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當年觀塘工業區開發史
時間先回到1990年代,當時政府為了滿足未來電力需求,計畫在桃園大潭興建燃氣電廠,而東帝士集團看中了,長達25年4000億元的天然氣供氣商機,於是和中華開發等企業,共同成立東鼎液化瓦斯公司,以低價買下大潭電廠的鄰近海岸,取得桃園觀塘工業區以及工業專用港的開發權,打算就近從港口供氣給電廠。
在環評審查過程中,環評委員質疑當地有珊瑚礁存在,環保署要求補充調查,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與科博館副研究員王士偉進行初步研究,才發現預定地上,有獨特的藻礁地景。但是學術界還來不及做更完整的調查,開發計畫在1999年有條件通過環評,2001年5月開始動工。
然而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氣合約,最後由中油得標,東鼎公司財務也出現狀況,2004年填海造陸工程停擺,中油考量到成本等因素,改從台中港第二接收站,延伸管線供氣給大潭電廠。
揭開藻礁身世之謎
另一方面,學術界調查發現,台灣的北海岸、東部海岸和墾丁,雖有零星藻礁分布,唯獨桃園藻礁綿延長達27公里,是台灣面積最大、最完整的藻礁生態地景。根據王士偉博士所做的定年資料,桃園藻礁大約是從7600年前開始發育,由殼狀珊瑚藻慢慢堆疊而成,在藻礁的前緣仍有許多殼狀珊瑚藻持續生長,維持著生產力。
2001年王士偉博士接受採訪時表示,初步觀察,珊瑚藻的生長可能是間斷性的,夏季被沙覆蓋,冬季海浪帶走漂沙,珊瑚藻就會繼續生長。而他就台灣有藻礁分布的區域,初步歸納出周遭地形及海洋環境的共通點:一是有河流的注入、二是背風面有沙丘、第三是面海的迎風面,沒有任何屏障,不過哪個環境因子是重要關鍵,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看當年影音 《王士偉分析藻礁身世》
殼狀珊瑚藻以平均十年一公分的速度,慢慢累積成藻礁,結構就像千層派一樣。多孔隙的環境,孕育豐富的魚蝦蟹貝,曾經是當地居民的天然冰箱,也是海洋生物的育嬰房。
2014年,國民黨政府執政時期,決定由中油來執行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2016年,新政府上台,延續之前政策,中油以22.8億元併購東鼎公司,計畫在大潭興建,中間的移轉過程,曾經引發質疑。
時任立委的黃偉哲曾質詢中油,收購東鼎價格過高,且前兩任經濟部長皆是東鼎相關投資企業的董事,需檢討利益迴避問題。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召集人暨公投領銜人潘忠政直言,中油購買東鼎公司股權,因牽涉到國民黨的關係企業中華開發公司,應該要由不當黨產委員會進行調查,確認交易過程的合法性。
為何三接選址在觀塘
不過中油公司表示,選址在大潭,主要考慮的是時間因素。天然氣事業部執行長李皇章說:「觀塘工業區已經通過環評,填海造地2.5公頃,我們可以立即用這塊地來興建儲槽。」
經濟部曾文生次長也表示,當時台電與中油都評估過,選址地點都是觀塘接收站,因為時間最快,而且接收站就在大潭電廠旁邊,距離最近,減少輸送的風險與成本。
2017年6月,三接進入環差審查,當時工業區範圍232公頃,填海造地範圍77.2公頃,規劃興建9座儲槽,第一階段儲量300萬噸,因為會填埋大潭藻礁,引發保育團體強烈抗議。
桃園藻礁北段鄰近工業區,受廢水污染而生態狀況差,桃園最南端的藻礁,在保育團體的努力之下,2014年成立觀新野生動物保護區,潘忠政表示,從2015年起,保育團體不斷請願,進一步將大潭藻礁提報為自然地景,也申請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留區和一級海岸保護區,但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一直推託。
大潭藻礁生態豐富
大潭藻礁原本礁體完整,發育良好,因為台電興建進出水口工程,被切分為G1、G2及G3三區。G3區的藻礁,因突堤效應被沙掩埋,在環差審查過程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在大潭藻礁的G1、G2,發現有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另外,蟹類研究學者劉烘昌到現場調查後驚嘆,藻礁潮間帶比恆春半島的珊瑚礁更寬廣,動物密度比恆春半島潮間帶要高很多,在台灣很少看到這麼豐富的潮間帶。他說:「目前最迫切是要投入更多研究,最重要是在還沒有了解清楚之前,絕對不能夠貿然填掉、摧毀掉。」
愈來愈多研究人員投入調查,大潭藻礁的生態樣貌才慢慢被發掘,陸續紀錄到19種新種的殼狀珊瑚藻,以及世界新種的桃園紅足軟珊瑚等物種,生物多樣性豐富。陳昭倫表示大潭藻礁是目前藻礁生態系中狀況最好的,未來北段75%受工業污染的藻礁要想恢復生機,仰賴大潭藻礁生態資源去補充種原。他更進一步強調,這種能生活在亞熱帶地區、以藻類建礁的生態系,全世界只有桃園海岸才有,大潭藻礁是生物往南到澎湖、往北到日本的重要中繼站。
中油提迴避替代方案縮減開發面積
隨著新事證陸續出爐,2018年1月,中油提出迴避替代方案,工業區的開發面積縮減為37公頃,不過專案小組認為,雖然沒有直接填埋藻礁,但港灣開發將改變藻礁、珊瑚礁等生態環境,在7月的專案小組會議上,決定將本案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之後中油再提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工業區開發面積縮減為23公頃,並將9座儲槽減少到2座。當時的中油公司董事長戴謙在會議中說,「中油已經退到沒有地方可以退,也許你們覺得可以另找地方,但是實際上很多事情都有歷史共業。」
當時的環評委員鄭明修分析,迴避替代修正方案是避重就輕,工業港並沒有縮小,還是跟原來的規劃一樣大,港口如果做下去會改變當地水流,台灣的自然海岸又將消失。
保育團體呼籲政府應重新選址,用現有的港口做為替代方案,以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學者也認為當地的天候與地理條件不佳,建議尋找更適合的地點。
根據1994年的操船模擬報告顯示,該區位於東北季風影響的範圍,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氣象與海象條件不佳,天氣條件較大部分現有接收站為劣。
以永安接收站為例,只要風速大於每秒12米,天然氣船就不能進港,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莊秉潔教授分析,在觀塘,冬季連續風速大於每秒12米的天數,長達27天。他在2017年受訪時說明,「觀塘正好是在台灣北邊突出來這一塊,跟中國福建距離短,當它太狹窄時,風速就突然變大了,觀塘正好就是在風變大之處,尤其是冬天,可能有好幾個月,天然氣船都不太容易進出,以港口來說,反而台北港是北部的福地。」
民間提台北港 林口港及其他方案可能性
中油公司董事長戴謙在2018年的環評會議上曾說,三接改到台北港需要18年。2021年中油公司發言人張瑞宗則說,台北港要11年,到2032年才能夠蓋得起來,時程上來不及。
曾任環評委員的鄭明修質疑中油對遷移到台北港的時程,一下子說18年,一下子說11年。他曾在2018年9月26日的環評延續會議上,公開顧問公司所提的替代方案建議,包括台北港第四期填土區N14、南碼頭S9、第一貨櫃中心N9等區域都適合。還有距離觀塘更近的林口港,由於已經具備卸煤碼頭,只需要改裝碼頭、新增儲氣槽與管線即可。台北港或林口港都只需要四到五年,另外,鄭明修委員也提出FSRU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作為選項。
關於台北港的提案,當天台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總工程司王錦榮說明,N14是化油儲運中心,土地不夠,而南碼頭S9,世紀鋼鐵已經承租開始建廠,第一貨櫃中心的N9已經BOT,又靠近航道,台北港既有的場域都不適合。
中油則回應林口港位於飛機航道下方,接收站排氣作業會造成飛機疑慮,且不屬於工業港範圍,飛安審查及確認港口定位的時間至少需13年,而FSRU不具備儲槽功能,海象不佳時需暫停作業,非長期穩定的供氣方式。
爭議尚未釐清,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秉持縮小開發面積、迴避藻礁兩大原則,力拼環評過關,環保署又在兩周內,密集的舉辦三次審查會議,引發環評受政治干預的疑慮,在歷經五位環評委員退席抗議,兩次流會,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2018年10月8日,最後在官派委員占多數的情況下,以7比2 表決通過,也埋下社會對立的火種。
▶延伸看專題 《藻礁總決戰》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成案
民間團體批評,程序上有嚴重瑕疵,尤其當時農委會委託中研院進行的藻礁生態調查,到2018年12月底才完成,調查報告還沒出爐,環評就過關。他們主張,政府應舉辦具有法律效力的聽證會,對生態影響及替代方案進行充分討論,才能釐清爭議,不過期待落空,因此發起公投連署。潘忠政說,「各種管道都去努力了,開了130場記者會,打了8個行政訴訟,沒有辦法,最後只好走上公投之路。」
3月18日,70萬3504份連署書,送達中選會。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強調,之前無論是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出自然地景審議,或是依照野生動物保護法,申請野生動物保護區審議,政府皆不理,互踢皮球,最糟糕的是環評程序,「短短的幾個月內從退回變成通過,沒有辦法充分釐清事實爭點,埋下了用公投這樣的法定程序來解決爭端的遠因。」
經濟部外推方案 生態影響無共識
藻礁公投成案形成強大民意壓力。5月,經濟部再提出「外推方案」,強調已經努力做到藻礁保護最大化。防波堤外推至離岸1.2公里,原本21公頃的外海填區取消,供氣時間延後兩年半,經費增加150億元。曾文生次長說明:「防波堤已經退到外海,離開藻礁的範圍,棧橋等等設施會通過,影響海床面積不超過2%。」
台灣蠻野心足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律師回應,政府說影響2%但不能這樣算,被圍在裡面的水域都是被影響的,另外還有突堤效應,會影響前後五倍的距離,外推方案影響的範圍是擴大的。
學者認為再外推案雖然迴避潮間帶藻礁,但港口工程對於整體海岸環境的衝擊仍然不能忽視。陳昭倫研究員強調,「大潭藻礁G1、G2會被關在裡面,全世界沒有一個港口,裡面還有一塊區域是要做保育的。藻礁生態系同時跟外海的生態系、沙泥土或水層的生態系,不管潮間帶或是亞潮帶都有很強的交互作用,才會有藻礁生態系的產生。」
中油公司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處副處長黃志堅回應,目前是以棧橋連接陸地與離岸港區,棧橋是開放式的、水流暢通,沿岸流是東北西南向,不會阻斷海洋生物與海洋幼生的傳播,因為牠們是隨著潮流走。
雖然棧橋鏤空,但防波堤是實體的,防波堤對水流漂沙的影響,是否會衝擊藻礁生態系,引發爭議。曾文生次長說明,委託成大進行的水工模擬研究結果,G1、G2區會因為做了防波堤,水流的流速將會增快,減少漂沙淤積,淤沙清況將會比沒有建港前來得好。
陳昭倫研究員反駁:「藻礁需要沙,到底需要多少沙,目前還不知道,外推案港口開口增大,增加水流,把沙子帶走是否會讓藻礁比較好,這很難說,因為模擬的條件可以被改變,真實的狀況,蓋下去以後就完全沒辦法回頭。」
黃志堅副處長則回應,這是離岸堤,沒有突堤效應,水流可以正常流動,漂沙不會進來之後不出去,水流流速略有增加,不是24小時增加,是在主要的漲退潮的時候略為增加。
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系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則質疑,實體的防波堤會造成一個半封閉的狀況,讓港內靜穩度增加,但是泥沙沉積會因此更加明顯,極有可能是細沙漂走,粗顆粒留下來,長期來看對藻礁生態的影響會是什麼?仍待觀察。
觀塘港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探討
另一個爭點,是觀塘港的使用效率與安全性。2006年,台中港的安全操船標準設在每秒12米,2019年調整為每秒15米,外推案依循的是台中港的新標準。
律師蔡雅瀅說,大家批評觀塘這裡波高大,潮差大,風速強,政府居然在2019年把標準改變成風速每秒15公尺,波高2.5公尺。
曾經參與觀塘港操船模擬的資深引水人侯中南表示,安全標準是由數個學術單位與中油共同研議,累積大量的實際操船數據與嚴謹的模擬實驗才定下的,以每秒15米的標準,成功率很高。莊秉潔教授在2021年5月受訪時說:「引水人認為15米/秒沒有問題,觀塘港可操作天數就多了很多,最大的好處是觀塘港是直進直出,不像台中港要繞進來。」
三接興建在減煤時程的角色
10月12日,外推方案送環保署進行環差審查,各種環境影響還有待環評審查釐清,目前三接的工程進行了三分之一,其中一座儲槽完成80%。經濟部強調,如果公投通過決定三接遷址,減煤期程會大幅延後,若要再新設一座接收站來供氣給大潭電廠,評估要再耗十一年。
對三接選址曾提出質疑的學者和環保人士,考量到外推方案可能減輕對生態的影響,以及減煤、降空污的急迫性,決定表態支持。環境律師詹順貴說:「三接跟藻礁涉及的範圍,不只是藻礁生態保育,同時肩負能源轉型中,非核、減煤、降空污的多元議題,還涉及不同區域的在地居民需求,都必須要去兼顧。」
支持的學者認為,三接遷址影響到大潭機組的發電量,必須要靠燃煤電廠彌補,可能影響中南部燃煤機組除役時程。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原來期待興達2部機組都能除役,可能會只有1部機組可以,同時希望中火5部組都能轉作備用,這時候可能只有3部機組能夠轉為備用,會有這樣的連帶影響。
莊秉潔教授說:「減煤對台中、雲林、高雄有非常大的重要性,現在離2025年只剩不到四年,一個天然氣儲槽就要蓋四年,考量現實因素,如果回到2018年還是覺得應該蓋在台北港,現在沒辦法,空污、非核的問題,時間已經到來。」
▶延伸看專題 《興達電廠脫胎記》
陷入爭議的天然氣接收站不只三接,台電公司正在推動的四接與五接,這兩項計畫都已經進入環評程序,四接牽涉到基隆外木山的珊瑚礁生態,五接的外擴防波堤又涉及白海豚的棲息。
保育團體在四接環評會議前夕,在環保署前吶喊,表達台電、中油兩家國營企業惡性競爭,各自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導致自然海岸被迫犧牲的心聲,呼籲全面檢討接收站興建政策。
長期支持藻礁保育的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天然氣接收站,不是越多越好,缺乏整體規劃,競相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不是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尤其天然氣只是橋接選項,到了2050年要達淨零碳排,恐怕有許多化石燃料設備將會閒置。蔡雅瀅則建議,擴大一接與二接的供氣量、三接與四接合併到台北港、使用具有儲氣槽跟氣化設施的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作為替代方案,或是擴大需量反應,做好能源管理來抵銷三接延後的影響。
持續發展高耗能 以氣減煤承諾能否達標?
另外也有民間團體提出質疑,政府一方面要以氣減煤,一方面高耗能產業持續擴增,用電大幅成長,以氣減煤的承諾,真的能達成嗎?
彰化縣醫療界聯盟理事長錢建文直言,只靠燃煤改燃氣,沒辦法解決中南部空氣污染,現在中南部的空氣品質不好,主要是因為石化產業跟鋼鐵產業。用天然氣來取代燃煤之後,這樣的產業還是製造大量污染,放任用電量繼續成長下去,等燃氣電廠蓋好,到時候會不會是燃煤加上燃氣的雙重污染?
長期守護彰化海岸的彰化環盟前理事長蔡嘉陽表示,台灣的能源要有一個天花板,因為台灣的土地有限,要在一個長遠的角度下,去限制台灣能源無限制的成長。
其實能源轉型和產業轉型是一體兩面,要解決電力問題,還是要回頭看看產業的用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