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地球日】塑膠海嘯來襲

整理/林燕如

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地球VS.塑膠。

塑膠危機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環境公害,2023年11月,來自世界175個國家,齊聚肯亞,推動《全球塑膠公約》的制定,各國多次展開協商,希望2024年年底能通過訂出一個具體改善的目標。

相關新聞》175國代表齊聚肯亞 盼敲定《全球塑膠公約》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顯示,每年全球生產的塑膠垃圾高達4億噸,而垃圾量還在持續增加,其中1400萬噸最終會流入海洋,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威脅。2020年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的報告,全球每年有10兆顆塑膠微粒流入大海,嚴重污染洋生態系統,這些看不見的塑膠,會如何改變海洋的生態環境,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在努力解答。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塑膠污染每年在中低收入國家造成威脅,當中原因包括大型垃圾場廢棄塑膠釋放的有毒化學物質。


▌塑膠的出現 


塑膠的出現,已經超過百年,當時源於二戰後的資源缺乏,科學家們尋求利用石化廢料製造塑膠,成本低廉,具高延展性、質地輕巧等特性,迅速成為市場新寵兒。根據看守台灣協會資料,時至今日,塑膠的生產量已經達到4億噸,預估到了2050年生產量將會達到11億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

相關專題》塑縛怎麼解?|那些賣場的一次性塑膠
相關專題》紙塑盒你叫外送|呈倍數成長的外送垃圾


▌塑膠的危害

塑膠產品迅速的占據我們生活


便利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塑膠污染的問題。由於塑膠回收再利用的狀況不佳,導致塑膠垃圾浮濫。過度依賴塑膠的生活,讓遙遠兩端的南、北極、偏遠的高山,甚至深海海溝都發現塑膠垃圾或是塑膠微粒,影響全球生態系統的健康。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研究機構合作,在2022年發表《海洋塑膠污染對海洋物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發現幾乎所有海洋中的物種受到塑膠威脅,根據當前研究共有2141種物種遭遇塑膠污染,其中高達9成海鳥及一半的海龜誤食塑膠。學者指出,塑膠會危害生物,導致發炎、降低生殖力等。

另外,海中隨處可見廢棄漁具、漁網,世界自然基金會也發現,這些物品糾纏在海洋動物身上,造成勒死、受傷等情形,夏威夷歐胡島65%的珊瑚群體被漁線纏住,造成八成的珊瑚群體全部或部分死亡。若再不設法從源頭減廢,到2050年塑膠海廢將4倍成長,而地中海、中國黃海、東海與北極海冰等污染熱點,因微塑膠濃度過高,已超過生態危險的臨界點。

垃圾容易堆積在河道彎道處與密集的植被中,在雨勢較大時就會被沖刷入海,變成海漂垃圾。

2020年台灣的民間團體也曾對台灣西部海域進行調查,經統計發現,台灣西部海底垃圾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有102公斤,其中以淡水河外海的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有高達268萬件,可能跟淡水河流域的居住人口眾多有關。而垃圾種類,有六成是纖維布料,推測來自衣物、編織袋、漁網等等;另外有三成為膜狀塑膠,則可能來自商品包裝。

相關專題》偽垃圾的奇幻漂流|找尋淡水河流域垃圾熱點

台灣的保育類動物也受到塑膠微粒威脅,2022年綠色和平和研究團隊發布記者會公布在台灣陸域自然環境進行調查及檢測,以六種台灣保育類動物及棲地水域為目標,發現動物排遺及棲地有極高的比例檢出微塑膠。

▌我們可以怎麼做

世界地球日提醒我們,愛護地球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己身,塑膠公害已成為這一代共同必須要面對的環境災害,如何減少塑膠,從日常行為的改變,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使用可重複循環的產品等等,從源頭減塑,共同保護地球生態是我們每個地球人的責任。

透過個人行為來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的產生

相關專題》群眾的美麗減塑│活動自備環保餐具愛護環境
相關專題》生活的另一種選擇|自備容器的減塑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