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曹公圳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慶鍾

曹公圳六孔制水閘門遭拆除的消息在十一月底被披露,文史工作者與高雄水利會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一方認為六孔制水門有重要的文化資產價值,一方卻認為為維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舊水門一定要拆。藉著此一事件,我們回到源頭,追溯曹公圳的故事,尋找它現在的樣貌。

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鄭溫乾老師多年來進行曹公圳的研究,對曹公圳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這幾年他帶鳳山地區的學校師生進行曹公圳的田野調查,讓下一代再找回被遺忘的水圳。

有人說,愛河是高雄的生命之河;但其實了解高雄歷史的人會說,曹公圳才是高雄的母親之河。

時光回溯到170年前,當時的高雄平原沒有完整的灌溉水圳,一旦幾天不降雨,農田馬上乾涸,到處都是大地龜裂、黃沙飛揚的景象。西元1836年,南台灣發生大旱,清廷派曹瑾來台擔任鳳山知縣興建水利,面對高屏溪滾滾而下的溪水,曹瑾決定開鑿水圳,解決旱象。

西元1838年,灌溉南高雄平原的曹公舊圳完成;接下來在1844年,灌溉北高雄的曹公新圳也完工,灌溉面積涵蓋現在整個高雄縣市。從此以後高雄的農地從看天田,變成一年兩獲的良田,而高雄鳳山一帶也成為南台灣重要的米倉。有了水圳與農業,也開啟了高雄平原的發展。在民國四十年左右的極盛時期,曹公圳的灌溉面積廣達一萬六千多公頃,然而隨著農業的沒落,如今灌溉面積僅剩下六千公頃左右。

隨著都市的擴張、工業區的建立,曹公圳的容貌也漸漸改變,原本清澈的水渠,成為容納工廠與家庭污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這恐怕也是曹瑾當年始料未及的另一種旱象吧。相較於市區的愛河,高雄市政府以二十年的時間整治愛河,創造今日愛河的親水空間,但其實整治上游的曹公圳,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要怎樣改善曹公圳的汙染問題,活化曹公圳,打造曹公圳成為高雄的溼地廊道,成為高雄縣市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當曹公圳的重要性漸漸受到重視,十一月底卻傳出六孔制水門被拆除的消息。高雄水利會表示,原本的六孔制水門因為水門較狹窄,豪雨來時雜物往往堵塞水門,導致附近農田淹水,為了居民財產安全必須拆除,以新型現代化的電動升降閘門替代。但是當地文史工作者鄭溫乾則指出,民國五十一年興建的六孔制水門是曹公舊圳幹線最壯觀的代表作,也是銜接新舊圳的重要閘門,如果將之保存下來,可以與一旁清代興建的四孔水門,以及二十一世紀的電動閘門兩相對照,橫跨三個世紀,可以見證水利工程的演進,世界各地難得一見,如今六孔制水門沒有經過任何討論被拆除,他感到相當扼腕。

目前曹公圳沿線的水利設施,只有曹公舊圳水門這個點被指定為縣定古蹟。鄭溫乾認為,其實沿線還有許多清代、日治、光復後的水利設施,與曹公開圳血脈相連,是曹公圳歷史與文化的延續,必須一體看待,將曹公圳視為重要的文化資產,才能避免六孔制水門的事件在未來再度發生。

地點
集數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