍充滿變數。


2025年核三廠區內已開始裝設太陽光電板。

台電表示後續仍要待主管機關修訂子法及相關核安檢查要求事項,台電才能進行評估。而核三廠的二號機組運轉執照期限仍為40年,為確保核安,5月17日屆期仍需停機。經濟部則是在新聞稿說明,由於核電廠運作多年,需對核電廠重要設備及結構物件進行通盤性盤點與檢視、結構組件的壽期管理、設備汰舊換新以及針對耐震補強等評估,再運轉計畫需經過國際同儕及核安會等單位審查,並考量核廢料處理和社會共識,核能安全是最大前提。

★核三大事紀

1976年 行政院核准在屏東縣恆春鎮馬鞍山設核三廠
1978年 開始施工
1984年7月26日 一號機組開始商轉
1985年5月17日 二號機組開始商轉
1985年7月7日

一號機汽機房發生火災,經查為汽機設計不良,低壓汽機運轉發生劇烈共振,汽機葉片脫落,引爆氫氣造成大火。被稱為「七七火災」,歷經一年兩個月的停機修復,才正常運轉。

1994年4月14日 凌晨1點53分,一號機因人為失誤跳機,依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判定屬0級事件
 
2001年3月18日 凌晨0時46分,由於「鹽霧害」導致輸電線路跳脫,緊急電源無法啟動,被認定為核能緊急事故-「第三類A級緊急事故」 ,為台灣核電廠發生過最嚴重的意外事故
2009年6月12日 變壓器漏油造成著火爆炸,產生黑色濃煙,造成民眾恐慌,台電表示無輻射外洩
2015年4月25日 二號機輔助變壓器發生火警
2017年1月24日 清晨六點多一號機因反應器冷卻水泵C台跳脫,造成反應器急停,解釋,依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判定屬0級事件
2017年6月22日

一號機因冷凝器真空惡化,緊急降載,現場發現AD-V652閥斷裂。

2017年7月23日

二號機因冷卻水泵跳脫,造成反應爐急停,依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判定屬0級事件

2018年4月19日 二號機A串緊要匯流排失電
2019年11月26日

一號機因主發電機查漏降載解聯

2023年4月24日 核安會審查通過核三廠除役計畫
2024年7月26日 一號機組運轉執照到期
2024年8月20日 核三除役計畫二階環評公聽會
2025年5月17日 二號機組運轉執照到期,停止運轉
2025年12月 預計取得除役許可
學科
能源
縣市
  • 新北市
  • 屏東縣
關鍵字
除役, 核廢料, 核燃料, 輻射, 核一, 核二, 乾式貯存, 核電廠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緬甸強震造成寶塔受損。影像來源/美聯社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2025年3月28日,在緬甸中部當地時間12點50分,發生了震矩規模7.7,深度10公里的極淺地震,這是緬甸自1946年以來,規模最大、災損最嚴重的地震,截至4月2日,已有數千人死亡,多棟建築物遭毀。


緬甸建築物整片塌下。畫面來源/美聯社

這起百年大震是由實皆斷層引發,震央位在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以西的佛教聖地實皆鎮附近,就連1000公里遠的泰國曼谷也感受到強烈震動,發生建築物倒塌與人員傷亡。

為提供正確的地震科學與防災知識,4月2日台灣地震科學中心(TEC)教育推廣委員會舉辦緬甸地震說明會,彙整本次地震的最新發現,根據多位學者分析,在主震發生後近4天內,共有近400個餘震,都分布在於實皆斷層沿線,而實皆斷層的地表破裂長度將近500公里,比台灣南北的距離還要長,是造成本次地震廣泛災損的主因之一。另外,針對「緬甸地震是否會觸發台灣地震?」的傳言,TEC教育推廣委員會特別說明,釐清相關科學事實。


在緬甸倒下的大樓下方,搜救人員找尋是否有人員受困。畫面來源/美聯社

 

緬甸地震的發生成因


緬甸強震造成路面裂開。畫面來源/美聯社
​​​

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王昱解釋,緬甸位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交界帶,而中部的「實皆斷層」是一條非常活躍的斷層,每年以2公分的速率滑動,這次地震是由實皆斷層引發,實皆斷層全長約1200公里,如果以百年尺度來看,在20世紀的初期,南北段都發生過不少災害地震,在1994年及2012年,分別還有規模6.8及7.0的地震,但是中間區域,大約從曼德勒到首都奈比多一帶,從1839年阿瓦地震之後,已超過180年未曾有強震記錄,屬於「地震空缺區」。


實皆斷層上的歷史災害型地震。資料來源/地震科學中心簡報

地震空缺區是指在已知的活斷層上,歷史記錄顯示曾發生大地震,但是近期未觀測到明顯地震活動的區域,表示該斷層長時間累積應力,未來發生地震的風險較高。

地表破裂長達500公里 導致受災嚴重


這次地震造成實皆斷層沿線區域受災,地表破裂已超過500公里。 資料來源/地震科學中心簡報

根據台大地質系、中正地環系、台大地理系的團隊,從衛星遙測影像分析,發現實皆斷層的破裂長度達500公里,遠超過地震之前估計的地震空缺區大小,是造成本次地震廣泛災損的主因之一。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郭昱廷助理教授說明,透過地表變形的比對,可以了解破裂的範圍、位置,進而判斷災害發生的地點及嚴重程度,以提供救災參考。而從以往研究顯示,地震空缺區的範圍,大約只有200公里左右,透過影像分析,才驚覺這次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長達500公里,已超過整個台灣的長度。

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王昱進一步說明,通常沿著地表破裂附近的區域,會受到比較強的地震波侵襲。根據他的研究團隊,從緬甸當地蒐集到的資訊,除了媒體報導較多的曼德勒、奈比多地區,在實皆斷層沿線,還有很多中小型城市受災嚴重,亟待救援,也有道路因地表破裂而損壞,阻礙救災交通。


緬甸地震前後衛星影像比對。資料來源/地震科學中心簡報 

另外,從衛星照片比對,在地震後有一座水壩出現嚴重震損,水庫內的蓄水從洩洪道缺口沖出,在下游地區造成洪水,甚至從影像上,還可看出壩體邊緣出現嚴重的土壤液化與噴砂現象。

觀察餘震的發展

台灣師大地球科學系陳卉瑄教授研究團隊,從泰國氣象局的餘震資料分析,在主震發生後近4天內,共有近400個餘震,都分布於實皆斷層沿線長達400公里的區域,包含1個規模大於6以及8個規模5~6之間的中規模餘震。

台大地質系副教授王昱表示,緬甸地震至今,餘震數量偏少,可能跟斷層特性有關,由於實皆斷層是一條筆直的走滑斷層,就歷史紀錄來看,類似的斷層,比較容易發生應力轉移的現象,進而觸發斷層帶的下一個破裂區。所以也要密切關注實皆斷層的其他區域,會不會發生下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地震?

泰國曼谷的沉積盆地 場址放大效應

為什麼遠在1000公里外的泰國曼谷,這次也感受到地震的強烈威力,王昱副教授分析,跟泰國曼谷的地形有關。

曼谷盆地是湄南河流域下游的沖積平原,底層是軟弱的泥質沉積物,當地震波傳遞過來,會產生明顯的盆地效應,振幅可放大三倍之多,因此過去100年到150年之間,只要在金三角地區發生了規模6左右的地震,在泰國曼谷就會非常有感,尤其在鬆軟的地盤上,與高樓層的建物更容易有共振現象,造成強烈的低頻波晃動,一旦建築結構有問題,就會產生災情。

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地震規模數值?


緬甸地震各國所使用的地震規模。資料來源/地震科學中心簡報

在這次地震中,出現規模7.7和8.2不同數值,讓不少人感到困惑。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信樺解釋 ,地震規模分為Mw、ML、MLv、 Mb、Ms等不同的計算方式。台灣氣象署所使用的是芮氏規模ML,但只能估算到7-7.5,適用於近距離地震,因為會受到測站地質條件所影響,通常會使用數個測站平均的數據。此次泰國氣象局採用的是 MLv,屬於比較少見的芮氏規模計算方式,推測有可能是只採用一個測站,或許誤差較大。

目前國際間通用的,可以跨國直接對比的,是地震矩規模(Mw)。從這次全球各大地震網和研究機構,所得到的緬甸地震數據來看,地震矩規模(Mw)約落在 7.7 至 7.9 之間,大致上都是比較接近的數據。

臺灣會受到緬甸地震的影響嗎?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技師梁文宗表示,臺灣距離緬甸2500公里以上,不容易產生應力轉移,不至於影響台灣地震的活動。

臺灣有地震空缺區嗎?


未來50年台灣孕震構造的發震機率圖。資料來源/地震科學中心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信樺解釋 ,緬甸實皆斷層為垂直斷層,較容易辨識出地震空缺區。但臺灣位在比較複雜的造山帶、逆斷層多,斷層間彼此交錯,會增加辨識地震空缺區的難度。

目前已發布的臺灣地震模型(TEM),有計算臺灣未來五十年孕震構造之地震發生機率、強度,像是東部地區米崙斷層以下,以及西南部的斷層,發震機率較高,但仍無法直接推定是否會發生。

身處地震帶的台灣 與震共存的準備


2024.4.3花蓮地震,造成市區大樓傾斜。
​​​​​​

根據台灣氣象署統計,台灣附近地區每年平均會有2-3次,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台大地質系副教授王昱認為,位處地震帶的台灣,地震發生頻率高,需學習與地震共存,平時做好防災準備,以降低地震帶來的衝擊。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信樺更強調,面對謠言,要先理解立論基礎是什麼,希望透過正確即時的科學資訊傳遞,讓社會大眾對地震有更多的探討與了解。

延伸閱讀》關於地震、防災|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學科
災害, 科學, 生活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緬甸地震, 地震, 斷層, 隱沒帶, 地震空缺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于立平
宋慧昱
張嘉和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核三機組即將屆齡 國眾兩黨提出延役


位於屏東恆春的核三廠

現行《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規定,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有效期間最長為40年,期滿要繼續運轉必須依照子法《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之規定,在有效期間屆滿前五年提出申請。目前核一二廠已經停止運轉進入除役階段,核三廠一號機在去(2024)年7月停止運轉,2號機運轉執照也將在今年5月17日到期,依照目前法規,都已經超過申請延役的期限。

為了替核電延役解套,國民黨立委與民眾黨黨團總共提出十個修正版本,放寬核電延役的申請時間,其中立委葛如鈞等提案:「經主管機關確認核子反應設施安全無虞時,得延長為六十年」、「經營者應於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前向主管機關審請換發執照」、「運轉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後,經營者得向主管機關申請再運轉執照」;民眾黨黨則提案:核電機組期滿需繼續運轉,「應於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前一個月至六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請」。

核管法修法 環團認為兩黨版本都忽略核能安全


台灣環保聯盟會長謝志誠批評只修核管法等於是把西裝硬修成睡衣。

核管法修正案昨日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審查,多個民間團體於立院外表達反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國民黨與民眾黨的版本實際上沒有差別,都在放寬延役的申請,但老舊核電廠延役造成的高風險、高成本沒有被討論。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強調,台灣核一、二廠周邊與核三廠下方都有活動斷層,美國要求核電廠不能蓋在活動斷層8公里範圍內,而核一、二、三廠均不符合該項要求。台灣環保聯盟會長謝志誠則指出,當年在制定法條時,為了預留老舊核電廠風險評估跟審查的時間,因此訂出5到15年的期限,現在要把這個規定的期限拿掉,形同沒收核安。另外,核電廠內用過燃料池、低階放射性廢料等設施是依據《放射性物料管理法》,期限也是四十年,現在只修核管法,可能會發生發電機組延役,但周邊設施卻停業的亂象,等於把一套好好的西裝硬修成睡衣。

延伸收聽》核二將停機:核電延役可能嗎?先搞懂高階核廢、燃料池與乾式貯存現況!|ft. 環境法律人協會特聘研究員 謝蓓宜|公視我們的島 Podcast

核電延役的完整評估 預估經費和相關配套都尚未完成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條文修正草案的審查。

朝野立委對於核電延役的必要性與安全性、核廢料處理等問題爭鋒相對,並要求經濟部、核安會、台電對於核電延役的成本、審查時間與安全性等問題做說明。核安會主委陳明真表示,當初原能會核發核電機組運轉執照,都是以四十年做評估,假設延役要做整體的檢查,包括地震、颱風、海嘯、老化等等,有多少零件需要更換、多少核安措施要強化,這些都需要重新評估,在多少時間內能完成審查,他也無法保證。

補充資料》立法院第11屆第3會期-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條文修正草案 完整提案內容及影片

核安會核安管制組組長高斌指出,現行核管法訂出申請換照時間至少要在到期前5-15年,當時是參考美國核管會的作法,一方面要考慮審查時間,另一方面考量台電公司要有充裕時間,才能完成設備檢查與更新。

至於延役要花多少經費,有立委提到台電在2014年曾評估延役預算要580億,十一年過去,成本費用相對提升,台電是否有能力評估?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台電今年並沒有編列這筆預算,延役究竟要花多少費用,取決於核安會的要求,而這個數字(580億)未來勢必會調整。

延伸閱讀》當核電退役時|核廢料該安置在哪裡?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條文修正草案的審查。

法務部代表指出,核電機組延役涉及能源供應及環境安全,執照換發審核所需時程、方式、安全條件等涉及核安的專業知識,建議先由核安會提出實證,專業評估之後再研擬相關草案條文。

由於國民、民眾、民進三黨對於核管法第六條修正案無法達成共識,在場委員投票決定,最後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表決,修正案保留送出委員會,交由朝野協商。


民進黨立委在會場抗議國眾兩黨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將草案送出委員會。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文批評,教文委員會把所有版本包裹送院會協商,等於沒有實質審查,未來在院會恐怕重演表決大戰,是沒有討論的草率修法。

 

學科
能源, 生活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核管法, 核電, 核三廠, 延役, 核能發電, 能源轉型, 核廢料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岱屏
賴冠丞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社子島區段徵收事業計畫公聽會爆發衝突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台北市政府地政局今日(3/11)舉辦社子島地區區段徵收事業計畫公聽會,現場出動大批警力。

公聽會今天(3/11)分上下午共有兩場,台北市政府說明區段徵收開發計畫其公益性、必要性、適當性和合法性等,並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會議開始後,台北市政府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進行簡報,再由登記民眾發言。

社子島自救會和反對民眾則是在公聽會前舉辦記者會,高舉布條和標語牌表達台北市政府先行區段徵收是違憲制度,要求立即停開公聽會,撤銷生態社子島計畫的訴求。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表示社子島居民多已老邁、身體不便,選在士林區公所開會,難以參與,加上土地所有權人高達九千人,限制發言時間,只是走行政流程。

相關新聞》批社子島開發公聽會為走過場 抗議居民直闖會場與警爆推擠


公聽會召開前,社子島自救會和聲援團體、民眾舉行記者會,說明反對訴求。
 


政大兼任教授徐世榮認為政府用區段徵收手段來彌補財政問題;同時指出公聽會也不合程序,認為是違法違憲。

政大地政系兼任教授徐世榮則痛批,政府透過區段徵收,來彌補財政不足的問題,強行掠奪土地給建商與開發單位,上千名住民無處可去。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郭鴻儀律師也提出質疑,全面填土造林、大幅迫遷,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北市府已表示將高達上千億元,開發後的利益會歸在特定人士,社子島被迫遷的居民拿得到嗎?原本要改善既有居民居住環境,最後反而是既有居民被趕出這片土地。

延伸閱讀【島在現場】社子島內政部土徵小組進行區段徵收範圍及抵價地比例審議|2024.12.25


環境法律人協會律師郭鴻儀認為徵收案原是要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但現行規劃卻失去公益性和必要性。


贊成開發的民眾指出,社子島民眾禁建數十年換來台北市的城市發展,應該撥出更多預算,居民才能安居樂業。家中房屋急需修繕,希望專案住宅租金可以補貼,未來拆遷補償跟安置條件也要提高,並表示市政府不應該要以財政為理由拒絕,希望重建價格也要用以營建成本來計算,否則一坪7萬跟15萬的差額也應補償,減輕社子島居民壓力。



台北市政府說明,社子島的都市計畫公展說明會,是在民國105年辦理,已經超過三年,依照土徵條例施行細則,要重新辦理事業計畫公聽會,當現場民眾質疑事業計畫在哪裡時?北市府則回應所辦理的區段徵收,就是事業計畫。

對此,徐世榮強調,因為區段徵收法院已判定,一定要有極重大的公共利益才能辦理,而台北市政府首創「區段徵收事業計畫」一詞,是為了混淆土徵條例所規範的事業計畫,假借具有公共利益的概念來騙人。



▼想了解更多
在水一方,社子島的開發與爭議

學科
開發
縣市
  • 台北市
  • 士林區
關鍵字
區段徵收, 社子島, 都市計畫, 公聽會, 土地徵收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攝影/陳慶鍾、謝承恩
撰稿/謝承恩、陳慶鍾、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攝影/柯金源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2025.3.3 藻礁保育策進協調會

2014年中油計畫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在桃園觀塘工業區,由於當地有珍貴的藻礁生態,而引發保育團體展開一連串的抗議行動。2019年開始動工興建,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持續觀察施工狀況,其中漂沙更是關注的焦點。

相關新聞》環團控3接施工重創藻礁 中油:屍塊形狀較圓應非工程破壞


興建中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與藻礁

在施工過程中,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發現在G1區的藻礁,殼狀珊瑚藻被大量泥沙覆蓋,導致藻礁的殼狀珊瑚藻覆蓋率有降低的趨勢。他們憂心如果不改善淤積情況,碼頭、防波堤、棧橋連成半封閉的環境下,淤積日積月累,大潭藻礁將面臨窒息的緊急情況,未來G1區藻礁可能消失,G2區也將隨著不保,北白玉、南觀新都將嚴重受害。

爭點一:淤沙從哪裡來?對殼狀珊瑚藻有何影響?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認為是三接棧橋沉箱附近海底的沙、泥,因受到三接工程的擾動,隨海潮打上潮間帶,而對照殼狀珊瑚藻覆蓋率下降的時間,可以發現與沉箱施作的時間表緊密相關,淤泥、淤沙導致殼狀珊瑚藻覆蓋率持續降低。尤其以最靠近工區的G1區,殼狀珊瑚藻的覆蓋率降低最多,從2019年3月最高的84.3%,到2023年3月只剩14.3%,多孔隙環境被阻塞,生態受到嚴重影響。


圖片來源/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提供中油委託生態調查團隊的統計結果 20240321

受中油委託調查的海洋大學和中央大學都回應藻礁沙埋是海岸季節性的變動,時而露出,時而淤積的自然現象,颱風的侵襲也會造成沙埋現象的變化,2024年四次颱風也曾出現埋退交替。海洋大學副校長冉繁華也指出氣候變遷讓水溫增高,也不利殼狀珊瑚藻的生長。

爭點二:施工對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影響 

根據中油所提供的觀塘藻礁重點生態監測成果,G1區和G2區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歷次調查,從2019年至2024年數字有增加的趨勢,平均活群株數每季調查在70-120群株之間。


圖片來源/中油 「觀塘藻礁重點生態監測成果」簡報

而在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面積上,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在實地量測後,發現柴山多杯孔的面積,與開發單位的調查報告有所出入,藻礁志工詳細比對,有的標註點面積都小於登錄的面積。


圖片來源/藻礁公投聯盟簡報

負責執行調查計畫的海洋大學回應,量測面積起起伏伏除了與潮汐有關之外,原本的量測方法,的確會有高估的情況出現,透過Image J軟體分析,面積量測會更為精確,但為了過去資料的延續性,所以還是保留原來的量測方式。


被部分沙埋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攝影/柯金源(2025.03.03)


完全被沙埋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攝影/柯金源(2025.03.03)

另外,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現場勘查,一一調查標記有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點位,發現多處柴山多杯孔珊瑚點位,「未發現」、「沙埋」、「死亡」、「白化」、「疑似白化」等狀況,在報告中都未確實註記,而從聯盟所紀錄的數據,整體趨勢來看,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確有嚴重衰退的趨勢。


圖片來源/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簡報


在藻礁保育策進協調會召開之前,先到現場會勘。攝影/柯金源(2025.03.03)

海洋大學副校長冉繁華表達,目前只能標示「未發現」、「沙埋」、「死亡」、「疑似死亡」,無法做白化的等級標示。他強調,白化可能是死亡前的徵兆,但白化並不代表就是死亡。他說明在G1區有沙子、細沙,在漲退潮的時候,會導致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組織受損,但不等同牠就一定會死亡。


中油以編號牌來註記有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點位。攝影/柯金源(2025.03.03)

但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回應無論測量方式的差異,還是珊瑚死亡認定上的困難,在三接工程啟動以前,柴山多杯珊瑚是生機盎然,沒有發生白化現象的。

爭點三:施工時藻礁礁體是否受到破壞?

另一個討論重點是,藻礁礁體是否受到施工破壞?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紀錄到三接興建棧橋橋墩以及臨時棧橋時,直接在藻礁礁體開挖。加上為了置放沉箱到海下,需夷平海底地表,為求穩固,所做的周邊防護措施,都讓礁體受損,而被破壞的藻礁礁塊碎屑,就隨著潮水漂到新屋永興海灘,堆積大約20-50公分。


圖片來源/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簡報

海洋大學副校長冉繁華表示的確在永安觀新一帶,發現到藻礁破碎的屑塊,但是否與工程有關,還需要再釐清。中油則回應三接工程之前,就經常有藻礁碎屑的產生,也將藻礁碎屑委託中興大學林幸助老師做判斷,屬於圓形塊狀,並非是工程所造成。對此,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回應也有發現尖銳型礁塊。

沉箱暫放位置與棧橋落柱有沒有破壞到藻礁呢?

中油表示曾在2021年作過水下ROV攝影,並且做過岩心鑽探,目測為礁體的也非藻礁;另外暫存沉箱區底下皆為沙質環境,並未有藻礁。而這次在三接,所採取的沉箱工法,會先鋪襯墊再拋石,並不會破壞到海床,也不做浚深的動作,對藻礁不會造成破壞。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則回應在2018年10月23日的環現差說明書第127頁,水下ROV攝影結果顯示,觀測到有許多礁體的存在,對照外推方案後,認為目前的棧橋、碼頭後線、外海防波堤的下方都有藻礁。


圖片來源/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簡報

針對以上的疑慮,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呼籲請第三方公正單位來釐清爭點,中油表示執行計畫的海洋大學是學術單位,也就是所謂的第三方公正單位;而海洋大學也認為在地團體的加入,可擔任第三方公正單位,透過共同參與來解決疑慮,雙方對此未有共識。


大潭藻礁  攝影/柯金源(2025.03.03)

推薦閱讀》藻礁是什麼?又是怎麼形成的?歡迎來看《藻礁有事嗎?》

學科
海洋, 開發
縣市
  • 桃園市
  • 大園區
關鍵字
藻礁, 三接, 天然氣, 觀塘工業區, 大潭藻礁, 柴山多杯孔珊瑚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賴冠丞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豐坪溪位於花蓮縣卓溪鄉,世豐電力公司預計在此興建兩座14、20公尺高的攔河堰攔截溪水,透過引水隧道利用高低差發電。全案名稱為「豐坪溪及其支流水力發電開發計畫」。


資料來源/豐坪溪及其支流水力發電開發計畫環評報告書第二次環差報告


資料來源/豐坪溪及其支流水力發電開發計畫環評報告書第二次環差報告

世豐電廠曾違反環評法  被要求補做環現差

此案於1999年通過環評,2000年取得開發許可,但因2004年才開始施工,違反《環評法》16-1條「取得開發許可後,逾三年始實施開發行為,應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2005年被勒令停工,2009年補做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報告後,主體工程又長期停滯,直到2019年,世豐公司被正崴集團收購,沿用原公司名稱繼續開發。

近期廠商計畫將第一電廠改為地下式廠房,並新增兩座攔河堰下游消能設施等工項,因此再度提交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環境部昨日(3/4)召開專案小組初審會,共十五位民眾登記發言表達正反意見,當地村長、部落主席及鄉代會副主席等人認為,世豐電力將帶來工作機會、促使青年返鄉,並協助農產品銷售,期待電廠能順利開發。


共十五位民眾登記發言表達正反意見

多年前的調查資料是否適用現況?生態基流量及地質安全成爭議焦點

不過由於此案通過環現差與環評的時間,距今已有十幾、二十年以上,民間團體與部分居民質疑,這麼久以前的調查與評估資料是否適用於現況?1999年環評結論通過的生態基流量,是會議中爭論的焦點之一。

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依照水利署流量資料,已能證實豐坪溪旬流量有呈現豐愈豐、枯愈枯的趨勢,水文不確定性增加。目前開發單位規劃兩處堰壩取水量分別為6.3cms、24.3cms,以儲水5小時、放水發電7小時的操作方式,將會面臨一年中有三分之一時間無法滿足發電的狀況。


地球公民基金會對豐坪溪流量變異提出質疑


台灣河溪網協會秘書長鄒明軒發言

台灣河溪網協會指出,在豐坪溪主流域、第二攔河堰預定地都發現高身白甲魚、台東間爬岩鰍等瀕危物種,豐坪溪流量小於5cms時就會有斷流風險,而廠商僅承諾兩座攔河堰合計0.486cms的基流量,究竟如何維繫河道原有生態功能?

鄰近電廠的太平部落居民Diang Istasipal與Haisul Sunavan表示,豐坪溪中上游地質破碎、坡度陡峭,常有自然崩塌,廠商因應地質風險的對策模糊,既無法讓居民放心,期待工作機會的族人,未來恐怕也將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作業。

延伸閱讀》豐坪溪的未來|從世豐水力電廠案來看原住民諮商同意、生態基流量


花蓮縣卓溪鄉代表會副主席温德魏發言


花蓮縣卓溪鄉居民田東昇發言

環評委員在書面審查階段,也針對水文、地質變化與生態保育對策提出諸多疑問,但廠商簡報時,僅以一頁投影片的篇幅、就土石方處理問題做回應。會議主席在開會過程中,至少三次提醒開發單位,不論是環委及民眾提出的疑問,都要「具體」回應。


世豐電力總經理李錦浚回應環委提問

針對水文變異與地質安全問題,世豐公司委請專家學者說明。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李光敦表示,若比對1959-1999年、2000-2022年兩個時期的資料,豐坪溪確實有豐枯差距加大的情況,高流量約增加5%,低流量約減少8%,他認為這樣的變化並不算非常顯著,不過仍建議廠商在下游設置流量站,以確保足夠的生態基流量。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退休教授曾晴賢則表示,生態基流量未來可根據環境監測的結果進行檢討,這也是國際上建議的做法。

中央地質調查所退休組長費立沅表示,電廠設施雖有部分與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重疊,但山崩有徵兆可進行監測、預防。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補充,對豐坪溪上游的崩塌地,有利用衛星影像執行每季監控,而第一電廠與地質敏感區重疊的部分,至少做了三十孔以上的地質鑽探,在2024年0403地震後,該區域也未觀察到異狀。

諸多疑慮未能充分討論 最後決議重辦環評

然而仍有部分民眾、環委質疑,豐坪溪本就是豐枯差異大的荒溪型河川,十多年前做的評估,真能同時滿足生態基流量、灌溉與發電需求?如果無法滿足,是否還值得破壞少見沒有大型人工構造物的河川?環委闕蓓德提問,雖然廠商已承諾,如果流量不足以供應生態基流量與灌溉需求,會暫停蓄水發電,但這對發電效益的影響為何?如果只看流量平均值、最大值會難以判斷,應檢視極端值出現時,影響的比例有多少。


豐坪溪是少數僅存沒有人工構造物的自然河川

除此之外,尚有部分關鍵問題未及於當日會議中討論。包括兩位委員的書面意見:「推估年平均流量分別為20.62cms與3.77cms,而發電用水量需24.3 cms與6.3cms,似乎堰流量不足以滿足發電需求?」「引水隧道與交通隧道雖不影響地表之地形地貌,但經開挖後將改變地質穩定度,不應排除於細部調查範圍。」廠商在會後才以書面回應方式補充回覆。

在最後討論階段,多數環委決議,本案變更對自然環境有加重影響之虞,且對環境品質維護有不利影響之疑慮,建議就變更內容,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


會議結論為建議就變更部分重辦環評

豐坪溪及其支流水力發電開發計畫(世豐電廠)專案小組初審_影音直播 2025.03.04

 

學科
水文, 開發
縣市
  • 台北市
  • 花蓮縣
關鍵字
世豐電廠, 水力發電, 豐坪溪, 生態基流量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張嘉和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什麼是四接?和基隆協和電廠的關係是什麼?

因應政府淨零排放的能源轉型政策,政府喊出「增氣減煤、燃氣橋接」的策略,預計提高天然氣發電占比至50%,繼三接之後,台電計畫將原定除役的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為燃氣發電,並在鄰近電廠的外木山海域,填海造陸設置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俗稱的四接。

1977年開始商轉的協和電廠,共有四部燃油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為200萬瓩,2019年1、2號機組除役,3、4號機組原本計畫在2024年底除役,為了增加天然氣發電量,台電規劃協和電廠更新改建為兩組複循環的天然氣發電機,總裝置容量可達260萬瓩,在深澳電廠以及核一、二廠退役之後,成為北東電網的一環。

四接填海造地的歷次方案變遷

基隆協和電廠,廠區面積59.7公頃,但位處山坡地,屬於地質敏感區,台電表示以現有腹地無法放置儲氣槽和氣化設施,因而需要填海造地,原本的發電機組8.7公頃也是填海而來。台電規劃採先拆後建、分期改建的方式來推動電廠更新,規劃在2032年開始正式供氣。

2018年 1.0版 最初方案


(圖片來源/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範疇界定會議簡報)

2018年進入環評程序,台電提出的原始方案,預計填海造地面積29.25公頃,填方量540萬立方公尺,建置4部總裝置容量520萬瓩的燃氣複循環機組以及儲氣槽。但由於填海範圍大,而且在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範圍內,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尤其開發區內有豐富的高緯度珊瑚和非礁型珊瑚群聚,而引起海洋保育學者和當地團體、居民強烈反對,因而進入更為嚴謹的二階環評。

2019年 2.0版 替代方案


(圖片來源/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範疇界定會議簡報)

2019年時,台電提出2.0替代方案,縮減填地面積為18.6公頃,填方量350萬立方公尺,放置儲氣槽和氣化設施。減設2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為260萬瓩。不過填海範圍仍在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範圍內。此方案的珊瑚覆蓋率16.4%,反對人士認為開發對外木山海域7萬多株珊瑚造成衝擊,也會影響保育類動物綠蠵龜棲息,對海洋生態仍具有重大影響。此外,築起的東西海堤,恐怕引起突堤效應,為外木山漁港帶來大量淤沙,因此船隻的出入問題也引發爭議。歷經 3 次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均決議「補正後再審」。

2022年 3.0版 東移方案


(圖片來源/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專案小組第六次會議簡報資料)

台電為了迴避淺堤區珊瑚和大海扇,在2022年推出東移方案,填地面積從18.6公頃,縮減到14.5公頃,填方量195萬立方公尺,放置兩座儲氣槽和氣化設施,台電表示這是此方案珊瑚平均覆蓋率和前兩個方案的16.4%,縮小為6.08%,魚類的種類及數量也較少,已是最精簡的用地面積。部分反對的人士認為東移方案已對生態、漁業資源衝擊降低,轉而支持;無法認同的人士,認為填地範圍仍在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內,對生態仍有影響,認為應有不需犧牲海洋生態的其他方案。

另外,東移方案因緊鄰基隆港,且需要與基隆港共用航道,反對方提出恐將影響航運安全及基隆港現有運作,台電則表示航道更寬更長,商船進出更安全。2025年1月17日第六次初審會議結論,以「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及「認定不應開發」兩案併陳送至環評大會。2月26日的第28次環評大會審查基隆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最後經過17位委員全體共識,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

協和電廠更新改建的爭議點整理

協和電廠轉為燃氣機組的必要性?

  支持 反對
電網 轉燃氣的協和電廠是北東重要的自有電源,北部電網受陽明山、大漢溪天然地形區隔影響,分為「北東」及「北西」電網,因核能及火力電廠陸續除役,北東電網的未來僅剩花蓮的和平電廠130萬瓩,屆時供需缺口恐達470萬瓩以上,恐影響北北基穩定供電。 北部近期雖有發電機組除役,新增燃氣機組包括大潭電廠316.02萬瓩、國光電廠72萬瓩、長生電廠30萬瓩,減去除役核能和火力發電,將淨增219.52萬瓩,要求台電應儘速將協和3、4號機除役,使其碳排歸零;將資源轉投入深度節能、再生能源等真正的減碳方案。

 

協和電廠轉為燃氣的環境影響

  支持 反對

碳排

協和電廠轉為2部130萬瓩燃氣機組,取代原有4部燃油機組,碳排放由每度 0.734公斤降為每度 0.365公斤,溫室氣體減量52%。 台電是以4部燃油機組火力全開情境計算,然而目前協和電廠僅剩3、4號機低度運轉,未來改建260萬瓩大型燃氣火力電廠後,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增為623萬噸,將近現況3倍。
空污

協和電廠轉為2部130萬瓩燃氣機組,粒狀物排放由每度 0.056公克降為每度 0.006公克,空污減排96%。發出相同電量的前提下,天然氣發電的碳排與空污皆低於燃油發電。

天然氣發電仍會排放空污。協和轉燃氣,每年將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粒狀物等共1,221.1公噸空污,顯非乾淨能源。使用重油的老舊機組應要如期除役。
海洋生態 東移方案完全迴避潛堤珊瑚區,完整保留大海扇區生態,填地區已經少見珊瑚,覆蓋率僅約6.08%。避開珊瑚生長最好的區域,對珊瑚跟海洋生態的影響相對較輕。 填地海域擁有台灣少見的「非礁型珊瑚生態系」,以及未被描述的新物種與隱蔽種,完整保留珊瑚、岩礁及沙地各生態系間的功能性與連通性,才能確保外木山海域生態系的健康。

 

四接東移3.0方案對基隆港的影響

  支持 反對

基隆港的港埠營運

東移方案增加三道防波堤,以及航道出入口寬度加至300公尺,港內航道長度延伸400公尺,提供更多的操航空間,使船舶進港更加安全。

未來LNG船進港船次僅每月兩次,並利用離峰時段進港,不會影響基隆港運作。

基隆港港型改變後,港池平均波高往上增加,東移方案西防波堤全拆,可能會發生波浪越堤,影響靜穩度。

基隆港水深大、防波堤無法建得足夠長,擴建後的港區迴船空間不足。

LNG天然氣船的操航安全

完成水工模擬試驗及真時操船模擬,都符合安全靠泊需求,港務公司已召開第三方驗證會議確認。

為了確保操航安全,設下在風速10m/s以上、能見度小於一浬以內、流速大於2.5節、風雨條件等五項條件下不進港。

基隆港的出入口前面有橫向海流,船要進入基隆港必須要加速才不會被海流打偏。接收站的位置在防波堤邊,LNG船每一次進港都必須加速後緊急停煞,冒著極大的風險。

如果拖船無法在惡劣天候下順利繫上纜繩,LNG船無法靠自己的船舵操作在迴船池內煞車停船,進港靠泊風險將提高,操船失敗率也會很高。

 

3.0東移方案未獲基隆市府同意

台電回應 市府看法
基隆市府已於2020年發函同意,而且協和計畫開發範圍並未變動,填地位置東移且縮小,仍在原來基隆市府同意的開發範圍內,並未改變開發範圍。 本案開發範圍位於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3.0東移方案尚未獲得基隆市政府同意,質疑環境部強行排審。

 

環評過程特例

2023/7/7 專案小組第五次初審延續會議,因與會者提出程序問題,僵持三個多小時,無法開會,主席與環評委員在休息時間離開,另闢空間開會,並以視訊方式進行,最後流會,未做出決議
2025/1/17 專案小組第六次初審會議,環境部將『港埠營運』、『操船安全』、『海洋生態』三個「專家會議」與「專案小組會議」一併舉行。進行到委員閉門會議的階段,反方認為諸多爭議尚未釐清,拒絕離場,委員沒有進行實質討論,改以投票方式,現場十位環評委員進行投票,決議『建議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及『建議認定不應開發』兩案併陳送環評大會討論。
2025/2/19 第28次環評大會,環境部提出若現場登記發言民眾超過20人,將以現場抽籤方式決定,限制現場發言人數。
2025/2/24 環境部推出網路意見收集平台,只要掃QRCODE,就能線上發表意見,更承諾會當場提供給環評委員參考,並請台電公司當場回覆,意見收集日期從24日中午開始,截至26日中午。
環評大會前的新爭議
  環境部及台電回應 反對團體質疑
消失的第六章

經環境部資安人員查詢書件系統後臺紀錄,發現2月19日已整批上傳本案報告書電子檔,惟發生不明原因導致第6章電子檔上傳失敗,環境部在26日上午再次上傳第6章電子檔,並確認已及時更新於環評書件系統。

2月19日檢送給環評委員的紙本報告書,經人工智慧比對,資料並無缺漏,不影響環評委員審查本案。
 

反對團體發現台電送至環境部審查的「114年2月版第6次修正本協和電廠評估書」,漏掉全篇第六章內容,從目次來看第6章是「開發行為可能影響範圍之各種相關計畫及環境現況」,該章節是環評審查的核心資料,環評委員不清楚環境現況,如何評估開發後的環境影響,應立即取消環評大會。
土地污染疑慮

台電回應,2019年進行環評,已依法查詢電廠範圍內非屬土污場址,並完成相關檢測,數據皆無異常。

 

此外,在環評調查之外,燃油電廠改為燃氣,須依土污法進行變更產業類別,進行全廠土壤汙染檢測,與環評屬不同程序,屬於自主調查,在149個測點採樣162次,僅在一處驗出多氯聯苯。推測是老舊變壓器內部廢棄物滲入土壤,但地下水並沒有受到污染,台電絕不會隱匿任何資訊。

依據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電廠工程技術服務工作-土壤污染細部調查報告顯示,採樣點位D07、D28、D34、G33、G59,總石油碳氫化合物測值明顯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其中又以D07測值最高,濃度達54600mg/kg,污染深度達鋪面下140cm。另外在採樣點位A05的多氯聯苯測值,則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值0.09mg/kg,約為10.0975立方公尺。

總石油碳氫化合物及多氯聯苯,已被認定有致癌風險,認為台電有意隱匿土污事證。

延伸資料》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_環境影響評估書件資料

基隆協和電廠專案小組第六次初審會議,有數十位民眾登記發言,支持與反對雙方各找來專家學者,就各項爭點,進行討論。

延伸閱讀》【島在現場】協和電廠更新(四接)第六次環評初審|2025.1.17

學科
海洋, 漁業, 能源
縣市
  • 基隆市
關鍵字
基隆港, 天然氣, 四接, 能源轉型, 填海造陸, 外木山, 協和電廠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陳佳利
于立平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為設置南部半導體產業廊帶,高雄市政府經發局選定位於高雄岡山與橋頭交界的台糖白埔農場,擬進行半導體製造園區開發,開發面積約88公頃,預計可增加4500個工作機會,產值每年約3000億元。歷經兩次環境部專案小組初審,今(2/19)日下午進入第27次環評大會審查,關心此案的民眾也旁聽出席,表達意見。


白埔產業園區開發計畫的土地權屬狀況,絕大多數都為台糖土地。圖片來源/白埔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27次會議簡報資料


白埔產業園區開發計畫規劃的土地使用項目。圖片來源/白埔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27次會議簡報資料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指出,此開發案將會破壞35公頃的森林,造成2.5萬棵樹被移除,他強調當初台糖造林,樹種以白千層、印度紫檀為大宗,林下已經產生複層植被,紀錄到8種保育類鳥類在此棲息,本次開發行為,僅保留0.5公頃,不僅不利生物的生存,也讓平地造林的預算形同浪費,更與造林減碳政策相互牴觸,違反高雄市淨零碳排自治條例的願景目標。​


白埔產業園區基地現況,有豐富的樹木景觀,也是保育類鳥類的生態棲地。(空拍照片/森林城市協會提供)

另外,保育類環頸雉、草鴞、紅尾伯勞等..鳥類的棲息地,將被設置滯洪池,造成棲地破碎化,基地開發填土,也為下游帶來淹水隱憂。他認為應縮小開發範圍,例如:減少建蔽率,以保護森林生態、排水等自然功能,並建議將滯洪功能移到開發園區地下室,或與一旁的岡山淨水場共用滯洪功能,降低開發案帶來的衝擊。


會議召開前,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說明,開發案將會破壞35公頃的森林,造成2.5萬棵樹被移除,生態受到衝擊。

高雄市政府回應已採納多方意見,將會在滯洪池外圍進行棲地營造,擴大保育類生物的生活環境。同時以保留原始森林為原則,對開發案區域內進行樹木分級篩選,除了原地保留區0.5公頃,並擴大種植樹木用地至13公頃、增加開發區域內的種植樹木量至少6800株,區域外則規劃兩萬餘株,保留生態功能。有環評委員建議,透過改變滯洪池的位置、形狀等,儘量保留原始林相,來減少對生物的傷害。


白埔產業園區歷經兩次初審,最後在第27次環評大會通過環評審查。

經過討論,最後環評會議做出決議,此案無需進行二階環評,通過環評審查,並且需有相關配套,包含以零廢棄物為準則,提前規劃園區廠商廢棄物處理設施,公有建物須於半年後取得銀級以上綠建築標章、環頸雉棲地營造需有具體保育計畫,以及下游的防洪設施等,以確保生態環境的維護。

縣市
  • 高雄市
關鍵字
園區開發, 產業園區, 廢棄物, 滯洪池, 台糖土地, 造林, 環頸雉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嘉和
工作人員標籤
攝影/撰稿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到Google News按★追蹤「公視我們的島」

台鐵高雄機廠後續再利用​

2022年4月高雄市府提出台鐵高雄機廠都市計畫變更案,計畫一出引發在地居民與民間團體的關注。由於舊廠區內有近千棵樹木,以及豐富的鐵道文化資產,是高雄市民少有的休憩空間,包括森林城市協會等民間團體希望完整保留綠地與鐵道紋理,呼籲至少保留17公頃土地做為森林公園或文史園區,並提出民間版的規劃案。


內政部都委會審查會議召開前,民間團體在國土管理署外演出行動劇,表達守護綠地,留下森林的訴求。


森林城市協會等民間團體提出的民間版方案,認為若將平均容積從300%提高550%,讓開發區集中,面積縮小但建坪不變,不會損及台鐵的土地利益,又可以完整保留廠區樹林和建築。

​< P> 今日都委會由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率領都發局、環保局、地政局等單位出席,支持與反對方分別表達意見。鳳山區武慶里里長表示,為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支持市府的開發方案,瑞城里里長林雪娥表示市府方案將移除800多棵,希望能將森林保留,像衛武營一樣。市府則表示,已委託嘉義大學調查,指定33棵樹為特定紀念樹木,並保留135棵具景觀價值的樹木,其餘樹木則因為健康不佳、棉絮或容易落果等因素移除,未來會再補植2000多棵樹。


高雄市府未來開發台鐵高雄機廠的全區模擬圖。圖片提供/高雄市都發局

民間連署希望保留完整綠地​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表示,民間團體的訴求有超過4000人、10位里長與50個團體連署支持,但歷次審查,市府對民間的版本絲毫未採納。莊傑任並質疑按照按照《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27條,拆除重建的舊市區更新,開發面積超過20公頃,應依法辦理環評。 ​

民眾與團體代表在陳述完意見後便被請到旁聽室,但由於旁聽室內設備臨時發生狀況,民眾聽不到場內市府官員與委員的發言,也無法了解市府規劃報告內容,令民間團體相當不滿,質疑違背資訊公開與公民參與的原則。


旁聽民眾看不見也聽不見審查會議的發言內容,用盡各種方式嘗試收聽。

台鐵高雄機廠審議修正後通過​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討論,都委會決議修正後通過。市府在會後表示,該案後續市地重劃作業時,將主動申請辦理環境影響評估作業。全區出流管制規劃等作業。並於重劃作業報內政部地政司核定後,同步將本案都市計畫細部計畫一併再同步公告核定。

學科
開發, 生活
縣市
  • 台北市
  • 高雄市
關鍵字
機廠, 鐵道文化, 都市樹木, 都市計畫, 園區開發, 高雄機廠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岱屏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


2024.4.3凌晨7點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的極淺層地震,震央在花蓮壽豐外海,花蓮市中心的天王星大樓,在地震後嚴重傾斜,造成二十多位住戶受困,搜救人員立即展開搶救。

4月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接連著423群震不斷,有的甚至超過芮氏規模6;緊接著下半年度,八年都未曾有過強烈颱風登陸的台灣,一口氣來了凱米、康芮、山陀兒等多個颱風侵襲,強風豪雨的考驗,也再度提醒我們極端氣候下的調適及減災的重視。而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2024年全台年均溫為攝氏24.97度,是台灣百年來最熱的一年,顯示氣候變遷的挑戰,可能會越來越嚴峻。

◇相關專題
403地震|身處地震帶的警示
7月凱米颱風
9月山陀兒颱風
10月康芮颱風
氣候變遷下,颱風會有什麼變化嗎?
 

公安/工安的工廠及倉儲意外


2024.2.20 新北市深坑區一座連棟倉儲庫房火警,因為燃燒物是大量含鋰電池的電子產品,滅火過程相當困難,下游民眾也遭受空污風險。

2024年2月的深坑工業區火災,除了燒出倉儲存放安全的議題,也燒出空氣污染緊急應變的問題,7月桃園龜山一處倉儲大火,疑似存放染劑的化學物質隨著消防廢水流至下游溪流,導致魚群死亡,居民憂心農田受影響,12月台中全聯倉儲大火,造成9人死亡,濃煙竄天,PM2.5破表,鄰近縣市都受到空污波及,一連串的工安事件衍生的公安問題,突顯工廠、倉儲需要更嚴謹的管制,才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相關專題
深坑大火的警示|雙北緊急空污事件的應變
【島在現場】桃園龜山楓樹坑溪流域污染

立法的攻防


2024.5.29 地球公民基金會召開記者會反對花東交通三法,認為這些法案將嚴重壓縮專業和公共討論空間,甚至影響公共安全和人民權益保障。

由立委傅崑萁所推動的國道6號東延、環島高速鐵路、花東快速公路等花東交通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簡稱花東3法,由於經費龐大,且對環境有嚴重衝擊,而引發爭議。數十個環保團體發表聯合聲明,表達憂心,並對於程序提出質疑;另一方面,2019年開始起草的《海洋保育法》草案,7月三讀通過,讓台灣海洋保育往前邁進一大步。立法院也趕在2024年底最後一天通過《國土計畫法》修正草案,將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再延長六年,讓原本想仰賴國土計畫建立土地秩序的時程往後延。

◇相關專題
何謂花東三法?
國土計畫拖拖拖|功能分區圖陷僵局

能源轉型


台南七股是重要的養殖重鎮,近幾年魚塭都架起光電板,當地養殖漁民呼籲政府須重視光電開發的總量管制。

隨著2025年政府規劃的能源政策時程逼近,各項能源與生態、農漁業的衝突頻頻出現,嘉義布袋、台南七股、高雄彌陀等地的養殖漁民,都面臨光電搶地的難題,農漁業共享日光的是否有可能呢?2024年我們深入探討光電發展的挑戰,以及綠電發展在鄉村造成的問題,也特別到日本拍攝光電的現況,以及農電共生的困境與可能性。

◇相關專題
農電共生:前進日本|日光能否共享?
漁電共生|漁電大浪來襲
綠能毀綠電

SRF成為事業廢棄物去化的新主力


台灣事業廢棄物產量中,可燃廢棄物每年約有20萬噸的處理缺口,為了去化,政府推動將適燃廢棄物做成固體再生燃料(SRF),但因為欠缺明確審查及管理機制,導致良莠不齊,爭議事件頻傳。

另外為了解決事業廢棄物的去化問題,政府鼓勵民間廣設SRF電廠,但在缺乏配套方案及法規下,所衍生出的使用和製造端的爭議不斷,環境部年底提出「共通性事業廢棄物作為固體再生燃料原料再利用管理辦法」草案(SRF草案),但有部分條文,民間仍有疑慮,目前尚在彙整資料中。

◇相關專題
以廢轉能怎麼轉|固體再生燃料SRF 真的同時解決廢棄物又產生綠能嗎?
SRF草案推出!CCTV監控、第三方驗證能否杜絕亂象?
 

學科
生活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回顧, 環境事件回顧, 2024, 環境運動, 颱風, 地震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洪敬慧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