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導演黃虹棋回到熟悉的家鄉官田,透過鏡頭親身觀察到菱角農民林丙火受到限水政策、人力短缺與自然生態劇烈變遷的困境。影片試圖以「水田、農人、生態」三面向構築產業面貌,引領觀眾一窺菱角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

 

學科
農業
縣市
  • 台南市
  • 官田區
關鍵字
官田, 菱角, 水雉, 氣候變遷, 生態, 環境映像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導演/黃虹棋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野山羊。

漫步在山林間,悠閒地覓食,棕色毛皮完美融入環境,牠是台灣特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野山羊」,從北到南約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都有分布,牠們構造特殊的腳蹄,抓地力很強,能在懸崖、陡坡活動自如,過去主要的生存壓力,來自狩獵與棲地破壞,但近年有人發現,牠們正面臨新的疾病危機…

在台東縣達仁鄉的大竹溪,幾位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疾病生態實驗室的成員,沿著崎嶇不平的溪床,往上游走,他們接獲民眾通報,當地發現一隻死亡的台灣野山羊,因此前來調查。

穿孔疥癬蟎對台灣野山羊族群的衝擊


研究人員表示,山羊感染疥癬的話,會從臉部、頭部開始感染,所以可以看到頭部有很厚的痂皮。

沿著通報人所指的方向前進,不久就發現了山羊屍體,牠的體表結了一層厚厚的痂皮,毛髮間有許多脫落的皮屑,這些都是感染穿孔疥癬蟎的症狀。這種寄生蟲疾病在2007年,才正式被科學界描述,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解釋,穿孔疥癬蟎具有許多不同的「分型」,而這些分型具有高度宿主特異性,如果寄生在台灣野山羊身上的穿孔疥癬蟎跑到人類身上,「那會讓你非常癢,但這些疥癬蟎無法在人身上繁殖,過幾天就會死亡。」


感染穿孔疥癬蟎的山羊會脫毛,皮膚布滿一條一條裂開的傷口。

目前台灣的野生動物中,只有台灣野山羊被觀察到嚴重的疥癬蟎感染病癥。穿孔疥癬蟎會鑽入宿主皮膚,吸食組織液,讓山羊產生脫毛、痂皮增生等症狀,痂皮會反覆開裂,使皮膚布滿傷口,讓山羊只要稍稍移動,就疼痛不已。此外,穿孔疥癬蟎的活躍期,是在濕冷的冬季,感染疥癬的山羊,會因為移動困難影響覓食,無法取得充足養分,加上脫毛等因素,使牠難以抵禦冬季的嚴寒而死亡。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研究團隊,2011年曾與南投東埔部落的獵人合作,以麻醉槍捕捉染病山羊,裝設無線電發報器,追蹤牠們的活動範圍與存活狀況。陳貞志說明,藉由當時的研究可以推估,當地的山羊族群感染率約有60%,而這些感染個體中,又有30%會死亡,「這個比例其實不算小,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穿孔疥癬蟎對於台灣野山羊族群,是個重要的限制因子。」

延伸閱讀》山上的癩痢羊|研究團隊解密山羊疥癬螨問題

近年疫情擴張,傳統疫區南邊、北邊皆出現案例


2012年研究團隊在全台三十多個地點進行訪談,判定南投丹大至屏東霧台山區之間,是穿孔疥癬蟎的傳統疫區。

當時研究團隊透過部落居民訪談進一步確認,包括2011年的研究地點,玉山國家公園楠溪林道在內,穿孔疥癬蟎在南投丹大到屏東霧台之間的山區,可能至少存在了百年以上,因此將這個區域判定為「傳統疫區」。陳貞志表示,這個病原來到台灣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他個人懷疑,台灣野山羊的祖先在冰河時期遷移到台灣時,身上就帶著病原。

令人擔憂的是,近年疥癬蟎疫情開始出現擴散跡象。2021年通報的大竹溪案例,離傳統疫區的南界,屏東霧台有三十多公里遠。疫情不只往南,也往北擴張,2023年底,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花蓮西寶聚落居民,開始觀察到台灣野山羊異常死亡的情形,長期與西寶國小合作進行環境教育的生態觀察家林青峰表示,過去十年來,社區架設的自動相機一直都能拍到健康的山羊,但最近架設的兩台相機,卻只有零星幾筆紀錄,其中兩段影片還能觀察到罹患疥癬的山羊。


架設在西寶社區周邊的自動相機,拍到罹患疥癬的山羊。畫面提供/西寶國小

為何這個在台灣存在這麼久的病原,會開始擴張?陳貞志推測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未知因素導致環境改變,進而改變了寄生蟲分布:「分布改變後,會產生一批新的受害者,新疫區的山羊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個病原,因此都沒有免疫能力,死亡率必然會比傳統疫區要高很多。」

研究證實部分新疫區疫情嚴峻,「連山羊糞便都找不到」


為了調查疥癬蟎疫情的擴散情況,屏科大研究團隊從2023年開始,在台東縣達仁鄉大竹溪流域的杜鴉原山,以及南邊的浸水營古道設置兩個樣區。

在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委託下,屏科大研究團隊從2023年開始,在台東縣達仁鄉大竹溪流域的杜鴉原山,以及南邊的浸水營古道設置兩個樣區,調查疥癬蟎疫情的擴散情況,以及它對山羊造成的衝擊。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表示,過去在杜鴉原山很常發現長鬃山羊,但是在2023年的調查,沒有發現到任何一隻個體。

浸水營古道過去並沒有詳細的台灣野山羊密度調查資料可供比對,研究團隊將2023年一整年的調查結果,與台灣其他山羊棲地做比較,發現浸水營的山羊族群密度偏低,每平方公里只有兩隻左右,跟其他棲地的七到十隻差距很大。且浸水營古道少數還有山羊的地區,已經出現罹患疥癬的個體,表示當地殘存的族群,可能也會快速消失。浸水營北邊的樣區杜鴉原山,情況甚至更加嚴峻,連山羊的糞便、食痕都找不到。

病原已隨環境改變,找出控制與管理方式刻不容緩

當一個地區的山羊已經大量死亡,任何管理或控制疾病的措施,都為時已晚。另一方面,疥癬蟎在夏季並不活躍,這時很難從外觀看出山羊有沒有生病,想要盡早得知某個區域是否發生疫情,捕捉動物驗血是最精準的方式,但這不僅耗費人力、時間,對動物也會造成壓力。

陳貞志說明,感染疥癬的山羊,可能會在舔毛時把疥癬蟎吞進肚子裡,因此牠們的糞便中有可能找得到疥癬蟎的DNA,從野外採集山羊糞便來檢驗,成為監測是否有疫情爆發的方法之一,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測試可靠的檢驗流程。


研究人員在野外調查時,會順道尋找山羊糞便。

陳貞志表示,由於在開放空間對野生動物投藥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加上能殺死疥癬蟎的藥物,也會殺死環境中其他節肢動物,因此在野外投藥並不是可行的方法。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捕捉染病的山羊嘗試治療:「如果我們找到的個體具有免疫特徵,經過初步治療後會把牠放回野外環境,透過無線電追蹤,觀察牠在樣區中的存活狀況,透過這樣的方式,逐步篩選出具有抗病力的個體。」


今年一月初,屏科大研究人員收到通報,趕往花蓮西寶聚落調查,希望能採集活體野山羊的血清樣本,可惜抵達時山羊已經死亡。

穿孔疥癬蟎在其他國家,曾有造成瀕危野生動物區域性滅絕的案例,是國際上非常重視的保育議題。台灣野山羊會不會因此區域性滅絕,目前還不能肯定,但無論如何,疫區分布的改變是個警訊,表示過去限制這個疾病的環境因子已經改變。陳貞志強調,即使這個疾病在台灣存在已久,也不表示疫區、疫情的狀況會一直固定不變,如果能找到方法來控制,台灣野山羊就少了一個威脅。

植食性的中大型哺乳動物,在森林的更新上扮演重要功能,對於穿孔疥癬蟎這個威脅台灣野山羊的病原,我們還有很多未知,但如果等到最嚴重的情況發生,才開始行動,恐怕將為時已晚。


台灣野山羊屬於植食性的中大型哺乳動物,在森林的更新上扮演重要功能。

我們的島Podcast》P來賓陳貞志_野生動物生病了:「病」非我願 人類如何與野生動物共生共存?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東縣
  • 達仁鄉
  • 花蓮縣
  • 秀林鄉
關鍵字
野生動物, 疾病, 台灣野山羊, 長鬃山羊, 保育類, 穿孔疥癬蟎, 傳染病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陳添寶
于立平
許中熹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鹿野篇|轉租或自營管理 在地NPO經手超過40間空屋活化


吉井先生一家買下鳥取縣鹿野町的閒置空屋,DIY打造自己的家園。

幼兒園剛下課的小朋友,開心回到家裡,這間房子是吉井先生一家人,一起打造的夢想之家。小家庭原本住在東京公寓,但夫妻倆想住獨棟房子,因為兩人的家鄉在鳥取縣和隔壁的兵庫縣,找了一陣子之後,發現鳥取縣的鹿野町,有適合的房子,為了孩子就學安定,決定買下閒置空屋,並且DIY整修。

小林先生是協助吉井家庭定居鹿野的重要幫手,多年來,他和他的夥伴,積極協助想定居鹿野的外地移居者,或租或買找到適合的房子。時間再往前推,將近30年前,小林先生和多位在地青年,思考怎麼讓家鄉有更好的發展,共同成立NPO組織「因州鹿野城市再造協議會」,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好好活化地方上的空屋。


多年來小林先生和夥伴,積極活化地方空屋和協助想定居鹿野的移居者。

走在鹿野町,整齊的街道,清澈的水流,一排排古樸老建物,附近還有溫泉,是個讓人身心放鬆的小鎮。小鎮設立於四百年前,日本戰國時代,目前還留有護城河遺跡和老街輪廓,不過人口老化與外流,讓空屋越來越多。多年來,如果聽到有房子要被賣掉,小林先生會想辦法跟屋主聯絡溝通,爭取把房子保留活化。

夜晚來到有250年歷史的老房子用餐,原本屋主已經打算賣掉這間老屋,經過小林先生等人的協助,先轉租做為住家,後來改成餐廳。老房子的繼承人因為都搬到東京,無力維護老屋,本來想無償捐給市政府,不過被拒絕,協議會知道後,跟屋主承租,並且想辦法找到最好的使用方式。雖然鹿野空屋很多,不過多年來,對於如何活化在地老屋和空屋,協議會還是希望不要太急躁。


這間已經有250年歷史的老屋,原本屋主已經打算賣掉,經過小林先生等人的協助,先作為住家,後來改成餐廳。

多年來,協議會協助超過40間空屋活化利用,有的是跟屋主承租,轉租給移居者;有的是承租下來後自營管理,整理為餐廳、商店、民宿或舉辦活動的空間;也會僱用員工提供工作機會。因為不是以營利為主要考量,協議會的自營商店,目前大多沒有獲利,只能透過轉租的收入支撐運作。採訪前,協議會剛剛收到一筆超過台幣一百萬的捐款,也大大鼓舞他們更堅持信念。


來到鹿野學習務農的白川先生,在小林先生的幫助下,找到適合居住的地方。

 


來自法國的藝術家,少年時期就透過漫畫知道鹿野,這次駐村,他找到和漫畫中一樣的場景,並在現場作畫。

鳥取縣位處日本本州西部山陰地方,總面積在47個都道府縣中排名第41;總人口55萬,是全日本最少。2018年中央公布鳥取縣的空屋約四萬戶,空屋率15.5%。不過鳥取縣進一步調查發現,實際上沒有居住的空屋,已經降到1萬5000戶。為了活化空屋,鳥取縣19個市町村,有17個設立官方的空屋銀行,2023年總登記件數300多件,官方掌握願意釋出的空屋件數比例不高。不過鹿野町單單透過民間力量活化空屋,成果相當好,也經常分享運作理念和方式。


鳥取縣和全日本空屋數據比較,資料來源:2018年總務省《住宅・土地統計調査》。

一級建築師渡邉義孝多年來投入日本老屋與空屋的活化再利用,他表示,日本大學的建築系,只會教學生蓋新房子,對於老房子的修建和維護卻沒有關注。不過每一間老房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值得保留。


渡邉義孝每年多次到台紀錄老房子,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足跡。

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渡邉義孝每年多次到台灣紀錄老房子,十多年來走訪台灣超過20次,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足跡。長期關注台日老屋與空屋活化,渡邉義孝說,比起日本,台灣人更在乎老屋議題。不過他真心希望,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每間老房子,都能在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下,再次充滿活力。

延伸閱讀》愛上西螺|青年返鄉為老街注入文化新活力
延伸閱讀》訴說彰化老屋|家鄉美食、特色咖啡再創老街新風貌

學科
文化, 城市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金門, 民宿, 日本, 京都, 廣島, 老屋再生, 尾道, 鳥取, 鹿野町, 護城河, 鹿野

請輸入稿頭

國外
  • 亞洲
  • 日本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葉明蘭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大海從來不是阻隔,而是我們祖先四通八達的高速道路。台南的地下,不但埋藏許多被遺忘的歷史,也埋藏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海洋精神。在這個系列報導中,我們試圖探索,從一兩百年到四百年,再到六千年之間,屬於台灣的大航海時代。歡迎大家一起跟著專家學者和阿聰,重新認識我們的祖先,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地下台南01】遺忘的大員市鎮與熱蘭遮城:一窺400年前的重要國際貿易據點!

來賓|成大建築系副教授 黃恩宇

你是否知道400年前的大員市鎮,也就是如今台南安平一帶,竟然曾經是國際上重要的貿易據點?而你又是否注意過熱蘭遮城牆上留下的鐵剪刀與砌磚工法,以及大員市的城市規劃,其實這都是荷蘭人在台灣留下的痕跡?

「地下台南系列」的第一集,我們邀請到成大建築系的副教授黃恩宇,同時也是進行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3D重建圖的重要學者,帶著我們一邊檢視古地圖、一邊走訪安平。推估大員市鎮400年前的生活樣貌為何?荷蘭人在台灣留下了哪些痕跡?而這幾百年來各族群的匯聚與各文化的交流,又如何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城市樣貌?讓我們一起「聰到現場」,認識過去的大員市鎮吧!
 

【地下台南02】台南人愛吃甜原來有跡可循?帶你解密府城的製糖產業與歷史!

來賓|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教授 盧泰康

我們對於臺南往往都有一個愛吃甜的印象,但你可曾想過,這項飲食習慣其實可以從數百年前的考古資料中窺見一些蛛絲馬跡嗎?「地下臺南系列」第二集,讓我們一起前進臺南,看看這些與製糖產業密不可分的糖漏、漏罐與瓦漏窯遺跡究竟為何物?而它們分別在製糖產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又可以如何從製糖與糖業的外銷來認識臺灣過去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呢?

節目邀請到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的盧泰康教授,帶我們實際認識各種出土的遺物,也將前往南科考古館,看看其中兩件於臺南歸仁窯出土的大型糖漏,逐步為我們解開台南人愛吃甜的秘密!
 

【地下台南03】大航海時代:從4000年前到400年前的海洋移動史來重新認識台灣與世界的關係!

來賓|成大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益昌

我們該如何從「世界的大航海時代」來看臺灣,又要如何從「臺灣的大航海時代」來看世界?4000年前以臺灣為中心遷徙出去的南島民族,到400年前荷蘭人來臺後的發展,我們該如何從考古文獻中來認識這個橫跨數千年的南海歷史?又可以從中怎麼重新認識臺灣的主體性?

我們邀請到臺灣考古界的權威,同時也是成大考古學研究所的特聘教授劉益昌來和談談他近年關於「大航海時代」的研究。補足你對台灣歷史缺失的那一塊。

學科
文化, 城市
縣市
  • 台南市
關鍵字
黃恩宇, 盧泰康, 劉益昌, 大航海, 地下台南, 荷蘭, 熱蘭遮城, 臺南, 糖業史, 製糖產業, 糖漏, 漏罐, 考古, 南科考古館, 南島民族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兩坡頂、磚造建築、水泥瓦,正立面中間由一座四階梯進入拱型門,上方有拱形百頁推窗,還有木製校徽。左右兩邊都有上下推拉窗,窗上水平線腳勾勒形似窗楣,環繞建物一圈。新竹市文化局認為小禮堂是新竹女中,舊有校舍唯一的歷史見證,而且建築形式規模保留完整,具有極高保存價值,多年以來,校方也有共識盡量維護保留,並持續在小禮堂內舉辦活動,也讓學生使用。


新竹女中國樂校隊學生常常在小禮堂練習。

維護管理困難 今年三月申請登錄文化資產

90年來,小禮堂內部大致維持原來的樣子,不過上方裝了輕鋼架的天花板,把原來的骨架包起來,地板也整理過。校方表示,可能因為有漏水、滲水問題,窗戶和屋頂瓦片陸續整修更換過,但受限經費和人力,小禮堂的維護管理越來越困難,今年三月新竹女中向新竹市文化局,申請登錄為文化資產。


90年來,小禮堂內部大致維持原來的樣子,不過因為漏水、滲水問題,窗戶和屋頂瓦片陸續整修更換過。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在文資法修法通過50年以上公有建物,處分前須先進行文資價值評估後,民眾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意識提升。2019年文化局做過一次調查,當時已經將竹女小禮堂列冊追蹤,不過一開始與校方接觸,新竹女中不願意文化局介入,心理上可能先入為主認為,一旦指定古蹟就會受到限制,現在校方申請登錄,文化局也樂觀其成。


新竹女中校長林桂鳳表示,先前會覺得如果交給政府之後,會不會未來要使用或規劃時,會失去主導權,所以經過很長時間的討論。

台灣中等教育發展見證 小禮堂盼續存

回溯新竹女中近百年歷史,最初原名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1945年改名台灣省立新竹女子中學,1958年改為完全高級中學。當年新竹女中的設立,來自於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間瀰漫民族自決風氣,日本擔心台灣人也會受到影響,思考改變對台灣的統治管理方式,推出內地延長,試圖將台灣作為日本內地的一部分,達到沒有差別待遇的對待,其中教育最早推行,也因此在台灣設立更多中學校,新竹女中就是其中一所。


新竹女中創立最初原名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

走過近百年歲月,從一座小禮堂,看到新竹女中的歷史發展,也看到台灣中等教育的演變,再下一個百年,學校希望小禮堂依舊優雅矗立,持續陪伴一代代學生,度過那段無敵的青春歲月。

學科
文化
縣市
  • 新竹市
  • 東區
關鍵字
新竹女中, 日治校舍, 文化資產, 小禮堂, 學生時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葉明蘭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TNVR是什麼?

你是否注意過路上的犬貓,有些一隻耳朵缺了一角?這是牠們已經做過絕育手術的標記,公的標記在左耳,母的則是右耳。捕捉(Trap)、絕育(Neuter)、施打疫苗(Vaccinate)、回置原地(Return),這套流程簡稱TNVR,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不同動保團體在推行。


民間團體與公部門合作,地毯式的挨家挨戶找出沒有絕育的母犬。

2012年成立的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將TNVR視為協會重點工作,希望藉此降低遊蕩犬貓繁殖速度,走遍全台偏鄉與離島為犬貓結紮。還記得衝擊篇居民提到時常有人來丟狗的垃圾場嗎?他們會透過自身觀察和訪問居民,找出這種遊蕩犬聚集的地點,架設誘捕籠。


動保團體台灣之心協會的工作人員,帶著飼料走進誘捕籠,目的是誘捕母犬絕育,降低牠們的繁殖速度。

一隻母犬一年生兩胎,一胎平均生下六到十隻幼犬,幼犬滿一歲就有生育能力,優先捕捉母犬,才能提升絕育效率。工作人員會在誘捕籠裡架設自動相機,確認進籠的狗是不是要捕捉的目標。即便現在的科技,已經進展到可以遠端操控關閉籠門,抓狗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為了降低狗的戒心,工作人員布置好誘捕籠後,會把車開到遠處等待,等個三、四小時卻無功而返是家常便飯,部分警戒心強的野犬,甚至可能要兩、三年才抓得到。

延伸閱讀》走,小島紮貓去!|減少偏鄉流浪貓狗數量

TNVR喊了多年,實際上才剛起步?

2017年,《動物保護法》刪除了遊蕩犬貓進入收容所後,一定期間無人領養就要撲殺的規定,TNVR成為遊蕩犬貓末端減量的少數方法,農委會也開始挹注大量經費補助各縣市政府做絕育,不過台灣之心前執行長劉晉佑卻感嘆:「台灣雖然喊TNVR這麼久,但我要說,台灣其實根本還沒有在認真TNVR,我們才正要開始學怎麼做絕育而已。」


台灣之心協會前執行長劉晉佑認為,台灣在TNVR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劉晉佑指出:「我們必須把經費放在繁殖風險高的遊蕩母犬,可是常常公狗一起做、家裡的小型犬也一起做,沒有把錢花在刀口上。」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也觀察到,野犬因為捕捉耗時,少有單位主動捕捉:「假設某單位立下目標一年要結紮兩千隻,但可能一隊人一個月在野外只抓到一隻,這樣沒辦法達標,所以常見的做法是請民眾把自己的貓狗帶來結紮」,這樣雖然可以快速達標,卻也造成野外的狗沒人抓、一直持續生小狗的漏洞。

陳貞志表示,想藉由TNVR讓遊蕩犬族群有感減少,有兩個重要前提,第一是絕育比例要達到80%以上,第二是要持續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只做一年,即使絕育比例達到80%,但隨著有絕育的狗死亡、新的狗遷入,這個比例很快會被稀釋掉,很多國家的研究發現,到了第四年,大多數個體又回到沒有絕育的狀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表示,想藉由TNVR讓遊蕩犬族群減少,有兩個重要前提,第一是絕育比例要達到80%以上,第二是要持續很長的時間。

絕育的速度,必須超過遊蕩犬繁殖速度,但劉晉佑觀察,政府機關在編列相關經費時,時間常常不連續:「常常年頭跟年尾是空窗期,那沒結紮到的狗就在空窗期繼續繁殖,或是做到一半錢不夠了,剩下的就沒做。」

經費要多少才夠、比例有沒有達到80%以上,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都是要先知道某個區域到底有多少狗。因此台灣之心在進行TNVR前,會先調查當地遊蕩犬族群、做個體辨識。他們看見TNVR過去的問題,也希望了解採用科學化的執行方式成效如何。

是「TNVR無效」,還是「只做TNVR無效」?

2020年起,台灣之心以苗栗、台中的石虎棲地為核心,進行「全面絕育」計畫,不僅捕捉野外的遊蕩犬,也逐戶家訪,找出放養或飼養在戶外的母犬進行絕育。同時,屏科大研究團隊開始在苗栗通霄鎮、苑裡鎮、台灣之心執行TNR的三個里,進行遊蕩犬族群調查。

研究人員每隔一到兩個月會騎著機車,把看到的每隻狗都記錄下來,進行個體辨識,藉此估算族群數量、絕育比例,並且透過家戶訪查,追蹤這些狗是否死亡或遷移。調查進行三年來,發現樣區的母犬絕育率停留在60%左右,研究人員分析絕育率難以提升的主因,包括因棄養或送養,不斷有未絕育的狗遷入,以及部分放養家犬的飼主不願為犬隻結紮。


研究人員每隔一到兩個月騎著機車,把看到的每一隻狗都記錄下來,進行個體辨識,藉此估算族群數量、絕育比例。

陳貞志強調:「國民教育很重要,如果你只想養一、兩隻,那就早點幫狗做絕育;另外我們的寵物登記制度已經很多年了,但有沒有適當的稽查?這是在政策管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要不然做再多TNR、花更多資源,都不會有效果。」

2018到2021年,台灣之心也曾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做TNVR,成功把母犬絕育率拉到80%以上,後續由清華大學研究團隊進行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族群狀況調查。計畫主持人顏士清表示:「相較於中山大學2018年期間在壽山調查到100隻幼犬,我們只發現1隻幼犬,所以絕育計畫抑制出生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可是我們卻看不到整體族群量有顯著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壽山鄰近的公園、工廠、停車場有很多遊蕩犬,牠們隨時都會遷入國家自然公園。」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常見遊蕩犬與野生動物發生衝突。畫面提供:林裕傑

台灣之心過去曾在澎湖執行浪貓TNVR,有效減少當地貓口,但台灣本島不像離島是相對封閉的空間,難以避免新的犬隻移入,導致整體絕育率很難達標。既然如此還該不該繼續做TNVR呢?

顏士清強調:「其實抑制出生還是得做,我的重點不是只有批評TNVR無效,重點是不能只靠TNVR,要搭配其他手段,包括移除安置、控制遷入、加強飼主責任等通通都要做。」

《動物保護法》很早就規定不得棄養寵物,但過去並沒有落實執法,根據2011年監察院糾正報告,有19個縣市長達四年棄養罰單掛零。2015年《動保法》修法後,若飼主讓家中犬貓任意繁殖,又未申報免絕育,可處五到二十五萬元罰鍰,但實際裁罰數量也偏低。

農委會表示,近年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量,已經有所提升,2022年分別有五百多件與一百五十多件。不過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不諱言,飼養觀念的落差,是執法上的一大挑戰,「有些行為第一線人員不見得完全能罰得下去。」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的統計,在各縣市盤點出的遊蕩犬熱區範圍內,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都是零。


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的統計,在各縣市盤點出的遊蕩犬熱區範圍內,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都是零。

長期投入遊蕩犬絕育的動保團體,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觀察,鄉村地區不少四、五十歲以上的飼主,都不知道有這條要為犬貓絕育的法規,「這在處理遊蕩犬問題上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這些母犬養在戶外,即使有鍊住,一旦發情很容易就會配對懷孕,生了一窩小狗飼主無力負擔,就到處分送,這些拿到小狗的人因為沒有經過篩選,八成也不會是負責飼主,養到不想養了往外一丟,新的野犬就出現了。」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分析。

R回原地?生態敏感區適合嗎?

如果在進行TNVR的同時,能把飼主責任這源頭的漏洞堵上,或許就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問題在於,即使絕育率達標,原有的遊蕩犬族群可能也要經過至少十年以上,才會自然消亡,絕育後回置原地的犬隻仍可能攻擊野生動物,要每年重覆捕捉重新施打疫苗也很困難,因此也存在傳染疾病給野生動物的風險。對於已經有區域性滅絕可能的壽山山羌、極度瀕危的石虎而言,可能等不了那麼久。


長期調查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族群量變化的顏士清認為整體絕育率降低不能光靠TNVR​​​​​​,需要配套才能奏效。

顏士清認為,像壽山這樣的生態敏感區,最好的做法是將犬隻移除安置,依照他的模擬結果,在維持現有85%絕育率的前提下,每年最少要移除一百隻,才能讓遊蕩犬數量降到最低點。他說明:「一百隻其實是個虛擬值,因為我們在半屏山可以有效確認,一年後有多少隻狗移入,但壽山沒辦法,因為壽山範圍太大,所以我依照半屏山的數字再低估一些,才變成這個一百隻,所以搞不好還是低估的。」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有許多遊蕩犬隻。

2022年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愛狗人協會,在野生動物較常出沒的區域誘捕遊蕩犬,抓到的狗不再回置,而是收容後設法送養。管理處副處長洪啟源說明,限於經費,只能先設定一年移置60隻的目標:「狗抓到之後帶回去收容,每天飲食用度都需要錢,其實我們給委託單位的錢不夠,他們還要自行募款。」


2022年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愛狗人協會,在野生動物較常出沒的區域進行誘捕。

台灣愛狗人協會理事長顏杏娟認為,壽山犬隻移置最大的難題不是收容,而是部分警戒心強的野犬非常難誘捕。志工林銘祥補充,如果使用吹箭麻醉,在麻醉生效的三到五分鐘,狗如果往樹叢裡衝,很難找到牠們。此外壽山獼猴很多,有時誘捕籠抓到的不是狗而是獼猴,甚至還有不願狗被抓走的民眾,會刻意把誘捕籠裡的狗放走。

種種困難下,截至2022年10月,壽山只移置了20隻左右的狗。雪上加霜的是,壽山還有一個因素會吸引狗源源不絕地遷入,那就是餵養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 台中市
  • 苗栗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遊蕩犬, 流浪狗, 棄養, 放養, 野生動物, 動物保護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獼猴, 石虎, TNVR, 餵養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陳慶鍾
呂培苓
葉鎮中
賴冠丞
劉啟稜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南市安定區計畫興建九崴南科天然氣電廠,由民間企業使用台糖農場土地。

台南市安定區計畫興建九崴南科天然氣電廠,由民間企業使用台糖農場土地,興建兩期共120萬瓩機組容量的電廠。開發公司表示,選址有供電需求考慮,能就近提供南部工業用電。


離電廠廠區不到2公里地方,有一群新社區,許多居民當初是看上好環境才決定購屋入住,但是現在電廠一來,讓居民都擔心空污問題。

選址所在的台糖農地,除了是農牧特定專用區,種植甘蔗等作物,周遭環境也是許多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距離廠區不到兩公里,還有一群新社區,大都是十多年前興建。張純慧當初就是看好環境,才決定在這購屋成家,但是電廠一來,空污問題讓他擔心子女健康。


選址的台糖農地,有一級保育類的鳥類草鴞。

電廠北邊就是台南市安南區舊聚落,人口眾多,建築繁密,擔心電廠設置會對地方發展造成的衝擊。過去台南市山上區設有一所天然氣電廠,當地學校老師出面說明,電廠對空氣品質造成的影響。

相關新聞》豐德電廠擬增天然氣用量 補正資料再審


台南市山上區過去設有一所天然氣電廠,當地學校老師表示,電廠會對空氣品質造成影響。

環評要求5月31日前補件再審 需針對空污等居民疑慮進行溝通

電廠開發已經進入環評,2022年9月第一次初審未過,被要求補件再審,包括須訂出空污減量目標及抵換措施,以及相關風險評估,也必須擴大居民溝通,於是廠方在2023年4月再度召開說明會,邀請居民前來討論,不過說明會一開始,就遭到居民強烈抗議。

相關新聞》南科天然氣電廠選址遭抗議 九崴:將積極與地方溝通


廠方於2023年4月再度召開說明會,不過污染的問題和溝通障礙,讓居民對開發廠商失去信任。

立委陳亭妃到場表示,這場不在開發當地舉行的說明會,舉辦有何意義?面對居民氣憤集體退場,電廠主管說明公司計畫縮小發電規模,並推動森林電廠,進行改善調整方案。黃銀姝強調,自救會不是反對天然氣發電,而是反對選址不當,事到如今開發商無心解決問題,只想跑流程。

污染的問題,溝通的障礙,讓居民失去信任,他們希望天然氣電廠能重新選址,遠離社區,保護生態,留下安心生活的環境。

延伸閱讀》四接東移行不行|協和電廠轉型下的那片海

學科
開發
縣市
  • 台南市
  • 安定區
關鍵字
台南天然氣廠, 空污, 九崴電廠, 台糖農場, 工業用電, 環評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張光宗
陳樂晞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從四月中開始,通往台南左鎮、玉井、楠西等芒果產地的路上,每天都能看到水車來來往往,忙著把從新化虎頭埤抽來的水,送到29個供水站讓農民取用,因為南部已經六百多天,沒有下過大雨,旱象嚴峻之下,全台農損截至四月底已超過五億元,此時正值芒果最需要水的結果期,果農只希望這些應急的水,能多少挽救一些收成。


三個容量十公噸的桶子 ,不到一天就被抽到見底,但這些水也只能勉強保住果樹的一線生機。

在高屏溪畔,工人就著最後一絲天光加緊趕工,把一節一節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送到高雄應急。截至五月初,南部四縣市僅剩屏東的水情燈號還維持藍燈,高雄與台南已轉為減量供水的橙燈,嘉義則是減壓供水的黃燈。


工人把一節一節的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 ,送到高雄應急。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這波旱象可能比2021年的旱災還要嚴峻。他對照過去降雨數據,指出以往高雄與台南的雨量值,分別是1600、1500毫米左右,但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累積雨量都僅剩六百多毫米,等於少了將近三分之二。


南部水情緊張,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台南、高雄的雨量只有下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台南、嘉義每日自來水用量合計約130萬噸,主要依靠水庫供水。截至五月初,曾文水庫蓄水量已經跌破百分之七,南化水庫水量也剩不到四分之一,而高屏溪在水情正常時,要提供高雄地區一半的自來水用量,因為乾旱,流量也大幅減少。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表示:「整個高屏溪歷年來平均流量大概是3100mm,去年大概在1600mm左右,將近腰斬。」

延伸閱讀》颱風及春雨消失了嗎?赤道變胖了?
延伸閱讀》多元取水方案 解南臺灣的渴?聽聽主管單位怎麼說

旱象嚴峻,抗旱之水哪裡來?

當地面水乾涸,人們轉而從地底找水。2018年起,南水局陸續在高屏溪沿岸新設五座伏流水取水設施,最新完工的是2021年開始運作的大泉伏流水。目前高雄共有九座伏流水設施,常態性供應約四分之一的自來水需水量。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丁澈士長期推動伏流水利用,他解釋,伏流水就是在溪床下含水層流動的水,含水層下是阻水層,阻水層下的水就算是地下水。


高雄地區有大約四分之一的用水,來自高屏溪沿岸的九座伏流水設施。

伏流水的深度大約在地下20到30公尺,較易受河川流量波動影響。以2021年10月豐水期末期為例,九座伏流水設施合計每日平均可供水50萬噸,今年三月降低為35萬噸。

老天不下雨,只能向地底更深處取水應急,2021年旱災期間,高雄已經開鑿62口深水井,這些備援水井陸續上場救援,地下水抽取量從去年底的7萬噸,增加到30萬噸。

延伸閱讀》如何做到伏流水的永續利用?救命之水的循環再生
延伸閱讀》【伏流水】水的秘密基地-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南水局預計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增54口抗旱井 來支援高雄民生用水。

鑿井抗旱引發居民擔憂

彭啟明根據降雨訊號研判,南部地區恐怕要撐到五月下旬,才有望等到較大的雨勢解渴。南水局擔憂,若川流量持續降低,將不足以支應供水需求,因此重啟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原本沒有使用的水井,並計畫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鑿54口井,支援高雄民生用水。但在屏東里港鄉的14口抗旱井工程,遭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要求停工。

由於屏東自來水普及率僅六成左右,農漁業與日常生活都高度仰賴地下水,居民反映,近年地下水已經越來越難抽到,必須打更深的井才有水,擔憂抗旱井的開鑿,未來會導致當地無水可用。


居民不滿南水局沒有事先告知,擔憂新鑿的深水井,會讓他們將來更難抽到水。

水利署強調,鄰近抗旱井的五個觀測井,已經設定管理警戒水位,未來抗旱井運轉後,若發現水位低於警戒值,就會停止抽水。此外,這些水井僅供抗旱使用,旱象結束就會封存,而且抽取的是較深的含水層,補注來源會比淺層地下水多,而里港地區又是很好的地下水補注區,因此才會選擇在這裡鑿井。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良正說明,屏東平原、特別是高屏溪中上游一帶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確實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且粗顆粒地層可以承載更多重量,不易因抽水導致地層下陷。

不過張良正也提醒,即使抗旱井取水的含水層比民用井深,但地下水彼此是相通的,如果民用井距離抗旱井非常接近,短期內還是有可能因水位下降必須花更多電費抽水。他建議應詳細調查抗旱井兩到三公里範圍內,是否有民用井,以及這些井的水位在抗旱井運轉後有沒有變化。如果確實有造成影響,應該提供合理的補償。

延伸閱讀》中央要鑿井找水源 為何屏東里港人會反彈
延伸閱讀》鑿井救旱象!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該怎麼抽、怎麼補、怎麼管理是關鍵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學者張良正,分析高屏溪中上游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

救命水要源源不絕,補注不能少

不論是地下水或伏流水,都要仰賴雨水補注,由於連續數年豐水期降雨量偏低,抗旱井預定地附近的五個觀測井,水位幾乎都是2019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而在氣候變遷趨勢下,老天爺的臉色越來越難捉摸。彭啟明表示:「根據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預估,到2050年之後,影響台灣的颱風有機會變少,可能從每年三、四個減少到一、兩個,這對台灣的水資源運用是非常大的警訊。」

南部地區的豐枯比,原本就高達九比一,如果未來降雨變得更少、更集中,該如何在豐水期讓更多雨水入滲?丁澈士解釋,在河川沖積扇的扇頂地區,地層以透水性良好的粗礫石為主,是進行人工地下水補注的優良地點。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 丁澈士說明,伏流水是河床下方的淺層地下水,多少會受到河川流量影響。

位於林邊溪沖積扇扇頂的大潮州人工湖,就是一個地下水補注設施,它在2018年啟用,原屬於台糖萬隆農場的一部分,因為土壤透水性很高,當年種甘蔗時為了保水,還做過土壤改良。丁澈士說明:「我們把這層改良過的土壤刮除後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這裡的土壤透水性非常高,每天最多可以入滲十七公尺左右。透過引水道將林邊溪溪水引入人工湖,估計每年大約可以引入一億五千萬噸的水到地底蓄存,是牡丹水庫設計容量的五倍。」

延伸閱讀》如何做到伏流水的永續利用?救命之水的循環再生

抽取量黑數成管理隱憂

地下水資源就像是一座地底金庫,除了把錢存進去,也要釐清我們從裡面領了多少錢。早期民間鑿井沒有任何管制,為了更明確掌握用水量,《地下水管制辦法》允許2010年8月前已開鑿的水井,可以有條件申請合法化、補辦水權登記。即便各縣市都有自己的納管計畫,但目前有水權、裝了水表的水井,推估只占了全台水井的十分之一。


陽明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張良正認為,台灣地下水應該進行有效地監控與統計,以便掌握用水量。

張良正認為,水井管理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多數地方政府並未收取水權費:「如果一項資源是免費的,對這項資源的管理,就很難有進一步的投資進來。」不過屏東當地協助民眾申請水權的代辦業者觀察,一般人一聽到要收水權費,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在自己土地上花電費抽水,為什麼政府還要干涉那麼多?」他認為「應先做輔導,讓民眾了解地下水資源是國家的,應該要使用者付費,不要說馬上就跟他收費。」

延伸閱讀》鑿井救旱象!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該怎麼抽、怎麼補、怎麼管理是關鍵

開源之外,也應思考如何節流

用水需求成長,是另一個水資源管理上的挑戰。水利署預估,2036年南部四縣市的供水缺口分別是嘉義是3.1萬噸、台南22.5萬噸、高雄9.2萬噸、屏東4.3萬噸。尤其是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其中台南工業用水預估在十五年後,從每日29萬噸增加到61萬噸,成長兩倍以上。


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

水用得越多,水費理應要越高,2023年2月,經濟部終於宣布,每年11月到隔年4月的枯水期,單月用水九千度以上的用水大戶,超過九千度的部分將課徵每度3元的耗水費。但以目前工業用戶水價一度12元來看,加上3元後仍遠低於再生水一度20至30元的成本。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此外,過去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約束力,僅限於環評承諾。水利署說明,《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使用再生水辦法》,將修正為《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也就是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要求,不再僅限於缺水地區,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行為,都要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水。針對多少規模的開發案須使用再生水、使用比率等細節,預計將在2023年5月辦理相關法規草案預告。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如果是用水低於平均值的家戶,水價可以不漲或只漲一點點,用水高於平均的家戶,則應劃分不同的級距調漲。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 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

李根政指出:「如果你每天平均用水超過兩百公升,可能就超過全國人民的平均值。新加坡已經訂定人均家庭用水在2030年要降到130公升的目標,我們不應該只規定企業在旱象發生時節水5%、7%,不論工業或民生,平常就要節水。」

四月下旬,南台灣終於迎來一場稍大雨勢,然而主要水庫的進帳,仍然十分有限。在氣候變遷的時代,想要用水無虞,恐怕不能只是等待老天下雨。加強節水及有效的管理,才有可能在下一場大旱來臨時,不再臨渴掘井。

延伸閱讀》多元取水方案 解南臺灣的渴?聽聽主管單位怎麼說
延伸閱讀》每次只能仰賴雨水來解旱?| 水資源的收支帳 供需如何做到平衡?

學科
水文, 農業
縣市
  • 台南市
  • 嘉義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屏東, 抗旱井, 乾旱, 農損, 地下水, 伏流水, 工業用水, 耗水費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劉啟稜
許中熹
陳慶鍾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春雨未能補注南部水庫  曾文水庫蓄水率持續下探


久旱不雨,曾文溪河道已經乾枯。

長期不下雨,曾文溪河道已經乾枯,河道上進行疏浚工程。河道乾枯,連帶讓水庫無水可蓄,三月的曾文水庫,水位不斷下降,庫容量僅剩21%,四月底降到6%,南部地區水情告急。


由於長期不不雨,高雄總督埤幾乎完全乾枯,魚類大量死亡。

高雄市仁武區的觀音湖,又名總督埤,幾乎完全乾枯,魚類大量死亡。沈福雄常在觀音湖散步,種樹幫助綠美化,遇上沒有埤水可用,只能載水來澆灌。

延伸閱讀》當百年大旱成為常態?無法逃避的水難題

南部缺水持續乾旱 農業、生態都受災


梅子受到缺水影響,無法養分吸收,果實大小只剩三分之一。

台南市楠西區的梅嶺,許鴻文接手家族梅園,二十多年前轉型有機,種出品質良好的梅子。有機經營恢復生態環境,許鴻文在梅園附近,找到一處營火蟲棲地,苦勸地主放棄噴灑農藥,進行棲地管理,終於開創知名的梅嶺螢火蟲季。但是大旱年代,土地乾燥,嚴重影響螢火蟲生長。


土地乾燥,影響螢火蟲生長。

天不下雨,失去水源,就必須靠保水,台灣的山區與地層,都是重要的蓄水場域。台南新化林場場長吳佾鴻說明,茂密的林區,落葉如何成為保水關鍵。山林保水,源遠流長,讓新化林場兩口埤塘,在大旱時期,依然保持滿水位。


新化林場兩口埤塘,在大旱時期,依然保持滿水位,場長吳佾鴻表示,覆蓋林區的落葉成為保水關鍵。

新林林場除了種植九十公頃的桃花心木林,山區更有廣達三百多公頃的次生林地,涵養大量水源,讓虎源溪終年不乾,維持溪流與濕地的自然生態,生物不致乾死。連帶補充下游虎頭埤水源,保住南部重要的農業用水,證明森林保水的重要性。

營造濕地環境 固沙、保水也是救水方案

屏東因為缺水,開始在高屏溪沿岸開井抽水,接管輸送高雄,引發爭議。如何保存高屏溪的水源,成為各方討論的問題,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在高屏溪長期進行揚塵抑制工法,形成巨大保水空間,蓄積將近10萬噸水源。蓄積的地表水,同時也補注地下水源。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在高屏溪長期進行揚塵抑制工法,在河床上挖水道,抑制揚塵,同時也形成巨大的保水空間,蓄積將近10萬噸水源。

在河床高灘地上,種植有大量狼尾草,做為固沙之用。乾枯河床挖出水域,旁邊種植植物,形成一個濕地環境,讓生物在乾旱河床,有個挽救生態的避難空間。第七河川局副局長黃傭評表示,河川局從過去的防洪,到現今大旱時代的保水,一些思考和工法都在改變。


河床高灘地,種植大量狼尾草,作為固砂之用。

根據氣象局統計,2021年台灣平均年總雨量為1997毫米,算是多雨之國,但是雨季集中,河川陡急,蓄水不易。透過完備的國土規劃,以及長期的管理規劃,讓山坡保水與地層蓄水,成為台灣救旱的永續行動。

延伸閱讀》枯旱之城:抗旱,怎麼辦?
延伸閱讀》旱澇並存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因應?

學科
水文
縣市
  • 台南市
  • 楠西區
  • 台南市
  • 新化區
  • 高雄市
  • 仁武區
  • 屏東縣
  • 里港鄉
關鍵字
乾旱, 缺水, 曾文水庫, 新化林場, 保水, 自然濕地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縣溪州鄉一片將近六公頃的台糖土地,滿滿綠意,錯落生長了81棵樹木,有樟樹、蒲葵、大葉合歡等17種。這塊地與周遭土地,曾經是製糖工場所在地,最早在1909年由板橋林家設立,二戰期間遭受轟炸,戰後隸屬台糖,並在1945年復工。1955至1970年間,台糖總公司部分部門曾遷到這裡辦公。不過隨著歷史發展,建築物已經拆光,曾經見識溪州糖廠繁榮時期的,只剩下這塊地跟這群老樹。

少有人為干擾 樹木成長接近完滿型

我愛溪州」團隊2021年進行老樹調查,看到台糖土地上這一大群樹木,因為少有人為干擾,長出了樹木該有的樣子。老樹調查員表示這些樹木位在空曠地,沒有競爭物,恣意生長,接近完滿型。對比生長在民宅跟道路旁的樹,通常不會長得非常好,長在道路旁,底下通常會被鋪柏油,限制生長,限制根的呼吸;種在民宅旁的樹,通常跟其他的樹混種在一起,會有競爭。

老樹群裡有不少樟樹。老樹調查員也說,樟樹早期曾被列定為「闊葉五木」,就是闊葉樹裡比較珍貴,比較有價值的五種樹種。所以在鄉下、平地,都可以看到樟樹。而在風水學上,樟樹有趨吉避凶的功能,實用上樟樹一些驅逐蚊蟲的功能。

園藝景觀業者蕭先生說,台灣幾乎每年都有颱風,這群老樹樹齡許多超過60年,幾十年來沒有受到特別保護,卻長得相當好,可見這裡對樹木來說,是很不錯的生長空間。

近期部分樹木遭到人為破壞

不過近期有好幾株樹木,枝葉遭到人為破壞,通通被剪光,堆置一旁。蕭先生看著遭到裁剪的菲律賓榕樹,不捨地指出,樹木彷彿在流淚。

他表示,菲律賓榕樹是誘鳥植物,生長很快,也是含水量高的樹種。如果環境裡看到菲律賓榕,就可以欣賞到很多鳥類。「我愛溪州」團隊也表示,另一棵被整枝的羅望子樹,根據在地老阿媽的說法,已經佇立將近百年。現在被裁枝,再來的命運會是什麼,讓人擔心。

開發將至 環保與經濟間能否找到平衡

關於土地與樹群的未來,根據台糖中彰區處說明,為了活絡地方經濟,已經在今年九月公開招標。得標廠商使用,會向主管機關,也就是彰化縣政府申請,根據了解可能做為新車中心。

台糖中彰區處也指出,原溪州糖廠廠區及宿舍區面積約25公頃,經過重劃,2000年台糖分回約18公頃住宅區土地。包括這塊地在內的住宅用地,在地民眾很希望有更好的運用,也希望台糖加緊開發。中彰區處說明,根據《彰化縣樹木保育自治條例》,這些樹木不符合珍貴樹木的指標。不過台糖持續與地上權人交換意見,並建議廠商思考將樹木原地保留。如果無法原地保留,也會建議將樹木移植。台糖認為以台灣的科技,樹木移植成功率都滿高的,而《彰化縣樹木保育自治條例》,也沒有說樹木不能移植,希望能在環保與經濟間找到平衡。

環團希望樹木原地保留 全民共享綠地

園藝景觀業者蕭先生指出,樹木移植需要細心規劃。整枝,斷根,都要選對季節,斷根之後的支架保護也是重點,以大樹來說,如果分段斷根,對老樹來講受害會更小。另外移植工程、吊車、送到新的基地之後,土壤、排水、照顧都要拿捏,如果不注意,可能一個缺失就導致移植失敗。護樹團體希望,台糖能對這片土地與老樹,有不同的想像與規劃,也發起連署,呼籲即刻停工、樹木原地保留以及大樹綠地全民共享。

延伸閱讀》大樹難保|樹木在城市的困境
【首起社福BOT】圍牆內的開發案|廣慈博愛院區更新無法留下老樹?

幾十年來,陪伴著老老少少、房舍興起又頹倒消失、經歷過四季變化、颳風下雨、豔陽乾旱,從小樹長成大樹的老樹們,面對未來命運,依然保持沉默,但也持續不間斷的在溪州土地向下深根,向上發展枝葉延伸,展現不輕言放棄的生命力。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開發, 生活
縣市
  • 彰化縣
  • 溪州鄉
關鍵字
溪州糖廠, 樹木移植, 護樹運動, 愛樹聯盟, 我愛溪州, 砍樹, 歷史現場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葉明蘭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