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沿海地區的居民很難忘記,去年八月八日的景象。超過2800公厘的豪雨,造成林邊溪堤防潰決,洪水像海浪般湧向民宅,林邊、佳冬成為一片汪洋,淹沒面積超過兩千公頃。居民賴以為生的魚塭與蓮霧園付諸東流,損失超過百億。
今年五月三十日,一場梅雨讓屏東縣佳冬鄉最低窪的羌園村再度淹水,還不到十個月,居民再次承受淹水的夢饜。
羌園地區許多住家乾脆放棄一樓的通道,改從二樓進出。居民在住家外牆標示出每年淹水的高度,近五年來幾乎年年淹水,而且一次比一次高。為了保護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政府補助災區住家安裝防水閘門,但是從歷年來的淹水高度來看,九十公分高的水閘門,似乎還是不夠用。
林邊溪去年潰堤的地方補強的工程剛剛完工,但河床泥沙淤積嚴重,河水的高度比兩岸的住家還要高。眼看清淤進度緩慢,上游的沙石隨時可能伺機而下,許多災民都採取觀望的態度,不敢再投入資本。災區到處可見荒蕪的蓮霧園和沒有整理的魚塭。
佳冬居民張峰鐘,有1.5公頃的魚池,去年八八風災損失大約五百萬,龐大的損失讓他至今心有餘悸。在林邊鄉重災區絕大多數養殖戶都不敢,也無力復養。將近九成的魚塭仍然沒有清理,魚塭旁的圍網依舊掛著去年淹水時,殘留下的死魚,彷彿訴說著主人的無奈。
也有一些漁民採取自力救濟的方式,把魚塭填土、圍牆加高,希望可以阻擋洪水。光是清理魚池整地等等的費用,就高達上百萬。
目前屏東沿海的養殖業者分為兩類,一類是有養殖登記證的合法業者,另一類是佔絕大多數沒有養殖登記證的漁民。風災過後,沒有養殖登記證的漁民無法向銀行貸款,想復養更是困難。雖然屏東縣政府希望,沒有養殖登記證的漁民能夠逐漸轉型,不要在地層下陷區繼續養殖,但是對於大多數五、六十歲的漁民來說,要轉型,談何容易。
為了輔導沒有養殖登記證的漁民轉型,屏東縣政府決定與太陽能業者合作,讓太陽能業者來災區投資,承租荒廢的魚塭與農地。
屏東的日照量在全國來說是數一數二。根據統計,整個屏東縣的日照亮高於全國平均值的17%,而沿海地區更高於全國平均值的20%。再加上土地面積廣大、租金便宜,對業者來說,是投資太陽能發電最好的環境。
這種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太陽能板,由內外兩種管子支撐,外管可以讓太陽能板固定在魚塭上,內管則是利用水的重力調整太陽能板升降的高度。未來業者還打算利用水的浮力調整太陽能板的角度,將太陽能發電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原本將魚塭租給漁民養殖的吳武達,決定與太陽能業者合作,從養魚改行來養電,15KW的發電魚塭半個月來已經發出1200多度電,相當於一萬六千元的收益。在非災區,估計兩分半的土地,一年可以有七萬五千元的租金收入。如果是在災區,以兩分半的魚塭來說,租金加上管理費一年大約有四十萬的收入。
屏東縣政府計畫將沿海地層下陷區,打造成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區,但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現有的電力系統還沒辦法負荷。目前縣政府正與台電協商,一旦電力系統能夠配合,就可以全力推動。除了魚塭之外,受災的蓮霧園也可以申請架設太陽能板。
目前林邊跟佳冬地區許多農民跟漁民,都有意願將土地租給太陽光電業者。畢竟跟投資養殖業相比,出租土地不需要本錢,也不必承擔淹水的風險。
在氣候變遷與地層下陷的雙重夾擊之下,屏東沿海地區的農漁民為了生存所要面臨的,將是更高昂的成本與更大的風險。在衡量成本與風險之後,或許許多農漁民會選擇太陽能發電做為另一種出路,迎接災區的下一個向陽天。