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島最西邊,著名的國聖燈塔,矗立在漂沙中,旁邊是台南七股潟湖地形,三、四百年來,漁民利用這片海水的漲退潮,進行養殖。過去,為了規劃養殖專區,政府開闢南北向的大潮溝,搭配東西向引水道,打造四通八達的水路,將海水輸送到各個魚塭,培育出新鮮海味。
黃芬香從事養殖三十多年,養石斑、龍膽和文蛤,這幾年文蛤價格不錯,成為她的主力商品,收成季節經常忙著出貨。為了確保品質,最後的把關工作很重要,這分堅持,讓黃芬香的文蛤頗受好評,訂單源源不絕,現在兒子也準備接棒。
不過最近有件事情,卻讓他們一家很煩惱,因為台鹽綠能公司計畫配合政府的漁電共生政策,打算以一年一公頃租金三十萬,四成裝設太陽光電板,六成繼續養殖的方式,整合魚塭,並交給德河海洋公司統籌管理。但集中化管理和施工空窗期,承租戶的收入從哪來?安裝光電板對水質會有什麼影響?許多不確定,都讓漁民感到不安。
楊惠欽,從公家單位離職後,便把養殖當成事業第二春,不少七股養殖漁民都跟他一樣是承租戶,面對台鹽綠能的高租金,地主心動,承租戶則是心慌,害怕地主趁機哄抬租金,難以承租下去,經常一見面討論的就是生計問題。楊惠欽成立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希望透過交流,掌握更多資訊。
面對漁民種種疑慮,台鹽綠能表示,目前還在前端做意見的整合,未來會舉辦說明會與漁民持續溝通。
水試所2016年開始進行文蛤漁電共生的模擬實驗,今年底也將安裝太陽光電板進行實際測試,要更精確掌握對文蛤的影響。然而,台灣養殖項目多元,每種養殖生物對陽光的需求也不同,學者憂心相關研究尚未完整,就公布政策,有可能衝擊產業,還會重蹈農地種電的土地炒作亂象。
光電政策的不完善,同樣發生在農業埤塘?今年4月,桃園設置全台首座浮座式光電埤塘,光電板占水域面積大約15%,一年可發60萬度電,由於埤塘的水平日作為灌溉使用,安裝以來都有進行水質監測,桃園市府表示,目前從水質來看沒有太大影響,但另一項比較大的爭議在於生態。評估對生態的衝擊、光電板與周遭景觀的結合、以及地方的回饋機制、還有相關法令不周全,桃園市政府決定暫時喊停。
學者認為政府發展光電,不能操之過急,要詳細評估,訂出整套可供依循的制度再上路。而這條綠能之路該怎樣走,才能真的替產業加值,楊惠欽與其他的綠能業者合作,也嘗試風力跟養殖的可能性。
漁電共生是對能源運用的美好想像,先確立正確方向,審慎評估、嚴格把關,才能讓綠能發展的這條路,順利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