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上的生態樂園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忠峰

一片海岸防風林,原本即將開發,在眾人努力下,發現珍貴生態,守住防風林棲地。隨著更多生態調查展開,許多物種被發現,人們才認識,原來在台南濱海,有座生態大樂園。

台南安南城西里海岸,鄰近曾文溪出海口的南邊,有塊突出的岬角,為了防風定砂,五十年前大量種植木麻黃,形成一塊一百多公頃的防風林帶。林相經過長期演替,已經成為次生林,具有森林生態,從底層到樹冠,成為多樣化棲地。

二十多年前,台南在城西防風林帶,設立垃圾焚化廠,並規劃垃圾掩埋場,分成四期開發,計畫分區砍伐林木,掩埋垃圾。台南大學張原謀老師在城西防風林內進行生態調查,發現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暗蟬,並以計算蟬蛻的方式,估算暗蟬族群量高達二十萬隻。砍伐林木掩埋垃圾的開發計畫,在居民抗議危及重要生態下,全案暫時停止。

開發暫停後,張原謀老師等人擴大組成生態團隊,進行生態調查,在林內裝設錄音機,希望從鳴叫聲,進一步了解台灣暗蟬的生態謎團。每年三到四月,台灣暗蟬出土羽化,生存在土中的若蟲,慢慢爬上樹幹,在固定位置後,開始蟬蛻。

城西防風林為了灌溉,早期開挖人工水道,漸漸形成分散各地的林澤,成為森林內陸型的濕地環境。於是防風林內,不僅有台灣暗蟬,還有陸蟹、青蛙等物種,像個生態大樂園。防風林有著多樣化生態,台南大學組成雲嘉南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進行各式生態調查與保育活動。

環教中心在城西防風林舉辦護蟹活動,保育之外,也想讓大家認識這塊生態寶地。活動分成許多梯次,以公民科學家為號召,吸引許多民眾。許嘉軒是位博士研究生,有著豐富陸蟹生態知識,協助進行生態調查,幫忙推動護蟹活動。

參加護蟹的民眾,分組尋找,發現許多兇狠圓軸蟹準備降海產卵,他們進行捕捉,並且標記,再以人力方式,穿越馬路,送上堤防。人力協助越過危險區域,陸蟹媽媽來到海岸,進入水域,開始尋找釋幼地點,完成生命傳承。

許多參加民眾,參與護蟹活動,體會生態之美,也認識城西防風林的珍貴生態價值。人力護蟹過馬路,不是長久之計,還是必須思考改善道路與堤防,讓陸蟹能夠自然又安全的降海釋幼。

經過生態調查,城西防風林內不只有兇狠圓軸蟹,許多新紀錄種陸蟹,如奧氏後相手蟹、凹足陸寄居蟹,還有少見的印度刁曼蟹等陸蟹,都一一被發現,顯示防風林的生態多樣化。

在台灣暗蟬與陸蟹生態外,防風林內也有許多蛙類,形成海岸上的棲地。防風林的水源,依賴降雨,大雨後形成的臨時水域,提供蛙類很好的生存環境,避免天敵捕食。

大雨過後的夜晚,蛙類較易發現,台南大學研究生黃議新來到防風林,尋找蛙類的過程中,發現一隻貢德氏赤蛙,又為城西防風林的多樣生態,新添一筆資料。根據團隊調查發現,城西防風林接近海邊,在海水影響下,水源帶有鹽分,當地蛙類可能演化出耐鹽能力。

透過種種調查發現,城西防風林的多樣化生態一一浮現,環境教育區域中心舉辦生態營隊,召集高中生,以課程與活動方式,認識棲地生態。透過環境教育,讓生態調查資料,成為公民的知識,認識一個地方的生態價值,同時投身保育工作。

海岸上的城西防風林,其實不只有台灣暗蟬、陸蟹、蛙類等生態,還有蜻蜓、蟻獅等昆蟲,以及野兔、鳥類等生態,都等待進一步調查。城西防風林像是個遺世獨立的生態樂園,值得更多關心和更多保護,讓生態能夠永續長存。

集數
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