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相關文章

【產品背後的環境問題你看到了嗎?-環境金害獎】

2020-04-01

我們經常跟朋友聚會時,討論該吃什麼樣的料理而煩惱半天,卻很少想過我們所吃的食物、所用的東西,在產製過程中會出現的哪些廢棄物,這些產品的背後,有著我們身為消費者無從得知,也從未思考過的環境問題。 為了讓一般民眾知道,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製造了哪些污染?2017年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向大眾募資推出透明足跡網站,彙整政府的公開資訊,蒐集並呈現臺灣污染數據的資料庫網站。架設至今已包含73,527 家工廠的資料...

農用無人機的下一步|法規與實務操作衝突如何解

2020-03-23

它可以代替人的雙眼,模擬鳥的視角,也可以替代人的雙腳,深入田間管理作物。在農業人口高齡化的台灣,農用無人機成為農村不可或缺的生力軍,應該怎麼管理,才能確保安全,創造多贏?  

台灣的水難題-在氣候變遷下的挑戰

2020-03-22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每年都提出一個主題,來喚起人們對水資源議題的重視,今年的主題是 水與氣候變遷,極端氣候讓降雨型態越來越難以捉摸,不管是短時間降下的豪雨,或是長達數月的乾旱,都讓台灣在水資源議題上更加險峻。

小心!碳足跡│你所看不到的碳排放

2020-03-02

在超市挑選食物與日用品,除了保存期限、成分外,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有些商品的包裝上,印著一個小小的腳印呢?這個腳印就是碳足跡,代表生產這個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凡購買,必留下碳足跡。」廠商、消費者與政府,在削減碳足跡上,可以做哪些事情?

「排碳者付費」時代|讓產業克盡減碳責任

2020-03-02

2015年,世界各國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希望在本世紀末之前,將全球增溫控制在2度C以內。巴黎協定通過後,各國紛紛提出自主減碳承諾,但是全球碳排放還是快速增加,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隨著碳排放增加,極端氣候也在各地釀災。  

戰疫 - SARS之後,台灣準備好了嗎 ?

2020-02-17

「最近有從國外回來嗎?」「她上禮拜剛從中國回來。」「剛從中國回來是不是?等下量一下耳溫跟血壓、血氧喔!我來幫你太太做一下評估。」 大家不要驚惶,這段對話並不是台灣出現社區感染的真實對話紀實。這是雲林縣消防局六合分隊的模擬演習。2020年1月21號,農曆過年前,台灣還在觀望新冠肺炎疫情發展,雲林縣已經進行全縣救護演習。    

見不得的光|人類與動物需要怎樣的健康光環境?

2020-02-10

有太陽暖暖的天氣,高雄美麗島捷運站的入口,四隻玻璃大蝸牛亮光閃閃。漂亮嗎?在蝸牛入口處開涼飲店的李太太,可不這麼想。

老橋的漫長等待|全台橋梁體檢刻不容緩

2020-01-06

上班、上學的時候,你曾經仔細看一看通勤路上所經過的橋梁嗎?它們靜靜的陪伴著往來的人們,歲月的痕跡也漸漸刻畫在橋梁的結構上。當步入老年,它們等待的是多一些關心、照顧,等待未雨綢繆。  

台灣農地往哪去|當農地不停長出工廠

2019-12-23

農地工廠合法化後,爭議並未平息,國土計畫成為各方寄望的工具,重整台灣農地使用的秩序。但是縣市推動國土計畫,究竟是增加保護或加速開發?成為值得關心的課題。

地方拚創生|找出地方特色作為發展動力

2019-12-23

地方創生是什麼?當政府全力推動地方創生,提升台灣各地方社區、聚落及偏鄉的發展,一股巨大的翻轉力量,正在各地展開。地方創生會將台灣帶往何處?各地區又有何不同思考?  

搭一座理解山林的橋──我看《檜木林》與《神殿》

2019-12-02

1896年,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撫墾署署長齊藤音作組團欲攀登玉山主峰,卻誤登玉山東峰,隨行的林學博士本多靜六採集了第一份紅檜標本,將近八十年的台灣檜木砍伐史就此揭開序幕。1899年,阿里山作業所嘉義出張所書記石田常平,在阿里山發現一片由紅檜、扁柏組成的巨木林,歷經二十多年砍伐後,1935年日本政府在阿里山設置一座樹靈塔,有研究者指出,設置樹靈塔主因並非懼怕樹靈作祟,而更有可能是1934年日本訂定...

與人類世的森林共存的行動方案

2019-12-01

我來到樹林,希望深刻地體驗生活,面對生命的本質,並從中學習它所要教我的事。我不希望到了生命結束時,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 ~梭羅.湖濱散記 2005年我曾跟著促發森林保護運動的賴春標老師走進「扁柏神殿」,彼時台灣三次森林運動已經尾聲,民間團體抗爭結束,政策轉為全面不再侵擾天然林,馬告國家公園最終因為涉及原住民傳統領域而未能設立,賴老師的策略從抗爭轉為教育,希望延續培養一群保護珍貴天然林的種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