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無人機的下一步|法規與實務操作衝突如何解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葉鎮中 許中熹,剪輯 葉鎮中

它可以代替人的雙眼,模擬鳥的視角,也可以替代人的雙腳,深入田間管理作物。在農業人口高齡化的台灣,農用無人機成為農村不可或缺的生力軍,應該怎麼管理,才能確保安全,創造多贏?

一望無際的鳳梨田,是嘉義民雄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景之一。二十多年前,陳文取返鄉接手父親的鳳梨種植事業,2019年9月,他的田區卻出現了從沒遇過的生長異狀。

起初,農民們懷疑是台電清洗高壓電塔時,使用了化學藥劑,造成污染,但是台電並沒有清洗記錄。由於出現異狀的鳳梨田,都緊鄰台糖地,農民接著詢問台糖公司,請他們派人來勘查,台糖的代表表示,他們曾用無人機在甘蔗田噴灑2,4-D這種除草劑。

2,4-D是一種荷爾蒙,高劑量使用可以做為除草劑,低劑量時則有促進植物生長、早熟的效果。台糖噴藥一個半月後,周遭的鳳梨田,植株的異狀越來越明顯。起初只是植株歪斜,接著農民們發現長出的鳳梨葉變得小而短,而且特別密集,也就是所謂的「簇生」現象,鳳梨可能不結果,就算結果也會很小,成為格外品。

受損的6.6公頃鳳梨田中,有5公頃已經生長一年,準備進入採收期。受影響的16位農民擔心血本無歸,向台糖求償。不過台糖認為,要請公正第三方單位進行鑑定。協商過程中,承包無人機噴藥的廠商,當天是以什麼樣的高度和路徑飛行?這些資料台糖並沒有公布,使得還原事發現場的工作,十分困難。至今如何賠償仍然沒有定案。

這起藥害事件,讓許多人開始關注無人機噴藥的安全問題。不過無人機運用在農業領域,有著極大潛力。除了可以用來噴灑農藥、管理作物,農政單位也積極開發以無人機調查天災農損、作物種植面積,比起傳統的人工作業,既快速又精準。

無人機越來越普及,如何管理也成為難題,經過數年研擬,2020年3月31日起,民航局的新規範即將上路。基本操作規範,包括了五要:「要在白天飛行」、「要在視距範圍內進行操作」、「要低於400英尺活動」、「要隨時監視遙控無人機之飛航及其周遭狀況」、「要遵守管理規則之操作限制」。

以及五不要,「不要與其他航空器、建築物或障礙物接近或碰撞」、「不要投擲或噴灑物件」、「不要裝載危險物品」、「不要於人群聚集或室外集會遊行上空活動」、「不要同一操作人同一時間控制二架以上遙控無人機」。

為了協助農民、噴藥業者取得合格證照,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台灣大學、嘉義大學都開辦了訓練班。飛手除了要考取無人機操作證,如果要噴灑農藥,還要再多考一張農藥代噴證照。

但是目前無人機的相關規範,是由民航局主導,卻不見得能合乎農業實務操作的需求,提前15天申請的行政流程,被認為不夠彈性,眼看新法即將上路,申請系統也遲未上線。3月20日,立法院舉行了一場農用無人機公聽會,不少業者、農民前來表達不滿心聲。

新法上路後,就能有效保障農藥使用的安全,還是阻礙了智慧農業的發展?農用無人機的未來,將飛往何方?農民、業者們還在等待一個清晰的方向。

集數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