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好網具,等待漲潮,大潭藻礁在居民眼中,是豐富的食物庫,在學者眼中,是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全球罕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博士,已經習慣在天亮前摸黑調查,就著頭燈微光,在潮水與礁體間,尋找生命。
陳昭倫費心尋找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是一級保育類動物,在桃園大潭與牠們相遇前,他只在高雄海域見過,長達三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也只有在大潭找到這麼多柴山多杯孔珊瑚。
台灣1600公里的海岸中,唯獨桃園這段,有長達27公里的連續性藻礁分布,白玉以北的藻礁,因為工業廢水污染而死寂,南邊的觀新藻礁,雖然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但是受到海堤影響,嚴重侵蝕。只有大潭這段持續生長,生命力旺盛。
中油修改計畫闖關 學者批評行政暴力凌駕專業審查
因應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天然氣發電占比,將要提高到50%,為了因應大潭電廠、北部新增民營電廠與工業用戶改燃天然氣的需求,中油計畫在大潭藻礁區設置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搭配現有永安接收站與台中接收站。
第三接收站包括觀塘工業區與工業港兩部分,分別在1999與2000年通過環評,由於通過後三年內沒有施工,2017年進行環境現況差異分析,中油規劃開發總面積232公頃,把大潭藻礁G1、G2、G3全部覆蓋,受到環保團體反對,呼籲政府異地建站,考慮台北港、林口港等替代方案。不過中油公司認為只有觀塘符合建站需求,若改在台北港興建,恐怕至少18年,才能完工營運。
中興大學莊秉潔教授從海象分析,認為觀塘地區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裡是台灣海峽最窄的地方,風速大,冬天會有好幾個月,天然氣船無法進出。
2018年,農委會委託學術團體,在3月到12月,從生態與文化面向進行調查;同時,環評程序還是持續進行。2018年7月3日,環評專案小組會議認為開發案可能衝擊藻礁生態,建議本案退回原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2018年8月23日,中油公司提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將工業區開發面積從232公頃縮減到23公頃,只使用已開發區域,維持G1、G2、G3藻礁區現況,儲槽從九座減為兩座,工業港的海堤長度,從2800公尺縮減為1600公尺,採取開放式設計,讓海水自然流通,並且承諾成立觀塘工業區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進行保育工作,認養觀新保護區與白玉海岸,但工業港的開發面積仍維持900公頃,接近當年國光石化(1900公頃)的一半。
2018年9月12日環評大會,環評委員要求官派委員迴避,但官派委員不同意,希望進行投票,五位環評委員退席拒審。9月26日再度開會,主席李應元宣布只進行討論,不做決議。
10月3日環評大會,委員出席人數不足流會,10月8日,再度召開。當天上午,原本的會議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現場只有七位官派委員與三位民間委員出席,勉強達到法定開會人數。最後七票同意,在爭議中通過環評。從專案小組會議、專家小組會議到環評大會,觀塘案前後歷經十一次會議。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這是用行政暴力凌駕專業審查,有相當多針對藻礁生態的委員,都沒有出席,官方就用程序的方法,讓案子通過,這對台灣的環境保育運動與環境學術研究是很大的傷害。
列入全球海洋希望熱點 開發審查仍陸續闖關
2019年2月下旬,中研院舉辦藻礁論壇,首度公開農委會委託的藻礁生態調查結果。研究團隊發現,桃園藻礁至少有24種殼狀珊瑚藻,一塊小小的礁體上,就發現到50種以上的生物。在大潭藻礁,發現到52種螃蟹,估計33.67公頃的範圍,內有1725隻體長超過50公分的裸胸鯙。
整合生態調查與漁民訪談,印證藻礁環境是幼魚的棲息熱點,豐富的生態系統,支撐著沿海居民半農半漁的海客文化。與觀新保護區和白玉藻礁相比,大潭藻礁有最高的生物多樣性。
長期關心藻礁的劉靜榆博士特地與會,以樹木做比喻,她說:「裸露的藻礁像是樹幹與樹葉,潮水之下看不見的藻礁像是樹根,就算避開裸露藻礁,港灣工程還是會造成傷害」,強調保留完整生態系的重要。
另外,研究團隊建議將現有的觀新保護區往北擴大,納入大潭與白玉藻礁,往外海延伸30公尺水深,劃設南桃園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國際海洋保育組織Mission Blue,在2月下旬,將大潭藻礁列為東亞地區第一個海洋希望熱點。與此同時,觀塘工業區與工業港的相關審查,卻火速進行,陸續通過內政部區委會專案小組與海岸管理審查,3月14日將提送區委會大會。
面對天然氣第三接收站來勢洶洶,全球罕見的珍貴生態系統深陷黑夜,隨著時間推移,大潭藻礁能否繼續閃耀生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