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南方的國王縣,有一條綠河,是鮭魚回游產卵的地方,也是洪水常常造訪的區域,下游的洪氾平原,是西雅圖附近重要的工業區,包括波音公司等大工廠都在這裡,整個區域估計有台幣一千五百億的價值,為居民帶來一千兩百億台幣左右的收入,可以想見,堤防的保護對這個地區有多重要。但是,僵硬的水泥堤防讓鮭魚無法生存,該如何在保育與防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國王縣政府決定加寬河道,讓堤防往後退。
這段堤防,足足向後退了25英呎,可以容納更多洪水。中間的平台,是為了在大水來的時候,讓鮭魚有個可以躲避的地方,最下方的木材,則是營造鮭魚的棲息地。最重要的是,這些天然元素,可以減少許多維修成本,讓堤防更持久。國王縣政府以土地交換等方式,遊說附近的廠商,把建築基地往後移。過去十年,縣府買了五、六十戶洪氾平原上的住家,他們認為從長遠來看,讓一些空間給河流,是比做工程更便宜、經濟的方法。
綠河中游的復育計畫,是縣政府徵收土地,把地上物與堤防拆除的成功案例。堤防拆除後,河水可以自由擺動,兩側水流平緩的礫石淺灘,藏著許多微小的底棲動物,是鮭魚最喜歡的產卵環境。
參與河流復育計畫的生態學家Joshua Latterell指出,整個河流本身的生態系統是非常複雜的,一條健康的河流,應該有深潭、有淺灘、有會移動的支流,這樣不但能減緩洪水的流速,也讓整個生態系統健全運作。但是過去的一百年,因為森林砍伐、堤防興建等因素,讓河流變成一個越來越簡化的生態系統。如今工程師與生態學家開始合作,恢復河流本來的面貌。
早期人們認為,漂流木會阻塞河道,所以拼命把漂流木清出來。如今科學家發現,把木頭放回去,才是真正幫助河川、幫助魚群。今年八月,國王縣出動直升機,將六十幾支大木頭放到河裡,科學家希望利用河川本身的能量,讓河水與洪氾平原重新連結。
望著佈滿雜亂木頭的河床,Joshua說,在我們眼中是混亂的,在魚類眼中卻是很好的。從魚的角度來思考,一切就轉了向。到了二十一世紀,科學家不得不承認,大自然能做的,比人類能做的實在多太多,綠河的復育計畫主要是把人為的干擾減少或移開,提供大自然所需的材料,讓河流自己去修復。
台灣的自然與社會狀況,或許跟美國不同,但治水思維卻是可以參考的。典範正在轉移,或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學習,從魚的角度,來看待河川治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