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島嶼20年 海岸篇】漁港的黑色幽默

採訪/撰稿 于立平 柯金源
攝影 顏子惟 陳慶鍾 柯金源,剪輯 顏子惟

還記得二十年前,你是什麼模樣嗎?走出家門,熟悉的街頭巷尾改變了多少?二十年來,我們的島紀錄著台灣海岸環境的變遷,那些跟海有關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搭乘時光機,和島上的老朋友一起回顧這二十年來,台灣的海岸經歷了哪些事,又有哪些變與不變?

滿載漁獲,漁船停靠在碼頭,正忙碌著,漁港是人們進出海洋的門戶之一,然而在台灣各地,有許多漁港,冷清寂寥,回顧數十年來,我家門前有漁港的期待,讓海岸線產生哪些變化呢?

漁船出海捕魚、進港停靠,這是漁港日常,但是有些港口要順利進出港,不只要看潮汐,還得靠運氣,來到台東大武漁港,看到的不是漁船穿梭的熱鬧景象,而是卡車來來回回,怪手火力全開,拼命趕工的狀況,如果不清楚這座漁港的歷史,會誤以為還在建港。

碼頭邊,每位船長都有滿腹怨言,回想第一次和呂坤山船長相遇,是在二十年前,當時港口的航道被淤沙堵住,一個月沒辦法出海捕魚,這二十年來,我們經常回到大武漁港,每次拜訪呂船長,在不同時期,他的困擾幾乎一模一樣。

1998年呂坤山船長表示港口淤沙船無法出入
2018年呂坤山船長面對淤沙依舊感到無奈


大武漁港淤積會這麼嚴重,主要是北邊大武溪和朝庸溪的輸沙,加上東北季風以及沿岸流的作用,估計全年漂沙量,超過百萬立方公尺。為了攔阻漂沙,大武漁港北邊的防波堤,越蓋越長,這也讓大武漁港南岸的南迴公路,產生新的危機。

2016年大武漁港衛星照片,大武漁港港嘴淤積,南岸興建突堤及離岸堤,防止海岸繼續侵蝕。
2018年大武漁港衛星照片,沙子逐漸回補,南岸逐漸往外延伸,但是淤沙也回堵到大武漁港。

台東大武漁港突堤效應 淘刷危及公路安全

車行過南迴公路的南興路段,一排排綿延的消波塊,堆滿岸邊,長浪不斷沖擊消波塊,產生大量鹽霧,公路一片霧茫茫。南興路段是南迴公路最危險的路段,海岸嚴重侵蝕,逼近路基,而大武漁港往外延伸的防波堤,是加速這段海岸退縮,讓路基淘刷更加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保住公路,公路單位祭出各種海岸工法,大型消波塊當然不能少。


為了保住這條公路,公路單位祭出各種海岸工法,大型消波塊當然不能少,離岸堤和突堤養灘也得試,最後再把港口疏濬及工程土方,運來填海護路,多管齊下全力搶救,四、五公里的海岸已經砸下十幾億,可說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公路。

其實大武漁港除了漂沙問題,還得面對颱風強浪的侵襲。近七十年來,大武漁港修修補補,累計投入的整建經費,已超過數十億元,如果要徹底解決漂沙問題,還要再花上數十億,但是漁港通暢了,可能又會影響南迴公路的行車安全,現在只能每年花上兩、三千萬,不斷清運淤沙,來維繫港口的功能。

漁港變成砂石場,怪手挖不完,漁船出不了海,這場還沒有完工的永續工程,要放手,還是繼續拚搏呢?這樣的無奈,大武漁港不是唯一。

台灣的海岸線,全長約1600多公里,大小漁港曾多達239座,平均約每七公里左右就有一處漁港,密度極高。有些漁港為了維持暢通,不斷砸錢修補,有些一整年沒有任何漁船使用紀錄,有的漁船進出港總次數,還不到十次,目前閒置或低度使用的漁港,就超過二十五座。

漁業資源下降加上建港缺規劃  1/3漁港營運出問題

來到台中市大安區的五甲漁港,港口內幾艘膠筏,擱淺在沙地上,進出航道只剩下一條又淺又窄的水路,港口防波堤上的沙子堆到二、三公尺高,人可以直接在港口內行走,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起陣陣沙塵,有種殘破荒涼感,看似半廢棄狀態的五甲漁港,目前設籍漁船有六十一艘,不過實際有在作業的,大約只剩下十一艘。

台中市大安區北汕漁港淤沙,船隻擱淺。


與五甲漁港相隔不到一公里的北汕漁港,也同樣面臨淤沙問題,每年漁船進出港的使用率也不到十次;另一座塭寮漁港,和北汕漁港的距離大約1.5公里,地方政府每年編列四、五百萬元,進行河道清淤,讓漁船可以維持正常進出,但港口內也有不少漁筏已經年久失修,長滿各種濱海植物,附近漁港逐漸蕭條,老漁民相當感慨。

台中市大安區溫寮漁港,廢棄漁筏上長滿濱海植物。


先天建港條件不良,再加上漁民高齡化、海洋環境又受到污染和過漁等因素影響,沿近海漁獲量逐年下降。將近三分之一的漁港,出現營運問題,而歸咎因果源頭,早期漁港設置缺乏整體規劃與評估,往往政治考量優先,卻忽略地形和海流特性,註定波折的命運。

花蓮鹽寮漁民 父傳子承船隻出海先撿石

像是花蓮鹽寮漁港就是其中之一,在花蓮鹽寮灣,二十幾艘漁筏不是停靠在岸邊,而是搬到了高處,原本為漁船擋風避浪的港口,已經被海浪吞噬成為浪花的舞台。

2018年花蓮鹽寮漁港


早期鹽寮灣是小礫石與細沙構成的天然海灣,漁民利用自然地形建造簡易船澳,龍蝦是當地主要的高經濟性漁獲,後來政府承諾打造一座兼具漁業和觀光的綜合港,但受到地形與海流的影響,漁港工程難以克服,遲遲無法完工。

1998年,我們第一次遇到船長黃順德,二十年來,他看著鹽寮漁港屢建屢敗,最後導致家門口的海灣,細沙逐漸流失,滿布礫石,之後要出海前,他得先撿石頭,把航道上的大礫石清除,避免漁筏底部受損,然後還得動用至少四人,才能把漁筏推出海,才能順利出港。2018年,快八十歲的老船長,不再出海捕魚,老膠筏已由兒子接手,新手船長也延續出港的老技巧-撿拾礫石,老船長一句有苦難言,說出二十年來的無奈。


當地漁民從滿心期待到夢想落空,耗費兩億多元之後,漁港還是沒有蓋起來,毀壞的碼頭反而引發海岸突堤效應,鹽寮港的南岸,出現嚴重侵蝕現象,為了保護海岸公路的地基,沙灘上堆疊一排排消波塊。港口北岸的沙丘越積越高,涼亭與景觀裝置設施,先是被沙埋再被強浪移平,整座港區就被這一粒粒的砂石摧毀了。

2008年 花蓮鹽寮漁港上的涼亭等景觀建築遭沙掩埋。

新北市和美漁港 全台最貴人工海釣場

繞行全台灣,這樣的案例還真不少,走一趟新北市和美漁港,港內空蕩蕩的沒有漁船停靠,倒是碼頭上出現許多釣客,這座花費五千多萬元興建的漁港,現在成為全台灣最貴的人工海釣場。

新北市和美漁港如今成為釣客天堂


1990年代初期,和美漁港擴建的防波堤,阻斷了漂沙的動態平衡,導致港口南岸金沙灣海水浴場的沙子,往和美漁港堆積,漁港變沙港,甚至堆得比碼頭還要高。而金沙灣美麗的沙灘卻消失了,沙灘變石頭灘,和美漁港成為港灣工程的負面活教材。

2004年,政府再次動用千萬預算,拆除一百多公尺的北防波堤,再把和美漁港內,約兩萬八千噸的淤沙,抽回金沙灣養灘,想要讓這座荒廢十多年的漁港,起死回生,不過這場耗時、耗資的與沙角力賽,最後還是輸了。之後政府繼續加碼投入資金,延長南側突堤碼頭,加強防浪與防砂功能,但幾番折騰,漁港功能還是不彰,白忙一場,如今港區豎立了垂釣區的告示牌,顯示和美漁港已轉型為休閒用途。

73處利用率不高漁港 漁業署計畫轉型或公告廢止

政府在民意壓力下,年年投入龐大經費,維持一些效益不高的漁港設施,在通盤檢討之後,目前已經確認七十三處漁港,中央不再補助相關預算,並有十六處漁港將釋出轉型,九處公告廢止。像是東北角海岸的老梅、中角和永興三座無人使用的簡易漁港,新北市政府就花費836萬元將其拆除,恢復自然海岸。我家門前有漁港,是漁民們的期盼,也是政治人物拚選票,為民喉舌的具體展現,更是政府重視漁業的政策指標。不過,廣建漁港,卻欠缺海洋資源永續經營的思維。

新北市永興漁港拆除前(左)與拆除後(右)



數十年來,經由大自然的檢驗,部分漁港已被迫認賠退場,可說是犧牲環境,耗費巨資買教訓,未來漁港整建與漁業發展策略,該往哪個方向調整?才不至於重蹈覆轍,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從累積的經驗,轉換為與海洋相處的智慧。

集數
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