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河川把脈|從河川源頭淨溪能否改善海廢問題?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葉鎮中

成堆的保麗龍、浮球、漁具,寫著簡體字的寶特瓶,淨灘時,撿到從其他國家漂來的海洋廢棄物,是參加淨灘的志工常有的經驗。其實,海灘上也有不少垃圾來自河川。全球每年有八百萬噸塑膠垃圾,從陸地進到海洋,如果能從河川的源頭攔截垃圾大軍,是不是有機會改善海洋垃圾的問題?

寒流來襲的週六早晨,許多人仍捨不得離開被窩,台中的筏子溪畔,聚集了一群志工。他們忙著清點雨鞋、塑膠袋、手套和各種裝備,準備前往河岸撿垃圾。

筏子溪是台中市區裡,少數仍保有自然生態的溪流。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每個月都會舉辦兩場淨溪活動。上百位來自靜宜大學和西苑高中的志工,是今天的淨溪主力,很難想像,行動的起頭,其實是從一個人開始。

2018年春天,長期在筏子溪進行生態觀察的林笈克,偶然透過望遠鏡,看見兩位來自國外的遊客,在溪畔撿垃圾。他開始反省,雖然常在筏子溪畔活動,卻對周邊的垃圾沒有太多感覺。因此發起守護筏子溪行動,漸漸地,獲得不少學校、企業響應,還有民眾特地遠從其他縣市前來參與。

志工們一邊撿垃圾,一邊統計各種廢棄物的數量。其中菸蒂、免洗餐具,是每次淨溪中最常見的。短短幾個小時,就撿了幾十大袋的垃圾。一年半下來,將近九百人次參與,累積清除了超過兩千公斤的垃圾。環保團體希望,能從源頭減少進到海洋的廢棄物,但是,台灣有上百條大大小小的河川,哪裡才是污染最嚴重的熱區?

日本環境行動網絡JEAN,提供了一套「廢棄物快篩」的實作方法。早在2004年,JEAN的常務理事金子博,就開始用目測方式,把調查樣區,依照廢棄物的多寡、髒亂程度,分成一到十級。

日本國土交通省採取這套方法調查全國海岸廢棄物之後,發現八成垃圾,集中在兩成的海岸線,因而大幅提升了清運效率。2018年5月,金子博曾經到澎湖,參與環保團體發起的調查工作坊。接著,台灣的團體也進行了首次的全台海岸廢棄物快篩。

延續海岸調查經驗,2019年12月,環保團體再次邀請日本學者來台舉行志工培訓,希望找出哪裡是台灣河川廢棄物的熱區。

任教於鹿兒島大學的藤枝繁,投入海廢研究多年,也是環保團體JEAN的成員。曾經在2007到2008年間,調查了瀨戶內海周邊十三條河川流域的垃圾分布。他先利用兩年時間,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完成了1200公里的河岸調查,再根據河川中攔截網的垃圾組成、河川流速、流量、流域、人口等資料,推算出,瀨戶內海有高達60%的垃圾,來自河川。

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也可以成為公民參與的媒介。拿出手機,打開「垃圾地圖」app,就可以看到河川沿岸,哪裡有什麼樣的垃圾。這個由原田禎夫參與開發的軟體,使用者只要一看到垃圾,就可以隨時隨地拍照上傳。對於調查廢棄物是一大幫助。

於大阪商業大學任教的原田禎夫,是非營利組織「保津川計畫」的成員。保津川是流經京都府龜岡市的一條溪流,這裡的傳統渡船活動,已經有四百年歷史。很難想像,二十年前,保津川曾經布滿垃圾,一位船夫不希望遊客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人默默划著船在溪裡撿垃圾,漸漸地擴大為每年上千人參與的護溪行動。

參與河川垃圾調查之後,市民們恍然大悟,原來垃圾袋和寶特瓶,才是河川垃圾的最大宗,促使龜岡市在2018年催生全日本第一份「零塑膠袋宣言」,希望在2021年達到全市禁用塑膠袋的目標,即使是付費購買塑膠袋也不允許。

原田禎夫也和藤枝繁合作,把河岸垃圾的調查範圍,從位在上游的保津川,往下游拓展到整個關西地區。

從一個人的行動,到一群人的改變,再到跨國的交流合作,有了調查數據做為基礎,才能讓河川和海洋廢棄物的治理工作,往前推進。撿垃圾、數垃圾的工作,雖然辛苦而渺小,卻有著龐大的力量。

集數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