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到隔年五月,從空中俯瞰台南外海,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竹製蚵棚,靠著竹子和保麗龍浮具,漂浮在海上,這種養殖方式稱為浮筏式養殖,每年為台南創造六億元產值,卻衍生難解的廢棄物問題。
浮筏式養殖的蚵仔 ,因為24小時都浸泡在海中,成長速度較快,卻也容易受到天候影響。老經驗的蚵農都知道,農曆4月26日之後開始吹西南風,天候與海象就不再適合養殖。每年養殖季結束後,有九千多個蚵棚、十幾萬個以保麗龍為主的浮具,要拖回岸上,數量非常可觀。
為了避免任意棄置造成環境污染,台南市漁港及近海管理所強制蚵農申報放養量,並且規定養殖季結束後,要把蚵棚拖到指定地點集中堆置,否則每棚會處以三千元罰金。
保麗龍因為價格便宜、質地輕、不易吸水,成為最普遍使用的浮具,使用過程中的磨損,加上海洋生物會在上面挖洞棲息,都會讓它逐漸粉碎成小顆粒,而流入環境中。在當地進行海廢監測超過十年的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說,日本曾針對海灘上的塑膠垃圾進行調查,發現保麗龍之類的發泡塑膠,因為孔隙多,更容易吸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而這些吸附污染物的微粒,又會經由食物鏈,進入生物或人體。
儘管回收制度行之有年,但到了五、六月的養殖季尾聲,還是能看到廢棄蚵棚連著保麗龍在海上漂流。根據漁管所統計,近幾年放養申報率平均已經達到98%左右,但透過衛星影像,還是能發現蚵棚總數比實際申報量多了兩、三百棚,這些沒有如實申報的蚵棚、加上幾千個浮具,如果沒有確實回收,就會成為海廢。
然而台南牡蠣養殖海域廣達一千四百多公頃,要靠有限人力出海查核非常耗時,為了提升管理效率,中山大學副教授張懿的研究團隊投入研發智慧蚵棚系統。團隊成員、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研究生楊人翰說明:「這個系統類似車輛eTag的構想,在蚵棚上裝設會自動回傳訊號的發報器,陸地上的接收站,接收訊號後,再與衛星影像套疊,就能即時且大範圍的掌握蚵架分布的狀況。」漁管所近海管理組組長吳榮在表示,智慧蚵棚系統可望協助管理單位迅速確認未經核准、超量養殖的蚵棚位置。
颱風來襲或鋒面過境帶來的風浪,也會把保麗龍打上沙灘,漁管所將七到九月訂為禁養期,仍無法完全避免。今年六月初,輕度颱風彩雲只是從台灣最南邊掠過,就造成九百多個蚵棚流失。在智慧蚵棚系統的設計中,如果蚵棚因為天災等因素漂離原本位置,蚵農可以從手機接收到警訊,即時採取因應措施。不過一組發報器的價格大約要兩千多元,目前只能先以五十個蚵棚做測試,再逐步爭取經費。
另一方面,漁管所也正在推廣替代浮具,包括跟保麗龍一樣屬於發泡塑膠的EPP,以及PE硬式浮筒。首先遇上的瓶頸是價格。保麗龍一塊約170元,EPP及PE硬式浮筒都要七、八百元,去年蚵農購買替代浮具的費用,是由漁管所全額補助,未來將逐步降低補助比例。蚵農反映,EPP容易吸水、浮力頂多只有保麗龍的一半。晁瑞光則發現EPP跟保麗龍一樣有碎裂的情況。
吳榮在表示,以EPP材質製造浮具是一個新嘗試,先前確實有熟成度不足,以致浮具內部呈現鬆散顆粒狀的情形,已經請廠商持續改善,目前也正在研擬浮具檢驗標準,未來會進行抽驗以避免類似問題。曾經研究過漁業廢棄物管理策略的成功大學教授陳璋玲建議,未來可以長期監測蚵農使用後EPP的磨損情況,以及海灘上的EPP碎屑含量,來確認污染減量效益。
漁管所推廣的另一款PE硬式浮筒,不像保麗龍或EPP有破碎問題,不過重量較重、材質光滑導致運輸堆疊不易,蚵農在海上作業時,也需要更多時間把它綁牢。去年漁管所補助的五萬個替代浮具中,硬式浮筒只占了三千個左右,選擇使用的蚵農仍是少數,還需要改良來提高接受度。
另一種嘗試,是台南市牡蠣產業發展協會2020年開始研發的塑膠蚵棚,嘗試利用PVC或HDPE塑膠管本身的浮力,製作蚵棚,並且在外海展開養殖試驗。協會理事長陳俊安指出,試驗結果發現,HDPE比PVC更耐用,使用年限可長達數十年,但一座要價約二十萬元,是竹製蚵棚的十幾倍,他建議可由政府出資購買、蚵農承租,自償率可達百分之百。
不過漁管所吳榮在表示,要是九千多個蚵棚都換成塑膠蚵棚,岸上並沒有足夠空間可以存放,因此必須確保蚵棚能夠抵抗颱風等天災,可以長期放置在外海。
漁管所預計在明年,就要正式公告禁用保麗龍,不過漁民表示,希望能把手頭上的保麗龍用完,因此預計在公告後,還會有一到兩年的緩衝期。此外,雖然浮筏式養殖以外海為大宗,但在曾文溪、鹿耳門溪、七股潟湖等地,也會使用保麗龍養殖,但這些區域分屬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台南市政府水利局、台江國家公園管轄,目前並沒有一體適用的規範管理。
缺乏統一規範的問題,目前仍然無解,而在禁用保麗龍後,漁管所還得持續請廠商提升EPP的耐用性,以及如何讓浮筒更符合蚵農的使用需求。
每年海灘上白雪紛飛的景象,何時才能不再上演?有待政府機關、民間團體與蚵農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