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百年大旱成為常態?無法逃避的水難題

整理/林燕如

南部旱象持續,「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的說法被打破,乾旱的頻率越來越高,台灣要如何面對水資源的難題呢?

旱象持續  缺水下的農作物

時序入春,南臺灣等不到綿綿春雨,旱象持續惡化,氣象局預估週六(25日)華南雲雨區移入,南部降雨機率升高,但春雨還無望解旱,尤其中南部地區,將近六百日沒有大雨滋潤,高屏溪川流量持續下降,目前已降至每秒6.1cms,與往年平均值20.1cms相差甚大。截至24日上午7點,新竹以南的寶山水庫、明德水庫,蓄水率都已降到約30%左右,曾文水庫更只剩11.3%,南化水庫,也降到38.45%。

資料來源/水利署

隨著水情吃緊,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舉辦第2次工作會報,22日就已宣布新竹以南至北彰化的水情燈號從藍燈轉綠燈,夜間離峰時段實施減壓供水;高雄因高屏溪流量變化大,將從30日起從減壓供水的黃燈轉為減量供水的橙燈,來提早因應。

資料來源/水利署

紅燈(分區供水/定點供水):分區輪流、全區定時停止供水,供水優先順序為居民維生、醫療、國防事業、工商事業、其他。
橙燈(減量供水):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以上的非工業用水戶減供20%、工業用戶減供5~20%;游泳池、洗車、三溫暖、水療業者等其他不急需用水,減量供水20%。
黃燈(減壓供水):離峰及特定時段降低管壓供水
綠燈(水情提醒):加強水源調度及研擬措施

 

根據氣象局統計,南部從去年6月至今的降雨量,甚至比被稱為「百年大旱」的2021年同期降雨量還要少,水利署預警今年旱象將更加嚴重。
 

由於缺水,雲林古坑的茶樹無法順利吐露新芽,導致春茶數量銳減;高雄桃源、甲仙、六龜等地的青梅,4、5月也將進入採收期,但因水分不足,結果狀況不理想,估計產量都會減半;紅肉李和桃子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去。農委會今年2至3月乾旱農損統計(截至3/23,11:00為止),南投縣損失7,362萬元、雲林縣損失7,287萬元、嘉義縣損失4,788萬元及高雄市損失1,781萬元較為嚴重,共計損失2億1250萬元。

資料來源/農委會

其中前五大受損農作物,分別為:茶1505公頃、竹筍1173公頃、梅391公頃、其他特作(愛玉、咖啡等等)65公頃、桃子14公頃。

其實,旱象早在去年就有跡可循,當時南部地區降雨量創下近30年新低紀錄,低於歷史平均四成。氣象局高雄觀測站資料顯示,2022年的年降雨量971毫米,是高雄測站史上第5低,也是1981年以後最少降雨的一年;台南2022年的年降雨量1001毫米,也低於2021年的年降雨量2241.5毫米。

5、6月的梅雨季,是否能提供充足雨量?多數人仍不樂觀,近三年都沒有颱風登陸台灣,因此也難以寄望7、8月的颱風能帶來豐沛雨勢,當務之急,還是要為抗旱做足準備。

缺水縣市的因應作為 尋找多元水源

早在3月1日就亮起減量供水橙燈的台南市,境內的曾文水庫蓄水降至12%以下,從歷年的運轉折線圖來看,去年同期的3月24日,2022年蓄水量有261.66(百萬立方公尺),今年只有113.23(百萬立方公尺)。

沒有水,首當其衝的就是工業園區、科學園區內的高耗水產業。台南市政府針對每月千度以上的工業用水大戶,實施節水10%,未達到10%的,將採取水表鉛封來降低水量,而千度以上的游泳池、三溫暖、洗車業等非工業用水,則是逐步從10%減供至20%。台南市府並在安平、官田、仁德、安南、柳營、虎尾寮、永康等水資源中心設置取水口,每日提供16,800噸回收水,供民眾取用。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晁瑞光則認為台南市城區原本就地下水豐沛,政府應該活化古井,讓民眾使用井水來澆灌使用,減少自來水的用量,並找出湧泉取水點有效利用。趁著枯水期,水利署加速進行曾文水庫的清淤,國軍也加入清淤行列,希望趕在6月中旬雨季來臨時增加蓄水量。

曾文水庫進行清淤工程


為了找水,各界都在想方設法尋求多元水源,目前高雄市水情為黃燈,實施夜間減壓供水,鳳山、臨海水資源中心都提供再生水供工業使用,減少自來水用量,6座污水處理廠增加放流水以及深開挖建築工地抽出的地下水也設置取水口,提供民眾灑水、澆灌。

延伸閱讀》科技造水,解企業渴|乾旱時的救命水 發展再生水

高雄市所需用水大約每日150萬噸,約60%來自高屏溪川流水,之前為了枯水期流量不足,早在積極開發伏流水,在高屏溪沿岸完成溪埔、大泉等七處伏流水工程,最大供水量每日可達到70萬噸。南水局也規劃在高屏溪流域的荖濃溪、旗山溪匯流口進行的里嶺伏流水工程,若順利今年4月開工,最快可在2025年12月完工,屆時每日可提供10萬噸水至高雄地區。目前伏流水工程大多是在高屏溪中下游流域,屏科大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丁澈士認為高屏溪還有更多潛能量,應該由中央成立國家水資源研究院或中心來綜合調度,有利於資源整合。

在抗旱水井方面,除了2021年開鑿的62口抗旱水井,總出水量約13.58萬cms,今年高雄市與南水局、自來水公司,還計畫在高屏溪沿岸再加鑿54口抗旱水井以及提升淨水場處理能力,估計4月底每日約可再增加13.6萬噸水源。另又規劃抽取屏東產業園區內既有的11口地下水井,從屏東送水到高雄,每日大約可供應3.6萬公噸。

近年來,由於降雨量的不穩定,開發水源多朝向較為淺層的伏流水或是開鑿抗旱水井來因應,但是否開發是否過度?地下水源是否能即時補注?由於地下水的調查與監測尚不健全,學者認為地下水井應裝設水表,才能有效管理地下水。

延伸閱讀》尋找救命水|多元水源來抗旱
延伸閱讀》水的秘密基地-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氣候趨勢 雨季不再來嗎?


從2020年至今,已經三年多沒有颱風登陸台灣,台灣的用水來源之一,主要仰賴梅雨和颱風,缺水會不會成為常態呢?旱災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從百年大旱到比百年大旱更嚴峻。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許晃雄教授團隊曾針對颱風和春雨做過分析,發現到21世紀末,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會減少四成,是全球有颱風的海盆當中減少最多、最敏感的。而未來大氣環流的改變,鋒面將往北移,台灣的春雨將會減少。從2000年以來的長期趨勢來看,暖化的發展下,未來整體雨量傾向偏少的發展。
 

延伸閱讀》當春雨、颱風都減少的旱時代來到|台灣水資源的挑戰
延伸閱讀》注意!進入缺水常態的台灣|旱時代

節水才是長久之計  漏水率的改善以及耗水費徵收  


除了開發水源,其實節水更是重要關鍵,相較於日本的漏水率只有5%,台灣的自來水漏水率經常為人所詬病,早期鋪設管線多為塑膠材質及混凝土,容易脆化受損,從自來水公司的資料來看,2022年漏水率13.10%,大約漏水4.2億噸,相當於2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自來水公司雖然年年訂出降漏時程,但管線多半通過都會密集區,想要施工並不容易,自來水公司指出如果要將漏水率降至10%以下,需要編列將近700億。

另外,過去常被提起的水價,也是影響節水產業發展的關鍵,今年1月6日經濟部發布耗水費徵收辦法,從2月1日起對枯水期單月用水量超過9000度的大用水戶開徵每度3元耗水費,為鼓勵用水大戶落實節水,只要回收率達到標準,費率可優惠調降至2元或1元,為了使大用水戶有緩衝期進行節水設備的投資,在2025年6月30日前耗水費減半收取。

陽光、空氣、水,是人類維生的必要條件,極端氣候在在提醒我們,水資源並不是源源不絕的,如何涵養水源,避免過度開發,以及從每個環節都思索,省水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回收水、再生水,讓每一滴水都有價值,是老天爺屢屢利用乾旱想要給予我們的提醒。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