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可缺少的豬隊友

撰稿 張岱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豬的認識往往只是餐桌上的一盤肉,但其實豬對人的貢獻遠遠不僅於此。豬是在靈長類之外,跟人類最相近的動物,牠是重要的實驗動物,人類醫學的進步很多都要倚靠豬。除此之外,牠身上的基因密碼,隱藏著遠古人類遷徙的祕密。今年是豬年,就讓我們好好認識這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豬隊友。

現在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肉豬大部分都是國外的洋豬,其實台灣本土存在著兩種原生種豬,一種是生活在山林裡的野豬,一種是台東蘭嶼的小耳豬。去過蘭嶼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場景--母豬悠哉地帶著小豬在外面散步,老人家在涼亭上休息,下面往往躺幾隻豬。在蘭嶼每隻豬都認得自己的家,每天傍晚主人在門口呼喊,豬隻就乖乖地回家吃飯。曾有人開玩笑說,蘭嶼真是豬的天堂。

蘭嶼小耳豬屬於小型豬,數量稀少,1970年代由台大與台東種畜繁殖場開始進行育種及保種計畫。2005年為了避免近親衰退,台大朱有田教授以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替台東種畜繁殖場豬小耳豬進行DNA解碼,發現蘭嶼豬是的DNA不同於歐亞豬,是一個獨特的遺傳類群,推測蘭嶼豬可能在數萬年前由南島民族馴化,並且跟著南島民族遷徙的腳步漂流到菲律賓巴丹島等地,這個發現也支持了人類學者的「出台灣說」--認為台灣就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近十年在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與台東種畜繁殖場的努力下,小耳豬已經成為最佳的實驗動物。由於器官大小與人體較類似,包括人工關節、人工血管、眼睛疾病、腦部病變與腫瘤手術等等的臨床實驗,都以小耳豬作為實驗動物,成為醫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人類健康貢獻良多。

除了蘭嶼豬之外,台灣另一種原生豬是台灣野豬,一般俗稱為山豬,牠是原住民傳統祭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漢人還沒有來到台灣前,台灣早已是野豬的自然棲地。在十三行遺址、圓山遺址等考古遺址中,都可以看到野豬牙齒等遺留物,可見野豬跟台灣原住民祖先關係緊密。不過台灣對於野豬的調查研究並不多,關於野豬族群的基礎資料、數量、範圍等缺乏了解。台大動科系教授朱有田就指出,萬一台灣發生非洲豬瘟,被感染的不只肉豬,山裡的野豬勢必受影響,但我們缺乏野豬的分布、活動範圍等資訊,要防止非洲豬瘟擴散有其困難。所以未來對野豬生態的調查,還是要加把勁。

豬不只是肉類來源,牠對醫療研究有重大貢獻,更隱藏著台灣史前時代的秘密。豬年,就讓我們對台灣的豬隊友說聲:謝謝!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