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魅力,可以讓賞鳥人,甘願受著舟車勞頓之苦,從國外遠道而來呢?是什麼樣的魔力,吸引著候鳥,年年飛越險阻,從北方來此度冬呢?
香港的米埔溼地,位在中國深圳與香港交界地帶,除了一個面積三百八十公頃的自然保護區,還包含保護區外圍的潮間帶(后海灣)共一千五百公頃的土地,已劃入「拉姆薩爾公約」中的國際重要濕地,這裡有香港最大的紅樹林區,有傳統的養蝦的「基圍」,也有廣闊的潮間帶,在這裡看到萬鳥齊飛的壯觀景象一點都不稀奇,根據統計每年約有五萬隻的候鳥會來到后海灣,因此也吸引愛鳥人前來朝聖。
早在1976年,台灣對於濕地的看法仍停留在無用的爛泥灘之時,香港政府就為了保護米埔溼地而劃設禁獵區,甚至從1980年代開始以一個基圍(魚塭)八十萬港幣的高額回饋金,買回原有的土地權,到了1990年米埔保護區土地全數收回,並交由是世界野生動物香港基金會管理,現在政府每年還資助超過一百萬的港幣來協助保護區運行,米埔保護區雖然一年最多只開放四萬人左右參觀,然而好玩的是多年來米埔保護區的收入,不但早已抵過當年政府買土地的經費,甚至還有結餘做為濕地經營管理的基金。
在米埔濕地處處可見貼心的賞鳥設施,貼心是為鳥而不是為人,外型簡單、漆成綠色的賞鳥小屋有十幾座,賞鳥屋旁的小徑都會圍上黑網、木板或綠籬,主要是避免賞鳥人走動時驚擾到鳥類棲息,而穿越紅樹林、連接后海灣的的浮橋設計,更是順應自然的最佳傑作,利用木頭與浮桶設計而成的浮橋,不需要打樁、不會破壞潮間帶生態,浮橋會隨著潮水漲落而升降,人也可以安全的進入后海灣觀察水鳥,這項有趣的設施也成為拜訪米埔濕地的遊客們,印象最深的一部份。
和台灣部分濕地一樣,近年來米埔濕地面臨日益陸化的問題,1973年當時米埔濕地的水域面積有120公頃,到了2001年卻只剩下40公頃,三十年來快速減少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這也導致遷徙的水鳥數量下降,因此世界野生動物香港基金會也不得不採取人為控制的方式,來管理濕地,連水位深淺、植物等,都依照不同的鳥種,營造成鳥兒喜愛的棲息環境。
不過更令人憂心的是周圍土地開發的問題,米埔濕地的上方剛好是深圳工業特區,早期深圳工業特區也是一片廣闊的濕地,如今大樓林立、燈紅酒綠,夜晚的光害對水鳥的棲息造成不小的影響,而工業區排放出的廢污水,就順著深圳河流入了后海灣,如今后海灣不只有重金屬污染生態的威脅,還因為上游土地開發,大量泥沙順著河流進入河口,致后海灣愈來愈淺了,而今年在后海灣的另一端,一項跨世紀的工程正在進行,中國預計興建一條跨海大橋,直接連接香港與深圳,保育人士也擔心這座跨海大橋可能讓后海灣泥沙淤積的問題更嚴重,至於對於水鳥遷徙會有什麼影響,保育人士也無法預估?
從台灣到香港米埔,不同的濕地有著不同的命運,人們對於濕地的價值判斷決定濕地的未來,而保護區的設置也絕對不是單一土地保護的問題,周圍土地的利用與管理,會決定一個保護區的生死,跨區域與跨國際的合作管理,才能讓一片濕地有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