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壽山野生動物之殤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是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的重災區之一,家住高雄鳳山的林裕傑,每週都會到這裡觀察生態,將近十年來,記錄到很多野生動物被攻擊的案例。

「其實幾乎每次上來都會看到狗在追獼猴,但有時候發生得太快,沒辦法馬上拍照錄影。」林裕傑說。幼猴不像成猴反應那麼快,更容易遭到攻擊,因為狗咬住獵物後會不停甩動,他曾目睹一隻被攻擊的幼猴脊椎斷裂:「那隻小猴子傷得那麼重,竟然還活了兩個多小時,我想幫牠解脫但下不了手,只能眼睜睜看著牠斷氣。」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小獼猴遭遊蕩犬攻擊死亡。畫面提供:林裕傑

不會爬樹的山羌,比獼猴更容易受到攻擊。林裕傑在大約2018年時,就發現壽山越來越難聽到山羌叫聲,擔憂牠們正面臨區域性滅絕危機。根據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的紀錄,2013至2019年,山羌被犬攻擊的傷亡事件平均每年有5件,2020至2022年7月期間,只剩下三件。

「傷亡事件變少,我們不認為是雙方衝突減少,而是因為快要沒有山羌了。」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受國家自然公園委託調查壽山的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族群狀況,研究團隊透過自動相機紀錄發現,2021至2022年,山羌的出現指數與2018年相較顯著下降92.6%,證實了林裕傑的擔憂。顏士清補充:「我們目前估算壽山的山羌剩下幾十隻而已,如果這個態勢繼續下去,族群幾年之內消失是有可能的。」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表示,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山羌,遭受犬隻攻擊死亡,幾年之內有可能在區域消失。畫面提供:林裕傑

壽山餵食行為導致遊蕩犬聚集

2018到2021年,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曾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進行TNVR,顏士清說明後續調查結果:「相較於中山大學2018年在壽山調查到100隻幼犬,我們只發現1隻幼犬,所以絕育計畫抑制出生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可是我們卻看不到整體族群量有顯著下降,可能是因為壽山鄰近的公園、工廠、停車場有很多遊蕩犬,牠們隨時都會遷入國家自然公園。」

為何狗會被吸引到壽山?走進自然公園邊界附近一處樹林,不只雞骨頭滿地都是,連樹木都被油污染黑,原來這裡是民眾長期餵養遊蕩犬的地點之一。像這樣的餵食點,清大研究團隊在壽山就紀錄到二十多個,許多愛心人士會風雨無阻的上山餵食。

我們在壽山拍攝時,恰好遇到一位餵養人田大哥(化名)正沿路丟食物餵狗,他每天早上從菜市場購買二十幾公斤雞頭,烹煮後冷卻背上山, 365天只休星期六,已經持續至少十年。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有許多熱心民眾長期帶食物上山餵養遊蕩犬。

田大哥回憶自己為何會開始到壽山來餵狗:「某天來爬山時聽到小狗一直叫,我想說奇怪牠為什麼叫個不停?原來是小狗全身都爬滿跳蚤,因為一直被吸血變得太虛弱,後來就死掉了,我把牠埋在洞裡,沒想到隔天就被其他狗挖出來吃掉,因為沒東西吃,就把屍體當食物。」

大多數餵養行為,都是出於不忍,但餵食也容易造成遊蕩犬聚集。林裕傑觀察,如果某個區域的餵養人,因為年紀或身體因素不再出現,原本逗留那個地方的狗就會散去,反之只要有人餵食的地方,就有很高機率會看到幼犬出生。

餵食還有哪些負面影響?

顏士清說明餵食造成的影響:「第一個,沒結紮到的狗就有能量繁殖,生下更多後代,再來有食物這個誘因,會吸引外來犬隻遷入,TNR就變成沒效果。」事實上大約三、四年前,就有動保人士觀察到遊蕩犬已經不只一年生兩胎,食物來源充足可能是原因之一。

餵養人留下的食物,也會吸引野生動物。林裕傑發現只要跟著猴子,時常能找到許多隱密的餵食點,他也曾拍下大量猴子吃狗食的影像:「如果飼料沾到土或肉渣,獼猴就會用手搓一搓再吃,有些餵食者因為不想讓猴子吃狗飼料,會用彈弓驅趕牠們。」


獼猴會等狗吃完再來撿食剩餘的飼料。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同樣也觀察到非常多野生動物去吃餵狗的食物:「像珠頸斑鳩、松鼠等等,野生動物去吃,可能增加跟狗的相遇機會、受到攻擊,野生動物跟狗之間互相傳染疾病、寄生蟲的風險也會增加。」

有些餵養人認為,只要把狗餵飽,牠們就不會攻擊野生動物,顏士清解釋:「牠吃飽的話,攻擊行為確實會變少沒錯,但是當固定食物來源,讓這個地方的狗密度變得很高,實際發生攻擊次數還是會變多。而且狗有娛樂性狩獵、過度獵殺的習性,所以才會有些例子是狗闖入雞舍後不是只吃一兩隻,而是把所有的雞都咬死。」顯示犬隻的攻擊行為,跟是否飢餓沒有絕對關係。

餵食行為的不同光譜

餵食遊蕩動物的行為,有著不同的光譜。在衝擊篇出現的苗栗居民大叔,餵狗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擔心牠們去咬自家養的雞。他無奈表示:「防疫所的人說你不要給牠吃,牠就會走掉,問題是還是會一直有人來丟啊!」

因為投入絕育,對餵養人有長期觀察的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表示,在餵養光譜的一端是「只想餵食」的類型,有些人甚至連自己餵的狗是黑是黃都不知道,廚餘飼料一撒就走,在光譜的另一端則是注重環境清潔,並且「有餵有紮」:「他們很清楚每隻狗的出現時間,如果發現自己餵的狗追車咬人了,還會設法收容送養。」

如果這樣的餵養人能成為TNVR的助力,可以提高抓紮效率。以台灣之心協會的經驗,有人固定餵食的狗,比難以預測出現時間、地點的野犬好抓很多:「如果餵養人配合把食物放在我們的誘捕圍籬裡,讓狗習慣圍籬,一星期母狗就可以結紮掉了,否則花上三個月、半年都有可能。」

「讓餵食者成為TNVR助力」的說法,至少十年前就已被提出,問題是目前願意配合的仍是少數。郭璇表示:「像這樣的優質餵養人我們久久才遇到一個,捕犬員常常在討論怎麼跟餵養人鬥智,因為當我們說明天要抓狗,今天要餓狗,十個有八個做不到。」

生態敏感區禁餵行不行?

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為例,絕育率好不容易達到80%以上,卻可能因為餵食行為導致效果遞減。台灣之心協會前執行長劉晉佑說:「我們大概十年前就提出,生態敏感區像國家公園、或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較大的地方,都不應該餵食,但如果這個區域內原本就有餵食行為,必須循序漸進,不可能馬上禁止,因為餵食者對浪犬有無限的情感,在現有法律強度、執法能量不足的情況下,是無法用禁止方式做處理的。」


台灣之心協會前執行長劉晉佑表示,餵養者對浪犬有很多情感,在執法能量不足的情況下,很難禁止他們餵食。

如果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餵食遊蕩犬貓,可處三千元罰鍰。這點餵養人田大哥非常清楚:「有巡山員啊,但是他沒有證據,他看到我時,我沒有在餵狗。」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洪啟源表示:「如果只是看到浪犬在吃人類的食物,沒看到當事者的餵食行為,就沒辦法處罰。餵食者現在甚至利用三更半夜去餵食,我們很難每天去同一個地方埋伏。」

目前要約束餵食遊蕩犬貓的行為,主要是依據《國家公園法》、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相關規定增列禁止事項,但許多瀕危物種的棲地例如草鴞、石虎,大多不在這些區域內。2022年,失親小石虎「秋哥」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放兩週後死亡,研判是遭到犬攻擊,而牠生前的活動範圍,就有許多民眾餵食遊蕩犬的地點。


遭到遊蕩犬攻擊的草鴞。畫面提供:林務局屏東林管處&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科長鄭伊娟說明,林務局一直有在跟不同政府單位討論,有沒有哪些既有法規,可以增加禁止事項來約束餵食行為:「例如因為河川地是石虎常活動的地方,第三河川局可以依《水利法》禁止在河川地餵食。另外我們也跟地方政府說明,地方自治法也可以設定一些限制條件,目前有些縣市已經在他們的轄區公告禁止餵養了。」

不論法規如何嚴格,還是得落實才有用。郭璇直言:「想在控制遊蕩犬的策略裡加入管理餵養人,那是浪費時間,因為他們真的沒辦法被控制,除非我們可以立一個法,餵狗拘役三十天,我們趁他被關起來時把狗抓去結紮。但不太可能這樣做。想要杜絕餵養,就靠絕育把狗的數量減少,用這樣的順序處理才對。」

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的工作人員,努力跟當地餵養人溝通,不要在自然公園範圍內餵食、不留下狗食吸引野生動物。但2022年10月,我們跟著林裕傑走進公園核心區一帶樹林,發現一個帆布圍起的區域,擺滿餵狗用的飼料、罐頭、家禽內臟等。公園管理處若發現這些餵食用具,會限期七日內清除,但餵養人往往只是把這些物品轉移到其他地點。


生態觀察者林裕傑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發現餵食者留下的工具。

只餵不紮,會不會是延長遊蕩動物的痛苦?

活在野外的狗即使有人餵,也難以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在同樣有常態性餵食行為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清華大學與台灣大學獸醫學院合作的調查顯示,陽明山犬隻一年的存活率大約僅有四成左右。顏士清進一步說明:「根據血檢結果,三分之一的浪犬有貧血狀況,另外三分之一白血球指數過高,表示牠正在感染或發炎,有發炎反應。」

此外,研究也發現陽明山的犬隻,焦蟲病抗體陽性反應高達四成,這是一種藉由外寄生蟲傳播的疾病,而陽明山的鼬獾、白鼻心身上也發現同樣的寄生蟲。顏士清表示:「焦蟲病嚴重的話可能致死,所以不管是狗或野生動物,可能都有因為焦蟲並在野外死亡,幸運活下來的才被我們檢驗到,所以四成這個比例,實際上可能更高。」


在野外生存的狗很難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身上的寄生蟲也容易傳染給野生動物。

TNVR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族群自然消亡,終結永續流浪命運,只餵不紮,長遠來看會不會是延長遊蕩動物的痛苦?顏士清認為:「遊蕩動物並不是自願去壓迫野生動物的生存,是因為我們的政策、飼主責任沒有落實,才會在外面流浪,我覺得最好的方式,還是讓遊蕩犬貓能被人好好照顧跟管理。」

根據農委會2022年最新調查推估,全台遊蕩犬數量逼近十六萬隻,比前兩年多了將近四千隻,數量不減反增。對於遊蕩動物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政府的角色與責任究竟是什麼?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 台中市
  • 苗栗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遊蕩犬, 流浪狗, 棄養, 放養, 野生動物, 動物保護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獼猴, 石虎, TNVR, 餵養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林書帆 呂培苓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慶鍾 葉鎮中 賴冠丞 劉啟稜
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遊蕩動物怎麼來?

苗栗郊區一戶民宅,好幾隻貓睡在屋頂上,門口也趴著四五隻狗,看似靜好的鄉間風景,背後卻有許多無奈。

「都嘛流浪狗!一直繁殖就越來越多啊。」居民大叔說,附近三不五時有人來丟狗,狗會跑到一旁垃圾場覓食,或往住家移動,他們一方面是同情這些狗,一方面是擔心狗沒東西吃,會去咬自家家禽,所以多少都會餵食,被丟棄的狗,就這麼待了下來。


流浪狗在垃圾場覓食。

大叔雖然嘴上抱怨飼料很花錢,不過對幾隻待比較久的狗,也漸漸有了感情,但也覺得狗實在太多了:「晚上如果垃圾場那群狗在叫,家裡這群也會一起叫,都快沒辦法睡覺!重點是,稻田都被牠們踩得亂七八糟,大家都哀哀叫。」

我們所知的家犬與家貓,是在數千年前被馴化,成為伴侶動物,牠們被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隨著人類足跡散布到世界各地,當牠們因為棄養或放養進入野外,往往對生態系產生很大的衝擊,在印度澳洲等許多國家都成為嚴峻的保育課題。2022年,台灣物種名錄正式將列為外來入侵種,與綠鬣蜥、埃及聖䴉相同。


農村地區很常看到在戶外自由活動的狗。

在戶外到處跑的狗,不一定是流浪犬,也可能是放養家犬。放養是農村地區常見的飼養型態,部分原因是飼主希望狗兒可以防止野生動物來吃自己的農作物或家禽。只要是常態性自由活動、未受管理的犬隻,都屬於農委會定義的遊蕩犬,牠們對生態系的影響之一,是攻擊、獵食野生動物,導致直接的傷亡。

從都市校園到國家公園,犬殺問題多嚴重?


自動相機拍下穿山甲遭犬隻攻擊,縮成一團的畫面。畫面提供: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即使是擁有一身鱗片的穿山甲,也難敵狗兒的利齒與強大咬合力,雖然受到攻擊時會緊緊縮成一顆球保護自己,暴露在最外圍的尾巴還是會被咬爛,各地救傷單位都曾經收到尾巴少了一截的穿山甲。穿山甲的尾巴具有育幼、保持平衡的重要功能,如果受損太嚴重,即使幸運存活,恐怕也無法重回野外。而根據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統計,2018年起,犬攻擊已經超越陷阱,成為穿山甲受傷主因。


2018年起,犬攻擊已經超越陷阱,成為白鼻心受傷主因。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則發現,在他們救援的白鼻心之中,遭到犬攻擊的占比最高,超過車輛撞擊與觸電、獸鋏等其他原因。而這些統計數字,僅是幸運進入救傷單位的個體,究竟有多少野生動物被攻擊致死,可能存在黑數。


尾巴遭犬咬傷的穿山甲。

有時遭到犬殺的野生動物,可能會被誤判為其他死因。2022年6月,台灣大學學生在校內馬路上發現一隻白鼻心屍體,原本以為是遭到路殺,台大動物博物館學生助理謝季恆解剖遺體後,才發現是犬攻擊的機率較高。


台灣大學學生在校內馬路上發現一隻白鼻心屍體,原以為是遭到路殺,解剖後發現有遭犬咬的穿刺痕跡。

台大動物博物館志工林敬峰解釋,哺乳動物的皮有厚度、有彈性,而狗的牙齒並不像刀子那麼銳利,因此犬咬不一定會在表皮留下明顯傷口,但如果把遺體的皮剝下來,就能看到許多對稱的穿刺傷。此外,狗咬住獵物後不停甩動的動作,會造成獵物脊椎斷裂或關節脫臼,這些傷勢都是判斷動物是否被犬攻擊的跡象。


狗咬住獵物(紅鳩)後不停甩動,造成獵物脊椎斷裂或關節脫臼。 畫面提供:吳銘

理應是野生動物庇護所的國家公園,也無法免於遊蕩犬影響。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山羌族群量,因為遊蕩犬攻擊下降了90%,研究計畫主持人顏士清表示:「如果這個態勢繼續下去,族群在幾年內消失都是有可能的。」


自動相機拍下被遊蕩犬追擊而奔逃的山羌。畫面提供: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排擠生存空間與傳染疾病,遊蕩犬貓隱而不顯的影響

除了直接的獵殺,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還有其他隱而不顯的影響。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說明,遊蕩犬貓競爭棲地環境與食物資源,可能導致野生動物出生率降低:「這點在野生動物族群管理上常被忽略,我們看得到動物死亡,但看不到牠們不出生,可是不出生對族群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為每個新生個體,一兩年後就可以繁殖更多後代。棲地環境原本就已經越來越少,再讓遊蕩犬貓去競爭棲地環境,那野生動物要去哪裡?」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說明,遊蕩犬貓競爭棲地環境與食物資源,可能導致野生動物出生率降低。

遊蕩犬貓攜帶的病原,也會威脅野生動物。陳貞志研究團隊發現,生活在苗栗的石虎,有極高比例感染來自犬貓的「小病毒」。陳貞志說明:「這個病原主要經由排泄物傳染,石虎是一種好奇心強的動物,很多自動相機影像紀錄到狗或貓排便後,石虎就來聞,之後回到休息的地方理毛,這時就可能把病原吃進肚子。」


闖入野生動物棲地的犬貓,可能經由排泄物將病毒傳染給石虎或其他動物。

陳貞志擔憂,相較於成年石虎,小病毒對幼年石虎的致死率更高,而我們很難得知有多少石虎因為這樣死在野外。此外他也發現,或許是因為疾病造成身體虛弱、反應變慢,相較於未感染個體,感染小病毒的石虎遭遇路殺的風險,提高了25倍

狂犬病是另一種可能在遊蕩犬與野生動物間互相傳播的疾病,2013年,這個沉寂了半世紀的病原再次現蹤,此後一直穩定存在鼬獾族群中,而且仍在持續擴散,2023年,大安溪以北的縣市苗栗首次發現疫情。陳貞志擔憂:「我們環境中有這麼多遊蕩犬,有沒有可能病毒跳回到遊蕩犬族群中?是令人擔心的,因為一開始鼬獾的狂犬病,就是從遊蕩犬身上來的。病毒在遊蕩犬與野生動物之間傳播,最後變成可以適應到另一個宿主的族群中,世界各國已經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延伸閱讀》犬瘟熱大追擊|野生動物離奇死亡追蹤
延伸閱讀》疫牆|能否擋住狂犬病風暴?


陳貞志擔憂病毒在遊蕩犬與野生動物之間傳播,最後變成可以適應到另一個宿主的族群中。

根據農委會2022年的最新調查推估,全台遊蕩犬數量逼近十六萬隻,比前兩年多了將近四千隻,這個數量比台灣大多數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還要多幾十倍,在解方篇我們將繼續探討,如何緩解遊蕩犬對生態系的影響。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 台中市
  • 苗栗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遊蕩犬, 流浪狗, 棄養, 放養, 野生動物, 動物保護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獼猴, 石虎, TNVR, 餵養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林書帆 呂培苓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慶鍾 葉鎮中 賴冠丞 劉啟稜
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有些動保團體希望藉由TNVR來減少遊蕩犬的數量,然而目前在苗栗、高雄壽山的後續調查發現,持續的棄養、放養犬未絕育、不受規範的餵食行為吸引犬隻遷入等因素,削弱了TNVR的減量效果。學者認為若沒有搭配有效的政策管理,來加強飼主責任,TNVR效果都有限。

針對遊蕩犬貓與野生動物衝突的議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5月10日在立法院答詢時,說明後續會選出九到十個要優先處理的熱區,主要是石虎與穿山甲的棲地,將要求熱區內不得餵養遊蕩犬貓,並且捕捉遊蕩犬收容不回置。至於要收容到何處等細節,農委會後續發布新聞稿表示,還要與相關團體研商。


農委會將選出九到十個要優先處理的熱區,主要是石虎與穿山甲的棲地,將要求熱區內不得餵養遊蕩犬貓。

從壽山的狀況來看,熱區內如何有效禁止餵食、如何在山林中捕捉警戒心強的野犬,這些都是挑戰。而在源頭管理面,農委會提出要在熱區內逐戶清查未絕育家犬、宣導寵物登記、不放養。這些措施《動物保護法》早就有相關規定,現在遊蕩犬貓與野生動物面臨的困境,某方面就是源於這些規定沒有落實。

目前《動保法》正在修法,預計將透過明定棄養認定要件等做法,來強化飼主責任。但不論法規如何修訂,關鍵還是如何落實執法。


山林周邊的農墾地或河川地,時常可以看到遊蕩犬貓。

遊蕩犬貓並不是自願去危害野生動物,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還是在於人類的作為。期望有一天,所有同伴動物都能有自己的家,野生動物都能在本該屬於牠們的棲地,自由生活。

學科
Podcast
縣市
  • 台北市
  • 台中市
  • 苗栗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遊蕩犬, 流浪狗, 棄養, 放養, 野生動物, 動物保護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獼猴, 石虎, TNVR, 餵養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林書帆 呂培苓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慶鍾 葉鎮中 賴冠丞 劉啟稜
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TNVR是什麼?

你是否注意過路上的犬貓,有些一隻耳朵缺了一角?這是牠們已經做過絕育手術的標記,公的標記在左耳,母的則是右耳。捕捉(Trap)、絕育(Neuter)、施打疫苗(Vaccinate)、回置原地(Return),這套流程簡稱TNVR,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不同動保團體在推行。


民間團體與公部門合作,地毯式的挨家挨戶找出沒有絕育的母犬。

2012年成立的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將TNVR視為協會重點工作,希望藉此降低遊蕩犬貓繁殖速度,走遍全台偏鄉與離島為犬貓結紮。還記得衝擊篇居民提到時常有人來丟狗的垃圾場嗎?他們會透過自身觀察和訪問居民,找出這種遊蕩犬聚集的地點,架設誘捕籠。


動保團體台灣之心協會的工作人員,帶著飼料走進誘捕籠,目的是誘捕母犬絕育,降低牠們的繁殖速度。

一隻母犬一年生兩胎,一胎平均生下六到十隻幼犬,幼犬滿一歲就有生育能力,優先捕捉母犬,才能提升絕育效率。工作人員會在誘捕籠裡架設自動相機,確認進籠的狗是不是要捕捉的目標。即便現在的科技,已經進展到可以遠端操控關閉籠門,抓狗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為了降低狗的戒心,工作人員布置好誘捕籠後,會把車開到遠處等待,等個三、四小時卻無功而返是家常便飯,部分警戒心強的野犬,甚至可能要兩、三年才抓得到。

延伸閱讀》走,小島紮貓去!|減少偏鄉流浪貓狗數量

TNVR喊了多年,實際上才剛起步?

2017年,《動物保護法》刪除了遊蕩犬貓進入收容所後,一定期間無人領養就要撲殺的規定,TNVR成為遊蕩犬貓末端減量的少數方法,農委會也開始挹注大量經費補助各縣市政府做絕育,不過台灣之心前執行長劉晉佑卻感嘆:「台灣雖然喊TNVR這麼久,但我要說,台灣其實根本還沒有在認真TNVR,我們才正要開始學怎麼做絕育而已。」


台灣之心協會前執行長劉晉佑認為,台灣在TNVR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劉晉佑指出:「我們必須把經費放在繁殖風險高的遊蕩母犬,可是常常公狗一起做、家裡的小型犬也一起做,沒有把錢花在刀口上。」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也觀察到,野犬因為捕捉耗時,少有單位主動捕捉:「假設某單位立下目標一年要結紮兩千隻,但可能一隊人一個月在野外只抓到一隻,這樣沒辦法達標,所以常見的做法是請民眾把自己的貓狗帶來結紮」,這樣雖然可以快速達標,卻也造成野外的狗沒人抓、一直持續生小狗的漏洞。

陳貞志表示,想藉由TNVR讓遊蕩犬族群有感減少,有兩個重要前提,第一是絕育比例要達到80%以上,第二是要持續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只做一年,即使絕育比例達到80%,但隨著有絕育的狗死亡、新的狗遷入,這個比例很快會被稀釋掉,很多國家的研究發現,到了第四年,大多數個體又回到沒有絕育的狀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表示,想藉由TNVR讓遊蕩犬族群減少,有兩個重要前提,第一是絕育比例要達到80%以上,第二是要持續很長的時間。

絕育的速度,必須超過遊蕩犬繁殖速度,但劉晉佑觀察,政府機關在編列相關經費時,時間常常不連續:「常常年頭跟年尾是空窗期,那沒結紮到的狗就在空窗期繼續繁殖,或是做到一半錢不夠了,剩下的就沒做。」

經費要多少才夠、比例有沒有達到80%以上,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都是要先知道某個區域到底有多少狗。因此台灣之心在進行TNVR前,會先調查當地遊蕩犬族群、做個體辨識。他們看見TNVR過去的問題,也希望了解採用科學化的執行方式成效如何。

是「TNVR無效」,還是「只做TNVR無效」?

2020年起,台灣之心以苗栗、台中的石虎棲地為核心,進行「全面絕育」計畫,不僅捕捉野外的遊蕩犬,也逐戶家訪,找出放養或飼養在戶外的母犬進行絕育。同時,屏科大研究團隊開始在苗栗通霄鎮、苑裡鎮、台灣之心執行TNR的三個里,進行遊蕩犬族群調查。

研究人員每隔一到兩個月會騎著機車,把看到的每隻狗都記錄下來,進行個體辨識,藉此估算族群數量、絕育比例,並且透過家戶訪查,追蹤這些狗是否死亡或遷移。調查進行三年來,發現樣區的母犬絕育率停留在60%左右,研究人員分析絕育率難以提升的主因,包括因棄養或送養,不斷有未絕育的狗遷入,以及部分放養家犬的飼主不願為犬隻結紮。


研究人員每隔一到兩個月騎著機車,把看到的每一隻狗都記錄下來,進行個體辨識,藉此估算族群數量、絕育比例。

陳貞志強調:「國民教育很重要,如果你只想養一、兩隻,那就早點幫狗做絕育;另外我們的寵物登記制度已經很多年了,但有沒有適當的稽查?這是在政策管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要不然做再多TNR、花更多資源,都不會有效果。」

2018到2021年,台灣之心也曾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做TNVR,成功把母犬絕育率拉到80%以上,後續由清華大學研究團隊進行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族群狀況調查。計畫主持人顏士清表示:「相較於中山大學2018年期間在壽山調查到100隻幼犬,我們只發現1隻幼犬,所以絕育計畫抑制出生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可是我們卻看不到整體族群量有顯著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壽山鄰近的公園、工廠、停車場有很多遊蕩犬,牠們隨時都會遷入國家自然公園。」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常見遊蕩犬與野生動物發生衝突。畫面提供:林裕傑

台灣之心過去曾在澎湖執行浪貓TNVR,有效減少當地貓口,但台灣本島不像離島是相對封閉的空間,難以避免新的犬隻移入,導致整體絕育率很難達標。既然如此還該不該繼續做TNVR呢?

顏士清強調:「其實抑制出生還是得做,我的重點不是只有批評TNVR無效,重點是不能只靠TNVR,要搭配其他手段,包括移除安置、控制遷入、加強飼主責任等通通都要做。」

《動物保護法》很早就規定不得棄養寵物,但過去並沒有落實執法,根據2011年監察院糾正報告,有19個縣市長達四年棄養罰單掛零。2015年《動保法》修法後,若飼主讓家中犬貓任意繁殖,又未申報免絕育,可處五到二十五萬元罰鍰,但實際裁罰數量也偏低。

農委會表示,近年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量,已經有所提升,2022年分別有五百多件與一百五十多件。不過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不諱言,飼養觀念的落差,是執法上的一大挑戰,「有些行為第一線人員不見得完全能罰得下去。」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的統計,在各縣市盤點出的遊蕩犬熱區範圍內,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都是零。


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的統計,在各縣市盤點出的遊蕩犬熱區範圍內,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都是零。

長期投入遊蕩犬絕育的動保團體,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觀察,鄉村地區不少四、五十歲以上的飼主,都不知道有這條要為犬貓絕育的法規,「這在處理遊蕩犬問題上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這些母犬養在戶外,即使有鍊住,一旦發情很容易就會配對懷孕,生了一窩小狗飼主無力負擔,就到處分送,這些拿到小狗的人因為沒有經過篩選,八成也不會是負責飼主,養到不想養了往外一丟,新的野犬就出現了。」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分析。

R回原地?生態敏感區適合嗎?

如果在進行TNVR的同時,能把飼主責任這源頭的漏洞堵上,或許就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問題在於,即使絕育率達標,原有的遊蕩犬族群可能也要經過至少十年以上,才會自然消亡,絕育後回置原地的犬隻仍可能攻擊野生動物,要每年重覆捕捉重新施打疫苗也很困難,因此也存在傳染疾病給野生動物的風險。對於已經有區域性滅絕可能的壽山山羌、極度瀕危的石虎而言,可能等不了那麼久。


長期調查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族群量變化的顏士清認為整體絕育率降低不能光靠TNVR​​​​​​,需要配套才能奏效。

顏士清認為,像壽山這樣的生態敏感區,最好的做法是將犬隻移除安置,依照他的模擬結果,在維持現有85%絕育率的前提下,每年最少要移除一百隻,才能讓遊蕩犬數量降到最低點。他說明:「一百隻其實是個虛擬值,因為我們在半屏山可以有效確認,一年後有多少隻狗移入,但壽山沒辦法,因為壽山範圍太大,所以我依照半屏山的數字再低估一些,才變成這個一百隻,所以搞不好還是低估的。」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有許多遊蕩犬隻。

2022年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愛狗人協會,在野生動物較常出沒的區域誘捕遊蕩犬,抓到的狗不再回置,而是收容後設法送養。管理處副處長洪啟源說明,限於經費,只能先設定一年移置60隻的目標:「狗抓到之後帶回去收容,每天飲食用度都需要錢,其實我們給委託單位的錢不夠,他們還要自行募款。」


2022年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愛狗人協會,在野生動物較常出沒的區域進行誘捕。

台灣愛狗人協會理事長顏杏娟認為,壽山犬隻移置最大的難題不是收容,而是部分警戒心強的野犬非常難誘捕。志工林銘祥補充,如果使用吹箭麻醉,在麻醉生效的三到五分鐘,狗如果往樹叢裡衝,很難找到牠們。此外壽山獼猴很多,有時誘捕籠抓到的不是狗而是獼猴,甚至還有不願狗被抓走的民眾,會刻意把誘捕籠裡的狗放走。

種種困難下,截至2022年10月,壽山只移置了20隻左右的狗。雪上加霜的是,壽山還有一個因素會吸引狗源源不絕地遷入,那就是餵養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 台中市
  • 苗栗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遊蕩犬, 流浪狗, 棄養, 放養, 野生動物, 動物保護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獼猴, 石虎, TNVR, 餵養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林書帆 呂培苓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慶鍾 葉鎮中 賴冠丞 劉啟稜
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南市安定區計畫興建九崴南科天然氣電廠,由民間企業使用台糖農場土地。

台南市安定區計畫興建九崴南科天然氣電廠,由民間企業使用台糖農場土地,興建兩期共120萬瓩機組容量的電廠。開發公司表示,選址有供電需求考慮,能就近提供南部工業用電。


離電廠廠區不到2公里地方,有一群新社區,許多居民當初是看上好環境才決定購屋入住,但是現在電廠一來,讓居民都擔心空污問題。

選址所在的台糖農地,除了是農牧特定專用區,種植甘蔗等作物,周遭環境也是許多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距離廠區不到兩公里,還有一群新社區,大都是十多年前興建。張純慧當初就是看好環境,才決定在這購屋成家,但是電廠一來,空污問題讓他擔心子女健康。


選址的台糖農地,有一級保育類的鳥類草鴞。

電廠北邊就是台南市安南區舊聚落,人口眾多,建築繁密,擔心電廠設置會對地方發展造成的衝擊。過去台南市山上區設有一所天然氣電廠,當地學校老師出面說明,電廠對空氣品質造成的影響。

相關新聞》豐德電廠擬增天然氣用量 補正資料再審


台南市山上區過去設有一所天然氣電廠,當地學校老師表示,電廠會對空氣品質造成影響。

環評要求5月31日前補件再審 需針對空污等居民疑慮進行溝通

電廠開發已經進入環評,2022年9月第一次初審未過,被要求補件再審,包括須訂出空污減量目標及抵換措施,以及相關風險評估,也必須擴大居民溝通,於是廠方在2023年4月再度召開說明會,邀請居民前來討論,不過說明會一開始,就遭到居民強烈抗議。

相關新聞》南科天然氣電廠選址遭抗議 九崴:將積極與地方溝通


廠方於2023年4月再度召開說明會,不過污染的問題和溝通障礙,讓居民對開發廠商失去信任。

立委陳亭妃到場表示,這場不在開發當地舉行的說明會,舉辦有何意義?面對居民氣憤集體退場,電廠主管說明公司計畫縮小發電規模,並推動森林電廠,進行改善調整方案。黃銀姝強調,自救會不是反對天然氣發電,而是反對選址不當,事到如今開發商無心解決問題,只想跑流程。

污染的問題,溝通的障礙,讓居民失去信任,他們希望天然氣電廠能重新選址,遠離社區,保護生態,留下安心生活的環境。

延伸閱讀》四接東移行不行|協和電廠轉型下的那片海

學科
開發
縣市
  • 台南市
  • 安定區
關鍵字
台南天然氣廠, 空污, 九崴電廠, 台糖農場, 工業用電, 環評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 撰稿 郭志榮
攝影 張光宗 陳樂晞
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氣候變得跟以前不一樣 種茶越來越難

來到茶園,原本應該翠綠一片的茶園,乾褐的茶樹參雜其間,斑斑駁駁,看了叫人著急,今年春茶怎麼辦?茶園主人賴豐武捏一捏茶葉,一捏就碎,像碎掉的餅乾。六、七年前從烏龍改種金萱,原本現在應該是收成最好的時節,沒想到遇到百年大旱,「烏龍比較難種,更新的時候種金萱,茶就是金萱最好種。正常六、七年應該要大豐收的時候,今年乾成這樣,要再重種一遍,但是重種一遍要兩、三年才能收成。」


原本應該是翠綠一片的茶園,因為長期缺水,枯褐的葉子,一捏就碎。

南投縣竹山鎮的龍鳳峽,葉重欣挖一挖茶園的土壤,乾燥土塵立刻揚起。茶園旁邊一塊空地,原本是水塔的位置。水塔壞了,不想再修,遇到今年這種大旱,葉重欣無奈,只好計畫再去修水塔。他的另一片茶園,和龍鳳峽隔著山谷對望,開車不能到,要坐單軌車穿越一片森林。雖然都是出好茶的地段,但種茶的投資成本越來越大,包括水源都是問題。可不可以不要種呢?葉重欣說,捨不得多年的經驗與鍛鍊,而且,「五十歲了,中年轉業不容易。」


南投縣竹山鎮茶農葉重欣表示,春茶是茶農一年最大的收入來源,現在氣候變遷影響收成,大部分的茶園都很慘。

平地轉作是個選擇 但坡地轉作獎勵誘因不足

高山茶還有一點利潤,低海拔茶區不少已經開始轉作。1970年代後期,以凍頂烏龍茶聲名大噪的南投凍頂山,不少茶農已經轉作夏季蔬菜。南投縣鹿谷鄉農會推廣部主任陳芳炫說,「天氣真的有很明顯的變化,從(民國)九十幾年之前,春天大概都是半天雲霧繚繞。等到過中午太陽出來,才會看得到路。現在就很少遇到這種天氣。」

轉種敏豆、櫛瓜,收益都不錯。甘蔗也是個好選擇。曾麗華十年前就感受到氣候在變,而且採茶、下肥,人工成本高,他轉作過木瓜與香蕉,現在很安心地種白玉甘蔗,這是當紅的自然飲料,「價格不好還是甘蔗滯銷,還可以留 它不會壞掉。甘蔗會繼續生長。」


這幾年氣候變了,在缺水的考驗下,有茶農改種白玉甘蔗。

平地轉作比較容易,但是坡地作物要種什麼呢?古坑鄉樟湖村長廖永樹說,「種樹!像是肖楠就很好,好看又有經濟效益。而且現在很多人說森林療癒,樹種起來以後,也可以發展休閒觀光。」

古坑鄉長林慧如也支持這個想法,不過現在坡地種林獎勵金太低,誘因不高,一公頃,二十年才60萬元,比起平地二十年就有240萬元,坡地造林實在沒有吸引力。林務局在2023年初預告,想將坡地造林改為六年就可以領獎勵金60萬元,但這個計畫還在彙整各方意見中。


由於山區坡地轉作不容易,雲林縣古坑鄉樟湖村村長廖永樹思考,或許可以改種有經濟效益的肖楠。

延伸閱讀》雲林古坑乾旱現場|沒有水的農作物

如果還要種茶 怎麼強壯茶樹 抵抗氣候逆境?

氣候變化詭譎,旱澇不均,減少對自然資材的依賴,強壯茶樹本身,是茶園抵抗逆境的生存方向。

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的郭俊麟,人稱「郭班長」,他的茶園在大旱中看起來依然一片青綠。踩在茶樹行間,猶如踩在地毯上,柔軟有彈性,這是因為土壤表面有層很厚的粗纖維層,「我挖給你們看,這都是日積月累的粗纖維層。都是我們原本茶樹的枝條留養之後,修剪到土壤裡,累積起來的。你看這麼多,它的功用第一就是保濕。」


郭俊麟很早就意識到山區取水困難,必須儲水,但是他儲水的方式很特別,不是儲在水塔裡,而是存在土壤裡面,讓茶園裡的土壤平時就一直保持濕潤。

除了保濕,粗纖維層有利菌類生長,也可以幫助肥料分解,有利茶樹吸收。其實,郭班長茶園的水源,也是嚴重拉警報。他大方公開水源地,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原本山谷間的小湖,已經乾到人都可以下去散步。


郭俊麟手比胸口的位置是以前湖水水位高度,現在湖水已經乾到人都可以走下去散步。

一片乾枯之中 竟然沒渴死的春茶

南投縣仁愛鄉廬山地區的丁世達,也是身懷絕技的茶農。今年春茶收成,竟然還能有去年的成績,他預估2.4公頃的茶園,還可以收到將近4000斤。「以今年這麼乾旱的狀況,能夠持平,算是老天爺有照顧 !」他謙虛的說。

丁世達的茶園設有微氣象站,「其實會有這樣的警覺心,是因為去年冬茶採摘時,正常來講,空氣中的濕度是比較偏高的。可是那段時間,十天左右,從白天到晚上,濕度都比往年低20%-30%,這是不正常現象。」他原本就非常注重強壯樹勢,去年冬天為了因應可能的大旱,冬茶作完後,每天工作將近12個鐘頭,連續工作42天,做什麼呢?


田間的氣象偵測站,讓丁世達在去年冬天,察覺山上空氣中的濕度偏低。

他用灌注槍,每隔30公分距離,向下扎三十公分,把開根的必要元素,還有豐富活化土壤的益生菌,依照茶樹的生理週期打進土壤。此外也用人工澆灌方式,直接將水噴灑在茶樹底層,既可預防水分蒸散,也利於根部吸收。「通常這是茶樹主根生長的最佳時機點,所以只要掌握好,隔年春茶的生長樹勢跟爆發力也會比較強。」丁世達說。


丁世達拿著灌注槍,每隔30公分距離,用力往石礫地底鑽,把開根的必要元素打進土壤。

此外,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場長蘇宗振建議茶農,將傳統噴灌改為滴灌,可以節省50%的灌溉水,而且滴灌水慢慢往下滲進土壤,會牽引茶樹根系往下生長。如果是噴灌,水分大都在土壤表面,這樣根系就會在土壤淺層,「植物的根系都在表面,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當乾旱來臨時,大家知道,都是土壤表面先乾旱,所以植物就會面臨很大的乾旱衝擊。」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建議茶農將傳統噴灌改為滴灌,可節省50%的灌溉水。

百年大旱或許重創了茶農生計,但危機後面,或許因為觀念轉變、做法改變而帶來新的契機。

延伸閱讀》【缺水乾旱】當水田變旱田:缺水下的農耕轉作

學科
水文, 農業
縣市
  • 雲林縣
  • 古坑鄉
  • 南投縣
  • 竹山鎮
  • 嘉義縣
  • 梅山鄉
  • 南投縣
  • 仁愛鄉
關鍵字
缺水, 乾旱, 茶農, 雲林古坑, 肖楠, 春茶, 轉作, 滴灌, 粗纖維層, 保濕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 撰稿 呂培苓
攝影 許中熹 陳添寶
剪輯 許中熹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從四月中開始,通往台南左鎮、玉井、楠西等芒果產地的路上,每天都能看到水車來來往往,忙著把從新化虎頭埤抽來的水,送到29個供水站讓農民取用,因為南部已經六百多天,沒有下過大雨,旱象嚴峻之下,全台農損截至四月底已超過五億元,此時正值芒果最需要水的結果期,果農只希望這些應急的水,能多少挽救一些收成。


三個容量十公噸的桶子 ,不到一天就被抽到見底,但這些水也只能勉強保住果樹的一線生機。

在高屏溪畔,工人就著最後一絲天光加緊趕工,把一節一節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送到高雄應急。截至五月初,南部四縣市僅剩屏東的水情燈號還維持藍燈,高雄與台南已轉為減量供水的橙燈,嘉義則是減壓供水的黃燈。


工人把一節一節的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 ,送到高雄應急。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這波旱象可能比2021年的旱災還要嚴峻。他對照過去降雨數據,指出以往高雄與台南的雨量值,分別是1600、1500毫米左右,但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累積雨量都僅剩六百多毫米,等於少了將近三分之二。


南部水情緊張,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台南、高雄的雨量只有下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台南、嘉義每日自來水用量合計約130萬噸,主要依靠水庫供水。截至五月初,曾文水庫蓄水量已經跌破百分之七,南化水庫水量也剩不到四分之一,而高屏溪在水情正常時,要提供高雄地區一半的自來水用量,因為乾旱,流量也大幅減少。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表示:「整個高屏溪歷年來平均流量大概是3100mm,去年大概在1600mm左右,將近腰斬。」

延伸閱讀》颱風及春雨消失了嗎?赤道變胖了?
延伸閱讀》多元取水方案 解南臺灣的渴?聽聽主管單位怎麼說

旱象嚴峻,抗旱之水哪裡來?

當地面水乾涸,人們轉而從地底找水。2018年起,南水局陸續在高屏溪沿岸新設五座伏流水取水設施,最新完工的是2021年開始運作的大泉伏流水。目前高雄共有九座伏流水設施,常態性供應約四分之一的自來水需水量。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丁澈士長期推動伏流水利用,他解釋,伏流水就是在溪床下含水層流動的水,含水層下是阻水層,阻水層下的水就算是地下水。


高雄地區有大約四分之一的用水,來自高屏溪沿岸的九座伏流水設施。

伏流水的深度大約在地下20到30公尺,較易受河川流量波動影響。以2021年10月豐水期末期為例,九座伏流水設施合計每日平均可供水50萬噸,今年三月降低為35萬噸。

老天不下雨,只能向地底更深處取水應急,2021年旱災期間,高雄已經開鑿62口深水井,這些備援水井陸續上場救援,地下水抽取量從去年底的7萬噸,增加到30萬噸。

延伸閱讀》如何做到伏流水的永續利用?救命之水的循環再生
延伸閱讀》【伏流水】水的秘密基地-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南水局預計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增54口抗旱井 來支援高雄民生用水。

鑿井抗旱引發居民擔憂

彭啟明根據降雨訊號研判,南部地區恐怕要撐到五月下旬,才有望等到較大的雨勢解渴。南水局擔憂,若川流量持續降低,將不足以支應供水需求,因此重啟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原本沒有使用的水井,並計畫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鑿54口井,支援高雄民生用水。但在屏東里港鄉的14口抗旱井工程,遭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要求停工。

由於屏東自來水普及率僅六成左右,農漁業與日常生活都高度仰賴地下水,居民反映,近年地下水已經越來越難抽到,必須打更深的井才有水,擔憂抗旱井的開鑿,未來會導致當地無水可用。


居民不滿南水局沒有事先告知,擔憂新鑿的深水井,會讓他們將來更難抽到水。

水利署強調,鄰近抗旱井的五個觀測井,已經設定管理警戒水位,未來抗旱井運轉後,若發現水位低於警戒值,就會停止抽水。此外,這些水井僅供抗旱使用,旱象結束就會封存,而且抽取的是較深的含水層,補注來源會比淺層地下水多,而里港地區又是很好的地下水補注區,因此才會選擇在這裡鑿井。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良正說明,屏東平原、特別是高屏溪中上游一帶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確實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且粗顆粒地層可以承載更多重量,不易因抽水導致地層下陷。

不過張良正也提醒,即使抗旱井取水的含水層比民用井深,但地下水彼此是相通的,如果民用井距離抗旱井非常接近,短期內還是有可能因水位下降必須花更多電費抽水。他建議應詳細調查抗旱井兩到三公里範圍內,是否有民用井,以及這些井的水位在抗旱井運轉後有沒有變化。如果確實有造成影響,應該提供合理的補償。

延伸閱讀》中央要鑿井找水源 為何屏東里港人會反彈
延伸閱讀》鑿井救旱象!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該怎麼抽、怎麼補、怎麼管理是關鍵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學者張良正,分析高屏溪中上游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

救命水要源源不絕,補注不能少

不論是地下水或伏流水,都要仰賴雨水補注,由於連續數年豐水期降雨量偏低,抗旱井預定地附近的五個觀測井,水位幾乎都是2019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而在氣候變遷趨勢下,老天爺的臉色越來越難捉摸。彭啟明表示:「根據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預估,到2050年之後,影響台灣的颱風有機會變少,可能從每年三、四個減少到一、兩個,這對台灣的水資源運用是非常大的警訊。」

南部地區的豐枯比,原本就高達九比一,如果未來降雨變得更少、更集中,該如何在豐水期讓更多雨水入滲?丁澈士解釋,在河川沖積扇的扇頂地區,地層以透水性良好的粗礫石為主,是進行人工地下水補注的優良地點。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 丁澈士說明,伏流水是河床下方的淺層地下水,多少會受到河川流量影響。

位於林邊溪沖積扇扇頂的大潮州人工湖,就是一個地下水補注設施,它在2018年啟用,原屬於台糖萬隆農場的一部分,因為土壤透水性很高,當年種甘蔗時為了保水,還做過土壤改良。丁澈士說明:「我們把這層改良過的土壤刮除後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這裡的土壤透水性非常高,每天最多可以入滲十七公尺左右。透過引水道將林邊溪溪水引入人工湖,估計每年大約可以引入一億五千萬噸的水到地底蓄存,是牡丹水庫設計容量的五倍。」

延伸閱讀》如何做到伏流水的永續利用?救命之水的循環再生

抽取量黑數成管理隱憂

地下水資源就像是一座地底金庫,除了把錢存進去,也要釐清我們從裡面領了多少錢。早期民間鑿井沒有任何管制,為了更明確掌握用水量,《地下水管制辦法》允許2010年8月前已開鑿的水井,可以有條件申請合法化、補辦水權登記。即便各縣市都有自己的納管計畫,但目前有水權、裝了水表的水井,推估只占了全台水井的十分之一。


陽明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張良正認為,台灣地下水應該進行有效地監控與統計,以便掌握用水量。

張良正認為,水井管理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多數地方政府並未收取水權費:「如果一項資源是免費的,對這項資源的管理,就很難有進一步的投資進來。」不過屏東當地協助民眾申請水權的代辦業者觀察,一般人一聽到要收水權費,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在自己土地上花電費抽水,為什麼政府還要干涉那麼多?」他認為「應先做輔導,讓民眾了解地下水資源是國家的,應該要使用者付費,不要說馬上就跟他收費。」

延伸閱讀》鑿井救旱象!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該怎麼抽、怎麼補、怎麼管理是關鍵

開源之外,也應思考如何節流

用水需求成長,是另一個水資源管理上的挑戰。水利署預估,2036年南部四縣市的供水缺口分別是嘉義是3.1萬噸、台南22.5萬噸、高雄9.2萬噸、屏東4.3萬噸。尤其是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其中台南工業用水預估在十五年後,從每日29萬噸增加到61萬噸,成長兩倍以上。


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

水用得越多,水費理應要越高,2023年2月,經濟部終於宣布,每年11月到隔年4月的枯水期,單月用水九千度以上的用水大戶,超過九千度的部分將課徵每度3元的耗水費。但以目前工業用戶水價一度12元來看,加上3元後仍遠低於再生水一度20至30元的成本。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此外,過去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約束力,僅限於環評承諾。水利署說明,《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使用再生水辦法》,將修正為《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也就是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要求,不再僅限於缺水地區,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行為,都要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水。針對多少規模的開發案須使用再生水、使用比率等細節,預計將在2023年5月辦理相關法規草案預告。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如果是用水低於平均值的家戶,水價可以不漲或只漲一點點,用水高於平均的家戶,則應劃分不同的級距調漲。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 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

李根政指出:「如果你每天平均用水超過兩百公升,可能就超過全國人民的平均值。新加坡已經訂定人均家庭用水在2030年要降到130公升的目標,我們不應該只規定企業在旱象發生時節水5%、7%,不論工業或民生,平常就要節水。」

四月下旬,南台灣終於迎來一場稍大雨勢,然而主要水庫的進帳,仍然十分有限。在氣候變遷的時代,想要用水無虞,恐怕不能只是等待老天下雨。加強節水及有效的管理,才有可能在下一場大旱來臨時,不再臨渴掘井。

延伸閱讀》多元取水方案 解南臺灣的渴?聽聽主管單位怎麼說
延伸閱讀》每次只能仰賴雨水來解旱?| 水資源的收支帳 供需如何做到平衡?

學科
水文, 農業
縣市
  • 台南市
  • 嘉義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屏東, 抗旱井, 乾旱, 農損, 地下水, 伏流水, 工業用水, 耗水費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劉啟稜 許中熹 陳慶鍾
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春雨未能補注南部水庫  曾文水庫蓄水率持續下探


久旱不雨,曾文溪河道已經乾枯。

長期不下雨,曾文溪河道已經乾枯,河道上進行疏浚工程。河道乾枯,連帶讓水庫無水可蓄,三月的曾文水庫,水位不斷下降,庫容量僅剩21%,四月底降到6%,南部地區水情告急。


由於長期不不雨,高雄總督埤幾乎完全乾枯,魚類大量死亡。

高雄市仁武區的觀音湖,又名總督埤,幾乎完全乾枯,魚類大量死亡。沈福雄常在觀音湖散步,種樹幫助綠美化,遇上沒有埤水可用,只能載水來澆灌。

延伸閱讀》當百年大旱成為常態?無法逃避的水難題

南部缺水持續乾旱 農業、生態都受災


梅子受到缺水影響,無法養分吸收,果實大小只剩三分之一。

台南市楠西區的梅嶺,許鴻文接手家族梅園,二十多年前轉型有機,種出品質良好的梅子。有機經營恢復生態環境,許鴻文在梅園附近,找到一處營火蟲棲地,苦勸地主放棄噴灑農藥,進行棲地管理,終於開創知名的梅嶺螢火蟲季。但是大旱年代,土地乾燥,嚴重影響螢火蟲生長。


土地乾燥,影響螢火蟲生長。

天不下雨,失去水源,就必須靠保水,台灣的山區與地層,都是重要的蓄水場域。台南新化林場場長吳佾鴻說明,茂密的林區,落葉如何成為保水關鍵。山林保水,源遠流長,讓新化林場兩口埤塘,在大旱時期,依然保持滿水位。


新化林場兩口埤塘,在大旱時期,依然保持滿水位,場長吳佾鴻表示,覆蓋林區的落葉成為保水關鍵。

新林林場除了種植九十公頃的桃花心木林,山區更有廣達三百多公頃的次生林地,涵養大量水源,讓虎源溪終年不乾,維持溪流與濕地的自然生態,生物不致乾死。連帶補充下游虎頭埤水源,保住南部重要的農業用水,證明森林保水的重要性。

營造濕地環境 固沙、保水也是救水方案

屏東因為缺水,開始在高屏溪沿岸開井抽水,接管輸送高雄,引發爭議。如何保存高屏溪的水源,成為各方討論的問題,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在高屏溪長期進行揚塵抑制工法,形成巨大保水空間,蓄積將近10萬噸水源。蓄積的地表水,同時也補注地下水源。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在高屏溪長期進行揚塵抑制工法,在河床上挖水道,抑制揚塵,同時也形成巨大的保水空間,蓄積將近10萬噸水源。

在河床高灘地上,種植有大量狼尾草,做為固沙之用。乾枯河床挖出水域,旁邊種植植物,形成一個濕地環境,讓生物在乾旱河床,有個挽救生態的避難空間。第七河川局副局長黃傭評表示,河川局從過去的防洪,到現今大旱時代的保水,一些思考和工法都在改變。


河床高灘地,種植大量狼尾草,作為固砂之用。

根據氣象局統計,2021年台灣平均年總雨量為1997毫米,算是多雨之國,但是雨季集中,河川陡急,蓄水不易。透過完備的國土規劃,以及長期的管理規劃,讓山坡保水與地層蓄水,成為台灣救旱的永續行動。

延伸閱讀》枯旱之城:抗旱,怎麼辦?
延伸閱讀》旱澇並存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因應?

學科
水文
縣市
  • 台南市
  • 楠西區
  • 台南市
  • 新化區
  • 高雄市
  • 仁武區
  • 屏東縣
  • 里港鄉
關鍵字
乾旱, 缺水, 曾文水庫, 新化林場, 保水, 自然濕地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 撰稿 郭志榮
攝影 / 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金門823砲戰發生前,共軍在連江縣重兵集結,當時各界推測,共軍要攻打馬祖,氣氛相當緊繃。823砲戰後,金門、馬祖成為防衛台灣的最前線,台灣也進入美蘇冷戰的對抗體制。


國共對峙期間,金馬大量興建軍事設施,馬祖南北竿海岸線平均400到500公尺就設置一處軍事據點,如今多已廢棄不再使用。

國共對峙期間,金馬大量興建軍事設施,部署重重軍力,馬祖北竿海岸線長約54公里,就設有101個軍事據點,平均500公尺就有一處。馬祖南竿海岸線長約36公里,設有95個據點,平均不到400公尺就有一處。為了防止敵軍攻上島嶼,設有玻璃山、鐵絲網等阻絕設施,也會在營區附近種上九重葛、瓊麻等有刺植物,還在海邊放置軌條砦,地雷。


為了防止敵軍攻上島嶼,山壁設置玻璃阻絕。

延伸閱讀》探訪金馬車轍道|看見消失與轉型

不再使用的軍事設施 變身咖啡館、民宿、文化市集


在地年輕人租下軍事據點,想經營民宿。

當年的軍事設施,現在多數軍方不再使用。有文化工作者將海防據點整修成書店咖啡館,經營十年後面臨是否能再續租的轉折點,有在地年輕人剛剛租下據點,想整理成民宿網紅拍照點,也有台灣年輕人投標廢棄營舍,希望打造戰地文化市集。


有台灣年輕人投標廢棄營舍,計畫打造成戰地文化市集。

馬祖的戰地景觀盤點調查將近700處,以戰鬥及防禦設施300處最多,主要為海防據點,各景觀再依代表性、稀少性等指標,評分進行分級,第一級分數較高以保存為主。目前部分由官方整理後開放觀光,部分由民間經營管理,地方政府則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轉譯,重新詮釋。

馬祖36個大小島嶼,總面積29.6平方公里,不到金門總面積153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駐軍最多時達到五萬人,現在三千多人;北竿以前駐軍大約一萬人,現在約一千人,曾經上百間的軍用品店,只剩一兩間還在營業。


馬祖北竿以前曾經有上百間軍用品店,現在只剩一兩家還在營業。

社造工作者期待軍事空間再利用 能和在地有更多連結

軍管時期,馬祖許多山區,居民不得任意進出,解除戒嚴後,在地民眾與山的距離是否重新拉近。走在社區,軍方曾占用民宅的痕跡還隱約可見。而占用民地已經閒置的軍事炮陣地,在民眾提出還地於民,有部分經評估後返還。


民國38年國軍撤退到馬祖後,曾占用民宅,把民宅當成中山室,老百姓被趕到偏廳居住。

2006年,中央展開推動馬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相關計畫,讓縣政府對馬祖的戰地景觀有了更多的思考面向,不過,有社造工作者認為閒置軍事空間的再利用,應該跟在地居民有更多連結。也有返鄉年輕人希望,開放更多閒置空間,讓聚落活化利用。面對戰地文化資產再利用,馬祖持續凝聚共識。


有社造工作者認為閒置軍事空間的再利用,除了發展觀光,也應該要跟在地居民有更多連結。

延伸閱讀》微光世界-藍眼淚大揭密

學科
文化
縣市
  • 連江縣
關鍵字
金門, 823砲戰, 戰地文化, 軍事設施, 咖啡館, 民宿, 文化市集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 撰稿 葉明蘭
攝影 / 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防衛大金門最狹窄蜂腰位置,雙乳山坑道西邊是曾經戰事慘烈的古寧頭戰場,為了防範共軍來襲,雙乳山坑道1956年動工後,只花一年時間就蓋好,成為軍方將金門陣地大規模地下化的重要軍事要地,完工後隔年,立即遭遇八二三炮戰。興建過程動用人力達十幾萬,也因施工坍方,奪走五位官兵性命。

地下坑道網路系統四處延伸 是國內少見防禦工事

南北乳山地下坑道有寬有窄、有高有低,宛如四處延伸的網路系統,貫串各個部隊與周遭據點,也可以全方位監測四周動靜。而串聯南北乳山的主坑道穿過大金門主要東西道路伯玉路,直線距離超過兩百公尺。

防禦北乳山,軍方還繞山一圈興建了少見的環型坑道,坑道透過支坑道向外呈輻射狀,再連接各個據點和射口,層層防衛。成為國內少見,相當特別的防禦工事。

多年閒置荒廢 多處坍方毀損 歷史謎團深埋

不過,龐大複雜的雙乳山坑道,經過多年閒置荒廢,許多地方出現受損。因為地形環境變動,坑道構造受到擠壓,外面的土或植物,透過裂痕穿入坑道並逐步盤據。不再維護的坑道系統,也受水氣影響,鋼筋鏽蝕膨脹,將混凝土擠壓剝落。

研究人員指出,北乳山外圍地表上發現不少類似通氣孔的設計,不過,通氣孔下方大都是已經坍方被掩埋的狀態,沒辦法深入調查以前是否有軍事設施。也有過去服役軍友提到,坑道向下還有第三層。探查中雖然看到類似空間,卻也因為遭土石堆積無法探究,使得雙乳山坑道系統,充滿謎團。

道路工程挖斷坑道引關注 2019年列為縣定古蹟


畫面來源/金門大學戰閩中心

雙乳山坑道面臨自然毀損,也遭受人為破壞。南乳山一段支坑道,因為上方道路工程被挖斷,引發各界驚覺,地下金門重要的軍事資產,面臨快速消失危機。在全國關注下,挖斷部分重新修復,金門縣政府也在2019年將雙乳山坑道列為縣定古蹟,並向中央申請經費,要進行大規模修建。

雙乳山坑道的全貌要完整重現,已經不可能。還看得到、進得去的空間,那段趕工興建,備戰駐守的戰地記憶已成歷史,等待坑道整修後開放,各自的體會與想像。

學科
文化
縣市
  • 連江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 撰稿 葉明蘭
攝影 / 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