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乾旱】枯旱之城-農田裡的憂慮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林書帆
攝影 顏子惟 賴冠丞 劉啟稜 葉鎮中,剪輯 賴冠丞 顏子惟

2020年11月,時序進入立冬,也是二期稻作收割的時節,但是桃竹苗的農民臉上,沒有豐收的喜悅。因為台灣今年遭逢1964年以來,第一次夏季完全沒有颱風過境的狀況。從6月到11月,全台降雨量只有氣候平均值的六成,石門、寶山等水庫的蓄水量,也來到同期最低點。根據水利署的數據,以往到了10月,石門水庫平均蓄水量約兩億噸,今年只有八到九千萬噸,不到往年平均值的一半,為了民生和工業用水需要,政府宣布桃園、新竹、苗栗部分灌區,共1.9萬公頃農田停灌。

對於停灌區的農民,農委會訂出補償措施,水稻每公頃補償14萬元,涵蓋農家賺款的105%和生產成本,補貼對象必須是實際耕作者。但大部分佃農和代耕業者,承租農地只有口頭約,實際能拿到多少補償金,必須自己去跟地主談。

缺水停灌是農民心中的痛

宣布停灌的時間點10月中旬,正是稻穗開始灌漿、最需要水分的時期,新竹農民田守喜剝開稻穗,露出尚未凝結的米漿,痛心表示只要再供灌兩次、兩個多星期就能收割的稻子,如今只能賤價賣給飼料廠。雖然水稻有一公頃14萬的補償,但他是數屆冠軍米得主,如果順利收割,一公頃稻田收益,至少會有20萬。

在桃園,部分農田的灌溉水源來自龍潭大池或老街溪,不受石門水庫停灌的影響,但因為停灌區的稻米品質不佳,非灌區的農民,米價也跟著下跌。龍潭地區農民翁茂興無奈地說:「糧商的意思就是說,大部分這麼爛,少部分好的,我不可能為你們抬高價錢或恢復正常,所以我們這些非灌區農民滿委屈的,有往常的收成,卻沒有往常的收入。」

中南部乾旱持續 也加入停灌行列

不只是桃竹苗,中南部乾旱情況也不見好轉,水庫蓄水量繼續下降。11月底,農委會宣布嘉南平原1.8萬公頃稻作休耕,而桃竹苗、台中等地也可能在12月底宣布停灌休耕。為了保障民生及產業用水,今年停灌補償的金額達16億元,而明年嘉南地區休耕的補償,預估也超過17億。然而這些補償,無法減輕農民對未來的憂慮。

代耕業者徐啟銘剛貸款買了三百多萬的耕耘機,還有許多返鄉務農的青年農民,是用父執輩的田地去申請農機貸款,如果大面積休耕導致工作無著落,衝擊的將是兩代人。

這次二期稻作在收割前停灌,是前所未有的情況,但在未來,缺水可能成為常態。根據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推估,在極端暖化情境下,到21世紀末,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將減少四成,春雨也會減少。受影響最大的石門水庫供水區,包括新北市板新地區、桃園、新竹,將成為缺水熱點。

和石門水庫不過一山之隔,新店溪流域和翡翠水庫集水區,雨量就比較充足、蓄水量大,今年冬季就發生石門水庫鬧水荒,翡翠水庫卻必須洩洪的情形。為了讓翡翠水庫和新店溪的水,能跨域支援缺水風險高的石門水庫供水區,政府推動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畫,將南勢溪與翡翠水庫供水區域,擴及板橋、新莊、鶯歌等地,減輕石門水庫的供水壓力,第二期工程已經在2019年底完工。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今年的旱象發生後,透過板新二期系統往南調度的水源,已從原本的35萬噸,增加到73萬噸,未來還要進一步提升到83至85萬噸左右。

台一線上,新竹-桃園備援管線也在加緊趕工,完工後,石門水庫支援新竹的水量將能達到每天二十萬噸。不過北水南調能滿足桃竹的用水缺口嗎?中研院的研究,給出了並不樂觀的答案。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指出,即使有北水南調的工程,其效益卻會因氣候變遷而抵銷,新竹、桃園水資源仍有不足的狀況,尤其桃園的農業用水,會減少40%。

當缺水成為常態,農民的生計能不能不被犧牲?糧食安全如何能被保障?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集數
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