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搶救鯨豚,台灣黑水溝保育學會、消防隊、以及海巡署等人員,從深夜到天亮,一直站在海中保護鯨豚。最近幾年,發生鯨豚擱淺事件,通常都是海巡署官兵最先查覺,也最快投入救鯨人力…
這次的鯨豚擱淺事件中,包括一頭才出生一個月的幼鯨,救援人員擔心牠被潮浪沖走,因此把牠抱在懷中。然而在努力搶救下,還是有小虎鯨接續死亡,搶救人員必須加快腳步,讓鯨豚回到大海。
由於鯨豚數量太多,必須動用各式交通工具,將鯨豚載至漁港,再由漁船送到外海野放。海巡署調來卡車,在陸地協助載運。海上則以橡皮艇,將鯨豚一頭頭拉往漁港,每個人都在和時間賽跑,搶救鯨豚生命。
一艘租來的漁船,在碼頭邊等待鯨豚,準備一次載運五頭,到外海野放。這是因為,研究人員曾經嘗試將鯨豚推回海上,雖然有六頭小虎鯨已經自行游走,但是十一頭又被浪潮打回岸邊,無法自行游離,所以才改變策略,用漁船載運到外海野放。
酷熱的天氣,必須不斷為鯨豚保濕,也擔心救援時間太長,鯨豚會因為壓力,造成緊迫、導致死亡。載運五頭鯨豚之後,立即開船駛往外海,縮短鯨豚離水時間。第一次協助救援鯨豚的船長,覺得這是有趣的經驗。
一個小時的船程,整夜沒睡的海巡署官兵,累得睡著。等待救援的小虎鯨,不斷換氣,等待一線生機。
到了外海,開始準備野放,船上開始忙碌起來。一頭成年小虎鯨,體重約有250公斤,加上鯨豚野放,一直沒有標準野放器具,常常必須看現場狀況,來進行野放工作。
在離開擔架繩索的糾纏後,小虎鯨遲疑了一下,換了一口氣,開始游向大海。接著體型較小的鯨豚,直接野放海中,牠們會相互聚集,成群回到海洋。
整個救援行動,六頭自行游走,十一頭由漁船載運海外野放,四頭在海岸死亡。對於鯨豚大量擱淺原因,究竟是傷病或驚嚇所造成,學界一直沒有定論,只能在不斷救援中,找尋答案。
但是一切並未結束,四月二十日下午,再度傳出五頭小虎鯨擱淺,經過確認就是早上野放群體,再度擱淺海岸。再度擱淺的二頭小虎鯨,安置在台南四草的台江鯨豚救援中心,這是台灣唯一常設的鯨豚救援基地,多年來,王建平教授帶領志工,不斷進行鯨豚救援工作。
二頭鯨豚在池中浮游,不時相互以身體接觸,仿如互相探問打氣。池外的救援志工,開始為小虎鯨準備食物。
為了醫療小虎鯨,獸醫將藥丸藏入魚腹,一起餵食給小虎鯨。在救援池中醫療的鯨豚,要等到康復再野放,通常是一段漫長的時光,需要大量志工的參與照顧,於是黑水溝保育學會,成為召集人力、訓練志工的組織。
郭爵崑是學會專職的救援人員,原本在科技工業區工作,接觸鯨豚救援後,全心投入救援工作。每位參加救援的志工,必須排班守候鯨豚,每個人加入救援鯨豚行動,都有不同的想法。
但是,悲傷的事總會發生,常常細心照顧的鯨豚,最後還是死亡,進行解剖作病理分析,許多志工看見,心中總是悲傷。死亡的鯨豚,提供研究樣本,讓學術界能夠追查擱淺的原因,分析傷病症狀,作為未來救援的知識。
現在,僅剩的小虎鯨,開始能夠自行進食,但是到完全康復,還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希望,小虎鯨能夠恢復健康,回到牠熟悉的海洋。台灣有許多鯨豚救援組織,但是相當缺乏鯨豚救援場所,一旦必須帶回醫療,常常面臨沒有適當場所收容的窘境。從擱淺、推回、再擱淺、帶回醫療後再野放,每一個階段,都是因為許多救鯨志工,願意伸出援手,才讓落難擱淺的鯨豚,能夠有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