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塑盒你叫外送|呈倍數成長的外送垃圾

採訪/撰稿 黃怡菁
攝影/剪輯 陳慶鍾

中午時段肚子餓了,想吃異國料理不必等到下班,更不必踏出辦公室,只要動動手指,就能靠美食APP,送進肚子。有別於傳統便當外送,美食APP網羅各式餐廳,但外送餐飲多樣化,盛裝的免洗餐具,已經不是一個便當盒就能解決。

實際測試,從美食平台點一份日式咖哩,為了維持口感,咖哩與白飯必須「乾濕分離」,加上一碗味噌湯,就占用了三個免洗碗、三個塑膠蓋。再點一份海南雞飯,主要餐盒和三色醬料,一盒盒分裝好、獨立包裝,衍生的免洗餐具就更多了。

美食外送經濟正夯 廢棄物倍速成長

國人有多依賴美食外送?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問卷調查統計,台灣近五成外送使用者,每週至少叫一次;一週使用頻率兩到三次的用戶,約占兩成。2019年開始,外送營運有了爆炸性成長,從信用卡消費筆數來看,2018年10月24萬多筆,到了2019年9月,已經突破200萬筆,短短一年成長幅度接近九倍。
 

加上2020年疫情爆發,全台4月份外送消費金額,超過12億6千萬元,創下新高。依據聯合信用卡中心統計,2020年上半,餐飲外送平台的營業額已達50億元,這也意味國人使用的免洗餐具激增。

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劉瑞祥指出,2020上半年,外送服務大概產生680噸以上的廢棄物,「這些都會造成環境污染與負荷」。

以常用來盛裝食物的紙餐具來看,環保署回收統計,2016年1萬3203公噸,2017年1萬7133公噸,接著急遽成長,2018年3萬911公噸,2019年8萬645公噸,2020年截至10月,飆升到14萬2112公噸。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認為,這是很驚人的數據,近年紙餐具回收,幾乎是以兩倍速度成長,而且還不包含塑膠免洗餐具、飲料杯等數據。

走訪位在台北市社子島的資源回收場,塑膠碗、手搖杯、咖啡蓋等一次性容器,隨處可見。中華全民環保回收協會理事長曾志上說,這些容器本來就很多,現在外送興起,又再增加。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強調,回收數量增加「不見得是好事」,一方面是餐具如果沒洗乾淨,還是會被回收場當垃圾處理,例如塑膠餐具上的醬料,其實很難清洗,若要洗乾淨,也要耗費很多水。

另一方面,免洗餐具通常不會只有單一材質。謝和霖舉例,紙餐盒裡有一層淋膜,如果要將餐盒變成可用的紙漿,分離處理時間需要40分鐘,耗掉的能源非常高昂。

唐安也表示,全台目前僅四座回收場,可分離出紙容器裡的塑膠,如果小型回收商沒有累積足夠回收量,可能就不會送到回收處理廠,最後回收餐盒可能還是會被當作垃圾焚化。

全台市占率最高、知名美食外送平台業者回應,2019年開始觀察到一次性容器使用量增加後,就主動在APP頁面推出新按鈕,強制「預設」消費者不會索取竹筷、吸管等免洗餐具,一年約可減少530萬公斤用量。

不過這樣的介面設計,消費者反應兩極。業者表示,剛推出時,不少用戶沒有留意到設計改變,引發大量客訴。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行銷公關總監王滋鮮則觀察到,許多網友反映,明明已經勾選「不要」附餐具,但還是完整附上,因為店家擔心服務不周,會引來消費者負評。

而且就算少了筷子、吸管,盛放主食的容器,依然沒有減量。

循環餐具試辦環保外送 如何方便歸還成挑戰

環保署2020年11月選定台南市區,與市占率最高的外送平台、循環餐具租賃業者合作,試辦為期兩個月的環保外送。

消費者可在訂餐時,選擇以循環容器盛裝餐飲,不必付押金,但必須先以LINE綁定帳號、申請會員,接著在美食外送App,從22間配合的餐飲店家,找尋想吃的食物,點餐時,必須在備註欄,輸入已綁定好的帳號。用戶從外送員接來循環容器後,必須在三天內歸還。

三年多前,就已經在台南市正興商圈和演唱會等大型活動,推行環保杯租賃的團隊,承接起這項試辦工作。環保外送試辦計畫,在台南市區共設置30個歸還點,包含22個配合店家,以及租賃團隊在成大、自身基地…,所設置的自助歸還機台。民眾歸還餐具後,團隊會再前往回收,送到清洗場、洗滌、消毒、再包裝。

不過試辦計畫的宣傳聲量有限,消費者若要使用循環容器,也得踏出門歸還。租賃團隊表示,兩個月來,環保外送的使用量為1084件,選擇環保手搖飲的民眾較多,循環杯占了55.9%。

循環容器租賃共同創辦人宋宜臻表示,外送使用者可能願意移動的距離,相對比較小,所以怎麼樣將歸還站,設置在方便的地方?是滿大的挑戰。

租賃團隊另一位創辦人李翊禾認為,就算歸還站設在消費者家巷口,他們還是要特地去歸還,如果歸還點有機會設在社區、辦公大樓,甚至是茶水間…,當循環容器歸還路徑幾乎和「丟垃圾」一樣時,就能提升民眾使用的意願。

但宋宜臻也強調,只要多設一個歸還點,就會增加物流和運作成本,歸還站該怎麼設置?才有效益?團隊還在摸索。

當環保外送成本,高過拋棄式容器,是否就難以走出試辦?成為常態的商業機制?美食外送用戶願意花多少錢,使用環境友善餐具?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問卷結果顯示,願意花20元以上的僅2.8%;多花10到20元使用環保餐具的民眾有24.4%,接近半數民眾、47.7%,願意花10元以下;另外有25.1%的民眾不想多付費用。

免洗餐具價格太便宜,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認為這項調查結果,確實符合現狀,因為多數民眾或許不明白,為什麼要對環境負有責任,所以減免一次性容器,需要政府、餐廳、外送平台積極推動,消費者才不會覺得,自己是唯一要付錢、付出成本的角色。

其實環保署2018年曾針對購物塑膠袋、免洗餐具、一次性飲料杯、吸管,提出減塑時程表:2020年禁止百貨、購物中心,提供免洗餐具「內用」;2025年全面限用、以價制量,2030年全面禁用。但消費習慣改變,外送產生的垃圾量暴增,綠色和平擔心目標難以實現。

看守台灣協會也批評,外送加上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關係,免洗餐具暴增,卻看不到環保署有更積極的對策,或提出減塑更具體的時程,現行除了吸管管制、擴大內用場所禁用免洗餐具,其餘在飲料杯等減塑部分,尚未看到實質動作。

免洗餐具2030年全面禁用目標,剩下不到十年,台灣還有多少時間凝聚共識?提出具體減量措施?除了內用,是否應該針對新型態外送,擴大規範?能從這回的試辦計畫,找尋參考解方嗎?

集數
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