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農業」相關報導
【缺水乾旱】當水田變旱田:缺水下的農耕轉作
今年因為乾旱,農委會宣布桃竹苗、台中、嘉南總共七萬四千公頃的農田停灌,創下二十年來最大停灌面積。為了節省農業用水,農委會鼓勵農民輪作或轉作旱作。當水田變旱田,有哪些效益?又遇到什麼問題?
【節水智慧】太陽公公來節水:滑手機的智慧農業管理
高鐵台南站附近,將近兩甲地的網室木瓜,這裡種的是價高量少的日陞木瓜,市場價格一斤120塊起跳。曾經獲選農委會產銷履歷達人的陳文億,就住在他的木瓜園旁邊,他工作並不很辛苦,一天到晚都在滑手機,太太著急了就會說,不要再滑手機了!但是他都說「我在手機上巡田水啊!」
【缺水乾旱】枯旱之城-農田裡的憂慮
2020年11月,時序進入立冬,也是二期稻作收割的時節,但是桃竹苗的農民臉上,沒有豐收的喜悅。因為台灣今年遭逢1964年以來,第一次夏季完全沒有颱風過境的狀況。從6月到11月,全台降雨量只有氣候平均值的六成,石門、寶山等水庫的蓄水量,也來到同期最低點。根據水利署的數據,以往到了10月,石門水庫平均蓄水量約兩億噸,今年只有八到九千萬噸,不到往年平均值的一半,為了民生和工業用水需要,政府宣布桃園、...
與牛共耕|宜蘭小農結合牛耕的友善農法
一群友善小農,遇上牛耕文化的推廣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在宜蘭壯圍,有一處叫做「牛頭司」的食農教育基地,這裡住著十多隻的水牛和黃牛,牛頭司的創辦人,人稱「牛公子」的沈國源,經常帶著牛走入附近校園,向孩子們介紹耕牛文化,也會駕著牛車,帶遊客體驗搭牛車的樂趣。
德瑪汶的雞會|泰雅部落在地生活
位在苗栗、台中交界處的大安溪畔,泰雅族的原鄉部落中,有著一群深耕土地的小農。從友善耕作到友善畜牧,他們怎麼在祖先傳承的土地上,發揮互助共享的精神?
國土計畫大搶地|農地面積嚴重減少
國土計畫進入地方審議階段,在各縣市規劃下,不斷擴張城鄉發展用地,工業開發土地,嚴重減少農地面積。原本希望能重整國土秩序,卻被縣市視為最後土地劃分機會,形成一波搶地大作戰。
未來食物養成記:油芒的故事
油芒,這個禾本科植物,看起來有點像野生的稻子,比較特別的是,穀粒上毛茸茸的,結穗以後很好辨認。這兩年,許多報導說它抗旱抗鹽,而且很好種,營養成分高,屏東、台東就傳出要幾十甲、幾十甲的種,把它當作繼紅藜之後,又一個明星作物。 但,油芒真的那麼好種嗎?去部落拿到種子就種得出來?營養成分是什麼?
未來食物養成記:電腦飛機來種稻
清晨六點,台東關山的一家早餐店,對坐吃早餐的,一個是種稻子種了五十多年的周有鎮,一個是他認識才三年的新朋友,屏東科技大學的王裕民教授。老農和教授聯手,在花東縱谷的米糧大鎮關山,開啟AI務農的新時代。
游牧農族:找尋良田的農夫們
李浚源,外號「鳳梨源」,務農年資11年,身為農夫,他很驕傲;林曉佑,下定決心要成為專業農民,他善待土地細心貼心、不疾不徐。可是,這兩個青年農夫很無奈,因為想跟大自然談戀愛的他們,卻總是找不到一片可以永遠收留他們的土地。
旱澇並存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因應?
“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代表著作物生長最需要雨水的時節,但今年穀雨卻遲遲不肯報到。不只是農民,河裡的魚也渴望著天降甘霖,沒想到老天一下雨,就是致災性的豪大雨。當旱澇並存成為現實,我們該如何因應?
大樹下的黑手農民|高雄旗美社大的農機維修班
在大樹下上課 每個星期二早上九點,是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的「農機維修班」時間。當地老字號曾氏碾米廠大門前,一棵大葉欖仁樹下,聚集著一群一群農民,他們放下鋤頭、或坐或蹲,專心修農機。其中一位滿頭白髮、年近八十的老人家,容光煥發、精神抖擻,穿著一身專業的橘色工人裝,他就是這門課的老師陳光輝。 原本在屏東科技大學生物機電系任教,退休後的陳光輝反而更忙,現在已經是南部各社大爭相競邀的熱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