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又一片光電板,架設在屋頂、溫室、埤塘,這些光電板來自哪裡?它的原料又從何而來?矽原料在長晶爐形成一塊塊大錠,切成長方型的晶圓柱後,再進入切割機,切成薄如紙片的晶片,這些就是製作太陽能電池的基本材料。晶片切割過程需要用到切削油和碳化矽粉,切割後的廢油如果沒有處理,混合著剩餘的矽泥,就成了泥漿一樣的醬料。
大約七、八年前,這些醬料都被當成廢棄物,委託清除處理業者載走。據業者指出,過去一噸處理費用達上萬元,每個月付給處理業者的費用高達千萬以上。但是這些廢棄物中,只有乙二醇和碳化矽可以回收,還有大量矽泥難以處理。很長一段時間,矽泥沒有再利用管道,大量矽泥無處可去,部分不肖業者就到處承租倉庫,惡意棄置。
雲林大埤農田旁的一棟巨大倉庫,鐵捲門打開,迎面而來是刺鼻氣味。2015年,這裡被檢舉存放大批廢液,縣府人員花了好幾個月,按照鐵桶上的標籤逐一追查,發現四千多桶廢液當中,有七成來自於北部的太陽能光電廠。四千多桶廢液經過一年時間,已經清除了三千桶左右,還有一千多桶等待移除。
這間倉庫並不是特例。在桃園大園地區的農地上,也有倉庫堆置了約八千桶,從光電廠流出的桶裝廢液,這個狀況在附近農地就有三間。倉庫裡的鐵桶已經存放六、七年以上,有的傾倒,有的腐蝕,如果繼續放下去,難保農地不會遭到污染。
除了污染疑慮,這些廢液、廢渣也可能引發火災,形成潛在的公安問題。桃園環保局則表示,這些鐵桶裡裝的都是初步處理過的碳化矽泥,當初處理業者因為工廠失火、經營不善,置放多年沒有處理,桃園市政府今年已經將其審認改列為產品,由法務部執行署拍賣處理。
太陽能被認為是綠色能源,但泥渣棄置案件,讓綠能光環蒙上塵埃。光電廠商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桃園觀音這家光電廠,很早就在廠內設置廢油與碳化矽的回收系統。但矽泥的回收利用一直是個問題,成功大學教授陳偉聖的團隊,花了四、五年時間,希望替廢矽泥找出路,終於找到可以循環利用的方式。
2015年,成大將技術轉移給民間公司,光電切割所產生的廢泥,經過過濾回收後,剩下的矽泥經過烘乾,送到廠房做固化處理。廢矽泥烘乾製成的矽錠或碳化矽泥,可以作為煉鋼原料,價格是進口矽鐵的六成左右,對鋼鐵廠來說十分划算。
台南這家工廠營運將近兩年,是台灣少數可以大量去化矽泥的再生工廠。業者估計,目前還囤積在倉庫裡的廢液和矽泥,大約還有四萬噸以上,必須被妥善處理。
除了生產製程的廢棄物,光電板要如何回收也應該盡早考慮。一片光電板的壽命大約二十年,再加上每年颱風損壞的,十年之後我們可能會面臨大量光電板廢棄問題。環保署指出,據工研院估計,2025年廢棄光電板將達一萬九千兩百三十公噸左右。
陳偉聖的實驗室裡,有些颱風過後損壞的光電板,其中鋁框、玻璃、矽、銀等等,都是可以回收的物質。為了減少廢棄物,太陽能電池生產時,也應該考量後續回收再生的問題。有少數廠商在設計時,已經開始將後續回收的問題考慮進去。
部分廠商也開始注意光電板廢棄問題,與處理業者簽訂合作備忘錄。目前環保署與經濟部正研擬光電回收制度,傾向由業者主導回收系統,自主回收。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理事長郭軒甫則建議,政府應該及早規劃回收機制,比照一般家電強制徵收廢棄物處理費。
太陽能要真正成為環保永續的能源,除了發電過程零污染外,製造過程的改善、廢棄物處理,都要走向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向,才能讓產業走得更長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