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國際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美國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7月7日晚間十點仍有43度高溫出現。照片來源/美聯社

2024年的夏天,全球各地受到極端高溫的災情不斷傳出, 沙烏地阿拉伯前往麥加朝聖的民眾,超過1300人熱死;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喀拉蚩,6月23日至26日連日高溫超過40度,有四百多人死亡;印度新德里、墨西哥出現超過50度的極端高溫。


照片來源/美聯社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氣候學家Daniel Swain 表示,2024年這一季的異常高溫似乎意味著,2024年可能要面對一段更長時間的特別高溫期,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將會使熱浪變得更容易發生,而且比原來更熱。聯合國秘書長古提瑞斯針對氣候危機提出「紅色警戒」

2024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小組」(C3S)所發布的全球氣溫觀測數據資料,彙整出2024年6月已經是連續第12個月刷新以往每個月均溫的高溫紀錄,比起工業化之前(1850-1900年)的6月平均值高出1.5度以上。


世界氣象組織WMO使用包含C3S的國際數據資料,發現2024年連續第12個月的平均值都超過1.5度。 圖片來源 / WMO
 

1980年代之後全球增溫明顯 其中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

由國科會和環境部共同發布的《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中提到,自1850年以來,全球氣溫平均上升0.88度,其中0.6度的升溫發生在1980年之後,氣候模式推估未來世紀末全球海溫上升有極高的可信度。

報告提到歷史資料顯示,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溫最為明顯,不論各種排放情境,酸化趨勢都會隨著暖化程度加劇。(註:全球海洋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導致PH值逐漸降低,造成海水酸化)

而從美國氣候監測網站 climatereanalyzer.org 的歷年資料來看,2024年1-7月的海水溫度也有往上的趨勢。海水溫度持續升高,導致珊瑚出現白化現象。


NOAA的歷年海水表面溫度,2023年和2024年都創下高溫新紀錄。 圖片來源/NOAA

全球進入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證實了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前面三次分別是1998年、2010年以及2014-2017年。不到十年間就又發生第二次大規模白化。NOAA珊瑚監測協調員曼澤羅認為海洋持續變暖,讓珊瑚白化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珊瑚礁白化警示系統分成八個等級。最嚴重的是深紫色,代表八成以上的珊瑚礁已死亡。圖片來源/NOAA
 

2024年的這場大規模白化至少有5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影響,有可能是迄今範圍最廣的一次,科學家認為每一次的全球性大規模珊瑚白化都比前一次還要嚴重。

相關新聞》全球第4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專家:未來90%珊瑚礁恐消失

珊瑚最適合生長的水溫大概是在20度到28度之間,如果水溫持續超過30度,珊瑚就會出現白化現象。因為珊瑚主要依賴體內的共生藻來行光合作用,當水溫過高,不適合共生藻居住,它們就會離開,等水溫下降後再回來,如果持續高溫,就會導致珊瑚死亡。

《2024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根據潮位站及衛星資料分析,1957至2016年間,台灣海峽的年平均海溫,每十年上升0.23度,主要增溫季節為冬季和春季,與聖嬰現象有關。科學家並以1998年聖嬰現象造成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的水溫(29度)、2018年前後白化事件的水溫(31度),以及IPCC預測的2050年水溫(33度)等三種水溫情境,模擬墾丁國家公園海域水溫升高對珊瑚的影響。結果顯示成長緩慢的鐘形微孔珊瑚耐受能力較佳,而快速成長型的細枝軸孔珊瑚死亡率較高,推論在溫度壓力下,珊瑚的熱耐受力將是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

相關專題》2020年珊瑚白化_白色珊瑚海

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的重要基石,一旦消失將可能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失去棲息環境。積極展開減碳作為,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防範海水繼續升溫。

海溫升高受衝擊的還有海洋漁業

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指出今天的海洋已經比任何時候都還要溫暖,海洋漁業也深受影響。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讓魚類放棄原有棲地,轉移到較冷的水域。暖水型性的洄游性魚類像是黃鰭鮪、花腹鯖等魚種增加,冷水性的洄游魚類像是大目鮪、白腹鯖等魚種減少,海水溫度改變了魚種之間的消長變化。水產試驗所曾在2014-2019年進行烏魚漁場分析,發現漁場有逐漸北移趨勢,漁場環境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水試所預測環境變化,發現每當海水溫度上升1度,劍尖槍鎖管(小卷)的漁獲量將會下降15%,另外在櫻花蝦的繁殖行為中,水溫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氣候變遷之下,包含劍尖槍鎖管(俗稱小卷)、櫻花蝦、鯖魚、黃鰭鮪等都會受到衝擊,但都還需要建立長期監測資料,才能掌握實際漁獲狀況。

《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從百年測站資料觀測到,近五十年來,夏季每十年延長約6.3至12.9天;冬季縮短6.2至12.2天,極端氣溫伴隨著高溫日數也將會增加。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提醒,未來台灣夏天將越來越長,在最糟糕的情境會到7個月,在最好的情境也會達到5個月左右。

 

我們的未來即將走向炎熱高溫的時代,如何面對極端高溫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盡早做好調適,減少排碳,展現更積極的作為,已經箭在弦上。

▼完整影音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公開說明會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海洋酸化, 氣候變遷, 珊瑚白化, 海溫, 養殖漁業, 全球暖化, 極端高溫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燕如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極端氣候持續影響全球,高溫與乾旱已經對環境、民生、旅遊與經濟產生全面性的衝擊。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統計,2022年上半年的自然災害中,全球經濟損失約720億美元,相當於2兆1800多億新台幣,氣候變遷下所導致的災害,影響自然環境也衝擊人類經濟活動。

​歐洲熱浪不斷 ​ 野火頻繁、主要河流水位降低​

​根據全球乾旱觀測站七月的報告,歐洲有47%的地區處於乾旱危機,另外17%在預警狀況,顯示歐洲正面臨嚴重的乾旱威脅,荷蘭、義大利、匈牙利都傳出旱象。而連日高溫與降雨稀少,也加劇森林野火肆虐,全歐洲從一月至今已經有將近66萬土地被野火蹂躪,創下記錄。​ ​


匈牙利乾涸的湖底  照片/美聯社

法國西南部的吉倫特省,在一天之內,就有近6200公頃的林地、16棟民宅遭到燒毀,上萬居民被迫撤離。鄰近的西班牙也是多處的野火四處蔓延,根據統計,今年已經發生388場野火,野火燒毀了大約26萬公頃土地,遠遠超過歐洲的其他國家。英國則受熱浪襲擊,英格蘭中南部和威爾斯部分地區氣溫將飆破攝氏35度,專家提醒更頻繁跟長時間的熱浪即將到來。​ ​

相關新聞》熱浪持續發威 歐洲各國飽受高溫野火之苦


和水共存的荷蘭也面臨抗旱難題。 照片/美聯社

歐洲主要河流紛紛傳出災情,全長356公里的泰唔士河,河床乾枯的情況更勝往年,​ 泰晤士河部分河段乾涸、龜裂,英國氣象局表示面臨1935年以來最少的降雨量,平均值只有23.1毫米,是以往平均降雨量的35%。同樣的遭遇也發生在德國的多瑙河、萊茵河上,萊茵河水位大幅下降,導致貨品運輸延誤,不只運費飆升,船隻也必須減少運力,否則就容易擱淺。經濟學家估計,如果情況持續惡化,可能使得德國的經濟成長減少約0.5個百分點。

非洲乾旱 ​ 肯亞、海地的糧食危機​ ​

非洲東部則遭逢4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導致飢荒,至少有1800萬人正在餓肚子,其中大約400萬人原本就居住在氣候乾燥的北部地區,這裡已經連續3年沒有下雨,土地龜裂、沙漠化,使得當地部落賴以為生的牲畜大量死亡,居民只能吃野果來充飢。​ ​ 除了肯亞,海地西北部城鎮同樣飽受乾旱之苦,烈日使得作物難以生長,加上當地幫派猖獗,讓糧食危機更為嚴重。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估計,約有130萬海地人正處於飢荒邊緣;蘇丹北部的尼羅省因8月中旬的暴雨帶來嚴重水患,至少50人死亡,聯合國統計,今年5月開始,東非地區有3.8萬人受到暴雨災情衝擊,影響生活。​

​亞洲暴雨襲擊 ​ 南韓、泰國受水患​

​歐洲受高溫乾旱之苦,亞洲卻飽受洪患之難。南韓江南地區8月8日起,首都圈迎來驚人雨量,連續暴雨導致多處山區發生土石流,多處公共設施受災,十多人死亡,多處公共設施淹水,超過千棟建築物受災。​ ​ 位於中亞的阿富汗,14日降下的豪雨,至少31人罹難,100人下落不明。泰國則是受到熱帶風暴木蘭所帶來的豪雨影響,造成河水暴漲,超過2000棟房舍泡水,部分地區積水一度高達3公尺。​ ​


南韓江南區豪雨釀災,道路也變成汪洋一片。  照片/美聯社
​​​​​​
 

在氣候災難越來越明顯的今日,永續經營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做好因應氣候變遷的準備,是全球都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學科
災害
關鍵字
氣候變遷, 熱浪, 乾旱, 糧食危機, 水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整理|林燕如、蔡沛芸​
照片|美聯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出口煤礦利益與勞工生計 讓能源轉型增加難度

位在雪梨北方,兩個小時車程的紐卡索爾市,有著全世界煤礦出口運量最大的港口。開車前往港區,沿途就能看到一座座堆積如山的黑煤,準備運往世界各地。每天,來自獵人谷地區的煤礦,經過數百公里的鐵路運輸,一路來到運煤碼頭。

根據統計,澳洲的再生能源比例,預計2020年底,可以達到23.5%,雖然國內對化石燃料的需求正在減少,但仍源源不絕向世界各地輸出。澳洲的煤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印尼。

儘管澳洲有越來越多民眾,呼籲政府應該停止採礦,來減緩氣候危機。但現實的是,能源轉型步伐較慢的國家,仍然高度依賴燃煤,作為重要的能源來源。對環保人士而言,期待的則是截然不同的路徑,他們呼籲,澳洲應該盡快終結煤礦產業,藉此促使各個燃料煤進口國,積極加速能源轉型。

這樣的訴求,也引發另一場辯論,煤礦業的產值占了澳洲GDP的3.5%,五萬多名勞工賴以為生。如果把礦場關了,失業礦工該怎麼辦?綠黨主張,能源轉型同時,政府應該透過擴大公共投資,協助礦業勞工從褐色產業,轉型到綠色產業。

德國已經在2018年,關閉國內最後一座黑煤礦場,並且宣布將在2038年全面淘汰燃煤發電廠。為了保障相關產業的勞工權益,德國政府編列四百億歐元預算,來協助勞工轉業。

儘管環保人士認為,德國經驗值得澳洲借鏡,一間來自印度的企業,阿達尼公司,卻正準備要在昆士蘭州內陸,開闢全澳洲規模最大的煤礦礦場,這項舉動,引發了全澳洲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環保運動。

目前昆士蘭州的鮑恩盆地,已經有許多正在開採的煤礦礦場。阿達尼公司預計在更內陸的加利利盆地,開闢一處面積將近28,000公頃的礦區,在60年的開採期限內,開採23億噸煤礦,並建造一條200公里長的鐵路,將煤礦運往位在鮑恩鎮的港口。

反對開採煤礦的抗爭者認為,運煤鐵路一旦建好,等於為加利利盆地地底的煤礦,打開封印,未來煤礦可以源源不絕送往碼頭,載往海外,有如將地球推上氣候變遷的失速列車。

澳洲大堡礁  陷入珊瑚白化危機

昆士蘭州東部沿岸的大堡礁,也可能成為阿達尼的受害者。綿延兩千多公里的大堡礁,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總面積幾乎跟日本一樣大。每年吸引將近兩百萬人次遊客造訪,也為人們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然而,它不只受到頻繁往來的運煤船干擾,年年高升的碳排放,不斷暖化的氣候,也讓大堡礁陷入白化危機。

位在昆士蘭州的詹姆斯庫克大學ARC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珊瑚礁生態研究機構之一,中心主任泰瑞.休斯長期研究氣候變遷對珊瑚礁的影響,做為大堡礁的守門人之一,他一次又一次向世界發出警訊。

2016年,休斯教授的研究團隊,曾經搭乘小型飛機,從空中調查大堡礁,總飛行距離超過9,000公里,檢視超過900座珊瑚礁體,瞭解白化規模有多大。2020年3月,再度進行了大堡礁的空中調查。初步發現,今年發生白化的範圍,比起2016年、2017年,更往南延伸。

珊瑚體內住著許多共生藻,它們行光合作用,提供珊瑚養分,也讓珊瑚有著鮮豔的色彩。但是只要海水溫度異常,低於18度或高於30度,共生藻就會離開珊瑚,留下白色的骨骼。在2016到2017年,兩次的白化事件中,已經有一半的珊瑚死亡,休斯教授指出,繼續使用化石燃料,只會讓大堡礁的處境更加艱困,而且澳洲出口的煤礦,有很大一部分橫跨了大堡礁分布的區域。


畫面提供 Gergely Torda(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每個微小的抵抗,仍然有著聚沙成塔的可能。除了站上第一線,用肉身阻擋工程進行,澳洲各地反對阿達尼採礦的市民,也正在使用另一種方式,杯葛和阿達尼有合約關係的其他企業。

間接杯葛的手法,讓反阿達尼運動在澳洲各地遍地開花,也延燒到海外,例如為阿達尼運煤鐵路供應號誌系統的德國企業西門子,就成為抗爭目標之一。今年2月,多位環保人士特地遠赴德國,在西門子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極力呼籲西門子不要成為氣候變遷的推手。

在全球氣候運動的推波助瀾下,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燃煤的代價,不如想像中便宜。台灣用於火力發電的煤,仍有一半來自澳洲,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台灣不該再置身事外。對化石燃料撤資的行動,也在台灣漸漸發酵,2019年,玉山銀行宣布,未來將不再投入燃煤電廠融資案,台灣大學也宣布將調整校務基金的運用,對高碳排產業撤資。煤已經不再是門好生意。

在機會之窗關閉前,該如何做出改變?這個問題的選擇權,不只掌握在澳洲人手中,也和每個仰賴化石燃料生活的人,息息相關。

學科
能源, 災害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燃煤, 澳洲, 能源轉型, 野火, 採礦, 珊瑚白化

請輸入稿頭

國外
  • 大洋洲
  • 澳洲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陳寧
陳慶鍾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澳洲政府13號宣布將砸下5千萬澳幣,約合10億台幣,搶救野生動物與復原棲地的經費,為了搶救倖存的野生動物,澳洲政府在新南威爾斯空投兩噸的蔬菜糧食,讓當地動物足以果腹。

燒不盡的澳洲野火從哪來

2019年的澳州為什麼會又乾又熱,與幾個異常氣候因素有關:首先澳洲在2018年10月遭逢聖嬰現象,這次的聖嬰現象持續到2019年8月才結束,雖然影響沒有十分強烈,但也讓澳洲變得比以往更加乾燥、炎熱;同時又遇到60年來最強的印度洋正偶極 ,造成澳洲附近的海溫較以往更低,不易形成降雨,導致澳洲西部、中部與東南部降雨量減少。

圖說:影片內容--澳洲氣象局製作的"了解什麼是印度洋正偶極"

2019年九月初又遇到平流層突然增溫事件(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簡稱SSW),將通常潛伏在南大洋上空的溫暖西風吹向澳洲,也加劇澳洲又乾又熱的天氣狀況。

相關新聞
●熱浪侵襲 澳洲飆40.9度 創逾百年紀錄
●歷經多次旱災 澳洲善用耐旱植物打造庭園
澳洲野火肆虐動物缺糧 政府空投糧食救援

 

儘管澳洲氣象局在2019年8月,就發出乾旱可能導致野火的警訊,希望相關單位與民眾做好準備,但光是2019年12月20日為止,已經傳出一百多起火災,上千棟房舍遭到燒毀,夏季高溫和嚴重火災的惡性循環,讓熱浪變得更加猛烈,澳洲南部有的氣溫甚至高達50度。過於乾燥、高溫的環境,讓火勢更難以控制。火勢與上升氣流形成火積雲,而火勢引起的強風會助長火勢蔓延的速度,並可能把燃燒物吹到數公里外的遠方,引發新的大火。

此後澳洲的野火就再也沒有停過,澳洲當局表示失控的野火,目前只能靠大量的降雨才能阻止,因此未來撲滅野火的進度仍是個未知數。

相關新聞
●澳洲受熱浪侵襲 全國均溫達攝氏40度
●澳洲野火續延燒 新南威爾斯週日溫度稍降

澳洲野火對野生動物的衝擊

澳洲政府預估,自2019年9月以來,新南威爾斯的野火已燒死將近10億隻動物。位在南澳省外海的袋鼠島,還有數千隻無尾熊和袋鼠葬身火海。搶救下來的無尾熊都被送至野生公園照護。另外,島上瀕臨絕種的短嘴黑鳳頭鸚鵡,目前還無法確定死亡數目,但很多棲地都被破壞,學者擔憂牠們未來生存將會變得困難。


圖說:無尾熊動作遲緩,已經有數千頭命喪火窟。

澳洲東南部3座主要城市,雪梨、墨爾本和首都坎培拉全被濃厚的煙霾籠罩,入列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大火產生的灰燼也飄至數千里外的南美洲、紐西蘭等地區。2千多公里外的紐西蘭,雪白的冰川因此變成焦糖色,專家擔憂將會加速冰川消融速度。


圖說:野火產生的濃煙,讓雪梨的空氣汙染,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8倍,達到「危險」等級。

在南澳州(South Australia)官員表示,許多駱駝因野火肆虐而闖入農村,和居民爭搶早已短缺的食物和水源,破壞當地基礎設施帶來危險,因此預計將進行為期五天的撲殺行動,射殺10000隻駱駝,以減少駱駝對當地水資源造成的衝擊。

相關新聞
●澳洲野火煙霧 飄至1.2萬公里遠南美洲
●澳洲森林火難撲滅 雪梨遭霧霾籠罩
澳洲野火延燒烈 紐西蘭冰川竟遭波及

野火的防治對策 是否到位?

這次大火也讓澳洲民眾關心起,身為煤炭出口大國澳洲的能源及氣候政策,仰賴燃煤發電的澳洲,人均碳排量在全球名列前茅,而支持石化產業的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雖然承認氣候變遷與澳洲的大火有關,但表示這只是造成大火的眾多因素之一,並不打算調整目前的能源及環保政策,同時拒絕縮減國內的石化產業。

面對層出不窮的野火,數千名澳洲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正視氣候變遷拿出對策來減碳,指責現任總理莫里森無能。

以往澳洲每年夏季都有野火發生,也曾發生過多起重大野火事件,根據澳洲犯罪學研究院的統計,1974年至1975年的野火季,南澳州(South Australia)從11月初一直燒到2月初,焚毀面積為1600萬公頃;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在1968年至1969年、1969年至1970年、1974年至1975年以及2002年,這4個年度均爆發多起野火。平均每年被野火焚毀的面積為4000萬公頃,約有11個台灣大。


圖片截自NASA FIRMS 野火網站: (從2020.1.1-1.10)

而有別於過往都在1、2月才發生的野火,這次延燒數月的火災及數年的乾旱,也讓社會大眾再次思考,已比 1960到1990 年的平均溫度高出 1.5°C的澳洲,是否成了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下的受害者?澳洲從洪水、乾旱到近日的野火,飽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帶給世人的警訊,提醒我們人類的所作所為最終將反撲到己身。

延伸閱讀
BBC 澳洲野火的分析報導
立場新聞【大災難】燃燒 4 月未止熄的澳洲山火 傷亡、成因與後遺

📛如何能幫助澳洲的野生動物們
澳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Zoo and Aquarium Association,簡稱ZAA)網站,可以看到更多資訊。
或是加入澳洲無尾熊醫院的助養計畫
 

學科
災害
關鍵字
澳洲, 野火, 聖嬰現象

請輸入稿頭

國外
  • 大洋洲
  • 澳洲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陳炯翊
工作人員標籤
整理報導

新加坡的水與綠-花園中的城市

摘要
新加坡位處熱帶、終年高溫,但七、八月的氣溫,卻沒有像台北這麼炎熱,很大的原因,要歸功綠化的成功。從「花園城市」到「花園裡的城市」,新加坡如何翻轉水泥叢林,創造人與生態都能呼吸的空間?

走在新加坡的道路上,寬大林蔭抵擋著赤道烈陽。新加坡在道路規劃時,就預留非常大的空間,讓樹木可以健康生長,兩旁十幾公尺高的行道樹,讓整個城市充滿綠意。但光是綠化還不夠,近二十年來,新加坡在綠化基礎上,更進一步去推動城市的生物多樣性。

新加坡原本屬於熱帶雨林,但是隨著人為開發,雨林消失,目前新加坡只有一個生態保護區,還可以看到熱帶雨林的原始樣貌。

雖然劃設了許多自然保護區,但這些的保護區面積不大,無法自給自足。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如果只是在保護區內做保育,最後保護區內的森林,也會逐漸萎縮。為了繼續維持保護區內的生態,必須把保護區串連起來。

新加坡大學建築系教授陳培育口中的Nature Way,又稱為自然聯道,這些綠帶大部分是沿著道路規劃,過去栽植的行道樹多半是單一樹種、間隔地種植,但自然聯道是仿造森林,創造出多層次的環境。目前新加坡一共有16條自然聯道,總長68公里,預計在2030年增加到180公里,串聯不同的自然保護區。

除了自然聯道,新加坡也規畫許多條PCN(Park Connector Network),串聯城市社區間的公園,人們可以沿著步道騎車、慢跑,接近自然。當生物多樣性增加,如何跟動物共處,也是得學習的課題。以水獺為例,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在水獺活動範圍貼出佈告,保育義工也會在假日出動,宣導如何正確與野生動物互動。

陳培育教授分析,新加坡在生物多樣性的實踐上,可分成四個步驟:首先是對生態做持續地調查紀錄、第二步是擬訂計畫,保護特殊物種、第三步是創造棲息環境、第四步是維持綠地。這些都需要跨部會合作,而綠地不只是在平地,更延伸到建築。

有人說,新加坡是垂直綠化之都,市區的這棟建築,可說是垂直綠化的代表。建築對面的芳林公園,具有歷史意義,建築師的設計概念,是讓芳林公園的綠意往建築延伸,整棟建築牆面與屋頂花園有五十多種植物,植栽面積約15000平方公尺,是占地面積的兩倍。

垂直綠化最直接的好處,是替建築降溫,新加坡建設局研究發現,以垂直綠化保護立面不受陽光直射,可以降低溫度達16度。新加坡許多飯店、住宅和醫院,都應用垂直綠化,讓人住得更舒適。

在新加坡參與未來城市研究,來自德國的學者Thomas Schroepfer認為,新加坡之所以出現越來越多垂直綠化的案例,主要是政府提出足夠誘因的獎勵機制,綠化空間不計入容積,垂直綠化每平方公尺還有750新幣或50%建設費用補助。不過人為營造的綠地,能不能取代原本的自然環境?這方面恐怕還有爭議。有人認為,新加坡在都市綠化和生態上的努力,是種開發後的補償。在追求生態城市的過程中,新加坡有衝突、也有妥協。

從水泥溝渠到生態水岸,從綠化到生物多樣性,新加坡的面貌正不斷改變,在生態基礎上,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物種有更多生存機會,城市才能有更大的彈性,去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學科
生活, 城市
關鍵字
綠化, 自然聯道, 生物多樣性, 花園城市

新加坡位處熱帶、終年高溫,但七、八月的氣溫,卻沒有像台北這麼炎熱,很大的原因,要歸功綠化的成功。從「花園城市」到「花園裡的城市」,新加坡如何翻轉水泥叢林,創造人與生態都能呼吸的空間?

國外
  • 亞洲
  • 新加坡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Subscribe to RSS - 放眼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