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從四月中開始,通往台南左鎮、玉井、楠西等芒果產地的路上,每天都能看到水車來來往往,忙著把從新化虎頭埤抽來的水,送到29個供水站讓農民取用,因為南部已經六百多天,沒有下過大雨,旱象嚴峻之下,全台農損截至四月底已超過五億元,此時正值芒果最需要水的結果期,果農只希望這些應急的水,能多少挽救一些收成。


三個容量十公噸的桶子 ,不到一天就被抽到見底,但這些水也只能勉強保住果樹的一線生機。

在高屏溪畔,工人就著最後一絲天光加緊趕工,把一節一節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送到高雄應急。截至五月初,南部四縣市僅剩屏東的水情燈號還維持藍燈,高雄與台南已轉為減量供水的橙燈,嘉義則是減壓供水的黃燈。


工人把一節一節的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 ,送到高雄應急。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這波旱象可能比2021年的旱災還要嚴峻。他對照過去降雨數據,指出以往高雄與台南的雨量值,分別是1600、1500毫米左右,但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累積雨量都僅剩六百多毫米,等於少了將近三分之二。


南部水情緊張,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台南、高雄的雨量只有下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台南、嘉義每日自來水用量合計約130萬噸,主要依靠水庫供水。截至五月初,曾文水庫蓄水量已經跌破百分之七,南化水庫水量也剩不到四分之一,而高屏溪在水情正常時,要提供高雄地區一半的自來水用量,因為乾旱,流量也大幅減少。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表示:「整個高屏溪歷年來平均流量大概是3100mm,去年大概在1600mm左右,將近腰斬。」

延伸閱讀》颱風及春雨消失了嗎?赤道變胖了?
延伸閱讀》多元取水方案 解南臺灣的渴?聽聽主管單位怎麼說

旱象嚴峻,抗旱之水哪裡來?

當地面水乾涸,人們轉而從地底找水。2018年起,南水局陸續在高屏溪沿岸新設五座伏流水取水設施,最新完工的是2021年開始運作的大泉伏流水。目前高雄共有九座伏流水設施,常態性供應約四分之一的自來水需水量。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丁澈士長期推動伏流水利用,他解釋,伏流水就是在溪床下含水層流動的水,含水層下是阻水層,阻水層下的水就算是地下水。


高雄地區有大約四分之一的用水,來自高屏溪沿岸的九座伏流水設施。

伏流水的深度大約在地下20到30公尺,較易受河川流量波動影響。以2021年10月豐水期末期為例,九座伏流水設施合計每日平均可供水50萬噸,今年三月降低為35萬噸。

老天不下雨,只能向地底更深處取水應急,2021年旱災期間,高雄已經開鑿62口深水井,這些備援水井陸續上場救援,地下水抽取量從去年底的7萬噸,增加到30萬噸。

延伸閱讀》如何做到伏流水的永續利用?救命之水的循環再生
延伸閱讀》【伏流水】水的秘密基地-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南水局預計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增54口抗旱井 來支援高雄民生用水。

鑿井抗旱引發居民擔憂

彭啟明根據降雨訊號研判,南部地區恐怕要撐到五月下旬,才有望等到較大的雨勢解渴。南水局擔憂,若川流量持續降低,將不足以支應供水需求,因此重啟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原本沒有使用的水井,並計畫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鑿54口井,支援高雄民生用水。但在屏東里港鄉的14口抗旱井工程,遭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要求停工。

由於屏東自來水普及率僅六成左右,農漁業與日常生活都高度仰賴地下水,居民反映,近年地下水已經越來越難抽到,必須打更深的井才有水,擔憂抗旱井的開鑿,未來會導致當地無水可用。


居民不滿南水局沒有事先告知,擔憂新鑿的深水井,會讓他們將來更難抽到水。

水利署強調,鄰近抗旱井的五個觀測井,已經設定管理警戒水位,未來抗旱井運轉後,若發現水位低於警戒值,就會停止抽水。此外,這些水井僅供抗旱使用,旱象結束就會封存,而且抽取的是較深的含水層,補注來源會比淺層地下水多,而里港地區又是很好的地下水補注區,因此才會選擇在這裡鑿井。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良正說明,屏東平原、特別是高屏溪中上游一帶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確實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且粗顆粒地層可以承載更多重量,不易因抽水導致地層下陷。

不過張良正也提醒,即使抗旱井取水的含水層比民用井深,但地下水彼此是相通的,如果民用井距離抗旱井非常接近,短期內還是有可能因水位下降必須花更多電費抽水。他建議應詳細調查抗旱井兩到三公里範圍內,是否有民用井,以及這些井的水位在抗旱井運轉後有沒有變化。如果確實有造成影響,應該提供合理的補償。

延伸閱讀》中央要鑿井找水源 為何屏東里港人會反彈
延伸閱讀》鑿井救旱象!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該怎麼抽、怎麼補、怎麼管理是關鍵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學者張良正,分析高屏溪中上游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

救命水要源源不絕,補注不能少

不論是地下水或伏流水,都要仰賴雨水補注,由於連續數年豐水期降雨量偏低,抗旱井預定地附近的五個觀測井,水位幾乎都是2019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而在氣候變遷趨勢下,老天爺的臉色越來越難捉摸。彭啟明表示:「根據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預估,到2050年之後,影響台灣的颱風有機會變少,可能從每年三、四個減少到一、兩個,這對台灣的水資源運用是非常大的警訊。」

南部地區的豐枯比,原本就高達九比一,如果未來降雨變得更少、更集中,該如何在豐水期讓更多雨水入滲?丁澈士解釋,在河川沖積扇的扇頂地區,地層以透水性良好的粗礫石為主,是進行人工地下水補注的優良地點。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 丁澈士說明,伏流水是河床下方的淺層地下水,多少會受到河川流量影響。

位於林邊溪沖積扇扇頂的大潮州人工湖,就是一個地下水補注設施,它在2018年啟用,原屬於台糖萬隆農場的一部分,因為土壤透水性很高,當年種甘蔗時為了保水,還做過土壤改良。丁澈士說明:「我們把這層改良過的土壤刮除後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這裡的土壤透水性非常高,每天最多可以入滲十七公尺左右。透過引水道將林邊溪溪水引入人工湖,估計每年大約可以引入一億五千萬噸的水到地底蓄存,是牡丹水庫設計容量的五倍。」

延伸閱讀》如何做到伏流水的永續利用?救命之水的循環再生

抽取量黑數成管理隱憂

地下水資源就像是一座地底金庫,除了把錢存進去,也要釐清我們從裡面領了多少錢。早期民間鑿井沒有任何管制,為了更明確掌握用水量,《地下水管制辦法》允許2010年8月前已開鑿的水井,可以有條件申請合法化、補辦水權登記。即便各縣市都有自己的納管計畫,但目前有水權、裝了水表的水井,推估只占了全台水井的十分之一。


陽明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張良正認為,台灣地下水應該進行有效地監控與統計,以便掌握用水量。

張良正認為,水井管理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多數地方政府並未收取水權費:「如果一項資源是免費的,對這項資源的管理,就很難有進一步的投資進來。」不過屏東當地協助民眾申請水權的代辦業者觀察,一般人一聽到要收水權費,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在自己土地上花電費抽水,為什麼政府還要干涉那麼多?」他認為「應先做輔導,讓民眾了解地下水資源是國家的,應該要使用者付費,不要說馬上就跟他收費。」

延伸閱讀》鑿井救旱象!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該怎麼抽、怎麼補、怎麼管理是關鍵

開源之外,也應思考如何節流

用水需求成長,是另一個水資源管理上的挑戰。水利署預估,2036年南部四縣市的供水缺口分別是嘉義是3.1萬噸、台南22.5萬噸、高雄9.2萬噸、屏東4.3萬噸。尤其是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其中台南工業用水預估在十五年後,從每日29萬噸增加到61萬噸,成長兩倍以上。


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

水用得越多,水費理應要越高,2023年2月,經濟部終於宣布,每年11月到隔年4月的枯水期,單月用水九千度以上的用水大戶,超過九千度的部分將課徵每度3元的耗水費。但以目前工業用戶水價一度12元來看,加上3元後仍遠低於再生水一度20至30元的成本。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此外,過去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約束力,僅限於環評承諾。水利署說明,《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使用再生水辦法》,將修正為《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也就是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要求,不再僅限於缺水地區,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行為,都要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水。針對多少規模的開發案須使用再生水、使用比率等細節,預計將在2023年5月辦理相關法規草案預告。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如果是用水低於平均值的家戶,水價可以不漲或只漲一點點,用水高於平均的家戶,則應劃分不同的級距調漲。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 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

李根政指出:「如果你每天平均用水超過兩百公升,可能就超過全國人民的平均值。新加坡已經訂定人均家庭用水在2030年要降到130公升的目標,我們不應該只規定企業在旱象發生時節水5%、7%,不論工業或民生,平常就要節水。」

四月下旬,南台灣終於迎來一場稍大雨勢,然而主要水庫的進帳,仍然十分有限。在氣候變遷的時代,想要用水無虞,恐怕不能只是等待老天下雨。加強節水及有效的管理,才有可能在下一場大旱來臨時,不再臨渴掘井。

延伸閱讀》多元取水方案 解南臺灣的渴?聽聽主管單位怎麼說
延伸閱讀》每次只能仰賴雨水來解旱?| 水資源的收支帳 供需如何做到平衡?

學科
水文, 農業
縣市
  • 台南市
  • 嘉義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屏東, 抗旱井, 乾旱, 農損, 地下水, 伏流水, 工業用水, 耗水費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劉啟稜
許中熹
陳慶鍾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春雨未能補注南部水庫  曾文水庫蓄水率持續下探


久旱不雨,曾文溪河道已經乾枯。

長期不下雨,曾文溪河道已經乾枯,河道上進行疏浚工程。河道乾枯,連帶讓水庫無水可蓄,三月的曾文水庫,水位不斷下降,庫容量僅剩21%,四月底降到6%,南部地區水情告急。


由於長期不不雨,高雄總督埤幾乎完全乾枯,魚類大量死亡。

高雄市仁武區的觀音湖,又名總督埤,幾乎完全乾枯,魚類大量死亡。沈福雄常在觀音湖散步,種樹幫助綠美化,遇上沒有埤水可用,只能載水來澆灌。

延伸閱讀》當百年大旱成為常態?無法逃避的水難題

南部缺水持續乾旱 農業、生態都受災


梅子受到缺水影響,無法養分吸收,果實大小只剩三分之一。

台南市楠西區的梅嶺,許鴻文接手家族梅園,二十多年前轉型有機,種出品質良好的梅子。有機經營恢復生態環境,許鴻文在梅園附近,找到一處營火蟲棲地,苦勸地主放棄噴灑農藥,進行棲地管理,終於開創知名的梅嶺螢火蟲季。但是大旱年代,土地乾燥,嚴重影響螢火蟲生長。


土地乾燥,影響螢火蟲生長。

天不下雨,失去水源,就必須靠保水,台灣的山區與地層,都是重要的蓄水場域。台南新化林場場長吳佾鴻說明,茂密的林區,落葉如何成為保水關鍵。山林保水,源遠流長,讓新化林場兩口埤塘,在大旱時期,依然保持滿水位。


新化林場兩口埤塘,在大旱時期,依然保持滿水位,場長吳佾鴻表示,覆蓋林區的落葉成為保水關鍵。

新林林場除了種植九十公頃的桃花心木林,山區更有廣達三百多公頃的次生林地,涵養大量水源,讓虎源溪終年不乾,維持溪流與濕地的自然生態,生物不致乾死。連帶補充下游虎頭埤水源,保住南部重要的農業用水,證明森林保水的重要性。

營造濕地環境 固沙、保水也是救水方案

屏東因為缺水,開始在高屏溪沿岸開井抽水,接管輸送高雄,引發爭議。如何保存高屏溪的水源,成為各方討論的問題,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在高屏溪長期進行揚塵抑制工法,形成巨大保水空間,蓄積將近10萬噸水源。蓄積的地表水,同時也補注地下水源。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在高屏溪長期進行揚塵抑制工法,在河床上挖水道,抑制揚塵,同時也形成巨大的保水空間,蓄積將近10萬噸水源。

在河床高灘地上,種植有大量狼尾草,做為固沙之用。乾枯河床挖出水域,旁邊種植植物,形成一個濕地環境,讓生物在乾旱河床,有個挽救生態的避難空間。第七河川局副局長黃傭評表示,河川局從過去的防洪,到現今大旱時代的保水,一些思考和工法都在改變。


河床高灘地,種植大量狼尾草,作為固砂之用。

根據氣象局統計,2021年台灣平均年總雨量為1997毫米,算是多雨之國,但是雨季集中,河川陡急,蓄水不易。透過完備的國土規劃,以及長期的管理規劃,讓山坡保水與地層蓄水,成為台灣救旱的永續行動。

延伸閱讀》枯旱之城:抗旱,怎麼辦?
延伸閱讀》旱澇並存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因應?

學科
水文
縣市
  • 台南市
  • 楠西區
  • 台南市
  • 新化區
  • 高雄市
  • 仁武區
  • 屏東縣
  • 里港鄉
關鍵字
乾旱, 缺水, 曾文水庫, 新化林場, 保水, 自然濕地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縣溪州鄉一片將近六公頃的台糖土地,滿滿綠意,錯落生長了81棵樹木,有樟樹、蒲葵、大葉合歡等17種。這塊地與周遭土地,曾經是製糖工場所在地,最早在1909年由板橋林家設立,二戰期間遭受轟炸,戰後隸屬台糖,並在1945年復工。1955至1970年間,台糖總公司部分部門曾遷到這裡辦公。不過隨著歷史發展,建築物已經拆光,曾經見識溪州糖廠繁榮時期的,只剩下這塊地跟這群老樹。

少有人為干擾 樹木成長接近完滿型

我愛溪州」團隊2021年進行老樹調查,看到台糖土地上這一大群樹木,因為少有人為干擾,長出了樹木該有的樣子。老樹調查員表示這些樹木位在空曠地,沒有競爭物,恣意生長,接近完滿型。對比生長在民宅跟道路旁的樹,通常不會長得非常好,長在道路旁,底下通常會被鋪柏油,限制生長,限制根的呼吸;種在民宅旁的樹,通常跟其他的樹混種在一起,會有競爭。

老樹群裡有不少樟樹。老樹調查員也說,樟樹早期曾被列定為「闊葉五木」,就是闊葉樹裡比較珍貴,比較有價值的五種樹種。所以在鄉下、平地,都可以看到樟樹。而在風水學上,樟樹有趨吉避凶的功能,實用上樟樹一些驅逐蚊蟲的功能。

園藝景觀業者蕭先生說,台灣幾乎每年都有颱風,這群老樹樹齡許多超過60年,幾十年來沒有受到特別保護,卻長得相當好,可見這裡對樹木來說,是很不錯的生長空間。

近期部分樹木遭到人為破壞

不過近期有好幾株樹木,枝葉遭到人為破壞,通通被剪光,堆置一旁。蕭先生看著遭到裁剪的菲律賓榕樹,不捨地指出,樹木彷彿在流淚。

他表示,菲律賓榕樹是誘鳥植物,生長很快,也是含水量高的樹種。如果環境裡看到菲律賓榕,就可以欣賞到很多鳥類。「我愛溪州」團隊也表示,另一棵被整枝的羅望子樹,根據在地老阿媽的說法,已經佇立將近百年。現在被裁枝,再來的命運會是什麼,讓人擔心。

開發將至 環保與經濟間能否找到平衡

關於土地與樹群的未來,根據台糖中彰區處說明,為了活絡地方經濟,已經在今年九月公開招標。得標廠商使用,會向主管機關,也就是彰化縣政府申請,根據了解可能做為新車中心。

台糖中彰區處也指出,原溪州糖廠廠區及宿舍區面積約25公頃,經過重劃,2000年台糖分回約18公頃住宅區土地。包括這塊地在內的住宅用地,在地民眾很希望有更好的運用,也希望台糖加緊開發。中彰區處說明,根據《彰化縣樹木保育自治條例》,這些樹木不符合珍貴樹木的指標。不過台糖持續與地上權人交換意見,並建議廠商思考將樹木原地保留。如果無法原地保留,也會建議將樹木移植。台糖認為以台灣的科技,樹木移植成功率都滿高的,而《彰化縣樹木保育自治條例》,也沒有說樹木不能移植,希望能在環保與經濟間找到平衡。

環團希望樹木原地保留 全民共享綠地

園藝景觀業者蕭先生指出,樹木移植需要細心規劃。整枝,斷根,都要選對季節,斷根之後的支架保護也是重點,以大樹來說,如果分段斷根,對老樹來講受害會更小。另外移植工程、吊車、送到新的基地之後,土壤、排水、照顧都要拿捏,如果不注意,可能一個缺失就導致移植失敗。護樹團體希望,台糖能對這片土地與老樹,有不同的想像與規劃,也發起連署,呼籲即刻停工、樹木原地保留以及大樹綠地全民共享。

延伸閱讀》大樹難保|樹木在城市的困境
【首起社福BOT】圍牆內的開發案|廣慈博愛院區更新無法留下老樹?

幾十年來,陪伴著老老少少、房舍興起又頹倒消失、經歷過四季變化、颳風下雨、豔陽乾旱,從小樹長成大樹的老樹們,面對未來命運,依然保持沉默,但也持續不間斷的在溪州土地向下深根,向上發展枝葉延伸,展現不輕言放棄的生命力。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開發, 生活
縣市
  • 彰化縣
  • 溪州鄉
關鍵字
溪州糖廠, 樹木移植, 護樹運動, 愛樹聯盟, 我愛溪州, 砍樹, 歷史現場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葉明蘭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像凶狠圓軸蟹這種能在陸地上維持一定活力的螃蟹,統稱為陸蟹,部分陸蟹的幼體需要在海水中成長,因此每到繁殖期,陸蟹媽媽們就必須降海釋幼。


恆春半島的陸蟹正奮力地釋幼到海水中,繁衍後代 

陸蟹研究學者劉烘昌調查,台江地區的凶狠圓軸蟹,主要在六到九月的滿月與新月期間釋幼,牠們在海浪召喚下往海邊前進,在消波塊的縫隙中等待潮水上漲,準備將幼蟲釋放到海中。為了讓掠食者無法在短時間內把幼蟲吃光,許多陸蟹採取集體釋幼策略,例如在澳洲聖誕島,每年一到繁殖期,就會有數千萬隻紅地蟹,宛如紅色潮水般往海邊湧去。

延伸閱讀》遷徙-紅蟹的黎明|在澳洲聖誕島見證母蟹集體釋幼


澳洲聖誕島的紅地蟹繁殖期,十分壯觀

陸蟹是連結海洋與陸地生態系的重要物種,在陸地上,牠們的食物大多是落葉、其他動物的屍體或排泄物,看起來不登大雅之堂,卻扮演著驅動生態系中物質循環的重要角色。劉烘昌說:「一個生態系能長長久久,物質循環是非常重要的,聖誕島上的雨林、海岸林能長得那麼高大,跟陸蟹存在很有關係。」

盜獵 垃圾 堤防 路殺 凶狠圓軸蟹重重難關


台26線的開通直接將恆春半島的海岸林一分為二

在台灣,恆春半島曾是陸蟹天堂,特別是香蕉灣海岸林,以陸蟹種類多樣性最高而聞名,但交通繁忙的台26線,將海岸林一分為二,使棲息在這裡的陸蟹遭受嚴重路殺威脅。劉烘昌說明,墾丁國家公園一帶的毛足圓軸蟹母蟹,平均頭胸甲寬只有5公分左右,但台江國家公園的凶狠圓軸蟹母蟹則是7.8公分,「5公分跟7.8公分的差別,就是平均壽命相差十五年左右,這表示台江的凶狠圓軸蟹,可以平安長到很大的體型。」


台江國家公園周邊道路不幸喪生輪下的陸蟹

延伸閱讀》別讓陸蟹少子化|護送陸蟹媽媽安全過馬路

然而,生活在台江一帶的陸蟹,還是會遇上一些麻煩。劉烘昌的研究團隊在台江國家公園調查期間,曾多次目睹盜獵者捕捉凶狠圓軸蟹,此外,海漂垃圾可能會掩蓋沙灘上角眼沙蟹、中華沙蟹等陸蟹的洞穴,也會形成母蟹降海釋幼的障礙。不只如此,母蟹要降海釋幼前,必須翻越一道長長的海堤,部分垂直的基腳讓牠們難以攀爬,因而拉長逗留在路面上的時間,提高遭遇路殺的風險。


台江國家公園的陸蟹要爬越高聳的堤岸才能抵達大海

搶救陸蟹方案1:改善堤防材質


在光滑的水泥堤岸加上鏝抹工法


釘上麻布袋來增加堤岸粗糙面

為了讓陸蟹釋幼的過程更順利,第六河川局委託嘉義大學展開堤岸改善試驗,分別以鏝抹、洗石子、噴漿、釘麻布袋的方式,將一小段垂直的堤岸粗糙化。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邱郁文說明,研究人員會觀察、紀錄陸蟹在嘗試攀爬時,哪種材質成功率最高。第六河川局局長謝明昌表示,試驗結果出爐後,將評估整個台南區域的海堤,針對陸蟹受影響較大的堤段,優先進行改善。


台江國家公園的凶狠圓軸蟹在消波塊之間的縫隙穿梭,找尋出路

搶救陸蟹方案2:釋幼期暫時封路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年推出暫時性封路的交通管制,幫助陸蟹過馬路

另一方面,台江國家公園從今年開始,在陸蟹釋幼高峰期暫時性封路,降低路殺機率,並委託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培訓志工執行棲地巡護,協助紀錄陸蟹數量、累積基礎資料。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專職楊斯婷表示:「今年明顯感覺到巡守對盜獵行為有起到干擾或嚇阻作用,有時我們會看到一些帶著大桶子和網子的可疑車輛進入樣區,看到志工繞一繞就開走了。」


在台江國家公園的周邊道路也立起小心陸蟹的告示牌

在台江國家公園外,許多魚塭、樹林已經逐漸被開闢為道路或住宅區,鹽水溪南岸一塊僅存的舊魚塭,也有陸蟹棲息,牠們要前往出海口釋幼時,必須越過緊鄰河堤的機車便道,很容易遭到路殺,台南社大發起護蟹活動,號召志工幫陸蟹過馬路,並且建議市政府跟民眾溝通,在這裡執行封路措施。

延伸閱讀》陸蟹的天堂路|幫助抱卵母蟹平安過馬路

搶救陸蟹方案3:加裝遮光罩

當陸蟹的生活區域,逐漸被都市包圍,建築及路燈的燈光,可能把牠們吸引到馬路上,成為輪下亡魂。目前鹽水溪堤防上的路燈已經加裝遮光罩,讓堤防內的陸蟹看不到光源,但是機車便道旁正在開闢一條新的道路,未來陸蟹降海釋幼的旅程,可能會更艱難。


鹽水溪堤防的路燈加裝遮光罩,來降低人工光源的干擾

劉烘昌投入陸蟹研究,至今將近三十年,他在研究生涯中,看著許多陸蟹族群在棲地開發、路殺與人為捕捉等危機步步進逼下,從盛極一時到苟延殘喘,像是恆春港口溪的中型仿相手蟹,就從上百萬隻銳減到僅剩約五千隻。他希望台江一帶的陸蟹保育,可以持續受到重視:「畢竟這裡凶狠圓軸蟹的體型,跟世界各地陸蟹保護區相比都是數一數二。真正好的生態研究,必須要有健康的族群才做得出來。」

延伸閱讀》紅蟹消失記|中型仿相手蟹滅絕危機


台江國家公園的護蟹行動持續,就能讓下一代有機會認識陸蟹

數千萬年前,陸蟹的祖先勇敢地離開熟悉的海洋,登上陸地,每隻懷抱數萬個小生命的母蟹,都是演化的奇蹟,我們是否願意付出更多包容與努力,讓這樣的奇蹟,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穿梭島嶼20年 海岸篇】陸蟹的楚歌

學科
動物, 濕地, 開發
縣市
  • 台南市
  • 安南區
關鍵字
台江國家公園, 凶狠圓軸蟹, 陸蟹, 降海釋幼, 路殺, 聖誕島, 繁殖期, 劉烘昌, 紅地蟹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陳慶鍾
許中熹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澎湖南方四島有東、西吉嶼和東、西嶼坪,過去交通不便,遊客稀少。2014年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觀光業者積極開發東吉航線,還有業者造船,直接從台南開往東吉,省掉飛澎湖轉東吉的時間與費用,帶來更多遊客。

過去漁業時代,早上進港都是漁船,現在每到假日早上,一艘艘觀光船進港。碼頭上從滿地魚貨換成成群遊客。目前東吉的大眾旅遊模式有快速的遊島觀光,以及浮潛活動。

觀光熱潮帶動人口回流,也帶來水電供應與垃圾問題

根據海巡署的登岸旅客統計,東吉每年已達九萬遊客。許多島民陸續回鄉,整理老家房舍,經營餐廳、民宿等生意,人口開始回流。但是不可否認,人潮也為小島的電力與垃圾,帶來新的問題。

因為速食旅遊引發的水電供應、垃圾處理問題,東吉居民請求澎湖縣政府協助。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為解決人潮過量問題,思考規劃總量管制,管理登島人數。

延伸閱讀》澎湖速食旅遊

規劃工作假期手作步道,國家公園管理處盼推動生態旅遊

為了提升小島生態旅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千里步道協會合作,在東吉島規劃手作步道。透過工作假期模式,邀集許多志工參與,以每梯次三天的工作模式,接力進行。

千里步道協會思考配合島嶼旅遊特性,規劃步道系統。村落後方有條越過草原,通往潛水點的步道,成為修目標。

另外一條步道在遊客中心後方,希望因為有好走的步道,改變依賴機車觀光的旅遊模式。這條步道以手作方式建立新的入口路徑,土質路面鬆軟有彈性,沿路保持原有林木,相對舊有的水泥石階步道,算相當生態化的設計。

志工參與手作步道,不是只有工作,也有安排認識東吉的時光,認識島嶼過去風華。在廟前,邀請耆老吟唱澎湖特有褒歌,在歌聲中放入歷史,放入心情。

延伸閱讀》小島上的手作步道假期|來去東嶼坪

西吉無人島  暫不開放遊客登島

東吉慢慢熱鬧起來,但是距離四公里的西吉,居民遷出後,至今是座無人島。居民只能在節日登島回鄉。

這天,一群西吉居民要回故鄉,清晨搭上包好的船隻出海,因為沒有登岸碼頭,只能利用漲潮,在玄武岩搶灘登岸,然後爬上高聳的玄武岩。

站上西吉最高的丘頂,居民介紹小島地理,村落為了躲避強勁東北季風,建在山丘下,另一側就是西吉有名的地景,一個頂端塌陷的玄武岩海蝕洞,陽光灑入照亮洞內海面,被稱為藍洞。

回到家園,老家依舊在,只是被羊占據,簡單整理後,在門戶貼上佛號祈福,守護這個充滿童年記憶的家園。目前居民回來還是要申請他們希望能建立簡易碼頭,甚至開啟發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同意居民申請登島回鄉,但是暫時不開放遊客登島觀光。

東吉的兩條手作步道終於完成,千里步道協會希望未來能結合社區心願,再手作一條回顧東吉歷史的步道。

小小島嶼,歷經時代的起伏變化,當居民慢慢回鄉,觀光快速興起,居民透過手作步道,希望造出一條未來的路。

學科
生活, 文化
縣市
  • 澎湖縣
關鍵字
東吉, 西吉, 南方四島, 海洋公園, 離島觀光, 澎湖離島, 工作假期, 千里步道, 手作步道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走進嘉義朴子一棟百年老屋,施女士介紹母親施周靜江的產房,保存超過半世紀的醫療設備。助產士施周靜江出生於1922年,日治時代修習生產醫術,考取助產士資格,進入衛生所與醫院服務,因為長期跪姿接生,造成腿傷,難以騎自行車外出接生,後來決定在家中開設產房。

因為技術的口碑和新穎的設備,吸引許多產婦前來,曾經平均一個月接生超過30人。施周靜江的女婿張鎰三表示,過去生產風險極高,施周靜江總是盡心接生,幫助產婦化險為夷。從事助產士超過一甲子,接生人數超過萬人,對地方的幫助,獲得許多表揚。

2017年施周靜江過世後,老屋因為產權分配,轉賣給建商,計畫拆除改建大樓,百年老屋難以保存。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蘇明修副教授得知後,前來勘察,發現建築超過百年,具有強烈的時代風格。

★延伸閱讀:怪手下的老屋嘆息

施周靜江信奉天主教,修習當時西方傳入的現代接生技術,在台灣醫療史上,有重要歷史意義。施周靜江故居旁,就是過去朴子鎮長的老屋,如果能一起保存修復,更能形成文化區域。

嘉義朴子牛挑灣社區,吳杯初的濟生醫院正在施工,修復團隊運用傳統技術,製作竹編泥牆。

建於1920年代的濟生醫院,原本保存面臨危機,但是在蘇明修奔走下,家族願意保留,建物獲得文資指定,準備修復。卻沒想到2015年一場颱風,吹倒大樹,破壞立面,必須重新設計。建築後方完全復舊,前方成為開放空間,新舊融合,成為修復團隊的考驗。


2014年濟生醫院


修復中的濟生醫院

老醫院修復後,吳杯初家族希望提供學校、社區作為醫療文化與社區空間。松梅國小學生參與製作花磚,加入社區意象,未來作品將在院區呈現。

社區發展團隊長期經營地方,修復一棟老屋作為工作基地。牛挑灣社區在清代建有大埤塘,成為地方重要的文化與生態資源,希望未來結合老醫院,介紹牛挑灣生態特色。

★延伸閱讀:搶救日新老醫院

除了修復中的濟生醫院,朴子還有一棟建於1936年的日新醫院,原本轉賣計畫拆除,後來經過搶救,已經指定為縣定古蹟,目前等待修復中。蘇明修希望濟生醫院、日新醫院,還有能夠保存下來的施周靜江產房,形成老醫院文化群,作為朴子的地方特色,彰顯台灣醫療文化史。

學科
文化
縣市
  • 嘉義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兩年前,幾個小學生拍攝了「給噶瑪蘭的祝福」這部宜蘭最原始的一條平原野溪-大湖溪的整治紀錄片。一群孩子泡在水裡拍攝將近大半年後,這群小孩聽聞了大湖溪水源頭之一,附近大安埤山的礦場開發爭議事件,毅然又投入近一年多紀錄大安埤山的狀況,同時間孩子們花了一個多月剪接的大湖溪紀錄片,獲得了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的金牌,評審評語裡面一句話我相當認同「感受到這部片有著孩子對自然環境與溪流濃濃的愛」。

相隔兩年,2021年1月,小導演在一場活動紀錄中跟我提到,她很想再回大湖溪去,實際上大湖溪的紀錄片,當時參賽時並未真正全部完成,當初因為河川局的承辦設計師莎莎了解到NPO與附近學校、民眾對這溪流的期待與保留的心意,並親自多次走訪後決定跟長官溝通、討論,做出暫時停止開發並重新召開公聽會尋求更好的設計方案。在那一刻我們原先是以為溪流兩旁將會水泥化的預期心理(在現行法規及制度下水利建設是非常難以避免過度開發的),完全沒想過能看到延期重新設計的轉機出現,當然,這樣一來大湖溪整治整個的時間就會繼續的往後延期、再延期,好像短時間應該無法紀錄到一個結果出來,最終即將畢業上國中的小導演,在惜溪聯盟老師的詢問鼓勵下,還是希望能為這階段做一個小結,小學的自己決定給自己與自然野溪環境的一個禮物,才有了「給噶瑪蘭的祝福」這部大湖溪整治的前導片?或是上集?其實,在我心裡更像是一個啟示。

小導演自己寫的旁白是這樣說的:「大湖溪的上游乾淨、美麗,可是下游卻...,也許大湖溪最需要的不是整治,而是改善水質與給予棲息在這裡的生物更好的環境...」,我覺得他們是將自己想像成大自然環境中的客人而不是主人,孩子他們想的是,如何將溪流保留復育成適合動植物生活的環境。

2月初,我們真的回去了大湖溪,小導演再接下來即將要繼續去完成整部大湖溪的紀錄片,一群人在陽光普照的上午走進了大湖溪的下游,絲絲閃爍光線從樹梢間穿過灑落,走在又飄在湖水綠與翠綠色組成的隧道中,眼底的世界,真的...美麗......,我們真的都知道,我們一群大人、小孩是走在下游的大便河裏,享受著如化如夢境的美景!回家後我更能用身體記得,因為我後來花了一個下午洗船跟救生衣,花了一下午試著撥掉豬糞跟優養化的黏附藻類。事實上,我們跟孩子兩年前開始,每一次到下游去就都是如此,我們仍然會繼續找機會去大湖溪看他,喜歡他的美麗即使要漂流在大便河裡。

學科
水文
縣市
  • 宜蘭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顏廷伍(北成國小老師)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今年12月18日將舉行公投,四項議題中有兩項都和能源有關,分別是核四重啟以及天然氣第三接收站遷離大潭。其實能源議題一直是公投的熱門項目,過去跟能源相關的公投還有停建燃煤機組、降低火力電廠發電量、終止非核家園政策等,顯示能源議題既重要,卻也欠缺社會共識。

然而在投票前,民眾真的了解能源現況嗎?根據台大風險中心2020年民調,有三分之一以上台灣民眾以為核電是最主要發電方式,跟實際的情況有相當落差。

除了基本的電力資訊,許多跟能源轉型相關的問題,公眾討論並不充分,也缺乏資訊,包括:政府的能源轉型目標是在2025年達成非核。再生能源、天然氣和煤分別達到20%、50%、30%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怎麼訂定的?距離2025年僅有四年,但再生能源發電量目前占比僅約6%,要如何在四年內以三倍速成長?第三接收站是拉高天然氣占比的關鍵,蓋接收站對桃園大潭藻礁生態的衝擊是什麼?已經封存進入第七年、建照失效的核四廠,還能夠重啟發電嗎?如果沒有充分的資訊和討論,公投的意義似乎也大打折扣。

我們的島節目將在11月22日起連續推出能源轉型的系列報導,釐清能源議題的種種疑點,期待在公投之前呈現更多資訊,讓民眾對能源現況有更清楚的認識。
 

學科
能源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201年5月15日星期六,行政院上午10點45分,嚴正宣布台北市、新北市,進入防疫三級警戒。這天,起得晚的市民,一覺醒來,驚覺「世界變了」。

同日下午兩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確診新冠肺炎的本土個案,首度攀升、突破百例,達180人。雙北市民到各大賣場瘋搶物資。生鮮食物、罐頭等民生物資,塞爆購物車。

新冠肺炎終究還是燒進了台灣,雙北升三級警戒的隔天,5月16日星期日,全台再新增206例本土確診。國軍兩度出動化學兵團,消毒萬華街道。白天時段,幾乎所有店家大門深鎖,到了夜晚,也不再流光溢彩。

17日周一,新增本土個案再飆高,達到333例。雙北趕在中午前,率先發布高中職以下的學生、學童,從5月18日,停課到5月28日。

但新冠病毒不只在北台灣竄流,彰化、高雄等縣市都出現病例。5月18日星期二,全台再新增240例本土案例。情勢緊張,中央宣布全國各級學校都要停課、改採居家學習。

5月19日星期三,再宣布新增267例本土個案,連續五天本土病例破百,全國正式升到防疫第三級警戒。20日新增286例本土,21日新增312例本土,到了22日,單日新增321例本土,另外還從塞車採檢案例清倉出400例本土個案,「校正回歸」到上週,因此16日到21日的確診數都再上修。

疫情拉警報,全台進入全民抗疫狀態。原本,我們「以為」很安全的台灣,怎麼演變到這個地步?

回顧4月20日,華航先是有貨機機師染上新冠病毒,確診人數陸續增加,足跡進入社區。4月29日,提供華航機組員,返台進行居家檢疫的桃園諾富特飯店,出現首例飯店群聚感染。諾富特一館的8樓,同時收一般旅客和居家檢疫機組員,包含機師、空服員,以及飯店主管,還有周遭親屬,累計至少35人染疫。

事件延燒一個多星期,到了5月11日,一口氣再傳出北市蘆洲區有一名獅子會前會長,和宜蘭羅東銀河百家樂遊藝場群聚。兩起本土染疫事件,感染源頭不明,隔天5月12日,再爆出台北市萬華三水街鴻達茶藝館的本土群聚,而且蘆洲和宜蘭等多起本土個案,都和「萬華茶室」有足跡上的連結。

一連串指標案例,等同宣告台灣正式進入社區感染。

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認為,從華航諾富特到萬華本土群聚,看到英國病毒株的變異性,傳染力非常快速,但很可惜台灣過去一年,比較沒有居安思危的心態,甚至活在偏安的角落、一個平行的世界。

2019年底新冠病毒從中國武漢蔓延開來,當時台灣應變的快,成功在邊境,防堵住疫情,國人也有足夠的公民意識,嚴守防疫規範.半年過後島內商業活動逐步回到正軌,觀光解封,民眾的社交、聚會也恢復正常,到了今年2021年,許多人更把握機會,參與民俗繞境、婚宴喜慶。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點出,國外常談論的一個現象,叫做「防疫疲乏」,當人民處於高張度防疫作為,時間一拉長,反而容易警覺心下降,與跟心態上的鬆懈。

而台灣當前這波本土疫情爆發,新光醫院就扮演關鍵角色,因為獅子會前會長的確診個案,是由院內一名許姓醫師主動察覺,進而通報篩檢出來的。

四月底,新光醫院即要求全院主治醫師,除了加強TOCC諮詢以外,也必須針對病人的病況、臨床症狀加以觀察,如果符合感染COVID-19的徵兆,最好還是加強通報跟採檢。

因此洪子仁分析,能察覺該案,第一個關鍵當然就是華航諾富特的群聚事件發生以後,「就已經有注意到說,群聚的病毒有可能往社區傳播。」

過去一年多,台灣為保全醫療能量不被拖垮,並未採取全面普篩,病人求診時,醫院先檢視的是旅遊史(T)、職業別(O)、接觸史(C),以及是否群聚(C),也就是TOCC評估。但疫情進入本土感染階段,單憑TOCC似乎已經不夠。

染上新冠病毒的輕症患者,症狀和感冒相似度高,像是案1217基隆擺攤婦女,染疫前沒有出國,5月2日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喘症狀,但陸續在同一家診所求診5次都沒被發現,第6次到了醫院,才採檢、確診,但已經成為重症患者。

洪子仁說,「所以現在有人追溯,為什麼診所沒有辦法把1217的個案發現出來?」但他也緩頰表示,基層診所醫師其實相當委屈,因為診所每天都有將近一百萬人次求診,但約二到三成患者都有發燒、呼吸道、腸胃道症狀,「我們也不可能要求這些診所,全部把患者送到醫院做PCR採檢。」

PCR核酸檢測時間一般90分鐘,48小時內取得報告。過去,醫院採檢的數量偏低,像是新光醫院在諾富特群聚事件之前,一天通報採檢數量僅約一到兩位,事件發生後,一天通報採檢的數量,才增長到2、30人。多數診所、醫院亦然, PCR檢測能量吃緊,但如果沒能立即揪出輕症或無症狀者,在各種人流移動的情境下,病毒可能早已四散開來。

「抗原快篩」精準度較低,但最快15分鐘就能知道初步結果,北市萬華、新北板橋、永和、新店、土城等病例數不斷攀升的地區,在疫情爆發後緊急開設快篩站,桃園、彰化等縣市也陸續跟進。只是快篩站,每日可提供的服務量能也有限。


醫院急診戶外篩檢站

有什麼方法可以重新布局?更即時篩出確診個案?洪子仁認為,可考慮由基層診所,提供抗原快篩試劑,針對可能的確診者快篩。

開放基層診所快篩,從前線找出確診者,黃韻如認為,在新加坡有前例可循,但前提是基層診所要有安全、充足的配備,而且要有「分流」的概念,才不會加重負擔、造成混亂。她說,快篩時把有症狀的患者,轉介到防疫專責醫院,所以可以由基層診所,負責快篩「無症狀,但去過熱區的患者」。

病毒一步步攻陷全台,那麼,台灣在多早之前?就有幾條病毒傳播鏈隱藏在社區?短時間內難有答案。目前僅能從快篩陽性率,推判約莫一周前,社區傳播的狀況。以北市的快篩陽性率來看,5月13日5.4%,14日達到11%,15日9.7%,16日10%,接著才有下降趨勢,在5%左右徘徊,不過22日陽性率又攀升到8.5%,台北市長柯文哲決定讓北市20家急救責任醫院全數加入快篩行列。


而黃韻如認為,快篩站只集中染疫熱區還不夠,應超前部署、研判下一個擴散點,以提前在該區域,設置「衛星快篩站」。至於斷開社區傳播鏈,也是當務之急。全台八大行業、娛樂場所都暫時關閉,台北、台中、高雄等都會區,都進一步禁止餐廳內用。

「 有人就在講說,這段時間是你躺在家裡,就可以拯救世界。」洪子仁認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還是有機會控制住疫情。

非常時期,經不起任何鬆懈,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在近期模擬出萬華社區感染情境,推估在台流行的英國變異株,R0值高達5.5,代表一個人,可傳染給5.5個人。陳秀熙認為,就算實施停課、關閉八大場所,但如果民眾勤洗手、戴口罩的執行率無法達到90%,台灣就可能連續52天,單日確診都超過百例。

面對新的變種病毒,不能再固守舊有的防疫措施,而對於這次疫情爆發的前端破口—諾富特群聚事件,能帶來什麼省思?

華航諾富特飯店在今年二月,就遭民眾投訴,有檢疫和國旅混住狀況。

諾富特飯店緊鄰桃園國際機場,有兩棟旅館,二館有申請為防疫旅館,作為華航機組員外站過夜後,返台居家檢疫的據點。一館則維持正常飯店,但七樓、八樓,卻開放給外籍機師,作為過境的宿舍。經桃園市府調查,諾富特飯店還接待一般旅客,住進「一館」八樓。

諾富特飯店既沒申請一館作為防疫旅館,還讓一般客人和高風險者混住,日前已遭到開罰。歷經一番檢討,諾富特轉型成專責旅館,事件看似告一段落。可是,位在雙北等人口高度密集的旅館,會不會再衍生出下一個諾富特的翻版?

全國一發布三級警戒,台北車站斜對角的商辦混合大樓,有管委會成員,緊急封閉其中一個出入口,因為十多層的大樓,至少有三家旅店,同時還有補習班、宗教場所、公司行號,甚至是一般住戶,夾雜在不同樓層。

雖然各家旅店招牌都貼出告示,強調非防疫旅館,但管委會指出,其中至少有一家業者,接待國外入境的高風險族群,電梯卻長期與住戶共用。而位在北市中山區,更同時有防疫旅館和一般旅館,身處在同一棟大廈。

該防疫旅館的前經理人陳嘉文,已離開管理團隊。他原先是全台第一個投身防疫旅館的業界代表,接待過不少台商、港澳等居家檢疫者,並建立起房務消毒、無接觸服務等SOP,提供給北市作為旅館防疫手冊參考。

陳嘉文說,去年疫情相對單純,旅館也在北市聯醫的督導下,盡力配合防疫、消毒準則,但如今疫情嚴峻,他認為已經不能再用同一套標準,持續開放「非獨棟」旅館接待居檢客人。比如:電梯沒有分流管控,每一層樓電梯門都可開啟,更能抵達其他樓層的商辦空間。陳嘉文坦言,身處在老舊商辦的防疫旅館,動線要和其他住客完全分開,根本不可能。他認為,整個台北市只要不是獨棟的防疫旅館,環境條件不適合做防疫旅館的都應退場。

但隨著確診人數激增,防疫旅館房位需求,也急速攀升。中央已經下令地方政府,持續擴充防疫旅館數量,現階段看不到防疫旅館,有明確的退場機制,北市更宣布會視防疫旅館狀況,將現有的103家規畫成三級,分別收治居家檢疫者、居家隔離者,以及確診者。

至於有多少防疫旅館隱身在混合商辦?北市觀傳局官員強調,都已做了動線上的區分,未提出統計數據。北市旅館公會則推估至少有一成。

疫情當前,政策持續滾動檢討,但又有哪些破洞?是我們沒看到?還是看到了?卻不願正視?

學科
科學,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黃怡菁
攝影 陳慶鍾 郭俊麟
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21年5月下旬,台灣疫情上升,政府單位與民間公司緊急分流,各級學校停課。這樣的措施,能不能阻斷病毒傳播?如果疫情擴大,生活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買菜購物、自我篩檢,要怎麼樣建立生活的秩序?海外台灣人度過疫情嚴重的時期,看看他們的經驗,有沒有適合給台灣做參考,或者做警惕。

李孝文
■德國‧威士巴登

德國目前還在分區動態管理的情況下,經營兩間餐廳的李孝文說,「我們現在就是要連續七天,平均感染人數,每十萬人都要在一百人以下,就可以開放餐廳室外的座位。在兩個禮拜後,假如也是每十萬人感染都在一百人以下,就可以開放室內用餐,但是現在都不可以。」現在就是外帶或者外送。


德國餐廳只能做外帶或外送 畫面提供/鄭孝文


TROBASEOPT公司設置的快篩站   畫面提供/鄭孝文

那麼怎麼買菜呢?「你要去超市買東西,他們大部分都會要求你帶當天的檢測證明, 24小時以內的。網路購物,有一個click and meet,可以在網站上購物,然後自己去店家前面自取,但是不可以逗留,拿了就走。」德國各地有很多快篩站,民眾可以自行前往,沒有次數限制。

李亭諠
■英國‧倫敦郊區


英國政府提供快篩劑讓民眾自行在家就可快篩

李亭諠請兒子Apollo示範如何在家自我快篩。民眾可以上網向NHS(英國國民保健署)免費申請,「假設說你今天申請,隔天就會收到,所以速度是滿快的。什麼樣的人適合用這種快篩?如果你沒有以下症狀,比如說沒有一直咳不停,或是你沒有發高燒,你也沒有聞不到東西或味覺改變,這些基本的COVID-19症狀。如果有上述症狀,那就必須去政府的篩檢站。」快篩出來的結果如果是陽性,就要跟NHS回報,去政府的篩檢站做PCR(核酸檢驗)的檢測。


李亭諠請兒子Apollo示範如何在家自我快篩 畫面提供/李亭諠


如果C和T都出現線條,就代表是陽性  畫面提供/李亭諠

「因為目前打疫苗是在18歲以上,中學生還沒有開放,因為基本上還在臨床實驗階段,所以中學生會被要求,大概就是星期一跟星期四,你要回家做自我檢測。」

英國因為疫情嚴重,倫敦前後大約封城三次,李亭諠說,曾經大家連網路購物都要排隊,要先上網取得號碼,再按時間上網購物。萬一台灣疫情嚴重,確診隔離人數很多。「我們在封城的時候,很多地區會有民間自主的互助,這個互助會可能是在Facebook或透過WhatsApp,也就是說假設你的鄰居,或跟你住很近的人,他剛好不小心染疫了,他必須要居家隔離,住在附近的人是不是可以幫他去採買一些東西,放在他家門口,這樣自己也是很安全的。」

李雪溱 
■荷蘭‧阿姆斯特丹

「我在四月確診,現在已經解除隔離了」,住在阿姆斯特丹的李雪溱說,「我自己的狀況是因為,我的抵抗力非常好,那時候發燒是覺得很奇怪,我很少感冒,所以我立刻感覺到發燒,燒了兩、三天,我就決定去驗。然後在家隔離,因為驗完不能出門,所以我在家待了24小時,收到Email報告說我陽性。」

李雪溱說,知道確診反而比較篤定,等待時間最難熬,「因為在24小時會懷疑到底有還沒有,在有和沒有之間,很難去做接下來的動作,知道就是確診了,接下來就是隔離,快點通知10天內有接觸過的人,接著就休息。」


李雪溱確診期間在家休養 ,可到戶外陽台曬陽光   畫面提供/李雪溱

李雪溱並沒有去醫院,「在荷蘭除非你嚴重到快死掉,不然基本是不會打電話叫救護車,我當下的處理方式就是吃退燒藥,是從台灣帶的成藥,我要是那一天狀況比較好或沒有發燒,可能整天都不會吃藥,就吃維他命C,加上隔離的公寓外面有陽台,曬太陽可以得到維他命D,所以基本上就只有吃健康食品,還有曬太陽跟正常飲食。」

「有個政府專線,可以打電話去問你的健康狀況,比如現在發燒能不能吃有什麼成分的成藥等等,要是沒有人幫忙送食物,他們也有另外提供雜貨服務。」

「荷蘭這邊是說,等到你開始有症狀的10天之後,你就沒有傳染性,我是還有等到12天、13天才打,當他們說可以的時候,我還半信半疑,所以大概15天之後才出門。打專線去跟他說我當下的情形,當下就只有咳嗽,流鼻水、發燒什麼都沒有了,他們評估之後說,我可以出去了。」

吳詠心
■日本‧東京&青森

台灣對於戴什麼等級的口罩,態度很明確,希望大家都是使用外層有不織布的醫療口罩,不過日本很不一樣。

以下是日本内閣官房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新冠肺炎)感染症対策推進室的口罩宣導廣告,除了廣告基調輕鬆有趣,可以看到廣告裡面,有人並不使用不織布口罩。

住在日本的吳詠心對此也感覺驚奇,他很用心注意台灣衛福部的資訊,所以自己都使用不織布口罩,然後他展示了日本現在常用的幾種口罩。

「現在路上看到很多都是這種,它是3D立體的樣子,叫做什麼聚酯纖維,強調它很有彈性。掛耳不會勒到,現在路上一半的人都是戴這種。」

天氣越來越熱,接觸涼感的口罩也出現了,「夏天戴了不會悶熱,不會有濕氣,可是它很明顯沒有過濾層,所以這個頂多就是花粉季時,可以防花粉。你仔細看我手,其實視線都是可以透過去的。這也是強調耳朵舒服,可是一樣對我們這次的病毒是沒有用的。」


依序為透明塑膠口罩、聚脂纖維、不織布口罩    畫面提供/吳詠心

「還有一種就是這種透明的塑膠片,主要是日本服務業非常強調說,要能看到人的表情、笑容,我既不會噴口水出去,又可以讓人家看到微笑,所以很多服務業會希望他們的員工戴這個。可是這個很明顯,連一個過濾層都沒有,而且跟臉都沒有密合。」

鄭安齊
■德國‧柏林

德國對口罩就相當嚴格,「德國是到今年(2021)三月才改用這種FFP2口罩,現在德國你進到日常所需場所,就必須佩戴相當於N95的口罩。另外,你要遵守空間限制,比如說超市,他們會計算,上限可以多少人進來購物。然後要保持社交距離,他們要求你一定要推一台購物車,跟其他人之間保持距離。如果是非日常所需的場所,像是去購物、買衣服,或是去理髮,需要附陰性證明。陰性證明是,你自己在家做的不能算,必須要去外面設的檢測站,會跟你的證件、個人身分識別連動。檢測之後會出一張證明給你。」

那陰性證明的效期呢?「通常是24小時內的陰性證明才有用,大家就會安排行程,比如說,我等下要去理髮、接下來去購物,那我今天一大早就先去檢測站,就可以去所有地方。」


德國賣場限制人數,並要推購物車間隔出距離,還要佩戴FFP2口罩  畫面提供/鄭安齊

在台灣,很難想像日子要這樣過,不會覺得生活很被壓縮嗎?鄭安齊說「他們一直在想辦法跟COVID-19的疫情共處。因為這些國家不像台灣,防守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過了很長時間的日常生活,可是這樣一般日常下的生活,在歐洲,其實從去年三月之後就沒有了。」

跟COVID-19疫情共處一年多以後,2021年5月中旬,歐洲國家雖然每天仍然有數百到一、兩千名案例,不過已經慢慢開放解禁。這絕大多數是因為施打疫苗的關係。有些地方要進入室內,甚至會被要求出示疫苗施打證明。

台灣過去一年多來,因為邊境防守成功,大家施打疫苗意願不高,不過隨著這次社區感染擴大,以及英國變種的傳播力道增強,打疫苗還是現今防疫的重要事項。更何況,還必須謹慎以對,傳播更快速的印度變異株。打疫苗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不會感染COVID-19,但能減少重症以及死亡。
 

學科
生活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