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_成長的極限 設下能源消耗的停損點|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圖表/吳亭霓、許靜之、公視動畫組

不管是再生能源或者是天然氣接收站的爭議,都是將能源轉型的重點放在電源開發上,不過我們在管理電力需求、提升能源效率上,是否有做到相對的努力呢?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系助理教授楊宗翰表示,政府的規劃都集中在發電端,需求面的能源效率和節能被許多人忽略。

缺乏自產能源 人均用電卻是排名前八的矛盾

台灣98%的能源倚靠進口,但許多民眾卻不知道這樣一個缺乏自產能源的島嶼卻是世界上排名前段班的用電大國。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資料,台灣人均用電排名全球第八,僅次於寒冷的北歐國家,以及能源充裕的產油國,這並不是因為民眾太浪費電,而是產業的因素。

台灣總用電量中,工業就占了55%,過去十年,台灣的用電以每年平均1.6%的速度持續成長,因此環保團體和學者不斷呼籲,必須做電力需求的管理。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盧展南表示,當我們講綠能產業,增設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往往是從供給端去思考,如果我們在需求面做好管理,用電就不會那麼緊迫。


▶延伸看專題 《節能大未來》

用電需求成長迅速  電力開發能否追上?

2016年行政院發布新能源政策時曾提出,要節能極大化,抑低電力需求1%,經濟部在2017年對2025年發電量的預估是2774億,2018年預估發電量是3132億度,增加了358億度,2021年經濟部更預估從2021年到2027年,全國用電將以2.5%加倍成長。

用電成長主要來自工業,其中又以電子業為最大宗,前國策顧問郝明義直言半導體龍頭台積電的高用電量,是造成用電成長加速的重要因素。他說,每五年台積電的用電量就增加一倍,在2019年的時候,台積電用電量大約143億度,相當於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

以台積電電力成長的速度估算,大約五年後用電會再翻倍,也就是再增加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這相當於一個核二廠的發電量,也相當於大潭八、九號燃氣機組的發電量。郝明義說,我們當然需要台積電,它是台灣重要的品牌,可是它成長需要這麼多的電,而且用電需求增長速度越來越快,這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課題,必須要正視。

台灣是缺乏自產能源的島嶼,我們的電力開發,能夠追得上產業用電的成長嗎?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半導體產業幾乎是全球都在看著台灣,需求一直來,所以我們有建廠的需求,在做電力規劃的時候,也會同步的去觀察他們的狀況,這些新增需求,其實要很快的回饋給未來電力供應的準備上面。

政治大學地政系副教授戴秀雄則說,電力的開發要時間,尤其是傳統電力,燃氣、燃煤、核能都一樣,往往不是十年能決定,如果現在台積電要設廠增產,提出缺口有多大, 而這缺口是目前電力不存在,再來規劃他要的電來不及的情況下,「嚴格來講,像這樣的開發案,除非你擠得出現在的電力,要不然根本是不應該允許的。」

台積電承諾在2030年,25%用電來自再生能源,2050年100%使用再生能源,不過學者認為,台積電等企業應該做得更多。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如果現在台灣的電子供應鏈有那麼大的綠電需求,他們就必須要投入綠電環境的建置。郝明義則建議,台積電帶頭,在台灣開發再生能源來供應自己企業所需要的電力,樹立標竿。

高耗能產業轉型 是否加速腳步?

當台灣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同時,其他高耗能產業是否能加速汰換?曾文生次長說,「半導體產業其實是在台灣生產是能源效率全世界最好的,(未來)碳費等機制會進來,它會開始去影響這些企業的轉換,轉到能效更好的產業上面。」

不過從2021年前三季用電量來看,金屬工業用電大幅成長11%,塑化產業成長8%, 這些高耗能產業用電量沒有壓低的跡象。趙家緯理事長說,電子業整個建廠速度更快的情況下,沒有把其他產業用電壓得更低,無法挪出電子業的用電空間。

在我國的法規制度裡,有沒有任何制度可以對產業大規模的用電需求把關呢?其實是有的,能源管理法第15條及第16條規定政府要按照能源開發及使用評估準則,針對可能對能源供應及區域平衡造成重大影響的大型投資進行審查,核准才能興建。盧展南教授表示,能源管理法提到的大用戶新設廠,都要經過嚴格的能源效率檢核才可以,如果真的很落實,用電成長就不會那麼快速。

在追逐GDP成長的同時,政府部門是否也看到電力成長的極限?前彰化環盟理事長蔡嘉陽擔憂,現在台灣以每年2%~3%的用電量在持續成長,因為放任高耗能的企業去持續消耗電力,配套措施上沒有去做節電的有效控管,只是在開源端一直持續開源,這樣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當政府官員定調,減煤和大潭三接開發是環保和環保的選擇,當總統和部會首長親自站上第一線全力為三接奮戰,或許也必須用相同的決心和力道,嚴肅面對用電管理的課題,讓高耗電、高污染產業負起節能減碳責任,否則再生能源和燃氣追不上電力成長速度,燃煤電廠也無法退場,減碳的目標恐怕會更遙遠。


 

地點
集數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