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照片提供/蘇淮

屏東恆春海域,核三廠出口水80% 珊瑚白化

面對高溫的夏天,台灣海域的墾丁、小琉球、東沙等地,陸續出現珊瑚白化的情況, 研究珊瑚生態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在7月初就發現屏東恆春海域有珊瑚白化,以長期追蹤的樣區核三廠出水口海域來看,因為有核三廠溫排水,原本水溫就比周邊環境還要高2°C,是觀察珊瑚白化的前哨站。

2020年,墾丁海域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珊瑚受創慘重,當時核三廠出水口約有60%的珊瑚白化,而今年才剛入夏,就已經有80%的珊瑚發生白化,又以平鋪及表覆型的珊瑚最為嚴重,甚至部分表孔珊瑚出現藻類覆蓋的狀況,陳昭倫指出,台灣熱累積最高峰通常發生在8-9月間,如果海溫居高不下,代表這次的狀況將更加嚴峻。

延伸閱讀》珊瑚有難|2020年史上首次全國大規模珊瑚白化


2024.07.17 屏東核三廠出水口海域  照片提供/陳昭倫

不只核三廠出口水海域,在萬里桐海域也陸續出現珊瑚白化,目前以藍珊瑚較為嚴重,陳昭倫擔心,當年度大潮到來,退潮時潮水水位低,潮間帶淺水域的珊瑚會接近或露出水面,屆時除了熱的傷害,還會受到紫外線的影響,珊瑚白化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2024.07.17屏東萬里桐海域  照片提供/陳昭倫

 

註:氣象署預估西南部沿海以及東北部第一波大潮7月20日至24日,第二波則是在8月19至23日。

屏東小琉球在2020年之後,再度大規模珊瑚白化 

7月初,小琉球海域也傳出珊瑚白化,長期記錄小琉球水下生態的潛水教練蘇淮表示,根據當地許多潛水教練的觀察,全島周遭海域的珊瑚幾乎都有白化現象,而且從枝狀型的軸孔珊瑚到團塊型的微孔珊瑚,甚至軟珊瑚,每一個種類都無法倖免於難。他下潛至水深十五米的區域,可以看整片珊瑚已經變白,或是出現螢光色,少數珊瑚甚至已被藻類覆蓋,景象與2020年7、8月的情況相同。


2024.7.20 小琉球杉福海域的珊瑚,有的已呈現螢光色。 照片提供/蘇淮


2024.7.20 小琉球杉福海域深度5-15m, 水溫31度, 可見多數珊瑚白化 。照片提供/蘇淮

至於淺水域的珊瑚,初看之下,畫面沒有一片白茫茫,蘇淮說明主要因為2020年的大規模白化受創嚴重,很多珊瑚已經死亡,雖有些新生的珊瑚,不過個體很小,在2024年高溫下還看不出太大的變化。



在小琉球杉福海域的團塊微孔珊瑚,2020年曾發生白化,2021年漸漸恢復生機,但在2024年的高溫中再度難逃又一次白化的命運,這次有機會復原嗎?

珊瑚礁天堂 東沙島周遭海域珊瑚也白化

6月初,蘇淮在東沙進行水下紀錄時,還沒有看到珊瑚白化,但7月初在東沙島北側大約水深2米的淺水域,就觀察到不少珊瑚顏色開始變淡或是呈現螢光色,較為特別的是,這次看到同樣有共生藻寄生的硨磲貝也出現白化現象。

1998年,全球發生聖嬰現象,海水溫度升高,導致東沙環礁內的珊瑚有九成白化死亡,歷經二十年的時間,珊瑚還在慢慢復原,尚未痊癒,如今又一而再地面臨高溫考驗,目前蘇淮觀察到東沙島附近海域,還是零星個體出現白化,推測這場白化戰爭才剛開始,後續狀況還要持續追蹤。


2024.7.15 東沙島北側的珊瑚白化。 照片提供/蘇淮  

北台灣 東部 澎湖海域 陸續發出警報

在台灣珊瑚觀測(coral watch)「珊瑚報報」的臉書社團上,許多潛水人員,也上傳各地珊瑚的現況,包含基隆潮境保育區3到20米的淺水域、澎湖東嶼坪、高雄永安永新漁港也都看到珊瑚白化現象。

就連綠島南側海域,最老的團塊微孔珊瑚「大香菇」, 也出現點狀分布的白化。根據中研院綠島海洋研究站觀察,南側的石朗、龜灣及大白沙海域,水深十幾米處,有 20-30%的珊瑚白化。

陳昭倫表示像是台東基翬海岸的尖枝列孔珊瑚、火珊瑚,也有少數有白化現象,而花蓮石梯坪在淺水域,一樣也是零星的白。他觀察東北角國聖埔海岸研究樣區,雖然尚未發生白化,但是四年來,還沒有從2020年的創傷復原,體質依舊虛弱。

他也分析早在2023年5月開始,海洋高溫的威脅就持續存在,當時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處淺水水域還測到38度高溫,是有史以來最熱的海水,台灣差點搭上這股熱潮,因為當時恰逢颱風到來,讓周邊海域降溫,台灣珊瑚才得以逃過一劫。

不過,2024年3月起這股熱水團往北推移,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都有嚴重珊瑚白化現象出現,如今熱水團來到台灣,帶給周遭海域變化。

高溫帶給珊瑚威脅之外  雪上加霜的白結螺和棘冠海星

除了高溫的威脅,雪上加霜的還有喜歡吃珊瑚的白結螺和棘冠海星的大爆發

珊瑚生態學者陳昭倫在墾丁眺石海域以及東北角鼻頭角海域發現白結螺大量出現。白結螺是一種專門啃食珊瑚表面組織的螺貝類,不挑食的牠們,幾乎什麼珊瑚都吃,過去在澎湖也曾發生過大爆發的現象。在國外的研究,發現每隻白結螺越熱胃口越好,在30度的水溫下,每天大約可啃食1.3平方公分的活珊瑚,是18度水溫時的4.3倍,白結螺的大爆發,讓珊瑚的生存更加艱辛。

會吃珊瑚的還不只牠,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研究團隊,7月初召開記者會,告訴大眾,東沙外環礁海域正飽受棘冠海星威脅。棘冠海星成體,每天可啃食357-478平方公分的珊瑚,在沒東西吃的饑餓狀態,還能存活半年。成熟棘冠海星在一年內就可釋出近3億顆卵,光是以1%的幼生存活下來,就至少有1百萬隻以上的幼體,繁殖能力十分驚人,被稱為珊瑚殺手。


棘冠海星成體,每天可啃食357-478平方公分的珊瑚。

究竟,棘冠海星為何會大爆發,是否與氣候變遷有關,這個謎團仍待科學家找出答案。

高溫炎熱的氣候仍會持續

節氣過了大暑,幾乎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高溫炎熱的氣溫,水面下是否能度過這次的高溫危機,仰賴即將到來的颱風,看是否有機會替海水降溫。

NOAA Coral Bleaching Alert 珊瑚白化預警系統的數據,將珊瑚白化預警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無緊迫、觀察中、白化警示、一級警戒、二級警戒」。

2024年7月21日發布的最新數據,台灣南部以及東沙海域的水溫已經進入白化預警第二級,台灣北部海域則是第一級,若海水持續加熱,所累積的熱壓力堆積,2O20年珊瑚白化大規模死亡的情形恐怕會再度上演。


2024.7.21 NOAA監測東亞海域的水溫,發布珊瑚白化預警。 圖片來源/NOAA


2024.7.21 NOAA的珊瑚白化預警系統對台灣南部海域珊瑚做出警示。 圖片來源/NOAA

從整體趨勢來看,陳昭倫認為珊瑚大規模白化的頻率越來越短,從以往十年發生期,轉變為每五、六年就來一次。台灣從1998年聖嬰現象首次出現大規模珊瑚白化後,2010年、2020年,再到2024年,不到五年,就又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而澳洲大堡礁更是從2015年到2017、2018年演變成幾乎每年都出現珊瑚白化,讓嚴重受創的珊瑚礁生態都還來不及復原,下次高溫又報到。

像是核三廠出水口的珊瑚,早就經歷了一場地盤重整,原本以枝狀珊瑚為主的生態系,早已經被較為耐高溫的表覆型珊瑚取代,如果連耐高溫的珊瑚都承受不住的話,未來哪些珊瑚還能應付極端氣候

氣候變遷下,面對不斷升溫的海水,珊瑚只能以死亡、調適(acclimatization)、適應(adaptation)、遷徙(migration)等作為來因應,無法適應或遷徙成功的珊瑚恐怕將會消失。


珊瑚礁生態系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孕育海洋生物的基石。

珊瑚礁就像是海洋森林,提供海洋生物多樣性棲息的環境,是地球最豐富的生態系之一,逼使珊瑚走入今日困境的我們,必須替海洋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減少污染進入海洋,盡速找出降溫解熱的解方,是重要責任,不要讓珊瑚陷入慘白世界的無限迴圈。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珊瑚白化, 小琉球, 恆春, 東沙, 大堡礁, 陳昭倫, 蘇淮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于立平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美國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7月7日晚間十點仍有43度高溫出現。照片來源/美聯社

2024年的夏天,全球各地受到極端高溫的災情不斷傳出, 沙烏地阿拉伯前往麥加朝聖的民眾,超過1300人熱死;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喀拉蚩,6月23日至26日連日高溫超過40度,有四百多人死亡;印度新德里、墨西哥出現超過50度的極端高溫。


照片來源/美聯社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氣候學家Daniel Swain 表示,2024年這一季的異常高溫似乎意味著,2024年可能要面對一段更長時間的特別高溫期,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將會使熱浪變得更容易發生,而且比原來更熱。聯合國秘書長古提瑞斯針對氣候危機提出「紅色警戒」

2024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小組」(C3S)所發布的全球氣溫觀測數據資料,彙整出2024年6月已經是連續第12個月刷新以往每個月均溫的高溫紀錄,比起工業化之前(1850-1900年)的6月平均值高出1.5度以上。


世界氣象組織WMO使用包含C3S的國際數據資料,發現2024年連續第12個月的平均值都超過1.5度。 圖片來源 / WMO
 

1980年代之後全球增溫明顯 其中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

由國科會和環境部共同發布的《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中提到,自1850年以來,全球氣溫平均上升0.88度,其中0.6度的升溫發生在1980年之後,氣候模式推估未來世紀末全球海溫上升有極高的可信度。

報告提到歷史資料顯示,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溫最為明顯,不論各種排放情境,酸化趨勢都會隨著暖化程度加劇。(註:全球海洋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導致PH值逐漸降低,造成海水酸化)

而從美國氣候監測網站 climatereanalyzer.org 的歷年資料來看,2024年1-7月的海水溫度也有往上的趨勢。海水溫度持續升高,導致珊瑚出現白化現象。


NOAA的歷年海水表面溫度,2023年和2024年都創下高溫新紀錄。 圖片來源/NOAA

全球進入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證實了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前面三次分別是1998年、2010年以及2014-2017年。不到十年間就又發生第二次大規模白化。NOAA珊瑚監測協調員曼澤羅認為海洋持續變暖,讓珊瑚白化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珊瑚礁白化警示系統分成八個等級。最嚴重的是深紫色,代表八成以上的珊瑚礁已死亡。圖片來源/NOAA
 

2024年的這場大規模白化至少有5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影響,有可能是迄今範圍最廣的一次,科學家認為每一次的全球性大規模珊瑚白化都比前一次還要嚴重。

相關新聞》全球第4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專家:未來90%珊瑚礁恐消失

珊瑚最適合生長的水溫大概是在20度到28度之間,如果水溫持續超過30度,珊瑚就會出現白化現象。因為珊瑚主要依賴體內的共生藻來行光合作用,當水溫過高,不適合共生藻居住,它們就會離開,等水溫下降後再回來,如果持續高溫,就會導致珊瑚死亡。

《2024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根據潮位站及衛星資料分析,1957至2016年間,台灣海峽的年平均海溫,每十年上升0.23度,主要增溫季節為冬季和春季,與聖嬰現象有關。科學家並以1998年聖嬰現象造成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的水溫(29度)、2018年前後白化事件的水溫(31度),以及IPCC預測的2050年水溫(33度)等三種水溫情境,模擬墾丁國家公園海域水溫升高對珊瑚的影響。結果顯示成長緩慢的鐘形微孔珊瑚耐受能力較佳,而快速成長型的細枝軸孔珊瑚死亡率較高,推論在溫度壓力下,珊瑚的熱耐受力將是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

相關專題》2020年珊瑚白化_白色珊瑚海

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的重要基石,一旦消失將可能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失去棲息環境。積極展開減碳作為,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防範海水繼續升溫。

海溫升高受衝擊的還有海洋漁業

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指出今天的海洋已經比任何時候都還要溫暖,海洋漁業也深受影響。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讓魚類放棄原有棲地,轉移到較冷的水域。暖水型性的洄游性魚類像是黃鰭鮪、花腹鯖等魚種增加,冷水性的洄游魚類像是大目鮪、白腹鯖等魚種減少,海水溫度改變了魚種之間的消長變化。水產試驗所曾在2014-2019年進行烏魚漁場分析,發現漁場有逐漸北移趨勢,漁場環境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水試所預測環境變化,發現每當海水溫度上升1度,劍尖槍鎖管(小卷)的漁獲量將會下降15%,另外在櫻花蝦的繁殖行為中,水溫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氣候變遷之下,包含劍尖槍鎖管(俗稱小卷)、櫻花蝦、鯖魚、黃鰭鮪等都會受到衝擊,但都還需要建立長期監測資料,才能掌握實際漁獲狀況。

《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從百年測站資料觀測到,近五十年來,夏季每十年延長約6.3至12.9天;冬季縮短6.2至12.2天,極端氣溫伴隨著高溫日數也將會增加。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提醒,未來台灣夏天將越來越長,在最糟糕的情境會到7個月,在最好的情境也會達到5個月左右。

 

我們的未來即將走向炎熱高溫的時代,如何面對極端高溫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盡早做好調適,減少排碳,展現更積極的作為,已經箭在弦上。

▼完整影音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公開說明會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海洋酸化, 氣候變遷, 珊瑚白化, 海溫, 養殖漁業, 全球暖化, 極端高溫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最近是否一踏出家門,就感受到熱氣襲來?到了晚上下班,如果沒有下過雨,路面蒸騰的悶熱也讓人難以消受。


大片水泥鋪面白天吸收日曬,晚上散發熱能

城市裡處處可見的人工鋪面是蓄熱的主要來源之一,白天吸熱、晚上放熱,而許多狹小的巷弄、不通風的區域,也會蓄積陽光的熱能,所以太陽下山後我們依然感到很熱。人為開發的擴張也使得自然綠地逐漸變少,建築物增多,加上空調系統和鍋爐設備的排熱,都是城市升溫的關鍵因素。

大公園、小綠地 如同大、小冰塊能降溫

炎炎夏日,打開冰箱的瞬間,可以明顯感受到冷空風的流洩,周圍溫度隨之下降。這種現象在城市中也適用。公園綠地和河川就像高溫都市中的大冰塊,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永續長林子平教授團隊,羅子雯2018年的論文,從台北市夏季平均溫度分布圖與公園綠地空間分布的關聯性發現, 每10公頃的綠地可以降低周邊環境1度,26公頃的大安森林公園,周邊環境大約可以降溫2.6度。


成大林子平教授研究團隊,羅子雯(2018)論文研究每10公頃的公園綠地,周邊環境可降溫1度。

大型公園開闢不易,許許多多的小型綠地也能扮演小冰塊的角色,幫助周邊環境降溫。就算是一棵樹,樹葉也可以遮擋太陽的熱,土壤也比水泥鋪面更能散熱。我們跟著林子平教授用熱顯像儀實際測量,有樹蔭和無樹蔭的地表溫度相差10度,因此改用透水性高的鋪面,增加公園綠地和樹蔭,是城市降溫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改善屋頂來散熱

從空中俯瞰,台灣都會區的頂樓幾乎都是鐵皮覆蓋,夏季的屋頂溫度甚至可高達50度以上,經過綠化後或是加裝太陽光電板的屋頂溫度比水泥或鐵皮屋頂低20度以上,頂樓的室內溫度也可降低3-5度,周邊溫度也會跟著下降。


綠化後的屋頂隔絕日曬熱能,頂樓的室內溫度也能降低3-5度。

景觀第一排 留下風的路

狹窄的巷弄和高度密集的高樓建築如同都市峽谷,風無法吹進來,導致悶熱無風的居住環境。另外,河岸或公園的景觀第一排被高聳的建築物全數占滿,風無法進入後排街區,後排民眾就無法享受到涼風。如果能將建築棟距拉大,留給風走的路,就能建立風廊,讓風自由進出。但景觀第一排往往是建商最愛銷售的基地,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建商通常選擇蓋好蓋滿。


大片又密集的建築物,風無法自由流通。

為了讓城市降溫,部分縣市已開始對都市通風提出管制和獎勵措施。例如,台中市制定的《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引進城市風廊概念,將「基地通風率」作為建築基地通風設計的評估指標,提供基準容積5%的獎勵。假設建築量體面對公園、河川等環境,只要將棟距拉開到6米左右,與鄰棟建築的基地線空出3米,就可以申請基地通風率,達到要求後就可增加容積。


拉大建物之間的棟距,留給風走的道路。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永續長林子平認為在社區規劃前期就要劃定哪些地方是風廊,留出風的路,後續建案依循這樣的原則開發,才能達到涼爽效果。例如新北浮洲合宜住宅,建築師徐佳鴻在社區規劃時就保留風道和水池,風道與水池結合帶來涼爽氣流。另外在道路設計上留下樹木,增加風廊空間,在看不見的地方,鋪面底下也是原本的土壤,這些都是降溫的關鍵。


一般公園綠地就像是小冰塊,也能讓城市降溫。

由上而下打造降溫城市

然而想要徹底解除城市熱危機,從中央立法是更有效的手段。在國土計畫法的土地分區上,明確規範建物的棟距與退縮空間,在都市設計上納入城市風廊和居住風權的概念,讓風能自由流動,此外,避免無謂的大型開發,留下自然綠地和樹木、改善建築的通風、節能,就能減少空調排熱,才有機會讓持續發燒的城市降溫。

學科
城市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綠屋頂, 公園綠地, 高溫炎熱, 熱島效應, 城市風廊, 熱傷害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插圖/高巧蓉、黃心怡
整理 製圖/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花東三法分別為《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三項草案,由於經費龐大,且對環境有嚴重衝擊,而引發爭議。

花東三法來看看

草案名稱

計畫內容

經費來源

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

為推動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發展大眾運輸、平衡區域發展,促進觀光產業、增進民眾福祉而制定。預計將台灣高鐵從宜蘭站延伸到花蓮縣、台東縣銜接至屏東六塊厝站。

 

主管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應於本條例通過後,立即啟動可行性評估,每半年檢討一次,全部計畫之建設完成以不逾10年為限。

所需經費可由以下方式:

1.《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辦理,採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

2.採國際招標,採BOT模式。

3.引進國際「主權財富基金」採BOT方式。

4.中央政府編列預算(舉債或是出售政府股份)。

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

為推動東西地區交通建設,平衡區域發展,促進觀光產業,改善交通品質,增進居民福祉而制定。將國道六號從埔里東延到花蓮,途中貫穿中央山脈,路廊全長約90公里,其中長達50公里為隧道。

 

主管機關中橫高速公路建設推動委員會應於本條例通過後,立即啟動可行性評估,每半年檢討一次,全部計畫之建設完成以不逾10年為限。

所需經費可由以下方式:

1.《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辦理,採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

2.採國際招標,採BOT模式。

3.引進國際「主權財富基金」採BOT方式。

4.中央政府編列預算(舉債或是出售政府股份)。

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

為推動花東交通建設,平衡區域發展,促進觀光產業,改善交通品質,增進居民福祉而制定。將規劃中橫快速道路埔里到花蓮段。

 

由花東交通建設推動委員會,擬定推動發展計畫綱要,每半年檢討一次,全部計畫之建設完成以不逾10年為限。

本案循特別預算程序辦理,所需經費上限為2500億元。

環團發聯合聲明 表達對花東三法的憂心

​因此,5/20(一)多達數十個環團發表聯合聲明,提出雖然其目的是為提升花東地區居民的福祉,並兼顧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然而這些草案並未遵循應有程序進行討論與審查,且將對環境造成極大影響。其中國道六號東延花蓮一案,2020年交通部就曾邀集專家學者評估,由於需要穿越中央山脈,不確定因素甚多,除了工程技術困難度極高之外,造價高、工期長、環境衝擊巨大等也是疑慮因素,當時交通部長王國材受訪表示,評估國道六號穿越中央山脈經費需8000億以上,還要面對地質、地熱、生態等問題。而環團也指出花東地區多地震、多斷層的地質條件之下,應該要首先考量現有道路的安全。

環團聯合聲明訴求如下:
一、 永續發展不應淪為口號,應先完成政策環評及實質評估與討論對環境的衝擊
二、面對花東地震、脆弱地質與氣候變遷的衝擊及對生態破壞,應先有對策方案
三、照顧花東居民應以氣候調適為優先,避免新建設成為錢坑法案無實質效益

環境法律人協會直指花東三法程序有疑慮

環境法律人協會表達,這三項草案,幾乎都以複製貼上的方式,要求中央設置各建設的推動委員會,來擬定建設推動發展計畫綱要。每半年檢討一次,且明文表列「全部計畫之建設完成以不逾十年為限」。

並指出這三項重大開發案都是應該進入環境影響評估程序,都有足以引發重大生態衝擊的隱憂,需有賴環評程序進一步評估與把關,但「花東交通三法」沒有考量可行性評估結果、環評審議程序所需時程、以及審議過程所需種種地質、水文與生態評估等,逕以特別法形式明定全部計畫之建設應予完成,且以10年為上限,認為是政治凌駕專業的粗暴立法。

​ 環團要求政府在推動重大建設之前,需以《環境基本法》為前提,詳細評估居民生存及發展所受到的影響,呼籲立即撤回《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三項草案。

延伸閱讀|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議題觀察室】錢坑法案?黑箱立法?517立院衝突爭議一次看

 

學科
開發
縣市
  • 花蓮縣
  • 台東縣
關鍵字
花東條例, 國道六號, 傅崐萁, 花東快速, 環島高鐵, BOT, 建設條例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太平島有門牌

是我國國境最南端的領土,島上南沙指揮部綜合大樓門牌為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18鄰南沙1號,南沙醫院則是編釘門牌為南沙2號。

▌太平島與台灣的距離

太平島是距離台灣最遠的小島,約有1600多公里,以往交通工具主要依賴船隻,單趟的航程,最快也要三、四天。島上機場完工之後,大約四小時可飛抵。


台灣與太平島的距離位置 。畫面來源/公視新聞網

▌太平島有多大?

南沙群島是由兩百多座島礁所組成,其中面積最大的就是太平島,這個橢圓形的狹長島嶼,長約1,360公尺,寬約350公尺,面積大約0.5平方公里。

▌曾經是被森林覆蓋的美麗之島


2005年4月 太平島上的熱帶海岸林。攝影/柯金源

當年台大植物系黃增泉教授研究團隊,在太平島發現了一百多種植物,其中甚至有十種植物是台灣未曾發現的,而超過百年、二十公尺以上的海岸林,更是島嶼陸地涵養水文的命脈。但2005年因興闢島上機場,大片的海岸林遭到犧牲。​

▌海洋生態豐富


2012年9月太平島美景,黃昏餘暉染上沙灘。攝影/柯金源

由於早期軍方管轄,之後移交海巡署,未對外開放觀光,讓當地得以保有純淨美景和豐富海洋生態。根據學者調查,目前記錄到魚類464種、珊瑚221種、海藻54 種、甲殼類動物53種、軟體動物99種、棘皮動物39種、海龜1種等。每年太平島幾乎都有40-50隻綠蠵龜上岸產卵,是海龜的重要棲息地,高雄市海洋局也以太平島為中心,公告太平島為海龜繁殖保育區。

 

學科
海洋
關鍵字
太平島, 南沙, 南沙群島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整理/林燕如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日本的山羌從哪來?

早在 1989 年台灣制定野生《野生動物保育法》時,山羌就是第一批列入的保育類,直到 2019 年才移出保育類。

在日本,又是如何呢?

山羌並非日本的原生種,而是外來種,牠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知名的行川島渡假村。

行川島位於千葉縣勝浦市,園區內引進多種鳥類和動物,並訓練動物表演讓遊客觀賞。不過由於觀光客減少,行川島已經在 2001 年關閉,但是引進的山羌卻逃到野外,從此留在日本。


行川島渡假村已經在 2001 年關閉,目前仍處在荒廢狀態。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負責處理山羌問題的千葉縣環境生活部自然保護課副課長市原岳人表示,雖然還不能確定山羌是不是從台灣引進,但千葉的山羌體型和台灣的類似,因此研判可能來自台灣。


在日本千葉縣的山羌。圖片來源:日本千葉縣環境生活部自然保護課

失控的山羌宇宙

目前日本確定有山羌繁殖的地方只有千葉縣和東京都的大島,千葉縣位於東京隔壁,有知名的迪士尼樂園和成田機場,面積約 5157 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七分之一個台灣大。2004 年山羌只出現在千葉的 5 個市町村,到了 2023 年已經擴散到 17 個,甚至有人在千葉縣北方的茨城縣看到少數的雄性山羌。


2004 年與 2023 年日本千葉縣的山羌分布。資料來源:日本千葉縣環境生活部自然保護課

山羌的繁殖速度驚人,6 個月大就可以生出下一代,而且全年都是繁殖季,生產完三四天就能夠再次受孕。千葉的新環境對山羌來說有豐富的食物和資源,沒有太多競爭者也沒有天敵,於是數量快速增加。

2012 年千葉估計有 27900 頭山羌,每年都持續向上攀升,2022 年預估已經高達 71500 頭,翻了超過兩倍。


2012 年至 2022 年日本千葉縣山羌預估數量。資料來源:日本千葉縣環境生活部自然保護課

千葉是日本的農業大縣,生產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但是這些農作物和住宅附近的菜園或花圃都成為山羌的盤中飧。被山羌破壞的農作物包括蔬菜、豆類、稻米和果樹,2016 年農作物損失首次超過 100 萬日圓,2021 年更是突破 480 萬日圓。


2016 年至 2022 年日本千葉縣通報山羌造成的農作物損失。資料來源:日本千葉縣環境生活部自然保護課

除了農損之外,更讓居民困擾的是山羌的叫聲。「部分住宅區周邊發現有山羌出沒,山羌叫聲很大而且特殊,因此有居民投訴。」市原岳人指出。山羌吠叫,主要是為了聯繫附近的同類,不過雄性為了宣告地盤和吸引異性,吠叫的行為會較為明顯。

另外,由於山羌跟當地原生的梅花鹿分布區域重疊,日本憂心,如果數量擴張,有可能互相競爭食物,再加上山羌喜歡吃嫩芽,也可能對野外植物的生長,造成影響。

捕捉山羌大作戰

面對不斷增加的山羌,日本政府根據《防止特定外來生物危害生態系法》將山羌列入「特定外來生物」,也就是可能對人、生態系、農林水產業等造成危害的生物。原則上禁止進口、飼養和移動,必要時可以進行防治。市原岳人表示,「山羌既然列為特定外來生物,因此無法和山羌共存,目前的防治目標是完全根除。」

2009 年千葉縣制定第一次防治計畫,2021 年又制定了第二次防治計畫。第二次計畫的目標是每年捕捉 8500 頭以上的山羌,並把山羌控制在現有的 17 個市町村以內,不要再往北擴散。


第二次防治計畫的目標是將山羌控制在紅線以南的範圍,阻止山羌往北擴散。資料來源:日本千葉縣環境生活部自然保護課

2016 年千葉縣就捕捉了 2400 頭山羌,每年抓捕的數量也持續攀升,2021 年新的防治計畫實施之後,每年捕捉量都成功突破預定的 8500 頭。不過市原岳人表示,雖然山羌捕捉量逐漸增加,但由於趕不上繁殖速度,山羌總體數量還沒有減少,未來需要擴充更多的捕捉人力,並實驗更適合的捕捉方式。


2016 年至 2022 年日本千葉縣捕捉的山羌數量。資料來源:日本千葉縣環境生活部自然保護課

目前山羌有 90% 採用陷阱捕捉,約 5% 使用槍枝捕捉。捕獲的山羌可以自行處理,例如焚化或掩埋,也有人會把山羌做成皮革製品和或是做成山羌肉排和奶油山羌咖哩等食品。


日本千葉縣販賣的奶油山羌咖哩,上面把山羌畫得超可怕,還寫著「吃好多」、「不可以吃農作物啊」。圖片來源:日本千葉縣環境生活部自然保護課

在台灣,山羌雖已降級為一般類野生動物,但是依照野保法的規定,非經主管機關許可,皆不能捕捉或獵殺。而在日本,山羌命運大不同。

山羌變成在日本被許多人厭惡的「害獸」,以至於日本政府也必須痛下殺手移除山羌,但歸根結柢這並不是山羌的責任。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引進山羌,又沒有好好管理的人類。就算是外來種,每個動植物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不要因為我們的自私或疏忽,讓山羌的悲劇一再重演。

學科
動物
關鍵字
野生動物, 山羌, 日本, 千葉縣, 外來種

請輸入稿頭

國外
  • 亞洲
  • 日本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撰稿 / 黃彥鈞
插畫 / 陳欣慧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塑膠危機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環境公害,2023年11月,來自世界175個國家,齊聚肯亞,推動《全球塑膠公約》的制定,各國多次展開協商,希望2024年年底能通過訂出一個具體改善的目標。

相關新聞》175國代表齊聚肯亞 盼敲定《全球塑膠公約》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顯示,每年全球生產的塑膠垃圾高達4億噸,而垃圾量還在持續增加,其中1400萬噸最終會流入海洋,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威脅。2020年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的報告,全球每年有10兆顆塑膠微粒流入大海,嚴重污染洋生態系統,這些看不見的塑膠,會如何改變海洋的生態環境,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在努力解答。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塑膠污染每年在中低收入國家造成威脅,當中原因包括大型垃圾場廢棄塑膠釋放的有毒化學物質。

▌塑膠的出現 

塑膠的出現,已經超過百年,當時源於二戰後的資源缺乏,科學家們尋求利用石化廢料製造塑膠,成本低廉,具高延展性、質地輕巧等特性,迅速成為市場新寵兒。根據看守台灣協會資料,時至今日,塑膠的生產量已經達到4億噸,預估到了2050年生產量將會達到11億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

相關專題》塑縛怎麼解?|那些賣場的一次性塑膠
相關專題》紙塑盒你叫外送|呈倍數成長的外送垃圾

▌塑膠的危害


塑膠產品迅速的占據我們生活

便利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塑膠污染的問題。由於塑膠回收再利用的狀況不佳,導致塑膠垃圾浮濫。過度依賴塑膠的生活,讓遙遠兩端的南、北極、偏遠的高山,甚至深海海溝都發現塑膠垃圾或是塑膠微粒,影響全球生態系統的健康。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研究機構合作,在2022年發表《海洋塑膠污染對海洋物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發現幾乎所有海洋中的物種受到塑膠威脅,根據當前研究共有2141種物種遭遇塑膠污染,其中高達9成海鳥及一半的海龜誤食塑膠。學者指出,塑膠會危害生物,導致發炎、降低生殖力等。

另外,海中隨處可見廢棄漁具、漁網,世界自然基金會也發現,這些物品糾纏在海洋動物身上,造成勒死、受傷等情形,夏威夷歐胡島65%的珊瑚群體被漁線纏住,造成八成的珊瑚群體全部或部分死亡。若再不設法從源頭減廢,到2050年塑膠海廢將4倍成長,而地中海、中國黃海、東海與北極海冰等污染熱點,因微塑膠濃度過高,已超過生態危險的臨界點。


垃圾容易堆積在河道彎道處與密集的植被中,在雨勢較大時就會被沖刷入海,變成海漂垃圾。

2020年台灣的民間團體也曾對台灣西部海域進行調查,經統計發現,台灣西部海底垃圾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有102公斤,其中以淡水河外海的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有高達268萬件,可能跟淡水河流域的居住人口眾多有關。而垃圾種類,有六成是纖維布料,推測來自衣物、編織袋、漁網等等;另外有三成為膜狀塑膠,則可能來自商品包裝。

相關專題》偽垃圾的奇幻漂流|找尋淡水河流域垃圾熱點

台灣的保育類動物也受到塑膠微粒威脅,2022年綠色和平和研究團隊發布記者會公布在台灣陸域自然環境進行調查及檢測,以六種台灣保育類動物及棲地水域為目標,發現動物排遺及棲地有極高的比例檢出微塑膠。

▌我們可以怎麼做

世界地球日提醒我們,愛護地球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己身,塑膠公害已成為這一代共同必須要面對的環境災害,如何減少塑膠,從日常行為的改變,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使用可重複循環的產品等等,從源頭減塑,共同保護地球生態是我們每個地球人的責任。


透過個人行為來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的產生

相關專題》群眾的美麗減塑│活動自備環保餐具愛護環境
相關專題》生活的另一種選擇|自備容器的減塑消費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將近五百位彰化民眾高舉標語與布條,帶著當地出產的牡蠣、文蛤和蔬菜,來到鹿港彰濱工業區,撒冥紙大喊「晶鼎撤案、晶鼎滾出去」,強烈表達反對晶鼎焚化爐的興建。



經濟部工業局規劃在鹿港彰濱工業區興建晶鼎焚化爐,來解決各工業區產生的事業廢棄物,由於彰化縣境內已有九座焚化爐,其中有6座都在彰濱工業區,引發在地居民強力反對,居民組成自救會,多次上街抗議。今天上午10點晶鼎公司舉辦環評程序施工前公開說明會,支持與反對民眾都到會場。



但反晶鼎焚化爐自救會會長黃常禎表示,一到現場就發現支持民眾和警察已經占滿會場,反對民眾難以進入,少部分反對民眾試圖進入會場表達反對意見,與支持者發生推擠,場面一度混亂,說明會在雙方叫囂之下,會議主席晶鼎科技董事長劉佳鈞宣布10點50分結束,走完說明會環評程序。



反晶鼎焚化爐自救會會長黃常禎表示彰化肺癌發生率已是全國第一,無法再承受任何的污染,要求立即撤案,來保障當地居民的健康。並指出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輔選時承諾不蓋晶鼎焚化爐,業者對此都不放在眼裡,以後一定更不可能合法操作,認為絕對不可讓業者興建。

彰化環盟吳慧君認為此次說明會過程程序不公平不正義,自救會將尋求法律途徑主張本次會議無效!



晶鼎科技董事長劉佳鈞則回應,未來排放濃度將依環評要求逐年做減量抵換,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長楊伯耕則表示要求開發單位須取得當地居民的協調同意。
 

縣市
  • 彰化縣
  • 鹿港鎮
關鍵字
晶鼎, 彰濱工業區, 廢棄物, 焚化爐, 彰化鹿港, 事業廢棄物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部分照片提供/彰化環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柯金源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攝影撰稿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認識臭蟲的樣子 


臭蟲又叫床蝨,最大0.5-0.8公分,如同蘋果籽一樣大。

常在夜晚出沒 ,喜歡叮咬溫血動物,因為本身有臭腺,會有臭味,所以被稱臭蟲。

臭蟲經常出現在各種夾縫,像是床板縫、床墊邊緣、棉被邊、椅子縫、沙發縫等等不容易被注意的狹小縫隙處。臭蟲的壽命雖然只有一年,但雌蟲一生可生產200-500顆卵。最特別的是雌蟲擁有儲精囊,能夠保存具有活性的精蟲,雌蟲只要交配一次,就可以終生繁殖。此外,臭蟲還有超強的耐飢力,五、六個月不吸血也能存活。​

被臭蟲咬的時候

臭蟲叮咬時,口器會排放類似抗凝血劑的功能,讓血液不會凝固, 就可在你未有察覺的狀態下持續進食。臭蟲叮咬的傷口是連續性的咬三次,每個人被叮咬的反應略有差異,不過大多會出現紅腫狀的丘疹,像是五元、十元硬幣大小,通常三個丘疹會呈一直線或是三角形,相距不會太遠。

​被咬了之後,盡量不要洗熱水以免刺激患部,改用冷水或溫水,用肥皂在傷口周圍搓洗,可以減少過敏反應;或是可塗抹萬金油、綠油精等止癢藥,來舒緩搔癢感。特別要注意的是,雖然很癢但切記不能用手搔抓, 以免抓破傷口造成細菌感染。若被臭蟲叮咬出現有嚴重明顯的過敏反應,還是要盡速就醫。

怎麼知道這裡有沒有臭蟲?

進到房間後,由於臭蟲會邊吃邊排,如果在棉被、枕頭上有看到一點一點紅色的,有可能就是臭蟲的糞便,就要小心有臭蟲存在。尤其床沿周圍有皺摺的地方、床頭靠牆處,都要注意看看是否有蟲子屍體?

​ 另外,把燈關掉或是利用晚上,沒有光線的時候,打開手電筒,在床鋪周圍尋找,也較容易發現臭蟲的蹤跡。​


如何防範臭蟲

進入旅館住宿時,如果可以的話,行李不要直接放在地板上,因為臭蟲就喜歡躲在地毯下面或是地毯與牆壁的交接處,行李如果放在地上,就讓牠們有機可趁,放在行李架會是較佳選擇。

​出外返家之後,行李也不要馬上拿到客廳或房間,先帶到玄關或是陽台稍微抖動或檢查看看有沒有蟲子的蹤跡,尤其是很容易忽略掉的行李箱拉鍊邊邊接縫處。

然後懷疑有臭蟲的衣物回家後,也要立刻清洗,不要讓臭蟲有機會再繁殖。

平常住家環境也要勤於清理,減少牆壁縫隙、雜物堆積,經常檢查床單、床罩、棉被、毯子、床墊線縫等處,看看有沒有臭蟲活動或是排遺的血色斑點。​


★一旦發現臭蟲,因為臭蟲怕高溫的熱,可以這樣做:
●用黑色塑膠袋包覆藏有臭蟲的物品,透過陽光高溫曝曬的方式,溫度超過65度,就可防治臭蟲。

●有疑似臭蟲的衣物,可集中裝入塑膠袋綁緊,以免途中臭蟲逃逸,再把衣物倒入洗衣機清洗(如果能用60度以上熱水效果更好)。

●用熱蒸汽熨斗進行蒸汽防治。
●用吸塵器捕捉臭蟲。​

 

學科
生活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臭蟲, 居家害蟲, 公共衛生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製圖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今天這個日子許多人可能都忘記了,或是甚至不知道,23年的今天,希臘籍的阿瑪斯號貨輪在墾丁擱淺,洩漏了一千多噸的重燃油漫延到墾丁龍坑海域和珊瑚礁,造成生態浩劫,船體殘骸及大量鐵礦砂沉入海中。

這場首起台灣大規模的海洋污染事件,動員大批人力,歷經多次清理、龐大的人力和物力,都無法完全清除。為了記取教訓,環保署將這天被定為「台灣海域受難日」。然而多年下來,我們在海洋污染的事故仍持續。

2023的年底,離島到東部、東北角的海岸遭到油污,到現在還無法找出真兇。每天在台灣周遭海域活動的船隻超過八百艘以上,偷排廢油的行為從舉證到後續索賠,都困難重重。台灣四面環海,無論是故意偷排廢油,或意外擱淺,都會對海洋環境造成巨大傷害,如何從源頭遏止、加強應變,是海島國家必須持續思考的課題。

學科
海洋, 公害
縣市
  • 屏東縣
  • 恆春鎮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製圖/廖彥琳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柯金源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攝影整理報導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