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


2024.4.3凌晨7點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的極淺層地震,震央在花蓮壽豐外海,花蓮市中心的天王星大樓,在地震後嚴重傾斜,造成二十多位住戶受困,搜救人員立即展開搶救。

4月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接連著423群震不斷,有的甚至超過芮氏規模6;緊接著下半年度,八年都未曾有過強烈颱風登陸的台灣,一口氣來了凱米、康芮、山陀兒等多個颱風侵襲,強風豪雨的考驗,也再度提醒我們極端氣候下的調適及減災的重視。而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2024年全台年均溫為攝氏24.97度,是台灣百年來最熱的一年,顯示氣候變遷的挑戰,可能會越來越嚴峻。

◇相關專題
403地震|身處地震帶的警示
7月凱米颱風
9月山陀兒颱風
10月康芮颱風
氣候變遷下,颱風會有什麼變化嗎?
 

公安/工安的工廠及倉儲意外


2024.2.20 新北市深坑區一座連棟倉儲庫房火警,因為燃燒物是大量含鋰電池的電子產品,滅火過程相當困難,下游民眾也遭受空污風險。

2024年2月的深坑工業區火災,除了燒出倉儲存放安全的議題,也燒出空氣污染緊急應變的問題,7月桃園龜山一處倉儲大火,疑似存放染劑的化學物質隨著消防廢水流至下游溪流,導致魚群死亡,居民憂心農田受影響,12月台中全聯倉儲大火,造成9人死亡,濃煙竄天,PM2.5破表,鄰近縣市都受到空污波及,一連串的工安事件衍生的公安問題,突顯工廠、倉儲需要更嚴謹的管制,才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相關專題
深坑大火的警示|雙北緊急空污事件的應變
【島在現場】桃園龜山楓樹坑溪流域污染

立法的攻防


2024.5.29 地球公民基金會召開記者會反對花東交通三法,認為這些法案將嚴重壓縮專業和公共討論空間,甚至影響公共安全和人民權益保障。

由立委傅崑萁所推動的國道6號東延、環島高速鐵路、花東快速公路等花東交通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簡稱花東3法,由於經費龐大,且對環境有嚴重衝擊,而引發爭議。數十個環保團體發表聯合聲明,表達憂心,並對於程序提出質疑;另一方面,2019年開始起草的《海洋保育法》草案,7月三讀通過,讓台灣海洋保育往前邁進一大步。立法院也趕在2024年底最後一天通過《國土計畫法》修正草案,將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再延長六年,讓原本想仰賴國土計畫建立土地秩序的時程往後延。

◇相關專題
何謂花東三法?
國土計畫拖拖拖|功能分區圖陷僵局

能源轉型


台南七股是重要的養殖重鎮,近幾年魚塭都架起光電板,當地養殖漁民呼籲政府須重視光電開發的總量管制。

隨著2025年政府規劃的能源政策時程逼近,各項能源與生態、農漁業的衝突頻頻出現,嘉義布袋、台南七股、高雄彌陀等地的養殖漁民,都面臨光電搶地的難題,農漁業共享日光的是否有可能呢?2024年我們深入探討光電發展的挑戰,以及綠電發展在鄉村造成的問題,也特別到日本拍攝光電的現況,以及農電共生的困境與可能性。

◇相關專題
農電共生:前進日本|日光能否共享?
漁電共生|漁電大浪來襲
綠能毀綠電

SRF成為事業廢棄物去化的新主力


台灣事業廢棄物產量中,可燃廢棄物每年約有20萬噸的處理缺口,為了去化,政府推動將適燃廢棄物做成固體再生燃料(SRF),但因為欠缺明確審查及管理機制,導致良莠不齊,爭議事件頻傳。

另外為了解決事業廢棄物的去化問題,政府鼓勵民間廣設SRF電廠,但在缺乏配套方案及法規下,所衍生出的使用和製造端的爭議不斷,環境部年底提出「共通性事業廢棄物作為固體再生燃料原料再利用管理辦法」草案(SRF草案),但有部分條文,民間仍有疑慮,目前尚在彙整資料中。

◇相關專題
以廢轉能怎麼轉|固體再生燃料SRF 真的同時解決廢棄物又產生綠能嗎?
SRF草案推出!CCTV監控、第三方驗證能否杜絕亂象?
 

學科
生活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回顧, 環境事件回顧, 2024, 環境運動, 颱風, 地震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洪敬慧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從寵物身分轉變為外來種移除對象:


綠鬣蜥幼體有鮮豔的綠色,模樣十分討喜。

長相酷似小恐龍的綠鬣蜥,很多人會被牠的外表嚇到,其實牠的身世也很坎坷,牠是如何從捧在手上的綠色小可愛,變成眾人口中的移除對象呢?故事要從二三十年前說起。

二、三十年前綠鬣蜥,剛被引進台灣時,小小一隻翠綠色,圓圓的頭,小圓眼睛很可愛,是寵物市場的熱門寵物, 但隨著長大,成熟個體的外表和體型變得不如飼主預期,於是有些飼主就棄養,讓綠鬣蜥逐漸在野外建立族群,也對中南部的農作物開始造成嚴重損害。​

適應良好,範圍擴散:


隱身在樹冠層的綠鬣蜥,體色與樹葉相近,很難找到牠的蹤影。

沒想到,遠從中南美洲來的綠鬣蜥到了台灣野外適應良好,就此落地生根下來,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發現,這幾年綠鬣蜥在野外呈現點狀分布,顯示其擴散並非自然現象,而是人為造成的。 主要原因可能是業者繁殖的綠鬣蜥逃逸,以及飼主棄養。

相關新聞》綠鬣蜥大軍入侵中南部 屏東及台南今年皆捕逾萬隻
相關新聞》綠鬣蜥災情北擴至雲林 擬補助抓捕成蜥每隻250元

政府的移除行動和民間的擔憂:


綠鬣蜥數量一直未獲控制,不少民間人士或團體自發性地進行移除。(圖為示意)

為了控制綠鬣蜥的數量,林務局在2020年將其列為有害外來種,要求飼主登記並禁止未經許可的繁殖。 同時,政府也持續進行野外的移除作業,但成效不彰。民間自發性也開始出現自發性的捕捉行動,引起部分人士擔憂,擔心缺乏系統性的移除反而會導致綠鬣蜥擴散。

為了防堵綠鬣蜥族群持續擴散,林業保育署在2024年11月22日召開會議,做出綠鬣蜥移除策略和重要原則:

包含要用更大的移除量能,在無公安之虞下,使用空氣槍等高效能工具、移除不能中斷,並擴大移除人力和移除區域,委託多家專業團隊共同執行,提高移除能量和覆蓋率。另外也請地方政府開放個人或團體在接受訓練後發給識別證,共同協助移除。林保署也會另組綠鬣蜥移除團隊,機動協助各縣市政府。對於三不管地帶、軍營等禁制地區,也將會進行跨部門協調,與地方政府共同移除;此外在標案上,也將增加可跨年度的擴充條款,避免移除工作因跨年度中斷。尤其是針對具有繁殖力的成蜥,應加強移除,並設定全國及各縣市應移除的綠鬣蜥數量目標,每月公布並檢討。

至於爭議較多的獎勵金制度,達成應全國一致的共識,委託專業廠商移除含屍體處理費用,成蜥(吻肛長含30公分以上)每隻500元,未達30公分每隻200元;完成受訓參與移除的民眾,則是成蜥(吻肛長含30公分以上)每隻250元、未達30公分每隻100元之獎勵,除現金外亦可提供等值之禮券或農產品。

然而,也有民眾認為獎勵金未必是最佳解決方案,過去外來種沙氏變色蜥也曾採獎勵金鼓勵移除,但十多年下來,沙氏變色蜥數量卻未見減少,用獎金作為誘因,有可能會帶來反效果。

 

移除情非得已,人道移除是最後的溫柔:

長期研究綠鬣蜥的陳添喜副教授總是不斷呼籲,在移除綠鬣蜥的過程中,應該避免將其妖魔化,並盡可能減少動物的痛苦,要更人道的方式進行移除,並反思人類在這個問題中的責任。

綠鬣蜥的例子提醒我們,引進外來物種,必須審慎評估其潛在的生態風險。 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更負責任地對待這些外來寵物,避免讓牠們成為人類行為下的犧牲品。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綠鬣蜥, 外來種, 爬蟲類, 移除, 陳添喜, 寵物, 棄養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灣事業廢棄物的可燃廢棄物,每年約有20萬噸的處理缺口,於是政府推動將適燃廢棄物做成固體再生燃料(SRF),視為解決事業廢棄物去化難題的解方之一,同時每一噸SRF大約可以替代0.86噸的煤,因此也被認為有減碳成效。

但是SRF(固體再生燃料)的使用和製造,品質良莠不齊,導致爭議不斷,民間因此促使環境部盡快納入管理。環境部今年9月底公布SRF營運體檢結果報告,盤點全台48家SRF製造廠和18家使用廠狀況,依據現行問題研擬出草案。

延伸閱讀》SRF體檢成果報告重點整理

環境部在11月19、20日兩日,北中南區舉辦「共通性事業廢棄物作為固體再生燃料原料再利用管理辦法」草案(SRF草案)的研商會議,徵詢民間意見,預計年底立法完成。

環境部草案重點

這次訂定的「共通性事業廢棄物作為固體再生燃料原料再利用管理辦法」草案辦法共有23條,分別從料源管理、製造規範、使用管理、與申報監控等四個面向納入管理。主要內容為:

1.明定事業廢棄物來源:規範目視不得含有廢塑膠以外雜質,或是人工分檢之雜質濕基重量比小於百分之三。
2.新增網路申報項目:規範產源事業應逐筆申報廢棄物流向,再利用者則是每日記錄,並在次月申報使用、產出、貯存、流向、數量等。
3.建立第三方驗證制度:規範再利用者取得第三方驗證通過,或是取得檢測合格證明文件才能販售。
4.再利用者,再利用過程依規定設置閉路電視錄影監視系統(CCTV),供主管機關遠端查看。

環團對草案的疑慮


多個環團舉辦記者會表達環境部推出的草案中規範過於寬鬆。 照片提供/監督施政聯盟

對於這次草案內容,環保團體提出質疑,認為現行草案過於寬鬆,是藉資源循環之名,美化燒廢棄物的事實。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林政翰指出在草案中,環境部將固體再生燃料依淨熱值分成4級,氯、汞含量則分成5級。但從環境部的SRF體檢報告可見,氯、汞含量高的第5級廠商是0家,也就是廠商都能做到第4級以上,如此一來就不需保有污染較高的第5級,應予刪除。


環境部將固體再生燃料品質分成五級。  圖片來源/環境部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林政翰認為流向問題光是設置監控錄影(CCTV)難以全面監控,同時也應加裝GPS做定位追蹤,進場地磅也應設置監控錄影,並跟申報數量與GPS勾稽,才能落實流向追蹤,防止任意棄置的問題。

此外,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認為,草案中的第20條「遭撤銷或廢止廢清書之再利用者及負責人三年內不得申請或從事再利用相關作業」的規定,並沒有辦法杜絕業者更名或是換人頭頂替的弊端。政府應從學甲廢爐碴的郭再欽案記取教訓,制定防止工廠更名或替換人頭的規範。

許心欣指出草案第六條,由於SRF燃料本身不是均質狀態,每批品質都有其差異性,雖然規範每月應要逐批採樣,每批採樣最少24次,進行混樣分析的做法,但這採樣可能會有稀釋有害物質的問題,可能會造成採樣結果永遠都不會超標,許心欣認為應該在混樣前先用XRF初篩重金屬含量,避免部分重金屬含量過高,卻在混樣過程中被稀釋降低的情況發生。

另外,大里居民鄒先生也提出親身經驗,SRF製造廠或是使用廠,廠區常會有粉塵瀰漫或是塑膠異味,臭味對周遭居民生活影響極大。但是在這次草案中卻只有「SRF製造廠輔導發現樣態及改善建議」需要改進,呼籲草案應增設規定業者要增設粉塵及異味的收集處理設備,做好空污防制管理。

針對草案,多個環保團體在21日提出聯合聲明:首先要避免燃料化凌駕資源化,以目前設定的廢塑膠來說,若是沒有物盡其用之前,就可能會被直接拿去當燃料,所以應要排除可資源化的料源以及PVC廢塑膠、高鹵素含量的ASR(汽車粉碎殘餘物)、營建廢塑膠等;其次是不能進口可燃廢棄物來製作SRF或是進口SRF燃料成品,以免加重事業廢棄物處理問題;以及參照生煤標準來限定SRF的汞、氯含量;另外也呼籲要公開CCTV內容提供給不特定人士、監督團體觀看等等。

目前相關草案內容,環境部已在11月5日公告,預計在30日內收集各界意見,加上北中南的研商會議,彙整後,後續依照行政程序在今年底前公告施行。這項草案是否能夠有效解決SRF亂象,仍待觀察。

延伸閱讀》以廢轉能怎麼轉|固體再生燃料SRF 真的同時解決廢棄物又產生綠能嗎?

不過,也別忘了,問題的根源,還是要從減量開始。要如何減少事業廢棄物的產生,是更為重要的課題。

學科
公害, 科學, 生活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SRF, 廢棄物, 事業廢棄物, 垃圾, 固體再生燃料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建啤歷史

建國啤酒廠(台北啤酒工場)為台灣歷史最久的啤酒廠之一,是台北市中心唯一一座自日治時期仍在運作的百年工廠,極具產業文化價值。廠內保留全世界僅存十座的銅製糖化釜。多年來,經由酒廠工會與文資團體爭取,北市府於2000年將生產線與紅樓、綠樓、木造建築群等,指定為市定古蹟,並以生產線不中斷為原則,活化保存。

啤酒文化園區卡關

2018年,北市府與台灣菸酒公司一同宣布,將建啤規劃成啤酒文化園區,希望帶動當地發展,也保存產業文化。然而雙方始終在容積價金、文資委託經營上 ,未取得共識,導致園區計畫延宕多年。卡關同時,台北科技大學積極遊說,欲爭取土地用為校地。2023年,在政務委員張景森、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主導下,台酒將文化園區計畫撤案。

土地分割爭議

台酒撤案後,內政部2024年提出新的變更案,將建國啤酒廠分為三塊,分別做為台灣菸酒公司企業總部、精釀產線的文資空間以及把古蹟區和酒廠大門口變更為大學校地,解決北科大校地不足的問題。消息一出引發工會與文資團體反對,若切割建啤廠區,便破壞古蹟活保存的完整性,甚至可能影響仍在運作中的產線。

都市計畫審議

內政部認定擴大校地為國家重大設施,以都市計畫法第27條得「逕為變更」。然文資團體認為本案是以教育之名,行土地開發分配之實,危害文資保存。且擬定都市計畫乃地方政府自治內容,此案內政部越過市政府,變更台北市都市計畫,有適法性疑慮,對此監察院在2024年9月也提出糾正。建啤分割變更大學用地案,目前已送至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理,但日前又傳出都委會尚未審議結束,台灣菸酒公司就先行申請辦理土地分割惹議。

學科
開發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啤酒工場, 建國啤酒廠, 文化資產, 都市計畫, 台酒, 產業遺址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重點整理/洪敬慧、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時序入秋,但登革熱疫情仍不能輕忽,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統計,新增10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其中新北8例,北市2例,均為感染登革熱病毒第二型,與先前公布的群聚個案屬於同一事件,累計這起群聚案已有67例,無重症或死亡病例。

受到之前颱風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影響,這週為北部帶來豪大雨,可能導致淹水、積水,容易孳生病媒蚊。民眾清理環境要注意巡倒清刷,成為登革熱防治關鍵。依據疾管署統計,截至本月12日,今(2024)年已累計459例登革熱病例。登革熱是什麼?登革熱怎麼傳染?得登革熱會發生什麼事呢?

▌登革熱是什麼?

登革熱(Dengue fever)被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登革熱病毒主要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全球共有四種血清型別,每一種都具有感染性。在台灣的主要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得登革熱有什麼症狀?

登革熱病症因人而異,從輕微不適到嚴重症狀都可能發生。登革熱潛伏期約為3至14日,一般來說通常為4-7日。典型常見症狀為突發性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或關節處疼痛、噁心、出疹等,重症患者還會出現嚴重出血、器官損害等情形,若沒有及時就醫治療,死亡率達20%以上。

第一型病毒症狀輕微,但若重複感染第二、第三或第四型病毒,演變成重症的機率就大增,對於有慢性病或高齡的患者風險更高。

▌登革熱容易發生在什麼環境?

登革熱主要發生在熱帶、亞熱帶,特別是氣候潮濕的地區。台灣屬於亞熱帶,是登革熱流行高風險地區。尤其國際間往來頻繁,登革熱便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公衛問題。

▌怎麼預防登革熱?

每當疫情發生時,政府不得不用噴藥的方式,快速消滅帶有病毒的蚊蟲,卻也帶來抗藥性隱憂,根據國家蚊媒中心的長期監測調查,一旦有嚴重疫情發生、大量噴藥之後,就會觀察到蚊蟲的抗藥性上升,若有一段時間不用藥,抗藥性就有機會再下降。

因此若能定期巡視住家內外環境,落實「巡、倒、清、刷」,清理積水容器及環境,可避免病媒蚊孳生。到戶外活動時,可穿著淺色長袖衣物,使用適當成分的防蚊藥品,防範蚊蟲叮咬,。藉由環境管理來降低病媒蚊的族群量,並且加強民眾的衛生教育,共同來降低傳播風險。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登革熱, 病媒蚊, 白線斑蚊, 埃及斑蚊, 傳染病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文、圖/洪敬慧、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政府推動將適燃事業廢棄物做成固體再生燃料,也就是SRF。從民國108年到112年,SRF製造量從每年大約5萬公噸增至29萬公噸,實際生產家數從4家到47家 ,使用量從每年大約6萬公噸到33萬公噸,實際使用家數從4家成長到17家。

SRF蓬勃發展,但因政策及配套不夠完善,讓民眾對料源把關以及空污排放等有所疑慮,各地抗爭事件頻傳。環境部在六月找來跨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SRF營運體檢輔導團」,走訪全台製造廠及使用廠了解使用現況並體檢,9月27日環境部召開記者會,公布歷時三個月體檢48家製造廠、18家使用廠,共66家業者的《體檢成果報告》。

■SRF製造廠


輔導團發現SRF製造廠商有48家,規模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製造量占了全國總量的55.8%,生產的SRF為因應使用端需求,粒狀和散狀的型態都有。在設備方面,大部分都有針對所收受的廢棄物特性來設置相關設備,僅有一家沒有設置純化、均質化設備。

註:SRF製造廠必要設備
純化設備:金屬分選、尺寸分選、風(重)力分選
均質化設備:破碎設備、混拌設備

​我國SRF產品的管制標準和其他國家相比,淨熱值的管制標準,高於歐盟管制標準,但低於韓國標準;氯、汞含量則是參照歐盟標準;鉛、鎘含量管制標準因為歐盟沒有相關標準,所以採用與韓國一致的標準,符合SRF管制標準的才是燃料,不符合就是廢棄物。此外SRF產品依據『固體再生燃料品質分級』區分燃料品質等級。從品質分級來看,淨熱值大多為1-3級,氯含量則是1-2級,汞含量大多為第1級。



另外體檢團也發現SRF銷售對象有29家符合直接銷售給使用者的規定,但有11家未直接銷售給使用者,甚至有8家至今都未有銷售紀錄。從SRF產品銷售記錄來看,有18家未確實申報銷售流向,有1家則是完全沒有申報流向,是環境部最不滿意的地方,認為業者未確實申報,未來將會由環保局輔導或是稽查。



體檢委員從廢清書內容、進廠管理、設備管理、產品管理等四大面向來對製造廠進行評定結果,有52-70%符合,30-48%為待加強。委員認為製造廠商,應該建立允收標準和檢查機制,強化作業期間對粉塵等污染物的控制或收集措施,並且對SRF定期檢測以及提供第三方驗證。環境部則應要求製造廠商在進料區裝設CCTV系統,透過影像監控來確保料源品質、要求製造廠商全面設置空污防制設備、評估加嚴品質標準等等。

■SRF使用廠

在使用SRF燃料的業者有18家,以大型企業為主,使用量占全國總量的83%,主要使用的產業為造紙業,有11家(使用流體化床鍋爐,粒狀SRF),其次為水泥業、電力供應業等。

對使用廠來說,大多還是以使用煤炭為主,採取混燒的方式,SRF的比例只有17%,歷年的空污檢測,SOx、NOx都符合排放標準,戴奧辛檢測16家中有12家合格,4家不合格,不合格的業者若不改善就會重罰。



輔導團委員同樣從廢清書內容、進廠管理、設備管理、廢棄物管理四大面向來評估,9成符合標準,待加強有6%,大多是SRF大小尺寸不一、防制設備操作須提升、貯存環境待改善等因素。



輔導團委員建議廠商,應依照鍋爐條件訂定允收規格、建立允收標準與檢查機制,並依照鍋爐能力,訂定可混燒的SRF性質與比例,來維持穩定運作,並依照所使用的燃料種類、排放標準等,評估調整空污防制設備。對環境部則是應該要求使用廠要記錄SRF進廠日期、來源、數量、品質、使用量等資訊。要求使用廠訪視SRF製造廠的運作、使用廠應裝設必要的空污防制設備,參照大型焚化爐標準來訂定相關空污排放標準值,對空污排放加嚴標準。

這次體檢也發現到,分別各有2家製造廠和使用廠都已經沒在生產或使用SRF,另外有10家製造廠,也因廢棄物性質單純,可做其他輔助燃料或再利用產品。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透過這次體檢發現問題,也找到加強方式,將會藉此來制定出SRF管理辦法,除了提高位階,也會加強規範,管理辦法預定在12月底進行公告。

學科
公害, 科學
縣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SRF, 事業廢棄物, 可燃廢棄物, 固體再生燃料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重點整理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灣地震史上損害最大

大震發生的震央在南投集集,震源深度只有8公里,屬於內陸的淺層地震,台灣全島都感受到明顯搖晃,南投、雲林最大震度達到6級,除了苗栗最大震度3級之外,其餘縣市最大震度4-5級,就連澎湖最大震度也有4級,長達102秒的搖晃,超過十萬棟房舍受損倒塌,兩千多人死亡、超過一萬人受傷,全國災損約3647億,許多公共設施、水利設施以及電力設備,橋梁、道路等交通設施遭到震毀,也引發大規模的山崩和土壤液化災害,是台灣百年來損失最大的災害。​

災民失去安身所在

災情以中部地區南投、台中最為慘重,受災初期,災民無家可歸,只能暫時居住在帳篷中。為了緊急安置災民,政府興建臨時組合屋、補助房屋租金、優惠購買國民住宅等政策,成立賑災專戶,接受捐款,為統籌運用捐款以及推動災後重建,行政院與民間團體共同組成『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2008年7月基金會解散,剩餘45億多元款項和不動產,轉入『賑災基金會』。

​留下的震災遺跡

現在來到位於大甲溪下游的石岡壩,仍可看到車籠埔斷層當年留下的錯動痕跡,它穿越大甲溪河床,在埤豐橋附近抬升9.8公尺,造成石岡壩體毀損,嚴重影響蓄水調節功能,造成大台中地區兩百萬人缺水。在2000年完成修復後,留下部分損毀壩體,作為震災見證。

九二一地震中受創嚴重的台中霧峰光復國中,受到車籠埔斷層抬升,跑道隆起,留下了921地震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連同當年毀壞的校舍,被規劃成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作為地震教育場域,提醒地震災害的驚人威力。​

加強建築的耐震能力

在九二一地震時,多處房舍毀壞,處處可見彎曲的鋼筋與斷裂的梁柱,不少梁柱都是因為承受不住強震而倒塌,在九二一地震的慘痛經驗之後,政府對建築設計規範進行修正,加強耐震能力。​

內政部從2019年開始推動「全國建築物安檢及補強措施」,但是申請補助的狀況並不踴躍,2022年內政部將弱層補強補助從220萬增加到450萬元,希望提高民眾申請的誘因。​

地震災害的預警機制

台灣每年平均發生將近兩萬次的地震,一旦發生大規模地震,短時間內就會造成大規模災害,甚至複合式的災害型態。九二一地震的慘痛經驗,政府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國家防災日,進行防災演習,效法日本『災防告警系統』,災害來臨前,用手機簡訊發布國家級警報通知民眾,也在電視同步播放災防訊息,讓民眾能立即避災。​


這片腳下不曾靜止的大地,何時會發生大震難以預測,九二一地震的傷痕日漸淡去,但今年發生規模7.2的花蓮大震,再次警惕我們,地震災害從未離開,如何防災、減災,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課題。

學科
災害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九二一地震, ​集集地震, 車籠埔斷層, 活動斷層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整理/林燕如
攝影/柯金源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事故原因

肇禍的工業管線,是1986年中油接受民間石化業者委託埋設,氣爆時輸送端為華運倉儲,接收端為榮化公司大社廠。管線興建後,市府下水道工程處在凱旋三路、二聖一路施作排水箱涵時,發現工業管線與箱涵交會,但並未確實要求中油遷移管線,就直接驗收結案,導致管線暴露於箱涵中,業者的例行檢查也未發現異狀,日積月累下管壁因水氣而鏽蝕破裂,大量高濃度的丙烯沿著下水道外洩到排水口飄散到路面,最後被引燃發生氣爆。

相關規範

氣爆發生後,高雄市在2015年通過《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理自治條例》、《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維護辦法》以及《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監理檢查費收費辦法》。要求管線所屬石化業者必須設籍高雄,定期提出維運計畫和成果報告、清查石化管線使用狀況,並組成管束聯防組織。高雄市經發局表示,2019年大寮區潮信路發現工業管線穿過箱涵的類似情形,正是因為業者被要求定期執行完善檢查,才能提前發現。

石化管線現況

2024年,高雄市所管轄的石化管線,共分為七大管束,整體數量從氣爆前的89條降到71條,其中59條仍在使用中,長度約有932公里,範圍涵蓋了14個行政區。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根本之道是將工業管線遷離人口稠密區,如果北高雄的大社工業區依政府承諾,由特種工業區降編為乙種工業區,至少管束六及管束七就不須再日日夜夜輸送這些危險的石化原料、穿越高雄市區。2019年,高雄市都發局將降乙編決議送內政部營建署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但至今仍無下文。

延伸閱讀》大社工業區降編記|與石化業為鄰的日子

2023年3月高雄大樹區也曾發生雜草火警,距離火場位置不遠處,地底下埋設12條工業管線,讓當地居民整夜難眠。

高雄氣爆10年過去,這個重工業之城變得更安全了嗎?

學科
災害, 城市
縣市
  • 高雄市
關鍵字
高雄氣爆, 大社工業區, 中油, 工業管線, 公安, 石化管線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照片提供/蘇淮

屏東恆春海域,核三廠出口水80% 珊瑚白化

面對高溫的夏天,台灣海域的墾丁、小琉球、東沙等地,陸續出現珊瑚白化的情況, 研究珊瑚生態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在7月初就發現屏東恆春海域有珊瑚白化,以長期追蹤的樣區核三廠出水口海域來看,因為有核三廠溫排水,原本水溫就比周邊環境還要高2°C,是觀察珊瑚白化的前哨站。

2020年,墾丁海域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珊瑚受創慘重,當時核三廠出水口約有60%的珊瑚白化,而今年才剛入夏,就已經有80%的珊瑚發生白化,又以平鋪及表覆型的珊瑚最為嚴重,甚至部分表孔珊瑚出現藻類覆蓋的狀況,陳昭倫指出,台灣熱累積最高峰通常發生在8-9月間,如果海溫居高不下,代表這次的狀況將更加嚴峻。

延伸閱讀》珊瑚有難|2020年史上首次全國大規模珊瑚白化


2024.07.17 屏東核三廠出水口海域  照片提供/陳昭倫

不只核三廠出口水海域,在萬里桐海域也陸續出現珊瑚白化,目前以藍珊瑚較為嚴重,陳昭倫擔心,當年度大潮到來,退潮時潮水水位低,潮間帶淺水域的珊瑚會接近或露出水面,屆時除了熱的傷害,還會受到紫外線的影響,珊瑚白化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2024.07.17屏東萬里桐海域  照片提供/陳昭倫

 

註:氣象署預估西南部沿海以及東北部第一波大潮7月20日至24日,第二波則是在8月19至23日。

屏東小琉球在2020年之後,再度大規模珊瑚白化 

7月初,小琉球海域也傳出珊瑚白化,長期記錄小琉球水下生態的潛水教練蘇淮表示,根據當地許多潛水教練的觀察,全島周遭海域的珊瑚幾乎都有白化現象,而且從枝狀型的軸孔珊瑚到團塊型的微孔珊瑚,甚至軟珊瑚,每一個種類都無法倖免於難。他下潛至水深十五米的區域,可以看整片珊瑚已經變白,或是出現螢光色,少數珊瑚甚至已被藻類覆蓋,景象與2020年7、8月的情況相同。


2024.7.20 小琉球杉福海域的珊瑚,有的已呈現螢光色。 照片提供/蘇淮


2024.7.20 小琉球杉福海域深度5-15m, 水溫31度, 可見多數珊瑚白化 。照片提供/蘇淮

至於淺水域的珊瑚,初看之下,畫面沒有一片白茫茫,蘇淮說明主要因為2020年的大規模白化受創嚴重,很多珊瑚已經死亡,雖有些新生的珊瑚,不過個體很小,在2024年高溫下還看不出太大的變化。



在小琉球杉福海域的團塊微孔珊瑚,2020年曾發生白化,2021年漸漸恢復生機,但在2024年的高溫中再度難逃又一次白化的命運,這次有機會復原嗎?

珊瑚礁天堂 東沙島周遭海域珊瑚也白化

6月初,蘇淮在東沙進行水下紀錄時,還沒有看到珊瑚白化,但7月初在東沙島北側大約水深2米的淺水域,就觀察到不少珊瑚顏色開始變淡或是呈現螢光色,較為特別的是,這次看到同樣有共生藻寄生的硨磲貝也出現白化現象。

1998年,全球發生聖嬰現象,海水溫度升高,導致東沙環礁內的珊瑚有九成白化死亡,歷經二十年的時間,珊瑚還在慢慢復原,尚未痊癒,如今又一而再地面臨高溫考驗,目前蘇淮觀察到東沙島附近海域,還是零星個體出現白化,推測這場白化戰爭才剛開始,後續狀況還要持續追蹤。


2024.7.15 東沙島北側的珊瑚白化。 照片提供/蘇淮  

北台灣 東部 澎湖海域 陸續發出警報

在台灣珊瑚觀測(coral watch)「珊瑚報報」的臉書社團上,許多潛水人員,也上傳各地珊瑚的現況,包含基隆潮境保育區3到20米的淺水域、澎湖東嶼坪、高雄永安永新漁港也都看到珊瑚白化現象。

就連綠島南側海域,最老的團塊微孔珊瑚「大香菇」, 也出現點狀分布的白化。根據中研院綠島海洋研究站觀察,南側的石朗、龜灣及大白沙海域,水深十幾米處,有 20-30%的珊瑚白化。

陳昭倫表示像是台東基翬海岸的尖枝列孔珊瑚、火珊瑚,也有少數有白化現象,而花蓮石梯坪在淺水域,一樣也是零星的白。他觀察東北角國聖埔海岸研究樣區,雖然尚未發生白化,但是四年來,還沒有從2020年的創傷復原,體質依舊虛弱。

他也分析早在2023年5月開始,海洋高溫的威脅就持續存在,當時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處淺水水域還測到38度高溫,是有史以來最熱的海水,台灣差點搭上這股熱潮,因為當時恰逢颱風到來,讓周邊海域降溫,台灣珊瑚才得以逃過一劫。

不過,2024年3月起這股熱水團往北推移,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都有嚴重珊瑚白化現象出現,如今熱水團來到台灣,帶給周遭海域變化。

高溫帶給珊瑚威脅之外  雪上加霜的白結螺和棘冠海星

除了高溫的威脅,雪上加霜的還有喜歡吃珊瑚的白結螺和棘冠海星的大爆發

珊瑚生態學者陳昭倫在墾丁眺石海域以及東北角鼻頭角海域發現白結螺大量出現。白結螺是一種專門啃食珊瑚表面組織的螺貝類,不挑食的牠們,幾乎什麼珊瑚都吃,過去在澎湖也曾發生過大爆發的現象。在國外的研究,發現每隻白結螺越熱胃口越好,在30度的水溫下,每天大約可啃食1.3平方公分的活珊瑚,是18度水溫時的4.3倍,白結螺的大爆發,讓珊瑚的生存更加艱辛。

會吃珊瑚的還不只牠,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研究團隊,7月初召開記者會,告訴大眾,東沙外環礁海域正飽受棘冠海星威脅。棘冠海星成體,每天可啃食357-478平方公分的珊瑚,在沒東西吃的饑餓狀態,還能存活半年。成熟棘冠海星在一年內就可釋出近3億顆卵,光是以1%的幼生存活下來,就至少有1百萬隻以上的幼體,繁殖能力十分驚人,被稱為珊瑚殺手。


棘冠海星成體,每天可啃食357-478平方公分的珊瑚。

究竟,棘冠海星為何會大爆發,是否與氣候變遷有關,這個謎團仍待科學家找出答案。

高溫炎熱的氣候仍會持續

節氣過了大暑,幾乎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高溫炎熱的氣溫,水面下是否能度過這次的高溫危機,仰賴即將到來的颱風,看是否有機會替海水降溫。

NOAA Coral Bleaching Alert 珊瑚白化預警系統的數據,將珊瑚白化預警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無緊迫、觀察中、白化警示、一級警戒、二級警戒」。

2024年7月21日發布的最新數據,台灣南部以及東沙海域的水溫已經進入白化預警第二級,台灣北部海域則是第一級,若海水持續加熱,所累積的熱壓力堆積,2O20年珊瑚白化大規模死亡的情形恐怕會再度上演。


2024.7.21 NOAA監測東亞海域的水溫,發布珊瑚白化預警。 圖片來源/NOAA


2024.7.21 NOAA的珊瑚白化預警系統對台灣南部海域珊瑚做出警示。 圖片來源/NOAA

從整體趨勢來看,陳昭倫認為珊瑚大規模白化的頻率越來越短,從以往十年發生期,轉變為每五、六年就來一次。台灣從1998年聖嬰現象首次出現大規模珊瑚白化後,2010年、2020年,再到2024年,不到五年,就又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而澳洲大堡礁更是從2015年到2017、2018年演變成幾乎每年都出現珊瑚白化,讓嚴重受創的珊瑚礁生態都還來不及復原,下次高溫又報到。

像是核三廠出水口的珊瑚,早就經歷了一場地盤重整,原本以枝狀珊瑚為主的生態系,早已經被較為耐高溫的表覆型珊瑚取代,如果連耐高溫的珊瑚都承受不住的話,未來哪些珊瑚還能應付極端氣候

氣候變遷下,面對不斷升溫的海水,珊瑚只能以死亡、調適(acclimatization)、適應(adaptation)、遷徙(migration)等作為來因應,無法適應或遷徙成功的珊瑚恐怕將會消失。


珊瑚礁生態系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孕育海洋生物的基石。

珊瑚礁就像是海洋森林,提供海洋生物多樣性棲息的環境,是地球最豐富的生態系之一,逼使珊瑚走入今日困境的我們,必須替海洋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減少污染進入海洋,盡速找出降溫解熱的解方,是重要責任,不要讓珊瑚陷入慘白世界的無限迴圈。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珊瑚白化, 小琉球, 恆春, 東沙, 大堡礁, 陳昭倫, 蘇淮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于立平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美國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7月7日晚間十點仍有43度高溫出現。照片來源/美聯社

2024年的夏天,全球各地受到極端高溫的災情不斷傳出, 沙烏地阿拉伯前往麥加朝聖的民眾,超過1300人熱死;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喀拉蚩,6月23日至26日連日高溫超過40度,有四百多人死亡;印度新德里、墨西哥出現超過50度的極端高溫。


照片來源/美聯社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氣候學家Daniel Swain 表示,2024年這一季的異常高溫似乎意味著,2024年可能要面對一段更長時間的特別高溫期,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將會使熱浪變得更容易發生,而且比原來更熱。聯合國秘書長古提瑞斯針對氣候危機提出「紅色警戒」

2024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小組」(C3S)所發布的全球氣溫觀測數據資料,彙整出2024年6月已經是連續第12個月刷新以往每個月均溫的高溫紀錄,比起工業化之前(1850-1900年)的6月平均值高出1.5度以上。


世界氣象組織WMO使用包含C3S的國際數據資料,發現2024年連續第12個月的平均值都超過1.5度。 圖片來源 / WMO
 

1980年代之後全球增溫明顯 其中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

由國科會和環境部共同發布的《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中提到,自1850年以來,全球氣溫平均上升0.88度,其中0.6度的升溫發生在1980年之後,氣候模式推估未來世紀末全球海溫上升有極高的可信度。

報告提到歷史資料顯示,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溫最為明顯,不論各種排放情境,酸化趨勢都會隨著暖化程度加劇。(註:全球海洋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導致PH值逐漸降低,造成海水酸化)

而從美國氣候監測網站 climatereanalyzer.org 的歷年資料來看,2024年1-7月的海水溫度也有往上的趨勢。海水溫度持續升高,導致珊瑚出現白化現象。


NOAA的歷年海水表面溫度,2023年和2024年都創下高溫新紀錄。 圖片來源/NOAA

全球進入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證實了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前面三次分別是1998年、2010年以及2014-2017年。不到十年間就又發生第二次大規模白化。NOAA珊瑚監測協調員曼澤羅認為海洋持續變暖,讓珊瑚白化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珊瑚礁白化警示系統分成八個等級。最嚴重的是深紫色,代表八成以上的珊瑚礁已死亡。圖片來源/NOAA
 

2024年的這場大規模白化至少有5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影響,有可能是迄今範圍最廣的一次,科學家認為每一次的全球性大規模珊瑚白化都比前一次還要嚴重。

相關新聞》全球第4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專家:未來90%珊瑚礁恐消失

珊瑚最適合生長的水溫大概是在20度到28度之間,如果水溫持續超過30度,珊瑚就會出現白化現象。因為珊瑚主要依賴體內的共生藻來行光合作用,當水溫過高,不適合共生藻居住,它們就會離開,等水溫下降後再回來,如果持續高溫,就會導致珊瑚死亡。

《2024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根據潮位站及衛星資料分析,1957至2016年間,台灣海峽的年平均海溫,每十年上升0.23度,主要增溫季節為冬季和春季,與聖嬰現象有關。科學家並以1998年聖嬰現象造成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的水溫(29度)、2018年前後白化事件的水溫(31度),以及IPCC預測的2050年水溫(33度)等三種水溫情境,模擬墾丁國家公園海域水溫升高對珊瑚的影響。結果顯示成長緩慢的鐘形微孔珊瑚耐受能力較佳,而快速成長型的細枝軸孔珊瑚死亡率較高,推論在溫度壓力下,珊瑚的熱耐受力將是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

相關專題》2020年珊瑚白化_白色珊瑚海

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的重要基石,一旦消失將可能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失去棲息環境。積極展開減碳作為,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防範海水繼續升溫。

海溫升高受衝擊的還有海洋漁業

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指出今天的海洋已經比任何時候都還要溫暖,海洋漁業也深受影響。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讓魚類放棄原有棲地,轉移到較冷的水域。暖水型性的洄游性魚類像是黃鰭鮪、花腹鯖等魚種增加,冷水性的洄游魚類像是大目鮪、白腹鯖等魚種減少,海水溫度改變了魚種之間的消長變化。水產試驗所曾在2014-2019年進行烏魚漁場分析,發現漁場有逐漸北移趨勢,漁場環境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水試所預測環境變化,發現每當海水溫度上升1度,劍尖槍鎖管(小卷)的漁獲量將會下降15%,另外在櫻花蝦的繁殖行為中,水溫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氣候變遷之下,包含劍尖槍鎖管(俗稱小卷)、櫻花蝦、鯖魚、黃鰭鮪等都會受到衝擊,但都還需要建立長期監測資料,才能掌握實際漁獲狀況。

《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從百年測站資料觀測到,近五十年來,夏季每十年延長約6.3至12.9天;冬季縮短6.2至12.2天,極端氣溫伴隨著高溫日數也將會增加。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提醒,未來台灣夏天將越來越長,在最糟糕的情境會到7個月,在最好的情境也會達到5個月左右。

 

我們的未來即將走向炎熱高溫的時代,如何面對極端高溫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盡早做好調適,減少排碳,展現更積極的作為,已經箭在弦上。

▼完整影音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公開說明會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海洋酸化, 氣候變遷, 珊瑚白化, 海溫, 養殖漁業, 全球暖化, 極端高溫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