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瑪・范德萊斯特(Emma van de Leest)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位生物設計師(Biodesigner),對鑽研生物材料情有獨鍾,還在Blue City的地下室,打造了一間實驗室,讓有興趣進行相關實驗的人,都能來申請使用。生物設計師不只是設計師,同時也像是農民,他們播下菌種,在一定環境的控制下,仔細培養,讓菌絲體結構長成他們想要的形狀。
鹿特丹港邊,一間叫做Uit Je Eigen Stad的餐廳,主打都市農耕的概念,所使用的食材都是來自餐廳旁的菜園。餐廳也有一部分蔬菜來自魚菜共生系統,蔬菜的種子會撒在麻質的栽培墊上,蔬菜收成後,這些麻質墊料就成為廢棄物。艾瑪就曾和 Uit Je Eigen Stad 餐廳合作,利用這些麻質墊料來栽培菇類,種出來的菇,又能夠再回到餐廳,作為食材。
積極在荷蘭推廣利用海藻的Stichting Noordzeeboerderij(北海牧場基金會)創辦人庫恩・凡・史旺(Koen van Swam)表示,海藻絕對是深具潛力的「未來食物」。史旺指出,目前海藻超過15000種,大致分為紅藻、褐藻和綠藻三大類,「不過每一種海藻的營養成分差異都很大,就像我們不會把蔬菜中的馬鈴薯和花椰菜拿來比較一樣,但我們對這種古老的植物,仍然所知甚少」,他說。
在世界各地,居住在都市人口越來越多,都市規模持續擴張,在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中,如何拓展都市農業,讓都市居民更進一步參與食物生產的過程,都市不再只是持續消耗資源,而能夠走向自給自足,是一大目標。位在阿爾梅勒市中心的艾列斯應用科技大學(Aeres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也參與了園藝博覽會的規劃。
持續研發各種尖端農業科技,今年剛舉行百年校慶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是荷蘭「農業矽谷」的核心,基改與基因編輯技術、人造肉、農業機器人、可食昆蟲等對於未來食物的研究,都是這個校園裡熱議的話題。但在校區周邊,許多以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型態經營的小農場,也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
騎著腳踏車,滿頭白髮的里奧・史托斯納德(Leo Stroosnijder)到位在貝納康姆(Bennekom)市郊的新一輪農場 (De nieuwe ronde)農場裡,親手摘下新鮮的漿果。十幾年前,史托斯納德發起了這個CSA農場,也曾經擔任消費者會員組織的主席,每年400多位會員和農民開會時,可說是十分熱鬧的場景。
在2011年福島核災過後,德國總理梅克爾成立了倫理委員會(譯按:德國安全能源供應倫理委員會(Ethics Commission on a Safe Energy Supply ),由許多利害相關者、科學家、企業、工會、教會及社會上相關的利害相關團體組成。倫理委員會做出對能源轉型計畫的建議跟結論後,能源轉型就開始被廣為討論及散播。在2011年,超過七成的德國民眾贊成能源轉型,如今支持的人數更已超過八成。但同時,也有很多人不滿能源轉型的執行策略,約有一半的人認為能源轉型的配套措施跟執行策略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