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垃圾的奇幻漂流|找尋淡水河流域垃圾熱點

採訪 撰稿 張瑜珊
攝影 賴冠丞 葉鎮中 陳添寶
剪輯 賴冠丞

台北市民權國中的校門口,以海洋與河川環境教育為主軸的社團「浪跡天涯旅行社」,把標明編號的木片整理裝箱,運上台北橋,他們準備讓這些模擬垃圾的木片,展開一場奇幻漂流之旅。

根據荷蘭海洋潔淨基金會2017年的研究,全球每年有115萬至241萬噸的塑膠垃圾,從河川流入海洋,其中排名前20髒的河川,以中國長江與印度恆河列居一二,台灣的淡水河則是第16名,估計每年產生1.5萬噸塑膠垃圾進入太平洋。

荷蘭的模擬研究,尚待更多實地調查印證。長期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的顏寧和胡介申,為民權國中同樣對海洋環境感興趣的師生,設計一場相關的環境教育實驗。他們將以木片,模擬淡水河垃圾流向,試圖找到垃圾聚集的熱點。

偽垃圾的漂流旅程

這群師生從台北橋上、忠孝碼頭、大稻埕碼頭等七個點位,共施放1000片木片,以編號辨別不同的施放位置,並標明回報網址,希望未來如果有民眾在海岸上看到,能共同參與這場實驗。他們也預計,隔天將透過手划船與舢舨在河面上移動,打撈木片並記錄尋回的座標。

實驗木片漂浮在水面,研究人員希望藉此找出淡水河河漂垃圾的聚集熱點

從前一天木片施放到登船前,淡水河已經過兩次漲退潮,一行人借助船長的經驗和觀察,初步判斷木片可能出現位置,緊接著搭船出發,展開搜尋任務。起初只發現零星一兩片,但隨著蘆葦叢和漂浮的枯枝聚集,更大量木片果不其然也跟著現蹤。

除了天然的漂流木和蘆葦枝,河面上也充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塑膠製品、玻璃瓶和鐵罐,每一樣都是人們使用後所遺留下的痕跡。而瓶身上的青苔和污垢,也透露著,它們已經在這裡待上好一陣子。

上游大漢溪的垃圾土層

同一時間,搭乘其他艘船的夥伴,在更上游支流大漢溪,接近新北大橋處,遇到垃圾夾雜在土層中的奇景。1980年代,台灣並沒有妥善的垃圾處理政策,海邊和河岸成為最方便的垃圾場,在淡水河流域,就曾有著一座又一座的「垃圾山」,未經處理的污水也是直接往河裡排放,久之影響了水質。後來即使政府開始清運,或透過覆土整治,仍有部分垃圾夾雜在土層中。

【穿梭島嶼20年】變遷 淡水河|很難想像早年的淡水河流域旁堆了一座又一座的垃圾山

早期淡水河畔都能看到一座座的垃圾山  攝影/柯金源

根據2020年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當時統計出淡水河流域跟出海口,至少有648立方公尺的垃圾,相當於4萬6000多袋、雙北14公升垃圾專用袋的容量。漂浮在河面上的垃圾,種類以一般民生用品為主,擱淺在河岸上的,則多為大型漁具和保麗龍。

不受國界限制的海廢問題

2016年,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錢樺,也曾透過各種尺寸的GPS追蹤浮標,模擬淡水河塑料垃圾的運輸途徑。即使80%的GPS停留在河道上,但當其餘的20%並未終止於河川,出了河口,就會隨著洋流、季風,在茫茫大海中,往未知的方向去。根據研究紀錄,這些來自淡水河的GPS,最遠曾漂流到中國福建的平潭擱淺。

淡水河快篩出來的垃圾熱點(資料來源:Dr. Alexander Kunz 孔燕翔 博士)

如今全球海廢已經成為不受國界限制的難題,一方面聚集成有礙觀瞻的「塑膠濃湯」,屢遭生物誤食;另一方面還會裂解成塑膠微粒,隨著水循環回到你我生活周遭。國外文獻也指出,當垃圾進入海洋,有94%會沉在海底,持續威脅海洋生態。

專訪》珍納‧詹姆貝克:每年有高達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
延伸閱讀》海塑去哪兒|了解台灣海底垃圾有哪些?

木片投放與擱淺處(資料來源 澄洋環境顧問提供)

透過這次木片漂流實驗發現,所回收的木片當中,絕大多數都擱淺在淡水河左岸,甚至顛覆印象,逆流往更上游的位置擱淺,估計是短時間內受季風和潮汐影響所致。然而河川終究是廢棄物從陸地到海洋的輸送帶,如果能針對河道上的垃圾熱點適時清除,就可以避免下一場暴雨來襲前,大量垃圾被沖進海洋。

一場環境教育實驗,讓一群師生了解日常裡所製造的垃圾,在自然界中漂移流竄的影響力,往往比想像中來得大。當人們的思維跟著偽垃圾去旅行,也需要更積極找出應對真垃圾的解方。

地點
集數
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