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草復育:給海洋生物一個家

採訪報導

海草床不僅是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更是澎湖人天然的海鮮牧場,然而,隨著人類活動增加,澎湖的海草床,正面臨著空前威脅......

澎湖馬公市的重光社區海域,曾是海草床的繁盛之地,更是槍蝦的主要棲地。當地漁民會以「躐蝦」的方式,步行於淺海中捕捉槍蝦,捕獲的槍蝦也是釣客們的熱門餌料,如今這片曾經豐饒的海草床,卻已經消失殆盡。

80多歲的當地居民陳登林指出,以前很多魚蝦都會到海草床產卵。自從生態破壞之後,魚都沒了,蝦子也沒了。

消失的海草床:航道開發與海岸水泥化

地方居民認為,澎湖海草床大量消失,跟漁港、航道開挖有很大的關係。

重光里里長陳天成指出,澎湖海草床大量消失,跟航道開挖有很大的關係,尤其在重光里的漁港轉型為往返大倉島的交通港後,大船航行時的湧浪拍打,會影響海床底質的穩定,破壞海草的生長環境。

海岸線水泥化是另一大因素。澎湖海岸因防洪、防浪需求,逐漸被水泥結構取代,使海草生長所需的沙質底層產生變動, 除了原有的海沙消失之外,海沙還會順著海流,漂到其他海域,形成淤沙問題,掩蓋住海草。

講美社區鄰近的OK公園,自從設立的堤防和消波塊,也造成海沙流失,海草床消失不見,只剩下黑色的岩盤。

例如在鎮海灣講美社區的OK公園,建立堤防後,海沙流失,不利於海草生長,流失的海沙漂到不遠處的港子社區,港子村村長郭文雅表示,當地海域已經多了兩公尺高的淤沙,昔日的海草床也通通被掩埋。

延伸閱讀》台灣海岸十年|環島海岸線巡禮

復育行動啟動:重現海草生機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曾與重光社區合作,進行海草復育試驗。

面對海草床變動與急速消失,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展開一系列復育行動,2014年先在通梁海域進行復育試驗,隔年則與重光社區合作,透過人工種植的方式,嘗試恢復海草床的自然生態。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目前針對卵葉鹽草、單脈二葉草、甘草等三種常見海草進行復育。

長期研究海草復育的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技工冼宜樂指出,澎湖海域相比台灣西南沿岸,潮差與海水鹽度變化小,更適合海草生長,生長面積占全台七成。據調查,澎湖有五種原生海草,目前針對卵葉鹽草單脈二藥草甘草等三種常見海草進行復育,復育地點包含通梁、重光、虎井及港子等四個海域。

澎湖縣農漁局也在2022年,將重光與港子社區劃設為海草保護區,禁止使用鐵製耙具捕撈,但同時面臨現實上的困境。

重光海域雖然劃設海草保護區,但缺乏人力管理,也很少有罰則,仍可見民眾使用鐵製耙具採貝。

隱藏的威脅:復育行動中的潛在危機

2024年起,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在港子社區舉行海草復育行動。

首先,澎湖部分居民對海草的認識與保育狀況不清楚,如何在實務上落實監管,仍是一大挑戰。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繼2015年在重光社區推展海草種植後,2024年起,也聯合港子社區居民一同在海域進行海草種植,並推展海草教育。

此外,海域污染也對海草復育構成嚴重威脅,尤其重光海域有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洋,會造成水體優養化,導致藻類大量繁殖,不利於海草的生長。

重光海域有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洋,造成水體優養化,不利於海草生長。

至於港子社區面臨的淤沙問題,若要復育海草必須先將海沙移除,變成穩定且適合海草生長的復育區。對此,澎湖縣農漁局長陳高樑指出,2023年已經將在港子社區1000立方公尺的淤沙,回填到廢棄魚塭,做為海草種原庫,未來可以成為海草移植的適應區。

2023年澎湖縣農漁局委託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進行清沙計畫。

復育海草的未來:社區與教育的力量

海草復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不僅需要政府與相關單位的投入,更需要當地社區的支持與參與。近年來,澎湖一些社區已經開始意識到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並投入海草復育的行動中。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指出,除了會定期進行海草的監測與保護工作,也希望透過民間教育與輔導,讓社區自主維運,找出永續海洋結合經濟平衡的方法。

多年努力下,澎湖海草復育區的成果逐步顯現,2014年在通梁種下的6000株海草,十年後從60平方公尺,達到3000平方公尺,面積擴增五十倍,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也開始針對海草床的底質優化與固碳能力進行研究。

相關新聞》水試所植海草面積12年增50倍 有助緩解氣候變遷

2014年復育行動在通梁種下6000株海草。
在通梁種下的海草,十年後面積擴增50倍,從60平方公尺達到3千平方公尺。

重建澎湖海洋的未來

海草床的消失,為澎湖的海洋生態帶來嚴峻挑戰,但透過當地政府、研究人員與社區居民齊心協力,希望未來復育的海草床,將有機會成為魚蝦幼苗的家,找回澎湖人記憶中,那片永不消失、充滿生機的綠色牧場。

集數
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