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農業」相關報導
我的田,牠的家|陽明山友善農業行動
陽明山有許多野生動物,牠們不只待在森林,有時也會到田裡串串門子。陽明山還有悠遠的農業活動,早在國家公園成立之前就存在。「我們追求的生態平衡,不可以把農民排除在外。」台北市北投區農民侯奕瑋說。
大林農地好生態|以自然農法復育田園棲地
台灣西部農地因為長期使用慣行農法,加上圳溝水泥化,讓自然生態漸漸消失。現在部分地區因為地理位置特殊,或農民改用友善農法,發現一些生物,又開始重返農地。
過熱症候群《二》畜牧篇:怎麼幫農場動物解熱?
不只是人,動物也逃熱傷害的襲擊。在台灣,牛舍幾乎都是半開放式,很少採用密閉式飼養,沒辦法用水簾或空調設備控制溫度。當夏天越來越熱、越來越長,畜牧業該如何面對過熱的考驗呢?
過熱症候群《三》作物篇:在乾渴中求活的農作物們
花蓮瑞穗鄉是東部文旦的重要產區,可是今年文旦農實在開心不起來,因為採收前一個月,文旦被太陽曬傷,影響收成。無獨有偶,以生產蜜香紅茶聞名的花蓮舞鶴台地,也因為乾旱和高溫,導致茶樹嚴重受損。面對越來越頻繁的熱傷害威脅,農民該如何備戰呢?
農地工廠下一步|《工輔法》修法後的違章工廠為何還在
政府為了管理農地工廠,在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後,訂出2022年3月19日為最後期限,必須申請納管、轉成合法。這究竟造成什麼影響?
漢寶村的囤土比賽|營建剩餘土石方及廢土填埋在農地為哪樁?
為了不讓自家農田低人一等,有的農田比地面高出三十公分,甚至一公尺。 但墊高農地,就能從此不怕淹水嗎?還有倒進農地的營建土石方,有的夾雜著磚瓦、混凝土和廢棄物,這會對土壤造成影響嗎?這些營建剩餘土石方又為何能進到農地?
再造山海之味|部落創生的故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直以來和當地環境共生的部落族人,從家鄉環境找出特色農產,像是佳民部落的山蘇、雨來菇,以及織羅部落的葛鬱金、貓公部落的滸苔,這些部落生活文化中的作物,隨著時代演進,又如何走出新面貌呢?
苦雨‧枯田|農地面對極端降雨的衝擊
極端降雨讓農民得和老天對賭,農民無奈表示:「不是太多水,就是沒有水,要怎麼辦?」,我們從台東稻米、小米和苗栗西瓜,看台灣農業在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做好準備了嗎?
在稻田裡護海洋|花蓮新社農民轉型有機耕作
如果要說起,台灣最早過著斜槓生活的一群人,噶瑪蘭族肯定是其中佼佼者。傳統的噶瑪蘭族人既是農夫也是漁夫,每年二到四月忙完農事,四月就開始出海捕飛魚、抓龍蝦,而這樣農漁兼顧的傳統,在花蓮新社部落一直延續著。
【坤輿爭議】龍昇村的護土戰役|想要乾淨的水和土
苗栗造橋龍昇村務農為生,生產多樣蔬果,有著豐富的淺山生態。是全國30個里山社區之一。2001年坤輿公司在該地申請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當地居民擔心污染水源,組成自救會反對,從2021年1月4日至今已將近400天在掩埋場外日夜戒備進行長期抗爭。究竟這是怎麼回事?
東海農地新契機|多元新創替農村注入活力
新竹竹北農地,長期面臨璞玉計畫的開發,部分居民反對迫遷徵收,不斷抗爭。但是在徵收區內,有一個東海農村聚落,不斷開創新產業,希望以不同方式,尋找土地價值,發展出農地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