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夕陽西下,香山大庄村民黃保源開始他例行的工作。這早晚敬茶的習慣,他已經持續三年多了,黃保源指的方向就是觀音媽落難的地點,如同許多民間信仰一樣,觀音媽在此地落腳,也是經過神明指示。爲了讓觀音媽有棲身之所,做鐵工的黃保源建造了這個鐵皮屋,仰賴村民們捐款,這才讓慈雲寺有了今天的樣子。慈雲寺前是香山大庄溼地,也是水鳥佇足覓食,以及螃蟹群居的地方。
不過研究香山溼地的新竹市立動物園長洪明仕發現,五年前人為種植紅樹林之後,嚴重影響到台灣特有種-台灣招潮蟹的棲地。然而,台灣招潮蟹面臨的考驗不只這些。
新竹市長久以來並沒有處理家庭污水問題,爲了解決水源污染現象,新竹市政府決定,把包括台灣招潮蟹棲地在內的大庄溼地,開發成污水處理廠,引發當地保育人士的抗議。
最後折衷方案是把污水處理廠南移,面積也縮小為17公頃,明年正式動工,環評通過的條件是施工期間必須進行生態復育。
10月18日,中研院動物所接受新竹市政府委託,到新竹市大庄國小進行環境教學,設計兩天的課程認識台灣招潮蟹,並幫牠們完成搬家的任務,於是小朋友開始學習製作捕捉台灣招潮蟹的陷阱。
10月19日,搬遷行動順利進行,數十隻台灣招潮蟹被移往海山罟保育區內,但是這個舉動是否適當?引發了不同保育團體的論戰。
野鳥協會不贊同把這種悲情的事件當做辦喜事處理,但是負責籌畫的中研院動物所則認為,不做雖然不會有爭議,但卻無法有效記錄台灣招潮蟹的生態,甚至將來如何讓當地師生居民投入看守保護的行動。
從環境教育、從信仰或生物多樣性的眼光來看,現地保育是最好的方式,但在目前的土地徵收制度下,低於市價三分之一價格徵收讓地主興趣缺缺。保育團體估計,整個填海造陸興建污水處理廠,花費遠高過於徵收陸地的三倍,但國土規劃與徵收制度引發的問題,政府卻遲遲沒有解決,究竟誰真的該搬家?台灣招潮蟹事件突顯了冰山一角,但現行的規定沒有調整,缺乏公平的對待,只會讓類似的情況在不同的時空中,再度衝撞上演。
採訪側記
「搬家」,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不管是什麼理由,這過程總是大費周章,得花時間構思,於是搬家公司應運而生,專業的搬家公司還會幫您把貴重物品一一標示,小心輕放。當我看到幫「台灣招潮蟹搬家」的訊息時,腦中閃過幾個問號?爲什麼要搬?這樣的遷移過程在生態史上是否曾出現過?可不可以搬?以及該怎麼搬?循線找到了設計這個活動的中研院動物所,了解他們的構想。也試圖尋找對於搬家事件的各種聲音。動物真的能跟人類一樣搬遷而安然無恙?到底這樣的活動設計背後又隱含著什麼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