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洲夢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忠峰

俯瞰高雄,就像縮小的模型,高高的煙囪排出濃濃的塵煙,空氣中漫布著灰色微粒,眼前這渾沌的現實,需要一個夢幻轉變。一個城市綠洲的夢想,開始發光。

曾經,左營是台灣菱角的重要產地,民國七十年以前,這裡是最容易發現菱角鳥─水雉的地方,但是隨著土地利用方式改變,許多埤塘被填平了,左營,失去了原來的面貌,水雉,也跟著消失不見。

2002年,有一群人,希望能讓水雉返回家鄉,在10公頃大的左營一號公園預定地上,發起革命,運用簡單的工法營造人工溼地,打造出深淺不同的水池,針對不同鳥兒的需求仔細推敲。

為了吸引水雉,細心的種下菱角、睡蓮等浮葉植物,於是,草澤、樹澤、人工溪流、蝴蝶花廊,一般公園不會有的面貌,就在志工一點一滴的努力中,逐漸成形。

在水塘的浮葉植物間,有著超級大腳丫的鳥兒穿梭覓食,那是被列為珍稀保育類的水雉。

2004年底,水雉家族回到洲仔溼地,並配對成功,還在2005年的夏天順利產下四隻小寶寶,洲仔溼地真的讓牠們順利回家了。

另一個水池裡,像艘小船的鴛鴦,揚起優雅的帆羽在水面滑行,志工們建構適合鴛鴦的棲地與人工巢箱,開啟在平地進行鴛鴦保育的新頁。

豐富的鳥況之外,還有一條種滿蜜源植物的蝴蝶花廊,志工在這裡進行蝴蝶復育,希望台灣蝴蝶王國的美名能繼續下去。

洲仔溼地維繫著許多生命,而它本身也像個生命體,不斷的改變著,志工們實施各項監測,確切掌握溼地脈動。

穿著沼澤衣,帶著篩子與收集罐,在深淺不同的水域間移動,台灣溼盟的理事長翁義聰,多年來,持續研究螺貝類,從水中生物的變化,來檢驗水質。

前三年,洲仔溼地的營造期,採取封閉式管理,並不對外該放,在環境逐漸穩定後,開始加入解說服務,讓民眾有機會了解洲仔溼地的點滴,但是為了盡量降低人為干擾,每個月只對外開放兩天,由志工帶領遊客進行生態導覽。

步道旁,灑落的陽光,在花朵上搖映閃亮,這一刻的美好,交織在志工心上。

洲仔溼地因為他們而誕生,他們的雙頰,也因為沉浸在付出的幸福裡,染上了溫暖的粉紅色。

歷經六年的努力,夢想的種子終於落地生根,現在他們有個更大的夢想,希望串聯現有的水域,打造高雄市生態廊道,留住更多水,種出更多綠意,讓這個城市的綠洲夢,以洲仔溼地為起點,隨風遠揚,飄向遠方。

在洲仔溼地北邊的半屏山,早年是高雄開採水泥礦的重要據點之一,發生過多次走山和土石流災害,為了減緩災害發生,闢建了五個沉砂池。到了1997年,高雄市政府明令停止採礦,原以為土地可以休養生息,沒想到卻引發另一場悲劇。

當地的環保團體發現,業者為了搶在最後的合法開挖期間,就把山上的石灰岩大量採集,填在第5個水池,日後再假借清淤的名義挖出,導致第5個沉砂池最大也最深。由於這片土地分屬不同政府機構,這片土地就在各單位的互相推諉下,成了三不管地帶。

但大自然沒有忽略這個三不管地帶,原本了無生機的沉砂池,在多年之後,逐漸有生命進駐,志工發現,在洲仔溼地棲息的鳥類會飛來停棲,把這裡當成副棲地。環保團體因此也向高雄市政府建議,利用遺留的沉沙池作為基礎,開創水泥礦區更新為溼地公園的首例,由台灣濕盟認養管理,要讓受傷的土地,因為人的關注變美麗。

十一月底,由一群高雄附近的大學生所組成的志工隊伍,來到半屏湖畔幫忙,把環湖步道兩旁的枯樹枝收集整理,準備曬乾後再利用。

兩年前,高雄市政府開始闢建公園,目前已經完成南側木棧道和觀景平台,再加上志工們細心的整理,步道兩旁濃密的樹冠輕鬆擋去炙熱陽光,放眼望去滿是綠意,一改當年採礦時的灰白荒蕪,半屏湖溼地公園的夢想,開始長出新芽。

在半屏湖以北的援中港溼地,前身是魚塭,這裡原本是海軍二代軍艦港的計畫預定地,在土地重劃之後,軍方捐出50公頃給高雄市政府,當中的20公頃用作北高雄污水處理廠的用地,其餘的土地,在環保團體極力爭取下,闢建為補償型的溼地,未來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放流水,將會經過溼地淨化,再排入一旁的典寶溪。

援中港溼地面積將近30公頃,是整個高雄溼地廊道中最大、也是唯一臨海的溼地,水源與海水同步漲退潮,魚類資源豐富,因而這裡的志工培訓,與其他溼地不太相同。

溫柔的海風中,就在大樹下的自然教室,今天有一堂認識魚類的課程。從認識魚類到資源調查,都是功課。志工還必須學會使用八卦網,把魚兒暫時請出來,建立生態資源的基礎資料。

另外,也請當地漁民幫忙架起漁網,捕捉在不同深度活動的魚。另外志工們配合潮汐,在水匣門外面,放置了一種特殊的網子,做螃蟹調查。入冬以來第一波寒流,讓濱海的援中港陷入淒風苦雨,不過志工的熱情並沒有被澆熄。

從洲仔、半屏湖到援中港,不同的溼地上有著共同的生態夢。志工們在溼地裡進行著微不足道的工作,犧牲假期,奉獻心力,建構生態廊道的願景,讓被工業環繞的高雄,擺脫單調的灰黑,在水泥叢林裡,依舊能保有繽紛的藍、綠、黃、紅。

集數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