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填海造陸 志工種樹復育想恢復生態
依山、傍河、臨海,台北都會區的西北邊,原本預計容納30萬人的大型造鎮計畫:淡海新市鎮,一期已經完工,入住率不如預期,預估人口下修到13萬人,二期還在籌備中。街道整齊,淡海輕軌穿梭其間。高樓林立,建築新穎,公司田溪穿梭其間,志工穿著涉水衣,拿著網子,準備捕捉外來種。
參與活動的建築師陳江河,是土生土長的淡水人,長期守護故鄉。順著公司田溪來到出海口,這裡有塊他與志工花了很多時間心力守護的土地。這塊地緊鄰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他們善用放流水在這裡種樹,想恢復生態,也想讓放流水多一次淨化之後,再排放入海。海風大,夾雜鹽分,夏天熱、冬天冷,是一個嚴峻的環境,想提高存活率,選擇耐受度高的原生植物是關鍵。
這裡原本沒有地,腳下所踩的地,是將近30年前填海造陸而來,它曾經是當地居民的重要漁場,無數生命在潮間帶生活。陳江河說「這片海堤圍起來的地方原本是沙岸、礫石灘,甚至有藻礁、珊瑚礁與潮間帶環境,生態豐富。30年前,為了要做焚化爐跟污水處理廠,把它整個填起來。」
延伸閱讀》淡海新夢幻|讓數千居民迫遷流離的都市計畫
營建署規劃轉作產業園區 居民憂心污染與交通問題
填海造陸的新生地,一半用做污水處理廠,另一半原本規劃為焚化爐用地,但是一直沒有興建。現在營建署規劃將它變更為產業專區,預計提供13.19公頃土地作為產業用地,以租用或賣地的方式,籌措淡海二期經費。營建署代表在會議上表示,淡海輕軌已經通車,未來2024年淡江大橋完工後,淡海新市鎮的聯外交通,會增加聯繫桃園機場和台北港,因此產業用地的需求相對提升,未來希望引進低碳、智慧型的產業。
伴隨產業專區的交通運輸需求,則是讓當地居民擔憂,噪音、空污將影響淡海新市鎮的居住品質。
延伸閱讀》臨河之路|淡北道路開發爭議
守護團體盼土地利用考量公共性與公益性
實際來看看這塊地,2008年,曾有丹頂鶴家族來這裡long stay,現在雖然閒置,傍晚會有許多居民或遊客來,從這裡看海,很美。沿著海岸線,新北市政府正在規劃自行車道,里長吳庭岳說,如果做了物流中心,會變成很奇怪的風景,右邊看的是美麗海景,左邊看到的是物流中心,何不就把這邊做成濕地公園,可以讓大家親近大自然。
陳江河則建議,這個區域是在整個北海岸裡面,北方候鳥往南遷徙時休息的驛站,如果未來結合旁邊的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可以經由濕地淨化再放流到海洋,對海洋生物可以有更多保障,同時又創造了一個可以讓野生動物跟人類共有共享的場域,盼望政府做相關變更時,還是要考量公共性跟公益性。
天寬地闊,在海風吹拂中,夕陽緩緩落下,雲朵被染成彩霞,屏息看著渾圓的金色火球接觸海平面的剎那,是多少人嚮往親眼目睹的自然風景。身在高樓大廈裡,隔著玻璃看;與身在海濱,一邊吹著風一邊感受,絕對不同。人需要都會,也需要自然。這塊向大海要來的地,曾經是生態豐饒的海岸,要怎麼規劃才能符合公眾利益與環境永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