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南台灣,天氣正熱,位在高雄市橋頭區的「永傳農場」,也是各種昆蟲的快樂農場,隨意一看,就發現一對龜紋瓢蟲正在結婚生小孩、一隻長圓金蛛在等著吃晚餐。農場主人,是一位外表高壯、內心溫柔的有機農民-林曉佑。他向記者解釋,「我的田區位於中崎有機農業專區,面積四分,分成兩區,一區是以短期葉菜跟蔥為主,另外一區種的是秋葵。」曾經在知名鋼鐵公司當了十年的工程師,林曉佑始終難忘童年的農村生活,一心嚮往自然。也因為這樣,他在六年前辭去工作、全力投入有機農業。
為了讓客人拿到最鮮嫩的蔬菜,每採一片葉子,林曉佑一定細細檢查。他的動作慢慢的、說話緩緩的,只要站在他身邊,就能看到他心裡那幅美麗的圖像。他說:「我們溫室裡面有很多瓢蟲,從很早以前我就希望,我的小孩可以在一個比較沒有污染的環境長大,所以對我們家來說,務農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接觸到大自然。」
不過,林曉佑沒想到,他的夢想可能會破滅,因為內政部營建署規劃,台糖出租給農民經營有機專區的土地,在2023年租約到期後就不再續租,因為專區所在地已經被劃入「橋頭科學園區」的範圍內。
「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始於2010年,是高雄縣市合併前,由高雄縣府規劃設立,土地面積31公頃,跟林曉佑一樣進駐專區耕種的有機農民將近40人。政府雖然說可以以地易地,再找地方讓農民種有機,可是農業與環境息息相關,換了地方,一切又得重新再來。
林曉佑表示,當初以為政府推動的有機專區,會比去租私人的土地有保障,所以才會進駐專區種有機蔬菜,甚至因此花了兩百萬投資網室、灌溉系統等設備。「對農民來說,換一塊地等於一切重新開始,包括你要施多少肥、澆多少水?什麼時候開始種植、何時可以開始採收?都是農民依照每塊土地的特性,摸索出來的耕種模式。不是說換一塊馬上就可以有收成。」
每個星期六早上,高雄市凹子底有機友善市集,是林曉佑和農友夥伴固定跟消費者見面聊天的活動。中崎農產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楊登旭解釋,這個凹子底有機友善市集,是從2019年8月31日開始營運,對有機農友非常重要,尤其是可以加強銷售。
親自到市集買菜的客人,有些已經聽說中崎有機農業專區遇到的問題,也很擔心農民無地可種。李小姐說,「我大概知道要做科學園區,但我捨不得有理念的農民不能繼續種,也擔心他們血本無歸,心裡滿難過的,所以願意花多一點時間來這邊買,想要支持他們。」
營建署規劃的橋頭科學園區,面積260公頃,31公頃的中崎有機農業專區,位於科學園區預定地的西北邊。為了保住有機農業,2020年3月中,有機農友們共同提出訴求,希望成立「滾水生態農業地質園區」,把有機專區跟專區旁的泥火山地景,一併劃出橋頭科學園區。
林曉佑強調,有機專區被劃在科學園區很邊緣的位置,並非位在心臟地帶,所以希望可以現地保留。此外,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如果未來也能供應科學園區員工有機蔬菜、水果,那一定會是很棒的事情。楊登旭也說,中崎的農民是因為呼應政府推廣有機政策才會投入,如果可以讓科學園區跟有機園區共存,至少有一個雙贏的機會。
36歲的李浚源,是屏東的鳳梨農,在農業界有個響亮的綽號「鳳梨源」。每年鳳梨產季,他都會在採收過的鳳梨田,舉辦免費尋寶活動,為的是不浪費成熟得較慢,或採收時漏採的鳳梨。
2020年4月底來參加尋寶活動的,是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的師生,這些人大多數第一次下鳳梨田,個個都很興奮。大家自備袋子、桶子和箱子,戴上棉布手套採鳳梨。高雄市第一社大的黃吉村表示,過去從來沒有在鳳梨園採收鳳梨,這次能來參加,覺得非常有意思。太太伍秋娟,也是社大學生,她說:「我親自看到鳳梨源本人,心裡很感動,因為他很年輕,有專業又很有熱情,坐在那邊看著他的時候,就覺得台灣農業有希望。」
雖然說活動免費,但是鳳梨源一家五口,接待客人毫不馬虎。他們穿上制服,先生細心解說,太太幫客人打包裝箱,三個孩子也跟著一起玩。提到十一年前支持先生務農的初衷,妻子郭謹如毫不保留。她說:「我先生決定務農的時候我發現懷孕,所以很快就結婚了。他當時跟我說不用擔心,哄我說只要在家裡數錢就好,看到他很想從農,我就答應了,也一直支持到現在。」
鳳梨源的媽媽林阿蘭說:「阿源跟我說他要務農的時候,我很反對,我回他說,你要務農高中畢業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讀到大學畢業?不過經過了這麼多年,他可以獨立養家活口,也把太太和三個小孩照顧得很好,我現在也不會再反對他。」
婚後,三個孩子陸續出生,郭謹如還沒數到錢已經成為農婦。鳳梨源負責田間農事,太太專司行銷通路,夫妻整年都很累,但至少摸索出從農的求生之道。阿源說,六年前他就嘗試跳脫大盤的銷售模式,以外銷為主,比例高達七到八成,其餘就是一些老饕或朋友,會向他預訂以宅配方式銷售。
當一切發展越來越上軌道,鳳梨源近年開始遇到租地不順的問題。他說:「有些地主租地給我的時候,土地荒廢已久,我花了不少錢請怪手、請人整理,一、兩年後就被貼售。也有一塊地,去年才剛種鳳梨苗,地主竟然說要種電,又要把田收回去。」
鳳梨源有六區鳳梨田,面積共兩公頃,全部都是承租的農地。其中有兩區地主要賣地、一區地主要配合政府的綠能政策,租地給業者搭設光電板。設置光電板的土地租金,一公頃一年40萬,租給農民耕種的是一公頃一年5萬到10萬,兩相比較之下,農民租地不易、想要長期穩定耕種更是難上加難。
想到土地的問題,鳳梨源感慨良多。「我現在就跟遊牧民族一樣,哪裡有水、哪裡有草,我們就必須要往哪裡遷移,實在是很無奈!」鳳梨是農民的珍寶,無論有沒有被客人買回家,鳳梨源都希望每顆鳳梨能被善待,在被人們享用的時候,可以換來滿足的表情。飲水思源之道,人人皆知。土地是農民的根,守住農家的發展、也長出餵飽人的糧食。
鳳梨源身為農夫,他很驕傲。林曉佑下定決心要成為專業農民,他善待土地細心貼心、不疾不徐。可是這兩個青農農夫很無奈,因為想跟大自然談戀愛的他們,卻總是找不到一片可以永遠收留他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