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地質」關鍵字
解讀緬甸大地震?! 跟地震空缺區有關?|ft.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王昱|公視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
緬甸發生震矩規模7.7地震的極淺層地震,緊鄰的泰國也傳出高樓轟然倒下的畫面,震驚全球。這場重大災害造成多棟建物倒塌或受損、超過千人死傷,後續還在統計中,全世界聚焦在這場強震所帶來的災情,也在問,這場強震為何發生?有可能是哪些活動斷層引起的? 而從歷史資料來看,緬甸是否曾經發生規模這麼大的地震? 我們在地震發生的當天(3/28)晚上,用視訊方式訪問台大地質系王昱副教授,深入剖析緬甸地震的成因,...
《追蹤斷層帶》之三:海域調查的挑戰
今年四月三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的強震,震央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海陸交界,當時恰好出海船隻,目擊海岸山脈發生大面積崩塌,有學者發現花蓮潮位站的潮位高度,在地震發生後異常下降。
《追蹤斷層帶》之二:如何評估斷層活動週期
今年發生在花蓮的403地震,讓許多人回想起二十五年前,九二一地震帶來的巨大衝擊,大家都想知道,全台三十多條已知的活動斷層,何時會引發下一場大震。雖然地震仍無法預測,但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科學家持續透過各種方式,來評估斷層的活動週期,他們是如何進行,又有哪些發現呢?
從車籠埔活動斷層說起:透過地質調查來減災|ft.經濟部地礦中心區域地質組科長劉彥求|公視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25年前,一場規模7.3的地震,震撼了台灣地質界,清楚的地表破裂痕跡,讓地質專家能夠更精確掌握車籠埔斷層的位置,並劃設出第一個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告知我們身處地震之島,該如何防災應變,究竟活動斷層敏感區是如何劃設出來的呢?又要符合哪些條件?又如何決定劃設的優先順序?
台北市大直街民宅塌陷事件|危老建物變身中容易被忽視的環境風險
9月7日晚間八點多,一場工安意外,讓台北夜晚不平靜。 台北市中山區「基泰大直」建案(地上12層、地下3層)進行地下室開挖工程,造成鄰近民宅嚴重傾斜下陷,房屋陷下的畫面迅速傳遍網路。北市府統計,大直街94巷有7棟民宅受災。為了安全起見,市府進行預防性撤離,目前共撤離201戶約464名居民,每戶發給6000元急難救助金,並協調13間旅宿、144間房間來安置居民,提供住宿至9月11日(...
走訪地質公園-馬祖紀石
提到馬祖,它是過去新兵抽籤最不想抽到的金馬獎,曾經作為防衛台灣的前線,在卸下重擔後,馬祖迎向開放,積極發展觀光,同時它也是台灣六個地質公園之一,島嶼地質特性造就今日馬祖的容顏…
水與路|東豐快速道路環評爭議
一條道路,將穿越九二一斷層帶,橫過給水場上方,為了縮短十分鐘的車程。國道四號向東延伸,居民有的擔心,有的期盼。究竟這條通往山城的路,該怎麼走?對大台中的水源,會不會帶來衝擊?
地熱之島|台灣有沒有發展地熱的潛能?
台灣是地熱寶島,地底下可開發的熱能估計有30GW,相當於11個核四廠的發電量。早年台灣曾經做過全島的地熱探勘,甚至設立全世界第14座地熱發電廠,後來卻中斷了二十年…當世界各國紛紛發展地熱發電,這個最穩定、最永續的再生能源,台灣是否有機會,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