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要地 改建協和電廠|填海造陸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三根大煙囪,五座儲油槽,全台唯一燃燒重油的協和發電廠,與外木山的漁民,相鄰四十多年。因應能源政策,協和電廠將轉型為天然氣發電廠,這項轉變備受期待,但是必須搭配18.6公頃的填海造陸,興建兩座液化天然氣LNG的儲氣槽,做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讓漁民與關心海洋的人,心理壓力很大。

陽光溫暖,海水湛藍,這是基隆地區一個多月來難得的好天氣,漁民把握機會出海,上天沒有辜負勤勞的人。外木山漁港是現流漁港,當天捕獲當天賣,駕著小型船的漁民,在近海就可以捕到高單價魚種。這些魚與海面下的珊瑚,息息相關。

基隆外木山海域以非礁型珊瑚群聚為主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基隆外海的這片珊瑚,是很典型的高緯度非礁型珊瑚群聚,能生活在水比較濁、溫度比較低的環境。這裡還發現新紀錄種「霜華軸孔珊瑚」,是非常大型的軸孔珊瑚,最大群體可以到達四公尺。

經常在這個海域潛水的教練王銘祥,最讚嘆的,是位在水深15米處,色彩飽滿的大海扇,「長那麼大要花很多年的時間,就像神木一樣。」

畫面來源:陳昭倫提供

台電規劃填海18.6公頃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台電為了在這裡填海造陸,對這片海域也進行了生態調查。專業總管理師張廷抒表示,規劃填海造陸的區域當中,並沒有保育類珊瑚,珊瑚覆蓋率並不高。

1977年開始商轉的協和電廠,共有四部裝置容量50萬瓩的燃油發電機組,一號機與二號機已經在2019年底除役。空間未來將改為一組複循環的天然氣發電機,等三號與四號機除役後,再改建另一組,總裝置容量將達到260萬瓩。機組更新後,空污總量將從每年28,052公噸,下降為1,439公噸,減量比例約95%,溫室氣體減量比例約49%。

因應能源政策,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將要提高到50%,協和電廠要從燃油改燃氣,在核一、核二陸續除役之後,將是北東電網最重要的發電廠。負責供氣給協和電廠的第四天然氣接收站,預計在2032年完工,在這之前,台電將以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FSRU(Floating Storage Regasification Unit)來供應協和電廠從2025年起,長達七年的天然氣需求。

相關新聞》外木山擬填海造陸建天然氣接收站 居民、環團反彈
相關新聞》填海造陸惹議 協和電廠二階環評今初審

供應天然氣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基隆市議員王醒之質疑,如果暫時性的接氣方案可以使用長達七年,為什麼不能用FSRU這個成本更低、工期更短的方案,來做為永久性的接氣方案。

台電公司專業總管理師張廷抒回應,移動式的天然氣接收站,都是建在非熱帶氣旋會發生地區,也就是沒有颱風的地區。另外,冬天東北季風會造成很大的風浪,基隆地區冬天浪高1.5米以上的天數高達49.35%,表示有一半的時間,天然氣船是沒辦法靠泊的,前七年營運的風險會比較高,也會營運的很辛苦,必須要有安全存量來保持國內的用電穩定,長久之計,還是要建陸上型的天然氣接收站。

長期關心能源發展的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強調,天然氣是過渡型的能源,短期內用量會增加,但是長期來看,隨著再生能源成長,天然氣將減量,氣候變遷是嚴峻的生存問題,許多國家都提出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宣示將啟動淨零碳排的評估,如果到時候要配合國際趨勢,不再使用天然氣發電,那麼2032年才會完工的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將只會使用18年。

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認為,不該為了只使用短期的天然氣設施去填海造陸,不管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還是第四天然氣接收站,都可以使用台北港的既有空間來做接收站,再接海底管線到桃園大潭或基隆外木山。

台電公司專業總管理師張廷抒回應,因為基隆港來往的商船、漁船,作業頻度很高,海底管線如果不慎受損,修復過程很複雜,尤其是基隆冬天海象很差,如果海底設備受損,要在第二年的3月到9月才能施工。

「抗爭到底,絕不妥協。」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位在大潭藻礁,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位在基隆協和電廠外海,關心這兩處生態環境的團體,第一次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檢視能源政策,審慎評估替代方案。

天然氣複循環的發電機組,可以快速升降載,在再生能源因天候無法產電時做搭配,確保穩定供電。只是,無論是三接的大潭藻礁,或是四接的基隆珊瑚群,都是珍貴獨特的生態系統。短期的能源需求,與千萬年才形成的生態,怎麼衡量,有沒有雙贏方案?

地點
集數
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