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尋綠金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位在台北市水源特定區,烏來,維持著群山綠意,長期深耕烏來的生態講師廖鎮洲,發現枯水期時,南勢溪畔的居民卻常常無水可用,為了護水,他鼓勵當地農民選擇節水作物,也思考發展綠色經濟,守護烏來森林…

烏來,在泰雅族語中,是水很燙、要小心的意思,溪畔的溫泉,是烏來發展觀光產業的先天優勢,十多年來,沿著主要道路,琳琅滿目的招牌,說明溫泉產業的蓬勃。

烏來區是新北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分為忠治、烏來、福山、信賢、孝義五個里,在烏來里,只有烏來老街有簡易自來水的供應,住在山腰上的居民,都必須尋找有山泉水的地方,自行接管。而溫泉業也集中在烏來里,十多年來,當地人感嘆,溫泉業者變多,用水量增加,常常發生搶水大戰。

住在源頭的人,反而無水可用。經營休閒農場的李秀菊,最擔心枯水期,她說,過去沒有溫泉業,沒有缺水問題,這十幾年,真的缺水非常嚴重。

李秀菊的老朋友,長期在烏來進行生態觀察的廖鎮洲,試圖找出問題癥結。在烏來里的山區,到處可見取水管線,有些是溫泉業者的,有些是私人住家的,廖鎮洲說,商業用水量比較大,排擠了原來居民的水管,商業使用的水管比較大,水管放的位置又比較低,遇上乾季,其他人的水管就沒有水了。

溫泉業者張銘義則表示,居民的水絕對優先取,商業用水絕對不可能優先取到,這是在管理上出問題。

原該流動的山泉水,一流出就被水管接走,喝不到水的,除了當地居民,還有野生動物。幾年前,廖鎮洲發現一處水管漏水所形成的小水窪,聚集了一百多隻台北樹蛙。他才驚覺,人們取水,也影響到野生動物的生存。

當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地表水,這處水窪變成動物的避難之家。廖鎮洲說服地主挪出一方空間,並且找來環保界的朋友,進行棲地營造,在缺水的烏來山區,打造出小小的諾亞方舟。入冬,總是迴盪著台北樹蛙的鳴唱,早晨,還有台灣藍鵲固定會來洗澡。

小方舟暫時為生物保留一線生機,但如何妥善配置、公平取水,需要公權力。烏來區公所表示,短期內會改善現有設施,長期目標是在水源穩定的信賢里設立淨水廠,計價收費,供應自來水。

在穩定水源供應之前,廖鎮洲與李秀菊,選擇把在地的原生植物發展成節水作物。山坡上,有一整片的馬告樹,收成時可以販賣種子,作為香料,農場裡還有香氣濃鬱的刺蔥。讓原生植物產生經濟價值,是廖鎮洲心中的綠色經濟基礎,馬告與刺蔥都是陪伴泰雅族人的民族植物。為了鼓勵地主保留生態池,他建議種植種子可以串成項鍊的薏苡,希望發展文創經濟。廖鎮洲說,如果原住民可以在山上好好生活,他們原本的生活模式,可以幫我們守護水土。 

要維持水源源源不絕,最需要的是森林。擁有上百甲土地的泰雅爺爺林福全,為了種植椴木香菇,親手在他的土地上,種植了原生種的樹木,三、四十年過去,上萬棵大樹成林。 

為了生活,爺爺要定期砍少量的樹來種香菇。在通往他香菇寮的步道兩側,就矗立著爺爺多年前種下的短尾葉石櫟。爺爺種香菇有四十年的經驗,卻不知遇上問題,連續三年,香菇都長不好。

廖鎮洲擔心,萬一砍樹種香菇的傳統經濟模式無法餬口,礙於生計,賣地謀生,土地如果落入財團手裡,森林會被度假屋、溫泉飯店取代,加上遊客大量用水,很快的,這座山的水就會不見。如何盡快建立不砍樹的綠經濟,獲得爺爺與他子孫的認同,是這片森林存續的關鍵。

集數
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