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殺海豹

採訪/撰稿 陳佳珣
攝影/剪輯 張光宗

吞下這一顆海豹油,小海豹就要為此付出生命,動保團體呼籲民眾,別當劊子手。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海洋哺乳類獵捕行動,在加拿大展開,海豹油的產製過程有什麼爭議,消費者該支持?還是抵制?

水汪汪的大眼睛、毛茸茸的外衣,小海豹在冰天雪地中誕生。每年的二月底到三月初,北極海冰隨著洋流往南,漂到加拿大東岸的紐芬蘭省和拉布拉多省,海豹和海冰的關係密不可分,在海裡抓魚抓累了,就爬上海冰休息睡覺。在洋流的推送下,海豹來到加拿大東岸繁衍下一代。聖勞倫斯灣是重要的繁殖地之一,從空中鳥瞰,廣大的冰原,無數的海豹散布其中,新生命的降臨為死寂的冰原,增添無限生機。

為了適應海洋環境,海豹的前後腳,演化成像魚鰭一樣的功能,讓牠在水中可以敏捷活動。當海上蛟龍來到像是陸地的海冰,變得相當脆弱,只能緩慢的匍匐前進,遇到人類頂多仰起頭齜牙咧嘴、虛張聲勢。



海豹是哺乳類動物,母海豹成長到5-8歲,才能孕育下一代,剛出生的小海豹毛色帶點微黃,幾天後變成全身雪白,這時期的海豹寶寶稱為「白袍」。海豹媽媽乳汁脂肪含量高達45%,小海豹每天體重快速增加2.3公斤,12天到14天後斷奶,母海豹就會離開被養得肥肥胖胖的小海豹,讓牠自力更生,斷奶後,白色的毛皮會脫落,改穿上灰色的外衣。

海豹是愛斯基摩人的食物,但獵捕的數量有限,然而海豹寶寶白色的毛皮卻招來殺身之禍。18世紀初開始大量商業獵捕,因為捕殺過程相當殘忍,在綠色和平組織等動物保護團體大聲疾呼和抗議下。美國在1972年通過了「海洋哺乳類動物保護法」,禁止海洋哺乳類動物及產品輸入美國,1983年,歐盟也禁止白色的毛皮進口,隨後英國也進行抵制,商業獵殺行為幾乎停止。

這段時間,是暴風雨前短暫的寧靜,1993年,加拿大政府制定「海洋哺乳動物條例」,禁止捕殺兩週齡以下的小海豹,突破歐盟法規的限制,再度開啟商業獵捕的大門,造成至少兩百萬隻小海豹被獵殺。2009年9月,歐盟乾脆禁止海豹相關產品進口,毛皮市場隨之萎縮,但新興亞洲對海豹油的消費,反而逐年增加。



這一顆顆海豹油背後的捕殺過程,一般消費者並不清楚,動保團體特地召開記者會,呼籲民眾拒吃海豹油。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這些小海豹連固體食物都沒吃過就被捕殺,在獵捕期間,整片海冰像是人間煉獄,許多小海豹被剝皮時還活著。

加拿大官方說明,獵捕的海豹已經能獨立自主。台灣動物研究會的朱增宏表示,小海豹12-14天離乳,離乳後還要經過六週才會第一次下水,加拿大獵捕的海豹97%不滿三個月,絕大多數不滿一個月,也就是說,這些被捕殺的海豹,都還是寶寶。

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洋哺乳類獵捕行動,在今年4月8日展開,加國政府核准的獵捕量是38萬隻,以豎琴海豹為主。獵人用槍射殺海豹或直接用棍棒猛力敲擊小海豹的頭,再用勾子把海豹拖回船上,鮮紅的血灑在白色的海冰,格外怵目驚心。法規要求獵人在打昏或射擊海豹後,馬上要用手碰觸海豹眼瞼做「眨眼反應測試」,確認海豹死亡或失去知覺後才能剝皮。

2009年,進一步強化海豹捕獵的人道主義化,必須做到擊昏、檢查、放血三個動作,放血至少要一分鐘才能剝皮。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因為各國施壓抵制,加拿大才會立法要求人道獵捕。但是根據觀察,獵人用槍射殺海豹,如果沒有馬上死亡,通常不願意補第二槍,這會讓毛皮價值降低。如果是跳上浮冰,用刺棒敲擊海豹頭部,87%的獵豹人,還沒有檢查海豹是不是失去知覺,就趕著打第二隻,其實一直無法做到人道獵捕。

加拿大政府官方網站說明,海豹阻礙了聖勞倫斯灣南岸鱈魚族群數量的恢復,而大西洋鱈魚又是當地漁民最重要的魚貨。海洋大學環境漁業系倪怡訓教授,1985年到1990年時,在加拿大海洋及漁業部工作,負責帶領研究團隊調查海豹和漁業資源的關聯,但倪老師的調查卻呈現海豹吃掉的鱈魚,占牠的總攝取量,不到1%。

根據加拿大政府的資料,目前豎琴海豹的族群量有690萬隻,在倪老師研究期間是300萬隻,族群數量成長不少。加拿大官方網站說明會制定合理配額,確保海豹族群的健康繁盛,但全球氣候變遷為海豹族群繁衍投下變數。海洋大學環境漁業系倪怡訓教授表示,1981年沒有海冰,造成海豹的死亡率高,因為海豹順著海冰游,一邊休息、一邊到海裡吃東西,如果海冰減少,海豹覓食的空間就減少了,對族群生殖會影響。

 

2009年,加拿大74%的海豹油賣到亞洲,台灣是第四大進口國,占加國總出口量的4.6%,從2003年到2009年間,台灣從加拿大輸入了43萬公斤的海豹油,相當於12萬隻的小海豹,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小海豹遭到獵捕。

世界第二大海豹油的生產國,是非洲南部的納米比亞,在岸邊浪花間活動的叫做毛皮海豹,台灣稱牠為海狗。在繁殖期間,母海狗和海狗寶寶大量群聚在岸邊,小海狗還沒離乳,政府就雇用工人捕殺海狗,獵人把海狗圍住後,海狗驚慌亂竄,獵人不可能一棒就打到頭部,棍棒不斷落在海狗身上,整個海灘上都是海狗的慘叫聲,許多海狗活著就被剝皮和取海狗鞭。去年那米比亞獵殺配額是9萬1千隻,其中93%是小海狗,納米比亞政府封鎖一切資訊,拍攝者被發現後還被追趕毆打。

在台灣海豹油和海狗油被包裝行銷成具有保健功效的補品,甚至可以強化性功能,耕莘醫院營養師陳雨音直言,這都是誇大,沒有臨床研究,大部分研究來源都是廠商提供的,其實不客觀。

市面上的海豹油、海狗油都是「食品」,並沒有依據「健康食品管理法」,向衛生署申請為「健康食品」,海豹油沒有國家把關,無法確保對人體無害,也無法保證具有保健功效。耕莘醫院營養師陳雨音說明,海豹在食物鏈的頂端,國際間很多科學家研究發現,海豹油中發現汞和多氯聯苯,人體不容易把它代謝,長期攝取會傷害腦部和神經、器官。這樣有疑慮的產品,業者卻標示,孕婦和哺乳的媽媽都可以食用。

營養師建議,攝取天然的魚類,就能獲得海豹油中含有的DHA、EPA等營養成分,如果民眾還是想額外補充,可以選擇從微藻類萃取出來的製品,因為這些製品,比較不容易因為食物鏈累積,而有重金屬污染。

動保團體再度召開記者會,因為納米比亞的海狗被華盛頓公約組織列在附錄二的保育類物種,國際貿易必需取得CITES的證明,進口到台灣也必須經過保育主管機關農委會同意,但是農委會從來不曾核准海豹油或是海狗油進口。

市面上銷售的動物產製品,其實牽涉複雜的國際貿易和背後數不盡的生命,以及廠商為了獲利,包裝行銷的手法,海豹油要繼續消費?還是抵制?消費者心裡都該有一把尺…

集數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