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澎湖望安離澎湖本島約一小時船程,是旅遊澎湖拜訪小島的美麗景點,花宅聚落的曾依苓撿拾銀合歡枝條當柴火,為魚灶炊事活動做準備。銀合歡是外來種植物,在澎湖到處生長,已經形成危害,也會撐破牆體、破壞老屋。


銀合歡是外來種植物,在澎湖到處生長,已經形成危害。

曾依苓離島讀書,畢業後在馬祖推動聚落振興,後來想要回到澎湖,幫助故鄉。他的回鄉行動,不只是心願,也是傳承,父親過去曾到台灣工作,不斷找機會回到望安教書,然後一直守在故鄉。


曾依苓撿拾銀合歡枝條作為柴火,為魚灶炊事活動作準備。

旅居國外青少年訪花宅 體驗魚灶文化


一群旅居國外的青少年,趁暑假來到望安,體驗魚灶文化。

一群居住各國的台灣青少年,趁暑假來到望安,瞭解台灣文化。他們參觀望安海龜館,認識島嶼海洋生態。團隊還安排拜訪花宅,體驗魚灶文化。

花宅登錄為聚落建築群,曾依苓的老家,是第一批修復的古厝,華麗的建築立面,成為參訪重點。澎湖海域有大量珊瑚,死亡的珊瑚稱為硓𥑮石,成為建材,所以牆面上有多樣珊瑚種類,如同一個生態展示牆。


曾依苓的老家,是花宅聚落第一批修復的古厝。


曾依苓帶海外青年參觀自己的老家古厝。

過去曾家有建設漁灶,烹煮加工漁獲。現今魚灶已經不再加工生產,成為文化資產。

這次不只解說,還要實際體驗魚灶烹煮工作,曾依苓的父親示範如何灶口升火。曾依苓則搬出許多老用具,蒸魚的竹篩,提取的鉤具,都是年輕人沒看過的東西。滾熱的蒸氣,鮮味的魚香,重現過去魚灶的忙碌時光,現煮海味,讓學生們吃的很開心。(延伸閱讀:澎湖老魚灶的新風貌|燒陶創造藝術新價值)


學生蹲在灶前,體驗生火。


用早期竹製魚篩和勾具蒸魚。


小朋友們開心享用煮好的魚。

曾依苓全力協助學校的鄉土教育,舉辦許多藝術活動,讓學童認識故鄉。同時讓花宅成為島嶼入口,邀請藝術家登島,用換宿方式,協助聚落發展。

2025年,花宅成為台灣百大文化基地,文化部長李遠與明星陸小芬一同共遊聚落,曾依苓安排泥染活動,體驗聚落文化魅力。陸小芬回憶,過去許多作品在望安拍攝。文化部長李遠指出,望安過去是重要的電影拍攝地點。


文化部長李遠與明星陸小芬體驗泥染。

回鄉多年,故鄉重新展現活力,外界肯定曾依苓的努力,但他卻有著莫大壓力。一面協助故鄉發展,一面尋找人生定位,在忙碌中,求平衡。

澎湖西嶼青年 利用苧麻纖維發展創作

澎湖西嶼青年王昭淳,居住在大池角聚落,尋找生長在聚落邊的野生苧麻。她從事纖維藝術創作,一直想從聚落的傳統植物,發展出新的藝術。


王昭淳返鄉將生長在聚落邊的野生苧麻,移植到自己工作室的庭院,作為纖維藝術創作的材料。

回到故鄉後,他參加藝術創作計畫,計畫以苧麻造紙,做為藝術材料。將取得的苧麻,開始柔化,降低纖維韌性。妹妹暑假回鄉幫忙,他說姐姐是一位有想法、很堅持的人。

王昭淳和學校合作,教導學童造紙。透過認識苧麻,瞭解過去漁具的基本材料。他還將一間老屋改造成工作室,也展示學生和藝術家的作品。


王昭淳和學校合作,教學童造紙。

想留在澎湖創作,必須克服經濟問題,除了爭取藝術計畫,也要開啟斜槓人生。讓自己先站穩腳跟,再協助社區、學校。

和傳統糊紙匠師合作 呈現不一樣的大型燈籠 

造好的紙漿,抄出紙張到陽光下曬乾,他想利用這些紙張,製作一個大型燈籠。澎湖糊紙匠師楊朝舜協助製作支架,共同完成燈籠作品。楊朝舜是澎湖重要的糊紙匠師,西嶼輪普的紙糊大士爺,都是出自他的製作。


王昭淳以社區廟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燈籠為發想,和糊紙匠師楊朝舜一起製作大型燈籠。

造紙燈籠高高掛大廳,粗獷的紙質,沉穩的染色,增加藝術魅力,重現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歡慶氣息。

澎湖人來人往,有人因為理想遠走,有人因為依戀回鄉,在走與留之間,書寫澎湖的故事。在海角一隅,留下的人守護故鄉,等待回鄉的遊子,愛島的遊人。


完成的大型燈籠創作。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文化
縣市
  • 澎湖縣
  • 望安鄉
  • 澎湖縣
  • 西嶼鄉
關鍵字
澎湖, 漁業, 藝術, 苧麻, 魚灶, 古厝, 花宅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東池上光電開發

台東池上是重要的稻米之鄉,優美的農業地景,更是讓人驚豔,守護池上農地成為居民的共同心願。但是在池上火車站後方一塊土地,最近開始整地,準備設置光電場,居民擔心遊客到池上的第一印象,就要被破壞。江玉麟是都市人,因為愛上鄉村生活,舉家搬到池上,並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看見光電開始進入池上,他擔心將引發破窗效應。

池上土地種稻變種電,引發居民議論,也成為全國關心的事件。池上鄉長張堯城在開發現場,舉辦協調會,許多地方居民前來討論。台東縣政府說明,外界有所誤解,雖然這片土地一直在種稻,但地目上已經重劃為建地,不是農地。

張堯城表示,不反對發展光電,但是開發在城鄉重劃區的土地上,未來可能影響附近建設,還是希望業者停止興建。現場討論達成初步共識,鄉公所協助找地,讓光電業者遷移開發。業者強調完全合法,如果鄉公所找不到地遷移,光電場會繼續開發。

池上鄉有一塊山邊的國有地,土地劃為特定農業區,但是不利耕作,鄉公所推動五十多公頃,做為光電場,達成稻米電鄉的願景。計畫中的光電場,掛滿抗議布條,環保人士認為閒置的特定農業區,只要引進水源,就是很好的耕地。

花蓮縣鳳林鄉光電開發

花蓮縣鳳林鄉一處農地上,興建了一座小型光電場。根據花蓮縣政府統計,全縣地面型光電場目前大約有八十多件申請案,只有九件通過,農業處不支持在農地設光電。這個區域附近,未來兆豐農場計畫推動450公頃光電區,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地面型光電場。

兆豐農場設置光電場,曾召開地方說明會,但是開發案還在計畫中,並未成案。花蓮縣政府表示,大型光電場設置,依法必須交由中央審查,由內政部進行土地變更審議。另外農委會在光電檢討公聽會上說明,將針對個案進行檢討與審查。

花東農地發展光電,業者積極投入。以台東為例,已經有多件提出申請,仍在審核中。光電業者提出一公頃一年四十萬的租金,甚至比喻成孝親的養老金,吸引農民加入。外界憂慮,光電侵入農地,將影響農業生產,業者卻認為光電進入農地,有助解決休耕與廢耕的問題。

有些農民也擔心,農地一直種光電,未來後代無法回鄉種田。看在一些有耕作的農民眼裡,其實換算下來,沒有高出多少利潤。更擔心,一旦變更地目,未來要恢復農地可能更加不易。

創造農地價植,讓農地農用,成為許多農民的心願。池上一家農戶,十多年前轉做民宿,並且種樹木,推動生態化農園。引進種植沙梨橄欖,發現果實富含多種營養,具有經濟價值,開始進行加工,製作成農產品。同時開發農事體驗課程,讓遊客深入農村生活。對守護農地的一家人來說,好好照顧農地,就能永續發展。

推動綠能光電,應該慎選位置。花蓮置有陽光電城,推動屋頂光電。鳳林鄉也利用垃圾掩埋場土地,興建光電場,避免破壞農地。綠能光電進入農鄉,關係到土地利用的規範問題,也反映著,如何發展農業,讓農地不閒置,堅持農地農用的精神。

學科
開發, 能源
縣市
  • 台東縣
  • 池上鄉
  • 花蓮縣
  • 鳳林鎮
關鍵字
太陽光電, 農地光電, 農電共生, 光電板, 地面型光電, 農地種電, 農地農用, 太陽能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珍珠海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珍珠海》是以金門為出發點,看保麗龍回收在離島的樣態,同時也進入金門當地,看這些被廢棄保麗龍危害金門當地物種的現況。另外本片也討論公務體系的因應之道,以及無力承受的當地環境。透過空拍影片,開始了保麗龍的離島之旅,希望能讓觀眾身歷其中,窺見台灣保麗龍回收體制不足的問題。

過去台灣對保麗龍回收產業的關注度不足,海灘上出現越來越多保麗龍廢棄物,也開始有民間淨灘團體,意識到海漂保麗龍的問題,經過多方討論,政府逐漸建立回收機制,但在推動期間,仍有許多角落堆積著大量廢棄保麗龍。希望能透過本片,呈現離島的保麗龍處理困境,並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片末我們也邀請到陳蔚慈來跟大家分享拍攝的初衷以及這一路上的觀察。
 

 

學科
海洋, 公害
縣市
  • 金門縣
關鍵字
珍珠海, 金門, 保麗龍, 廢棄物, 回收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陳蔚慈 製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病毒「外溢」(Spillover,即病毒跨物種傳播)的發生次數,增加了三倍,因此奪走了無數生命。然而人們總是在每次瘟疫爆發的當下,才意識到危機正在發生。

2014年伊波拉疫情在西非爆發,當世界聚焦在伊波拉病毒時,地球上還有其它致命疾病虎視眈眈,立百病毒 、屈公病毒、茲卡病毒......,這些人畜共通病毒,其實擁有很多共同點。它們來自何處?如何致人於死?以及該如何防止它們的擴散?世界為下一次大規模爆發做好準備了嗎?

本片透過講述這些致命病毒的生還者和醫護人員的故事,試圖為觀眾找出答案。

學科
科學, 生活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2017年 美國公共電視(PBS) 製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